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產業轉型升級下的機遇與挑戰
- 莫榮 丁賽爾 王伯慶等
- 9835字
- 2019-06-26 20:08:41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 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影響的研究
(一)有關結構偏離度的研究
梁向東、殷允杰對我國1978~2002年的產業與就業數據進行分析。他們研究發現:第一產業結構偏離系數一直為負,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嚴重過剩,勞動力轉移存在困難;第二產業結構偏離系數大于1,表明第二產業的就業不足,還沒有充分發揮其吸納就業的能力;而第三產業結構偏離系數一直為正,且呈下降趨勢,表明第三產業就業潛力還有待挖掘。
桑玲玲、陳楨應用結構偏離度對1978~2003年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第一產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將來會對我國的就業產生巨大壓力;第二產業由于資本密集型的道路選擇而無法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第三產業是吸收勞動力的主要部門,但吸納能力有所下降。
徐穎君利用結構偏差系數測算了1990~2006年我國產業-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認為“民工荒”并不是中國勞動力資源枯竭的信號,而是我國產業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在傳統的第二、三產業勞動力報酬長期偏低,第一產業收入通過農業改革得到明顯提高的情況下,一部分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回流到第一產業,從而造成部分行業出現招工難現象。而與此并存的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其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技能與產業升級不相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偏離造成了“民工荒”,而通過產業升級可以解決我國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
(二)有關就業彈性的研究
胡鞍鋼研究計算了1980~1989年、1990~1995年全國和各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值,結果表明“八五”期間就業增長彈性大幅度下降,其中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還排斥勞動力;第二產業就業增長彈性下降幅度較大,說明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高速發展并沒有帶動相應的就業增長,我國走了一條資本密集的工業化路線;第三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值增高,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時期吸納勞動力的主要渠道。
李曉嘉、劉鵬采用線性回歸方法,用1978~2003年各產業就業人員的對數值同GDP的對數值進行回歸,從而得出就業彈性值,發現: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帶動能力最強,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弱。1990年以后,第一產業就業已達到飽和并開始排斥勞動力;第二產業在1978~1990年對勞動力有較強的吸納能力,1990年以后隨著第二產業內部資本和技術對勞動替代趨勢的加強,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第三產業一直保持較高的就業彈性,在勞動力吸納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尹志鋒、李輝文利用1990~2009年的省(市)級面板數據分別估算了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并分析了各產業就業彈性的地區(東部、中部、西部)差異。分析發現:技術進步在總體上表現出節約的勞動傾向;產業結構對總體就業彈性的影響明顯;東西部地區的產業就業彈性差異顯著。從整體上來看,第二產業還具有較大的就業潛力,但從長遠來看第三產業將是拉動就業最重要的力量。
(三)有關灰色關聯度的研究
胡秀花、田寶瑞和鄧利平分別對河北省和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進行了灰色關聯分析,兩省表現出的基本規律相似,即:在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與勞動力就業總量的關聯度比較中,第二產業最大,第三產業次之,最小的是第一產業;而在第二產業內部,工業產值比重與勞動力就業總量的關聯度要大于建筑業;在第三產業內部,以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與勞動力就業的關系最為密切,成為第三產業中對勞動力最具吸納力的行業,而房地產業與金融保險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相對較弱。
(四)有關斯托克夫指數的研究
張抗私、盈帥等用斯托克夫指數測度了1979~2009年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計算了整體及三次產業的斯托克夫指數。結果表明:1979~2009年,我國整體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1~4.69區間。第一產業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2~6.00區間,變動最大,說明我國第一產業勞動力流動性強,當經濟景氣時,第二、三產業勞動力需求旺盛,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反之勞動力回流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斯托克夫指數介于0.001~0.99區間,離散程度最小。第三產業斯托克夫指數在0.04~1.40波動,離散程度介于第一、二產業之間。
(五)運用各種計量經濟模型的研究
林秀梅利用擴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了我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與經濟規模和生產要素效率關系的計量模型。結果顯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對生產要素效率和經濟規模都有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了資本的效率,降低了勞動效率,并使經濟規模擴張;就業結構升級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資本的效率,并使經濟規模收縮。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對經濟增長有正向效應,但是產業結構升級越快,勞動效率就越低;勞動效率越低,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就越多,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越小;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小,勞動力的轉移就越慢,就業結構的轉變也就越慢,從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不協調就越嚴重。
段敏敏等匯總了東部、東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區2000~2007年的面板數據,通過建立數量模型,分析了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產業結構變動速度對就業的影響,得出了產業結構調整所產生的就業創造效應大于就業破壞效應,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最終凈效應使得就業增加的結論。
孫建、周兵利用結構方程模型考察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相關關系,得出:隨著產業結構的發展,三次產業產值均增加,第二產業尤為明顯,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則較緩;而隨著就業結構的變化,第二、三產業就業增加,第三產業就業量增加更快,第一產業就業量則趨于減少,但就業結構變化對第一產業就業影響不明顯。
黃仁德、鐘建屏利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探討了臺灣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失業率的影響,結果顯示:臺灣制造業的結構升級會造成失業率的上升,服務業結構升級則有助于失業率的下降。
劉強運用2000~2007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面板數據建立了演變機制模型,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中西部地區相對于全國和東部地區,它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更為顯著。中西部地區可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以促進該地區的就業。
于開紅通過時間序列模型中格蘭杰因果關系驗證法對1998~2009年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率、高校就業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升級過程加速,使智力和技術投入成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而高校作為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的主要供給者,在這一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將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 關于產業技術升級對就業影響的研究
