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董仲舒對策(2)
- 資治通鑒(最愛讀國學系列)
- 司馬光
- 4641字
- 2018-03-13 10:21:04
平常不培養士人而想求得賢才,就好像不雕琢玉石而想得到美玉一樣。培養士人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興建太學;太學,是賢士的來源,是推行教化的根本。現在,讓一郡、一國的所有民眾都來應對,而沒有一個符合詔書要求的人才,這說明上古圣王之道已經滅絕了。臣希望陛下興建太學,招徠學識淵博的老師,培養天下的士人,經??荚囈员銓W生能全面表現自己的才能,就可以得到杰出的人才了。現在的郡守和縣令,是百姓的表率,其職責就在于上承仁德而向下傳播教化;所以,如果這些表率人物無德無才,君主仁德就不能傳播,恩澤就不能流布。現在的官吏都不能教化民眾,有的人還不遵守朝廷的法度,殘酷地虐待百姓,與壞人勾結,百姓貧困孤弱,冤屈痛苦,無法維持生計,十分不合陛下的心意,所以陰陽失調,兇邪之氣盛行,萬物缺乏養育,黎民百姓沒有得到救濟,這都是官吏不稱職造成的后果!
原文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①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②(zī),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yáo)③,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注釋
①二千石:漢官秩,指俸祿為二千石的官員。②訾:資財,漢初規定家產在十算(一萬錢)以上才可以授予官職。③渾殽:混淆。
譯文
官吏大部分出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員的子弟,選任郎官又以家有資財為條件,所選的人未必是賢能的人。而且,古代所說的"功",是按照任官政績的好壞來區分大小,并不是指任職的累積時間;所以,本事小的人,即使是任職時間很長,也仍做小官,賢能的棟梁之才,即使是任職時間很短,也不妨做輔政大臣,所以,官吏們都盡心竭力,一心做好本職工作而建功立業?,F在就不是這樣了。累積時日就可以獵取富貴,任期長久就可以升官晉職,因此,廉潔與恥辱相互轉化摻雜,賢能和不肖混淆,不能判明真偽。我認為應讓列侯、郡守、二千石官職的官員,各自從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選擇賢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選送二人,到宮中服務,而且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觀察大臣的才能高低;選送的人有賢德,就給以賞賜,選送的人不好,就給以懲罰。如果這樣,所有二千石官員都會全力以赴地尋求賢人,天下的人杰都可以成為國家官員而為皇上效力了。把天下的賢人都吸收到朝廷中來,那么,三代圣王的功業不難于造就,而且堯舜的美名也可以企及。不要用任職時間長短計算功勞,而以實際考察出來的賢能為上,根據各人才能大小給以不同的官職,核查品行的高低而確定不同的地位,就會使廉潔和恥辱、賢與不肖區別得很清楚了!
原文
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此唐、虞①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②之可為悼懼者也。
注釋
①唐、虞:指前文的堯、舜。②桀、紂:夏桀、商紂,分別是夏商的亡國之君,都因為統治殘暴而亡國。
譯文
我聽說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沒有一個不是由默默無聞變成美名遠揚,由卑微達到顯赫的;比如,堯起自諸侯之位,舜興起于深山之中,都不是一日之內突然顯赫起來,而是逐漸達到的。言語是由自己說出來的,不能阻塞;行為是由自身做出來的,無法掩飾;言語和行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內容,君子正憑借著它而感動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業;能注意一切細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積累善德,就像人的身體長高那樣,每天都在增長自己卻不知道;本身積累惡行,就像燈火消耗燈油一樣,自己也沒有察覺;這正是唐堯虞舜成就美名和夏桀商紂令人悲悼恐懼的原因。
原文
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mào)①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余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②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鬃釉唬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注釋
①眊:原意是眼鏡失神,看不清楚,此處指昏亂不明。②文:此處指禮義、禮節。
譯文
快樂而不淫亂,行善而不厭倦,這就是"道"。遵循道行事,萬世無弊害;只要有弊害產生,一定是因為沒有按照道行事。先王之道被偏廢了,就會出現政治昏亂政令不行,用偏廢的王道補救積弊就對了。三代圣王的治國之道,側重點各有不同,并不是它們相互矛盾,它們都是為了醫治社會積弊,只是由于各自面對的情況不同而已。所以孔子說:“要說無為而治的人,應該是舜吧!”舜改換歷法,改變衣服顏色,只是順應天意罷了。其余一切都遵循堯的治國之道,哪里改變過什么呢!所以,圣明的君主,有改變制度的名義,而沒有改變治道的實際內容。然而,夏代推崇忠直,商代推崇恭敬,周代推崇禮儀,形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各自補救前朝的缺失,必須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鬃诱f:“商代繼承夏代的制度,所做的增減改變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繼承商代的制度,所做的增減改變也是可以知道的;若有人繼承周代,就是過了一百代之后所實行的制度,也可以推測得出來。”這是說百代君主所用的治國之道,也就是夏商周這三種了。夏代是繼承了有虞氏的制度,而孔子唯獨沒有說到兩者之間的增減,是因為兩者的治國之道一致,而且所推崇的原則相同。道之所以精深博大,是因為它來源于天,只要天不變,道也就不會變;所以,夏禹繼承虞舜,虞舜繼承唐堯,三位圣王相互授受禪讓天下,而遵循相同的治道,是因為其間不需要補救積弊,所以孔子不說他們之間的增減。由此看來,繼承一個大治的朝代,繼起者實行與原來相同的治國之道;繼承一個政治昏亂的朝代,繼起者一定要改變治國之道。
