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視角的區域經濟轉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關于區域經濟轉型的一般性研究和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關于區域經濟轉型方面的研究。

(一)區域經濟轉型研究現狀

本書對于區域經濟轉型的一般性研究主要包括不同類型區域的經濟轉型和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1.不同類型區域的經濟轉型

(1)落后區域的經濟轉型。

落后區域的經濟轉型研究集中在落后區域的開發方面,主要表現在促進落后地區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

查振祥(1992)總結意大利政府開發南方的過程,將整個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950~1957年,該階段國家對南方開發的重點是農業和基礎設施;1958~1965年,開發重點轉向推進南方的工業化進程,奠定南方經濟發展的基礎;1966~1975年,開發重點是繼續推進工業化,同時促進該地區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的發展;1976年之后,開發重點是發展南方的中小企業,使南方的工業企業地方化和普遍化。

日本不發達地區主要是位于日本北部的北海道,日本政府依據開發中的實際情況,制訂了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內容的開發計劃,并嚴格實施,依次推進。如第一期開發重點是開發資源和振興產業;第二期開發重點是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第三期開發重點是提高生產水平和進行社會發達福利設施建設;第四期開發重點是促進社會經濟安全性和綜合環境開發;目前正在執行的是第五期計劃,開發重點是使北海道經濟在日本國內外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王松青:《國外落后地區開發給我們的啟示》,《湖北社會科學》2002年第11期。

樸寅星(2007)總結了韓國落后區域開發政策的演進。根據樸寅星的描述,可以將韓國落后區域的開發概況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韓國進行了光州圈的成功開發,主要做法是以政府主導進行了包括高速公路、多用途水壩、大規模工業基地在內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夯實地方經濟基礎,韓國采取了以培育據點城市為主的“成長據點開發戰略”,為擴大地方經濟的集聚效應,一共培育了15個據點城市;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實施的西海岸開發,在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全羅北道、全羅南道以及忠清南道地區,尤其是和中國臨近的群山工業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高速公路建設和產業基地建設;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起,在全國設立了70多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此外各地還設立了70多個中小工業園區。此外,為加快落后地區成長的步伐,韓國還在落后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機場、高速公路、港口、產業基地建設,為充實開發所需資金,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通過制定和完善與落后地區開發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落后地區開發提供制度保障。

美國的西部開發建立在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基礎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制定適宜的土地政策;政府在政策、資金上大力支持;培育經濟增長中心,帶動區域發展,在百余年的西部開發過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帶動了廣大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同時通過軍工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產業升級,實現西部地區經濟騰飛。

巴西在落后地區的開發中也非常注重增長極的帶動作用,通過遷都、移民、建立自由貿易區等方式在落后地區建立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中心城市,以此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

我國學界對于落后區域開發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吳解生(1984)認為落后地區的基本特征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落后地區的開發過程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地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轉移的過程。只要地區間生產力水平存在著不平衡,這種轉移就不會停止。當然除了發達地區先進生產力轉入外,落后地區生產力的發展還包括落后地區自身的生產力增殖過程。加快先進生產力向落后地區的轉移,是加速落后地區開發的重要條件,而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協作是加快先進生產力向落后地區轉移,加速落后地區開發的有效途徑。馮嘉蘋和程連生(1985)認為大西北的經濟是落后的,資源是豐富的,大西北的開發勢在必行,為了加速大西北經濟的開發,適量移民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但是關鍵在于提高移民的質量,這對大西北經濟的開發和振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白益進(1987)認為應當在西部地區更大限度地進行思想理論上的突破,確立地方自主式的多元化經濟形式,打破國家壟斷,拆除密集型上層建筑,變革社會的反激活機制,來一次社會機制的大松動,來一次社會體制的大改革,為商品經濟的生長創造充滿活力的環境條件。以此為突破,再把提高人的素質、引進技術、搞活流通等措施跟上來,西部落后地區的振興才真正有希望。劉再興(1991)認為西部開發的進程取決于兩大因素:國家宏觀布局政策的目標取向、西部內在潛力的發揮。西部的開發戰略核心就在于妥善地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在戰略性問題上,要注意協調“東西”關系必須協調宏觀布局的效益與均衡兩大政策目標;產業傾斜必須有相應的地域傾斜做依托;西部工業化應沿著有特色的重化工化道路推進。許良軍(1995)認為我國在落后地區開發過程中,首先應重視增長極的培育,亦即應促成擁有推進型復合產業的中心城鎮的形成。