產業技術升級亦即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一直備受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既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龔玉泉、袁志剛認為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沖擊分為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從短期影響來看,技術進步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產業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先進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明顯,使得企業減少對員工的需求。從長期的影響來看,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增加,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升級,產品的單位成本下降,產品的銷售價格也越來越低,從而使得社會對該產品的消費增加,進一步促進企業擴大生產,企業在大量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當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技術應用于生產中時,將會導致新產業的誕生,在新產業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大批企業將進入該產業,從而大量提供就業機會,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就業事業的發展。諶新民、楊永貴認為產業升級會對不同群體產生不同的影響。產業升級具有排擠和吸納勞動力的雙重效應,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過程的加快,資本和技術對勞動的替代效應明顯加強,但產業升級過程中的技術更新和工藝進步需吸納一部分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同時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也會吸納較多勞動者。同時,產業升級將導致結構性失業與職位空缺并存的現象增加,當新興產業和部門不能及時找到所需的高素質勞動力時就會出現職位空缺,而文化水平和技術素質較低的勞動者可能被排擠出去。
有一些學者利用實證數據驗證了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認為負向影響只是局部的,不會影響總體水平,或者總體上來看還是有利于就業的。姜作培等學者的研究表明,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某些領域將會出現技術進步對就業產生抑制的現象,出現適量的失業人員,但是對整體的社會就業水平不會有什么影響。鄭雪峰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方面系統分析了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指出高新技術產業影響就業的途徑是通過技術進步來帶動生產率和消費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在企業和產業方面會出現就業量既有增加又有減少的情況,而從整個宏觀經濟方面來看則會出現就業量增加的情況。
王治虎通過對河北省有關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技術進步對第二產業就業結構有負向影響,而對第三產業就業結構有正向影響,總體來看技術進步對河北省總就業量具有促進作用。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整體水平產生了負向影響。張軍等認為,隨著企業資本深化和技術的進步,我國國有制工業企業不但沒有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反而排斥由于技術進步產生的富余勞動力,從而使得國民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不斷下降,社會就業壓力不斷提升,國內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姚戰琪等分析了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技術進步對就業具有負向效應。
黃安余研究了臺灣的兩次較大的經濟轉型,即農工轉型和工業升級對勞動力就業的深刻影響,認為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失業率上升。
三 關于產業轉移對就業影響的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與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相繼實施,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一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進程。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明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西部和東部的經濟差距持續縮小。受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差距縮小影響,近年來勞動力的流動方向也發生重大轉變:作為流動勞動力主體的農民工越來越傾向于“回流”到家鄉附近就業,新遷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將會主要集中在中西部。
從勞動力角度來看,周均旭、江奇等以湖北蘄春為例,研究了中部產業轉移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蘄春承接的產業轉移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新興建材、機械電子等成本低的勞動密集型項目為主。由于外來企業不斷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其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長,蘄春農業勞動者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然而,在產業轉移給蘄春縣帶來大量就業需求的同時,外來企業又面臨全新的“招工難”問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依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較高的工資、福利待遇等大量吸引內地勞動力,形成了就業品牌,導致外流勞動力逐年攀升,加劇了內地企業的“招工難”問題。相當部分農民工對新進企業知之甚少,但仍然盲目選擇外出務工,勞動力外流趨勢不變。
從勞動力流動角度來看,郭力在產業轉移與勞動力回流背景下,通過建立回歸模型研究了區域就業變動及其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原先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加快承接產業內遷,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吸納就業方面和東部地區的差距持續縮小。此外,影響就業的諸因素在中西部和東部差異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對中西部的就業貢獻要大于東部,而中西部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對就業起到較大促進作用;但在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促進效果并不顯著。在全國和東部范圍內,第三產業比重與就業呈正相關關系,能夠有效拉動就業,但這種關系在中西部表現不明顯。這種就業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充分說明中西部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就業增長表現出一定的政府驅動特征,因此其就業擴張的重心仍要放在大力承接、發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上,而不應過度追求發展國際金融等高端服務業。
此外,劉生龍、覃成林等的研究表明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結構從趨異轉向了收斂,但是從就業角度考察區域經濟結構變動的研究尚比較缺乏。在就業影響因素方面,國內眾多實證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投資、出口、產業結構、工資水平等因素影響著區域就業水平。但是關于就業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方面的研究多是單因素分析,缺乏聯系當前產業轉移背景的綜合性、多因素區域比較研究。
四 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
青年失業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之一,也是目前國際就業中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我國來說,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擴張期,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由1999年的90萬人增至2016年的756萬人。嚴峻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通過文獻檢索可以發現關于大學生就業研究的文獻有23萬余篇,關于大學生就業難及其成因研究的文獻有上萬篇。筆者選取了其中較為重要的文獻,分別從供給、需求、供需匹配三個角度對現有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進行梳理。
(一)基于供給視角的研究
從供給視角來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研究主要從高校畢業生供給數量因素、高等教育培養因素以及大學生個人因素等三個維度著手。
1.高校擴招政策的是與非