原文
今漢繼大亂之后,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lì)①而陵夷②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③,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④!此民之所以囂囂(áo)⑤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juān),浸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址T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植荒芑裾?,大夫之意也?!兑住发拊唬骸柏撉页?,致寇至?!背塑囌?,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⑦,無可為者矣。
注釋
①繆盭:盭,古時"戾"字;錯亂、違背。②陵夷:衰落、衰敗。③末:古時將四民中"士農工商"中的工商稱為末業。④虖:通"乎"。語氣詞。這里表感嘆。⑤囂囂:埋怨愁苦的聲音。⑥《易》:又稱《易經》《周易》,相傳是伏羲氏和周文王根據洛書河圖演繹歸納而來。⑦公儀休之相魯:公儀休是春秋時魯國的丞相,很喜歡吃魚,有人就送了一條魚給他,他沒有接受,他的弟弟對他說:“你既然很愛吃魚,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公儀休回答說:“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不能要他的魚?!?-接受了魚,要是罷免了宰相,就不能自己想吃魚就吃魚了;不接受人家送的魚,當宰相不被免職,就可以長期自給有魚?。?
譯文
漢朝是在大亂之后建國的,似乎應該略為改變周代制度的過分強調禮儀,提倡夏代的忠直之道。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現在的天下,同是這一個天下,為什么古代與現在相比,卻會有那么大的差距!為什么敗壞到如此程度?也許是因為沒有遵循古代的治國之道吧,又或是因為違背了天理吧?
天對萬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賜予:賜給利齒的動物不再長犄角,賜給雙翅的鳥類只有兩只腳,這是讓已受大利的,不能再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祿的官員,不許靠氣力謀食,不得經營工商末業,這也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與天的旨意是相同的。那些已得大利又要奪取小利的人,連天都不能滿足其貪欲,更何況人呢!這正是百姓紛紛怨嘆困苦不足的原因。那些達官顯貴,身受朝廷榮寵,家庭富裕又享受豐厚俸祿,憑借著既富又貴的資本和權勢,與平民百姓爭利,百姓哪比得上他們呢!百姓年年月月地被削弱,最后陷入窮困。富裕的人奢侈成風,窮困的人苦不聊生;百姓生活都很困難,怎么能避免犯罪呢!這正是刑罰繁多卻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天子的官員,是平民百姓觀察仿效的對象,是遠方各民族從四面八方向中央觀察仿效的對象;遠近的人都觀察和仿效他們,怎么可以身居賢人的高位卻去做平民百姓所做的事呢!急于追求財利,經常害怕窮困,這是平民百姓的心理狀態;急于追求仁義,經常害怕不能用仁義去感化百姓,這是官員應有的意境?!兑捉洝氛f:“背著東西乘車,會招來強盜搶劫。”乘坐車輛,這是君子的位置;身背肩擔,這是小人的事;《易經》的這句話,是說居于君子尊位而去做平民百姓的事,這樣的人,一定會招來禍患。處于君子的地位,就要做君子的事,除了像公孫休那樣明白什么是該接受的,什么是不應該的,就沒有別的方法了。
原文
《春秋》①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②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③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④。
注釋
①《春秋》: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②百家: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校派別的總稱。③六藝:指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④江都相:江都是漢景帝之子易王劉非的封地,漢初分封諸侯國,諸侯國也有一套行政系統,包括各級的官員,地位低于中央官員。
譯文
《春秋》所推崇的天下一統,是天地間的永久規則,是古往今來公認的道理。現在,每個老師傳授的道不同,每個人的論點各異,百家學說旨趣不同,因此,君主沒有辦法實現統一,法令制度多次變化,普通老百姓不知道應該遵守什么。我認為所有不屬于儒家"六藝"范圍之內,不符合孔子學說的學派,都應當禁絕其理論,不許它們與儒學并進,使邪惡不正的學說歸于滅絕,這樣做就能使政令統一,法度明確,臣民就知道該遵循什么了!”天子對董仲舒的策論給了很高的評價,授予他江都相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