2000年我國提出西部大開發后,學界對落后地區開發的研究也更為系統。孫久文(2000)認為在戰略上要向西部全面推進,使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環境同時得到發展,創造西部騰飛的社會公共基礎;在戰術上,必須重點突破,抓住主要產業和主要地區,進行重點建設。這可稱為“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開發戰略。董志凱和吳江(2000)認為我國西部開發要在堅持市場化原則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在西部開發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移民和人才的流動;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用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產業。雷達和于春海(2001)認為外生優勢是經濟開發的起點,西部開發的根本在于形成自身的內生優勢,如何利用外生比較優勢并實現比較優勢的內生化是西部發展戰略的關鍵。西部開發戰略的具體實施必須以差異為出發點,通過融入國內外分工體系充分發揮自身業已存在的優勢來帶動經濟的起步;并通過分工培育新的優勢,帶動分工層次的提高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西部開發必須遵循一條從比較優勢到分工優勢的發展道路。林毅夫和劉明興(2003)認為采用違背比較優勢發展戰略有害于欠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的穩定性;并且如果一個欠發達國家的政府為先前受到壓制的勞動密集型部門的發展創造條件,那么這個國家在轉型過程中就會有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孔祥智(2003)認為西部地區產業的發展應立足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應該是能源產業、礦產業、特色旅游業和特色農業,必須以政策創新為拉動力,以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基礎,以國內、國際兩個大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立足西部地區的優勢資源加快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胡鞍鋼和溫軍(2004)提出21世紀新的發展觀為進一步加快西部開發提供了重要啟示:宏觀經濟穩定是實現新追趕戰略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增長的成功不會自動使人民受益;發展必須解決人的需要;沒有某種單一的戰略能夠促進發展,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制度至關重要,可持續發展應根植于全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進一步加快西部開發已不應再是單一經濟目標的發展戰略,而應該是包括經濟、平等、教育、醫療、衛生、環境、文化以及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在內的多重目標的發展戰略,是一個更加關注各族人民發展需要的發展戰略。姜安印和田學詩(2005)認為落后地區既面臨著經濟體制上的轉型,又面臨著從不發達到現代化的經濟結構的轉型,即“雙重轉型”。盧中原和陳昌盛(2008)認為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和建設給西部開發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西部開發面臨戰略轉型,應該科學設計分類管理政策,健全中央、地方和區域之間的協調互動機制,促進西部開發與主體功能區建設良性互動。

2010年開始我國西部大開發進入新的階段,學界對于西部大開發(落后區域轉型的典型方式)又有新的認識,開始聚焦于西部開發戰略的轉型。張可云(2010)認為經過10年的努力,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發生了明顯變化,但西部地區的發展基礎依然比較差,而且內部出現了明顯分化。也就是說,西部地區存在多種不同類型區域,因此在確定未來支持重點時,應該依據不同類型區域的發展階段與面臨的主要問題,分類型識別政府重點支持的區域。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初期的以打基礎為主的安排應該逐步轉型,為了促進西部地區“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央政府應該盡快完善西部地區政策的制度基礎,并針對不同類型區域制定有差別的支持政策。西部地區地方政府應該避免完全依賴中央支持,有重點地爭取中央政府的支持。陳耀和鄭鑫(2010)認為西部大開發已到達重要的轉折點,“十二五”時期將是西部地區培育內生增長動力,促進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是困擾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的根源,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發展對資源、投資、國有經濟、地方政府及國家援助的高度依賴。培育西部地區內生增長動力將為發揮西部后發優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社會穩定與民族團結提供堅實的基礎。胡衛華(2011)指出通過歷次西部開發使我們認識到西部開發和發展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多種措施培育西部地區在開放經濟和市場經濟下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西部的內生性增長。

(2)蕭條區域的經濟轉型。

世界上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在某些階段又是典型的蕭條區域,其轉型也備受關注。很多老工業基地同時也是資源型區域,因而資源型區域的轉型也可以劃到蕭條區域的轉型中來。