對我國高校擴招政策影響的分析是從供給角度討論高校畢業生失業問題成因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對這一問題的是非判斷不同學者的研究存在一定分歧,焦點則集中在擴招政策是不是高校畢業生失業的主要成因。賴德勝、姚裕群、吳要武等學者都認為我國高校擴招政策必然會直接導致大學生數量的驟增,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他們都指出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經歷過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與此相伴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相反,鄭功成、譚永生等學者卻認為我國高校擴招政策與大學畢業生失業并無直接關系,他們雖然也承認現階段已經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但認為從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未來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來看,并不等于說我國出現了大學生過剩的問題,相反,未來需要培養更多的大學生。
2.高等教育培養偏差直接導致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
在從高等教育培養質量和專業匹配角度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方面,多數學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但由于其并沒有作為一個“自然歷史進程”而發展,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供給與社會需求不一致的嚴重現象。莫榮、劉穎等認為,大學生就業既有總量矛盾也有結構矛盾,但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結構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已經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調整滯后、過度重復建設并缺少特色,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上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3.大學生個人就業觀念不合理
從大學生個人因素角度來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我國2011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泛長江三角洲區域(26.1%)、泛渤海灣區域(23.1%)、泛珠江三角洲區域(21.1%); 2011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就業地也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區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1%、25.3%和20.8%。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目前的就業期望仍然很高,東部尤其是發達沿海地區的工作環境、工資福利、職業聲望等工作特征標準比較符合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預期,因此其就業選擇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區域性結構矛盾。
(二)基于需求視角的研究
從需求角度來看,關于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就業需求總量不足;二是就業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1.高校畢業生總量供大于求,企業相對需求量不足
從需求總量上看,部分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工作崗位的增長緩慢,與高校學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畢業生供給的增量與存量的規模遠超出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可吸納能力,就業環境趨緊成為必然。從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據統計,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4160萬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
盡管我國中小企業總量不少,但相對比重仍然較低,目前我國每千人中中小企業僅有8.9個,城鎮人口每千人中也不過只有19個中小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和發展規模的不足直接影響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總量。
2.當前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不能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
從需求結構上看,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全社會就業問題的一個方面,考察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將其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來分析。首先,我國產業結構目前正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這種產業結構所對應的人才需求以低端崗位和技術高端崗位需求為主,而大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正好與這樣的崗位需求錯位。其次,我國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不相協調,結構偏離度比較大。耿獻輝等通過分析計算發現我國第三產業在2007年總共吸納了83.13%的高校畢業生,而同期第三產業的總產出只占國民經濟總產出的23.49%,對國民經濟總產出貢獻率高達55.19%的制造業卻只吸納了9.78%的高校畢業就業人員。
在實證研究方面,楊河清等的調查顯示并不是所有企業每年都對高校畢業生有需求,每年都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的企業比例僅為44%,并且對高校畢業生有需求的企業所招聘的人數大部分在10人以下。
(三)基于市場供求匹配視角的研究
勞動力市場供求匹配視角主要關注市場中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匹配過程中的中介環節,其將直接影響勞動力供需的對接。筆者主要從勞動力市場信息、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就業匹配質量三個角度進行梳理。
1.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遞低效和分割性勞動力市場問題
賴德勝、楊偉國、劉鑄等學者從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的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包括就業信息不對稱,就業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單一、閉塞,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等。同時,高校畢業生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差距過大,加之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性較差,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生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出現就業萎縮,而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出現相對過剩。
2.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完善
莫榮、曾湘泉、嚴秋菊等學者從就業指導及其服務體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他們指出,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無論從機構設置、師資力量水平、工作場地與經費,還是從職能發展、職業化和專業化隊伍建設,乃至于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等任何一個方面來看,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同時我國畢業生就業信息系統和就業服務體系,仍然主要由學校、人才市場通過舉辦招聘會等比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將畢業生與市場需求方對接。此類招聘方式的信息渠道比較窄,成交率比較低,直接影響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數量和質量。
3.高校畢業生就業匹配差
在就業匹配質量方面,學者們主要從過度教育視角和匹配質量實證研究視角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進行了探討。張曉蓓、亓朋研究發現,中國勞動力中教育過度的比例為39%。劉揚研究發現,我國近三成大學畢業生的專業與工作不匹配;專業與工作匹配除受專業本身的影響外,還受到性別、學校特征和實習經歷等因素的影響。
代懋等通過建立教育、專業、能力匹配的理論模型,對中國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匹配質量調查,結果發現1/3的大學畢業生存在專業不匹配問題,專業本身、學校就業指導課、學校招聘信息渠道均可顯著地提高專業匹配程度;同時,46%的大學畢業生存在“高能低配”問題,性別、學歷、社會實踐、找工作渠道均會對能力匹配產生顯著影響。
五 關于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研究
(一)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挑戰
