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改制與東北振興:構建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互動機制
- 卜長莉等
- 2931字
- 2019-07-08 17:35:12
三 本書的研究思路、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本書的研究思路
本書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國企改制過程中的職工權益保護問題,從工會維權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這兩條線索出發,探討國企職工的維權之路。原來在國家課題申報的設計中是一條線索,即提高工會的地位,發揮工會的作用,提出企業維護職工權益的對策建議。后來在該課題的具體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的工會,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工會,力量還比較薄弱,普遍存在很多問題。如果基層工會能夠承擔起維護職工權益的職責,那么這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確實會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但是,目前職工的權益受到侵犯,工會作為勞動者代表進行維權的角色嚴重缺失,在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單純依靠工會扮演監督制約的角色還不夠;另外企業需要站在一定的制高點上,自覺自律地履行社會責任,維護職工的權益。所以本研究最后的落腳點是力圖通過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互動來維護職工的權益。
本書在具體研究中遵循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以工會組織的角色為切入點,對如何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研究。核心內容是探討工會在代表和維護工人權益方面存在的問題;了解導致工會角色缺位和錯位的影響因素;旨在企業內部建立工會組織領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監督制約機制,推動企業真實有效地履行對勞動者的社會責任,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免受侵害。另一條線索是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切入點,對企業是否維護了職工的權益進行研究。核心內容是探討企業在維護職工權益時存在哪些問題;了解企業沒有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探討如何通過法治化的手段,限制企業規避社會責任,促使企業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
為此,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面對日趨緊張的勞資關系,目前中國工會在扮演什么角色?國有企業能夠履行維護職工權益的責任嗎?它們能夠代表和維護工人的利益嗎?哪些因素影響工會維權作用的發揮?如何建立工會組織領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監督制約機制?哪些因素會導致企業規避自身的社會責任?本書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研究,最后得出構建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互動機制,通過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互動來維護職工權益的結論。
(二)本書的研究對象
筆者從2008年8月開始一直到2014年花費六年多的時間進行調研和寫作,后來又在2015年和2016年進行兩次修改。從空間上看,跨越廣東、山西、湖南、吉林和黑龍江五個省份,實地訪問調查了12家大型和中型國有企業,最后根據主題的需要主要選取東北地區6家問題比較突出和典型的國有改制企業作為本研究的案例(見表1-1)。
表1-1 6家改制企業的調查結構分布

資料來源:對6家國有和集體企業的調查。
從調查企業的地域分布來看,這6家調查企業所在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東北是中國國有企業的重鎮,同時本研究的研究者和調查者大都是東北人,所以主要選擇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
從調查企業的類型來看,涉及建筑類的改制企業一家、屬于特種行業的印刷類國有企業一家,其余四家都是工業企業,包括一家鋼鐵廠、一家發電廠、一家柴油廠,此外還有一家是輕工業的化纖廠。
從調查企業的時間來看,大都集中在2008~2010年。東北的國有企業改制根據目標的差異性可以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1993年是實行企業責任制和股份制試點時期,在計劃經濟體制內引進市場因素;1993~1997年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期,以“上市”“放小”為核心,國企改制進入法治化階段;1997~2002年是明確大企業公司化方向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階段;2003年以來是以新的國有資本管理體制為基礎的改制階段。前三個階段的國有企業改革對職工權益有影響,但還不至于讓職工離開企業或者改變企業所有權歸屬。但第四個階段的國企改制,直接涉及國有企業改組分流、破產倒閉,以及民營企業的收購,對職工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致命的影響。國有企業不屬于工人了,不僅工人原來的國有企業的“主人身份”不復存在,而且連維持基本生存的工作崗位、工資、各種保障都受到影響。本書的案例大都發生在國企改制的第四個階段這個關鍵階段,當然有一些企業改制平穩進行,但相當多的國有企業在改制中職工權益受到損害。本書選擇調查的企業都是改制中矛盾比較突出的企業。
從調查企業發生的突出事件來看,主要選擇和職工的產權權益、社會保障權益、勞動報酬分配權益、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益以及勞動發展權五大權益問題相聯系的比較典型的事件,并對職工權益的受損和維護問題進行事實描述和經驗分析。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采取經驗分析方法,即研究者通過經驗觀察、分析對象和環境,提出對策意見和方案。研究者具體采用以下經驗分析方法。
1.實地調查法
課題組成員采用兩種實地調查法,一種是深入企業去實地調查,在具體的企業情境中去觀察和理解員工的行為以及維權事件的特點。本書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都采取的是這種方法。本書的另一種實地調查法是調查者積極地把研究視角移入被研究者的事件及生活中,這種實地調查的特點是觀察者自己并未來到事件發生的現場,而是主要把握特定社會環境中思想和行動的符號關系。本書的第二章(一)、(三)就采取了這種方法。
2.典型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共調查了12家企業,但最后只選取6家企業作為調查重點。這是因為所選取的這6個案例都是典型的、精心挑選的,這些案例能夠為解析謎團提供依據。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企業的突出矛盾和焦點問題,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一類企業的共同特點。通過對一些案例比較細致的分析,能達到對同類問題比較深入全面的認識。因其他案例材料不具有典型性,就沒有采用。
3.過程追蹤法
這種方法是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連續跟蹤單個的人或事,收集各種資料,揭示其發展變化的情況和趨勢。由于本書涉及的一些案例,如企業的福利糾紛引發的職工維權上訪長達一年半,有一個時間跨度,所以運用過程追蹤方法,可以把已經收集的資料以一種事件演變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此一來,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對案例企業在改制過程中與職工之間的矛盾糾紛有清晰的認識,便于分析事件的原因以及提供解決措施。
4.個案訪談法
這種方法是獲得大量個案資料的主要途徑,通過對企業員工、工會工作人員和企業領導以及相關人士進行訪談,獲得對企業突出矛盾的認識。在訪談過程中研究人員攜帶錄音筆錄音,訪談后進行錄音整理。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獲得了較為深入的認識,有利于發現問題。如在第六章對職工勞動安全保障權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2012年8月,對吉林HX、KNE兩個企業的工會負責人、與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相關的部門負責人進行了一系列訪談,試圖“抓住典型”“解剖麻雀”,以了解各方權利主體在企業勞動安全與衛生保護事件中的參與動機、感受和看法。在此期間,研究人員面對面訪談政府官員、國企領導、工會組織負責人、工人等共23人次。
5.參與觀察法
這種方法就是研究者深入所研究對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場景中,在實際參與中進行觀察。本課題的一些調查者在企業調查時,參加了基層企業工會的主要活動,對工會的工作流程進行考察,并列席旁聽企業工會的一些相關會議,以獲得生動、鮮活、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6.文獻法
主要指收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客觀認識的方法。研究人員通過對有關理論文獻、文件資料、新聞報道的解讀,更深入地認識了各方參與勞動保護的動機、態度。同時研究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以期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