德國魯爾區、法國洛林地區、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英國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生產基地、意大利西北工業區、日本九州地區等區域都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它們曾經是本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或重心所在地,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轉移,這些地區逐步走向衰落,經歷改造和經濟轉型后又重新找回發展活力。其中德國魯爾區的改造效果最為顯著,魯爾區從過去主要依靠重工業到注重發展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多元化轉型。魯爾區的順利轉型與“埃姆瑟公園”成功規劃密不可分,埃姆瑟公園原是廢舊的工業區,進行遺產景觀改造以后重新煥發活力,帶動了整個魯爾區的轉型發展。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最重要類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也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國外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從資源條件、轉型方式出發,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美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這兩個國家的共同特征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資源型城市的人口規模比較小,轉型難度不大。在進行轉型安排時,主要由企業自主安排退出和轉移的時間和方式,政府主要解決資源型企業遷出后遺留人員的安置問題。第二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日本是典型的資源短缺國家,所以,日本對資源型產業非常重視。日本的資源型產業主要是煤炭產業,20世紀80年代,受廉價石油的影響,全球煤炭價格出現了大幅下跌,煤炭產量嚴重下滑,煤炭產業出現了嚴重的危機,日本的煤炭產業也受到嚴重的沖擊。為挽救本國的煤炭產業,到1991年,日本政府先后出臺了9次煤炭產業政策,但效果并不明顯,后來日本政府在逐步減少煤炭產量的同時,在煤炭型城市通過扶持大型項目、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發展替代產業等措施實施多元化的產業政策,成功實現了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振興。第三種是歐洲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歐洲的資源型城市工業化起步早,轉型需求和難度也更大。20世紀80年代,同樣受煤炭行業危機的沖擊,歐洲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陷入低谷,并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起初各國政府采取補貼、進口配額等保護性政策,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走出資源型城市的困境,后來各國政府紛紛成立專門的委員會解決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通過制定高新技術改造資源型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等政策,終于幫助陷入困境中的資源型城市實現了轉型。

從西方發達國家老工業區改造的經驗來看,老工業區的改造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將廢舊的老工業區恢復自然生態,進行景觀式改造和園林化設計;二是對老工業區進行空間功能的轉換和再開發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三是將老工業區作為工業革命的遺址,賦予其文化功能以進行保護。

中國對蕭條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比較有影響力的是1992年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發布了《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總體研究報告》郭振英、盧建、丁寶山:《中國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指出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老工業基地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具體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相對緩慢;技術進步緩慢,設備老化嚴重;工業優勢地位逐漸喪失。衰退的直接原因是國家生產力布局政策的改變和老工業基地自身布局的制約;體制轉軌影響;企業及其組織結構老化;重復建設對老工業基地形成沖擊;折舊率偏低及折舊基金被大量擠占和挪用使得老工業基地的技改步伐緩慢;企業管理落后,素質低下,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而深層原因在于老工業基地缺乏真正能夠起主導作用的行業即主導產業和有成長力的產業群,產業結構缺乏轉換力和成長力。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可考慮如下途徑:植入新的產業,使老工業基地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重新確立老工業基地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實行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傾斜式發展的新戰略;開發新的工業區位,建設技術城或新產業城或經濟開發區,調整老工業基地的生產力布局;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積極創造條件,走跨國經營之路;開辟利用外資的新途徑,加快老工業基地資產存量的結構調整。費洪平和李淑華(2000)提出我國老工業基地改造必須實行“三改一加強”的原則;明確改造的投資主體;全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著眼于綜合改造與整體振興,發揮城市的全面功能;把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新興產業的開發結合起來;把整個產業體系的調整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政府的支持和企業重組密切結合起來;把政府職能集中于提供資金援助和政策扶持;開辟外資利用新途徑,加快老工業基地資產存量的結構調整。