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就目前來看,結構性失業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核心問題,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和現實中較難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將會長期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將直接影響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由于各個產業對大學生的需求不一致,大學生在擇業上對各產業的偏好也各不相同,當行業對大學生的需求和大學生的擇業取向不協調時,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必然會增加。
1.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持續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第二產業在我國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并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同時,在行業發展方面,高新技術等新興行業逐漸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主導。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吸納就業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產業因其高就業彈性理應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然而從產業結構偏離度來看,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逐漸向零趨近,說明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空間已經相對較小,如果沒有新的服務需求出現,第三產業進一步吸納就業的能力將難以提高。
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導致其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遠遠滯后于畢業人數的增長,這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從上述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出,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將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但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性,即吸納主要就業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將直接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2.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變化
從用人單位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部分企業逐步完成自身的新老更替成為現代新型企業。為適應社會經濟沖擊,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這些企業需要高技術、高素質、高能力、高層次人才的加盟來提高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導致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拔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而高校畢業生雖然作為高素質人才的主力,但由于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等方面的原因,其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還達不到一些企業對某類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畢業生供給和企業人才需求的對接過程中就出現了不匹配的現象,直接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
3.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升級需求不匹配
從高校畢業生自身的專業教育角度來看,目前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包括:畢業生就業的專業不對口,用人單位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畢業生知識陳舊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部分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小于該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而另一些新興發展的行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又供不應求,同時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不相適應。按照產業就業互動理論,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帶動勞動力結構和技術結構出現一系列變化,使勞動力就業產生新組合。這些新的經濟社會變革又必將促使為其提供智力、人才與科技支撐的高等教育結構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新要求。
李彬通過對各產業及其就業結構進行分析發現,產業結構轉換必然要通過科技、產品、知識和管理創新的形式表現出來,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能只有滿足企業創新技術和管理體系的需要才能釋放出就業需求。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直接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聯系在一起的,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直接反映出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的合理與否,進而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但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形成了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也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為主,而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相關專業設置相對不足。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模式快速轉型和產業技術升級加速的背景下,這必將導致產業結構升級與專業人才供給的契合度不高,進而造成大量畢業生失業。
(二)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機遇
雖然產業轉型升級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產業轉型升級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必須經歷的經濟發展過程,并且從長期來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能夠使整個勞動力市場趨于合理調整,因此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產業轉型升級對其就業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國內學者對此類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產業發展角度來加以分析的。工業產業的深化和先進產業的發展將為作為中高層次勞動力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王義、王海賓等分別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明確指出,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會帶動特別是以知識資本為特征的新興產業的崛起,如郵電通信業、金融業等。這些產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它們的快速發展無疑給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平臺。同時雖然目前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影響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其對高素質人才的吸納能力非常強,特別是非國有制經濟單位的迅速發展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而從實證角度來看,相關性分析顯示出第三產業給高校畢業生未來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尤其是新興的第三產業將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從上述學者的研究來看,產業轉型升級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雙贏互補的,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有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作為保障,而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占就業人數總量的比例仍然偏低,高素質勞動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可以說,隨著產業升級的進行,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度增長,產業升級將為大學生拓展出新的就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