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發(fā)展研究
- 劉澤海
- 1142字
- 2019-07-17 12:10:36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
語言教育政策研究是一項既有理論性又有很強實踐性的多學科研究領域,既有研究采取多種研究方法。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都是域外國家,進行實地研究的便利條件不太充分。本研究運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 文獻研究法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文獻研究法是一種主要的方法。主要通過搜集東南亞國家的語言政策法律法規(guī),語言教育狀況等方面的文獻,并加以整理分析,從而形成對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有一個整體了解。一是要搜集有關東南亞國家語言演變歷史過程的文獻,形成對語言歷時變化有一個全面的把握;二是搜集不同語言類型的教育政策與教育實踐的文獻,包括官方語、外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政策方面的文獻,通過對這一類文獻的分析,以對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有一個整體把握。三是收集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相關問題的文獻,在這些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語言教育政策與族群認同、國家認同、國家建構等方面議題間的關系,以充實語言教育政策研究內(nèi)容,使之更加豐富,更具深遠的社會價值。同時也有益于人們對語言教育政策研究價值的全面認識。
二 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是對相同或不同語言的資料,不同時期和空間,而有類似或相關資料進行對比,確定兩者的差異,用以評價兩者優(yōu)劣的方法。本研究以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語言教育政策為研究依據(jù)進行比較分析,分析這些國家在官方語的制定、外語的選擇、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保護等方面的差異,探討區(qū)域共同特點。本書所使用的比較研究法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東南亞11個國家按照兩大類型,進行類型分析,在國別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歸納與分析同一類型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差異、聯(lián)系與共同特征,分析語言教育政策在國家建構與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三 批判語言教育政策研究方法
批判理論包括閱讀布迪厄、福柯、格蘭西、哈貝馬斯等人的著作,汲取其精華,其中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不僅有對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也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總體而言,批判理論研究社會不公的產(chǎn)生并能得以維持的原因,力求減少不公平,爭取更大形式的社會公平。批判語言教育政策研究中有兩種主要方法,歷史結構主義方法和政府管控。批判語言教育政策研究一直關注四個領域的問題:第一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話語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第二個關注的領域是語言權利的價值,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中的價值;第三個關注的領域是語言維系和復興的可能性;第四個關注的問題是批判性研究如何能夠帶來更大的社會公平。
根據(jù)批判語言理論的基本觀點,本書將運用此方法分析造成語言教育政策導致社會不公平的事實與原因。對政策研究抱著批判的眼光和態(tài)度,比如分析馬來西亞關于教學語言教育政策反復問題,用批判語言教育政策觀點對教學語言導致城鄉(xiāng)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加大的問題進行分析。批判語言教育政策研究就是要發(fā)現(xiàn)社會不公平,并努力在實踐中或政策修訂中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