2003年我國提出“東北振興”,國內學界對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研究更為深入。李善同和馮杰(2003)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要有新思路,要從區域經濟繁榮的角度出發,將東北老工業基地建成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要把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納入全國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和地區協調發展的框架之中進行;要通過積極參與東北亞地區合作和擴大對北開放,建立東北地區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械制造業基礎,將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成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要從促進社會發展、增加就業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出發,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振興;要著眼于配套改革,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還要有新措施,要加強戰略分析和長期規劃,重新評估發展的條件和確定發展的目標;要針對不同地區、行業和企業之間的差異進行分類指導;要建立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的老工業基地改造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減輕企業和地方的歷史包袱;要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和引導民間和外部資本在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中發揮作用;要在東北率先進行放松項目審批權控制和投融資體制方面的改革;要建立東北經濟區合作框架和協調機制,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王青云(2003)認為我國引導和支持資源型城市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政策措施的著力點應放在增強礦業發展活力和城市發展后勁兩個方面。丁四保(2003)認為東北地區重型工業結構的脆性表現在重型工業對本地區自然資源的依賴,如鐵礦石、煤炭、石油、木材等,以及以自然資源開發為基礎的重工業對東北地區生態和環境的危害。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不能再籠統地按“東北地區”來思考對策,而要區別對待。陳耀(2003)提出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八個方面轉變:一是從單純技術改造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轉變;二是從以產出增長為中心向就業增長為中心轉變;三是從發揮主導產業比較優勢向整合產業鏈的集群競爭優勢轉變;四是從只重視產業振興向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投資環境轉變;五是從以國有存量改革為主向擴大非國有經濟的增量改革轉變;六是從政府主導型改造向多元市場主體參與型改造轉變;七是從依賴中央財政援助向建立共同基金的規范方式轉變;八是從相對封閉的內循環經濟向東北亞開放前沿轉變。張平宇(2004)認為老工業基地改造要采取綜合對策,要立足傳統工業優勢,深化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加強國內外合作,重點發展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裝備制造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把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城市功能的完善結合起來,重點改造大中城市,走內涵式城市化道路,實現老工業城市的再生;發揮東北地區的智力資源優勢,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魏后凱等(2010)認為目前我國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尚未形成體系,還存在支持政策“泛化”和覆蓋不全、識別標準不明確、缺乏區別對待和分類指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某些政策有待細化等問題,應明確識別標準和對象,強化分類指導和差別支持,推進法制化進程,逐步完善國家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體系,以盡快實現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

(3)膨脹區域的經濟轉型。

膨脹區域的經濟轉型主要涉及舊城改造、規劃策略調整、產業更新、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如果把“城市病”界定為在城市膨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那么“城市病”的治理也屬于膨脹區域經濟轉型的范疇。

為保護和更新巴黎舊城,1977年通過的巴黎市區整頓和建設規劃將巴黎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傳統的歷史中心區,范圍主要包括18世紀以前形成的巴黎舊城,主要做法是維持和保護原有的歷史風貌,保留它的傳統功能活動;第二部分主要包括19世紀形成的舊區,主要的做法是加強該區的居住功能,限制高樓的建造以保護統一和諧的城市面貌;第三部分主要是周邊地區,這些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住宅和大型公共設施以促進社會生活的多樣化,提升邊緣地區的發展活力和生命力。而在舊城范圍內特別是19世紀形成的舊區和周邊地區有一定數量的工業和倉儲用地。20世紀70年代隨著城市的建設發展這些工業及倉儲區逐漸遷出,城區留下了相當規模的工業廢棄用地。巴黎市政府針對這些工業廢棄用地制定了審慎的規劃政策,并促成了巴黎舊城區內多項城市更新工程的建設,如位于巴黎西部的雪鐵龍廠區。在雪鐵龍工廠遷離舊城之后,巴黎市政府根據城市規劃戰略將33公頃的舊廠區改造為一個景色宜人的綜合性居住區,為巴黎西城區帶來了發展活力。

20世紀中期,以芒福德(Lewis Mumford)、斯坦(Clarence Stein)、賴特(Henry Wright)和麥凱(Benton Mackaye)等為核心的傳統區域主義者認為將城市功能簡單地應用到區域規模的做法,會使得貧民窟、交通擁堵等巨型城市問題更加嚴重,因此他們主張將霍華德基于英國城市發展的“田園城市”理論應用到美國大都市區發展中,將城市過于集中的功能分散到周圍由綠帶圍合的、工作和居住結合的“新城”,以此來化解大都市區的膨脹問題。根據目前美國學術界對東北海岸大城市連綿區發展的討論,他們認為美國當局所制定的規劃策略主要應集中在經濟、空間、交通、環境、社會和管理等方面。加快經濟增長方面,主要是通過保護傳統文化遺址和生態環境,增強城市個性,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鼓勵政府、私人、外資等投資主體的合作;促進經濟發達城市與經濟衰退城市建立一體化的發展機制。城市空間布局方面,提倡精明增長和內涵式發展。交通方面,主要包括修建高速公路,改造貨運鐵路,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改善環境方面,主要包括在城市內營造開闊的公共綠地空間、增加污水處理設施以改善水體水質。社會方面,增加低價住宅的開發,引導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混合居住。完善管理方面,主要是加強各部門合作聯動,成立跨行政界限的區域性聯盟或組織,設立共同區域規劃基金。

英國工業化時期的“城市病”問題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所致,集中表現為工人住房短缺、環境污染嚴重、流行疾病蔓延、社會治安混亂。在客觀調研的基礎上,英國政府在增加住房供給、改善城市環境、加強社會治安方面采取了諸多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許志強:《應對“城市病”:英國工業化時期的經歷與啟示》,《蘭州學刊》2011年第9期。

關于我國膨脹區域的轉型問題,安樹偉(2009)認為要治理好大都市區的膨脹,應當構筑新型的城市產業分工體系,包括建立新型產業分工與“啞鈴”型布局格局、大力發展都市工業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等措施。

孫久文等(2011)認為進入21世紀后,我國長三角地區已經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演進的階段,在此階段,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以工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導轉變,知識經濟、創意產業逐漸興起壯大。他還提出了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的路徑,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向消費、投資、出口并重的協調發展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二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和工業的改造升級,形成集聚程度高又各具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三是由過去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模式轉變;四是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益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益轉變;五是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全面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從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向加工設計、研究開發的高端環節邁進。姜愛華和張弛(2012)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一些大城市“城市病”問題日趨凸顯,主要表現為人口無序集聚、道路交通擁擠、資源能源緊張、房價居高不下、就業融入困難等。“城市病”的產生主要源于近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城市規劃與管理的相對落后,要通過科學構建城鎮體系、加強和改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科學的城市規劃以及提高城市的建設管理水平來實現對“城市病”的治理。尚希(2014)認為近年來北京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市區積水、公共服務不足、治安維穩艱巨等“大城市病”問題越來越突出,城市功能繁多、戰略定位不科學是導致北京“城市病”的主要“病因”,必須從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入手,加快治理城市病:第一,疏解部分產業功能;第二,合理確定公共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與布局;第三,調整疏解部分行政事業功能;第四,疏解首都交通樞紐中心的壓力;第五,重視體制機制創新的潛在作用。

2.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

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是區域經濟轉型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康繼軍等(2007)從四方面、以19個指標為基礎構造了衡量中國經濟轉型的制度變量——市場化相對指數,從該指數的數據特征和圖形結果看,其所構建的指數較好地描繪了中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進程。以低級要素嵌入全球價值鏈發展外向型經濟,是過去幾十年我國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當前和未來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轉型升級的主要理由所在。

陳丹丹(2010)從成本—收益視角出發,通過設計經濟轉型成本的測度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AHP)統計技術方法測度了1978~2009年中國經濟轉型成本的綜合指數,并結合HP濾波法、Fisher最優分割法和指數平滑法分析32年來中國經濟轉型成本和收益的演變趨勢及階段性變化特征,在此基礎上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建立時間序列的DEA模型測度了1978~2009年中國經濟轉型績效的變動水平,認為中國經濟轉型的綜合績效正在不斷地逼近效率前沿,中國經濟轉型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以關注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后轉型時代。

程惠芳等(2011)認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主要體現為經濟發展能力和民生改善能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國際化發展水平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改善五個方面,因此她從這五個方面構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評價監測指標體系,并建立轉型升級綜合能力指數,對全國31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經濟轉型升級能力進行排序,發現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升級能力比較強,對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引領作用,指出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應分類進行評價和考核。

石宏博(2011)從科學發展理念出發,以經濟效益、民生福利、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為核心,構造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綜合評價體系,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中國地區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績效進行了評價。在此基礎上以遼寧省為典型區域分析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優勢以及不足。

李玲玲和張耀輝(2011)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涵出發,建立了以經濟增長、發展動力、資源環境支持、發展成果為基本框架的指數化評價體系。通過對2000~2009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進行測評,得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已發生轉變的基本結論,進而指出發展方式轉變中存在發展成果嚴重滯后、環境適應能力未根本性提升等問題,建議通過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市場化程度和科研投入產出率以及改變生產方式等途徑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何菊蓮、張軻和唐未兵(2012)在分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涵的基礎上,構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測評的指標體系和指數權重體系,對我國2000~2009年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進行測度和評價,得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需要加快的基本結論,并分析了其中的制約因素,建議通過大力培養人力資本智能推動科技進步,進行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人力資本的自主創新能力等措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唐輝亮(2013)從經濟發展水平與民生改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結構提升和轉換能力、國際化發展能力、生態化能力五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將經濟轉型升級能力分為“優良”“一般”“有待提升”三等,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西省各地市經濟轉型升級能力進行評價。

杜棟和顧繼光(2013)根據投入—產出表引申出的分析系數,結合DEA法的相關原理,構建了三套城市經濟轉型評價模型,分別揭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效果、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關系以及經濟轉型對民生和社會的貢獻,為城市經濟轉型評價提供了全新的測度方法。

(二)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研究

國內外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相關的理論中關于區域經濟轉型的論述由來已久,區域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區域產業結構轉變與主導部門傳遞理論、區域生命周期理論等幾種代表性的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都有關于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

1.區域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

錢納里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劃分標準,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整個變化過程劃分為包括不發達經濟階段,工業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階段,現代化社會階段在內的三個階段六個時期,從每個階段向更高一個階段的演進都是通過產業結構轉化來推動的。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吳奇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第526頁。

弗里德曼將區域經濟發展分為前工業化階段、過渡階段、工業階段以及后工業階段。井村干南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由工業化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進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階段。我國學者蔣清海(1995)將區域經濟發展劃分為傳統經濟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全面工業化階段和后工業階段,每個階段的產業結構(包括三次產業比重和主導產業)、空間結構、總量水平(包括消費結構和收入水平)都各不相同,這其實就是區域經濟發展從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

這些學者提出的工業化階段理論中的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躍進、過渡或者演化其實就是區域經濟轉型的內容。

2.區域產業結構轉變與主導部門傳遞理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

由威廉·配第發現并由克拉克經實證研究而系統歸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降低,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增加,亦即勞動力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轉移。庫茲涅茨證明了這個定理。一般來說,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將會有一定比例的下降。這樣的下降最初是伴隨著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比例的增長的,主要是制造業和采礦業。后來,高級產業或服務行業將擴張并增加勞動力總份額。毫無疑問,“恩格爾定律”啟迪后來者并激勵了這樣的發展。

主導產業變化方面,代表人物有羅斯托。羅斯托(1960)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中闡述了經濟發展的階段演替是以主導產業的序列變化為標志的,他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起飛、成熟、高額消費、追求生活質量六個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并能起著帶頭作用的主導部門來推動其他部門的經濟發展。起飛階段在整個經濟發展階段中具有關鍵性作用。起飛需具備三個條件:生產性投資提高;由工業部門擔任的主導產業高速發展;有利于現代產業擴張的政治、社會和制度結構。周學(1994)根據主導產業的變化,將經濟發展分為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低收入階段;以輕紡工業為主導產業的溫飽階段;以公共交通、廉價住房及郵電通信為主導產業的小康階段;以汽車、較高級住宅為主導產業的中等富裕階段;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追求消費品的高級化、豐富化的高富裕階段。

單一產業變動方面,托馬斯(1956)指出在有些情況下,當地的原材料形成了產業的基礎,但這通常發生在產業嬰兒時期。David P. Lindahl和William B. Beyers(1999)從服務業供給的演進發現,在早期階段,高級定制和知識密集型活動只是服務少數使用者群體,而到成熟階段之后,標準化服務將針對并提供給大量的使用者。

此外,薩米爾·阿明提出了“外圍—中心”理論,“外圍”是指欠發達國家,“中心”是指發達國家,“外圍”國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殖民主義階段、進口替代工業化階段、“外圍”國真正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階段。這與1932年日本學者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論”異曲同工,“雁行理論”認為,日本的產業發展實際上經歷了進口、進口替代、出口、重新進口四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赤松要、小島清等人將“雁行理論”擴展于形容20世紀60~80年代東亞各國、各地區產業分工與梯度轉移以及經濟依次起飛的動態過程。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力鉆石模型將國家的發展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改革驅動、財富驅動階段。每個階段都包括一些不同的產業、產業組織部門和不同的公司戰略。

3.區域生命周期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

George T. Renner(1947)在分析工業區位時將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發展看成一個周期,并將其劃分為青年、成熟期及老年階段,與此對應不同的區位選擇。

湯普森(1966)在《對制造業地理的幾點理論思考》一文中將區域看作一個生命個體,提出了區域生命周期理論,將區域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區域年輕階段、區域成熟階段、區域老年階段。無獨有偶,我國的陳棟生(1993)認為區域經濟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分為待開發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落階段四個階段。

R. M. Auty(1984)闡述并應用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模型,將產品的生命周期分成三個階段:先鋒階段、成熟階段和衰落階段。并將其與增長、公司風險、市場結構、產品戰略等聯系起來,確定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征。特別提出各個階段的空間戰略:先鋒階段采取“本地+出口”的空間戰略;成熟階段采取“本地+國外替代”的空間戰略;衰落階段采取進口替代或者保護的空間戰略。

Robert U. Ayres(1997)認為,和一種新技術或者新產品相近似,經濟發展也有其生命周期過程(孕育、出生、孩童、成年、成熟、衰老)。但在具體分析時,將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孩童時期),初級產品、低級農業、森林產品和采礦等行業占主要地位。在這期間,和生物質(無論農業或森林)的使用相比,商用能源業并不是很重要。假設有一些經濟盈余可供投資,則下一個階段是工業化(青春期),即第二個階段。在這期間的經濟進行材料和能源密集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本品積累。最后,在第三階段(成熟期)材料產品的需求開始飽和。人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舒適和安全保障,儲蓄的動機減弱,轉而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進行投資。此外,要求更換貶值資本吸收儲蓄的份額越來越大。因此,投資驅動的增長速度減慢。在這個時候人們還會轉向消費服務,從而降低材料和資本密集度,因此減少污染密集度。也就是說,Ayres認為區域的發展階段是與EKC(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有密切聯系的。

4.區域輸出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

胡佛和費希爾發表于1949年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一文中提出任何區域的發展都必須經歷兩個過程,即由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變與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到第三產業的過渡。一個區域的發展通常經過下列五個階段:自給自足的生存經濟階段,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區域經濟以農業為主,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區域投資及區域內外的貿易極少;專業化生產農產品階段,區域間貿易使原來的落后區域專業生產特別適合的農產品,將積累的資本與不斷拉高的技術用于非常專業化的農業輸出產品生產;初始工業化階段,發展資本需求小、技術要求不高的工業,從非工業化區域獲取原料,生產需求量大的產品,如木材加工、食品制造、簡單的紡織、皮革與服裝業等;高級工業化階段,隨著交通運輸條件改善,一般購買力水平上升,勞動力技能與管理水平提高,資本積累增多,工業集中并增大規模;發達階段,服務于輸出的第三產業專門化階段,成為其他區域的經濟領袖,以資本、技術人員輸出為主。

North(1961)著重強調了輸出產業在解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他將這種理論簡潔地表述為:一個經濟體發展的時機和速度取決于輸出部門的成功和輸出產業的特點及輸出部門所得收入的情況。

Thomas(1964)總結了在此之前的區域發展階段理論,認為發展階段理論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林·克拉克和費舍爾實證觀察上的,他認為輸出應當被加到區域分析中用于解釋區域經濟增長。而North正是這種理論的強有力支持者。

John B. Parr(1999)提出了基于輸出理念的區域階段劃分理論:第一階段,區域經濟封閉階段;第二階段,與其他區域貿易階段;第三階段,第二部門活動(制造業)成為輸出主導產業階段;第四階段,第二部門產業活動繼續成為主要的區域輸出產業,但是此時是建筑制造業成為DXS(dominant export sector);第五階段,第三產業成為區域輸出主導產業階段。在這一階段,區域的DXS包含第三產業活動,必須強調,少數地區(相對于大城市)經濟體已經達到這樣一個狀態。

5.空間結構和空間形態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

包括空間結構與空間形態理論、空間結構與工業化聯系理論、空間結構與空間組織形態理論等。

J. R. Freedman(1966)在其《區域發展政策:委內瑞拉案例研究》一書中將工業化與空間形態聯系起來。即區域經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相應的空間組織也表現為四種形式:工業化前期階段、工業化起始階段、工業化成熟階段和后工業化階段。

Emilio Casetti(1984)提出,在“現代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人口和就業集中在工業核心。后來,這些核心的增長率往往慢下來,其人口和就業可能會流向外圍。將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增長極理論都納入范例,假設初始發展階段是一個領先的核心和一個滯后外圍,那么緊隨其后的是一個外圍擴張生長階段。

Catin(1993)認為在區域的經濟發展和開發過程中要經歷四個主要的階段:前工業化區域階段,影響因素有工廠的市場份額、運輸成本、產品與規模經濟之間的替代彈性;標準化工廠區域階段;工業化工廠區域階段;大都市區域階段(有高級服務)。

Maurice Catin和Stehpane Ghio(2004)構建了一個經濟地理模型,用來檢測在區域發展的四個階段中的各種活動的空間集聚。第一階段,一個標準化工業的本地化,這是建立在外部規模經濟和資金規模經濟及伴隨著壟斷競爭環境的基礎上的(這有點類似于克魯格曼在1991年的模型中提到的工業);第二階段,一個自主型工業化進程將影響技術工業的定位,制造一個競爭性環境,這種工業化進程將擴散到受技術外部性影響的其他區域;第三階段,工業化行動將引起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部門的發展,這可能是一種大都市區化的力量。

我國的陸大道(1999)以區域空間結構為主要標準,提出了社會經濟發展需經歷農業經濟占優勢的低水平均衡階段、極核化階段、“點—軸”空間系統階段、完善“點—軸”空間系統階段四個階段,從而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從“低水平有序”走向“高水平有序”的非均衡過程。

6.與其他研究對象關系的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的區域經濟轉型

研究者們對區域發展階段的劃分不像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那樣具體,一般是粗略地將區域發展分為早期階段和后期階段,主要是側重考察在該階段特定研究對象的表現形態,如考察區域不平衡、區域路徑依賴等。(1)關于區域發展階段與區域不平衡關系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威廉姆森,他認為區域不平衡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呈現加劇的趨勢,在經濟發展高級階段區域不平衡逐漸減弱。(2)關于區域發展階段與區域路徑依賴及鎖定的關系的研究。主要有:David(1993)認為路徑依賴的鎖定與打破的間斷平衡可能開創了一條聯系發展階段理論與動態模型的道路;Martin和Sunley(2006)認為鎖定應當被考慮到演進過程中,他們提出一個簡單的演進模式,即在一個工業集群或專門化地區發展的早期階段,鎖定是一個源自外部遞增收益影響和聚集經濟使工廠受益的正過程,但是在后期階段,不同的負面鎖定過程將越來越多地抵消這種正鎖定,阻礙行業的持續增長和發展,導致它失去競爭力,進入相對甚至絕對下降。(3)關于區域發展階段與區域保護的關系。Gerald Manners(1962)認為,有一種傾向就是在一個經濟的產業化的早期階段會使用外部保護,另一方面,其內部保護通常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越來越成熟的一個特征,內部保護即“地方保護”。(4)關于區域發展階段與經濟復雜性的關系。Randall W. Jackson, Geoffrey J. D. Hewings和Michael Sonis(1989)認為在發展的早期階段,經濟的復雜性增加非常緩慢。這樣一個經濟通常會嚴重依賴農業、礦業或其他主要資源。新的經濟活動(如制造工廠)的引入,導致更大速率的變化。最后,隨著經濟的方法“成熟”,預計復雜性的增加速度放緩,甚至形成一個空心化過程,其中經濟的部分或全部部門會消失。(5)關于區域發展階段與極化的關系。William H. Berentsen(1978)認為,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導致了空間極化的產生和發展發生在國家發展的早期階段,這解釋了不均衡現象的持續。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國內外對于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側重于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對于蕭條區域問題的解決,蕭條區域以老工業基地為重點。現有不多的膨脹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集中在如何治理大城市的“城市病”,涉及舊城改造、規劃策略調整、產業更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土地利用等方面。落后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集中在如何擺脫貧困、縮小區域差距上,主要表現在促進落后地區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而對于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研究比較薄弱,評價指標體系不夠系統,說服力不足。

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關于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還不成系統。區域經濟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經歷了若干個發展階段,從一個較低級階段到一個較高級階段的跨越,往往是多種主客觀因素綜合形成的結果。在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過渡,往往以“轉變”“演變”“變化”等來表現,而就其實質來說,就蘊含了區域經濟轉型的內容。但是,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相關理論,無論是工業化發展階段理論、產業結構轉變和主導部門傳遞理論、區域生命周期理論還是空間組織變化理論、區域輸出理論等區域發展階段理論,都只是包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若干階段和其表現形式,對于這種“轉變”“演變”“變化”進行研究的理論非常零散,也沒有系統地闡述區域經濟轉型的相關關鍵問題。

綜上可見,目前國內外對于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偏重于經驗研究,且理論頗為零散,并不構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區域發展階段理論中所包含的區域經濟轉型內容,盡管體現了區域經濟轉型的內容,但是卻表達模糊,并且只涉及轉型的形態、轉型的前提基礎等,對于區域經濟轉型的關鍵內容沒有深入研究。因此,若能以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作為一個研究視角,重點探討區域經濟轉型的理論框架和實證檢驗,將會是一個較為讓人滿意的研究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禹城市| 南皮县| 九江市| 赤城县| 祥云县| 上饶县| 台安县| 长顺县| 永和县| 长顺县| 玉龙| 彭州市| 中超| 万山特区| 开原市| 祁连县| 攀枝花市| 宜兰县| 广昌县| 宜兰县| 家居| 阜新| 大同县| 穆棱市| 大竹县| 六枝特区| 疏勒县| 赤壁市| 叙永县| 潮安县| 谢通门县| 丰台区| 贺兰县| 临潭县| 桐梓县| 永平县| 茂名市| 南昌县| 漳州市|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