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董仲舒對策(1)

原文

(漢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①親策問以古今治道②,對者百余人。廣川③董仲舒④對曰:“道者,所繇(yóu)⑤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衰于幽、厲⑥,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于宣王⑦,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càn)然⑧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注釋

①上:皇帝,指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87年在位),他在位期間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也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個高峰。②治道: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③廣川:地名,今河北省棗強縣東。④董仲舒:西漢著名學者、思想家,建議漢武帝獨尊儒家思想以及倡導大一統的思想,成為后世封建統治者所遵循的重要統治理論。⑤繇:通"由"。⑥幽、厲:西周時期的君主,周幽王、周厲王;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個君主,周厲王,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并嚴禁國都的平民議論,國人不得不"道路以目",最后國人發動"國人暴動"將周厲王放逐。⑦宣王:周厲王的兒子,周厲王死于流放之地后繼位,他整頓朝政,使已經衰落的西周出現了一定的復興,被稱為"宣王中興"。⑧粲然:鮮明美好的樣子。

譯文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漢武帝下詔,令大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人才,武帝親自出題,圍繞著古往今來治理天下的"道",進行考試。參加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廣川人董仲舒回答說:“所謂的"道",是指由此而達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義、禮、樂都是推行"道"的具體方法。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仍然可以長期穩坐天下,國家幾百年太平無事,這都是推行禮樂教化的功績。凡是君主,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安寧長存,但是政治昏亂、國家危亡的卻很多。用人不當,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正道,所以國家統治一天不如一天。周王朝衰亡于幽王、厲王時期,并不是由于治國之道不存在了,而是由于幽王、厲王不遵循治國之道。到周宣王在位時,他仰慕過去先王的德政,恢復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彌補殘缺,發揚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周代的王道再次煥發出燦爛的光彩,這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啊!

原文

孔子①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注釋

①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②亡:通"無",沒有。

譯文

孔子說:“人要發揚大道,而不是道光大人。”所以,國家的治亂興亡在于君主自己,只要不是天意要改朝換代,統治權就不會喪失;君主的作為荒謬錯誤,就會喪失統治地位。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整肅朝廷,整肅了朝廷才能整肅百官,整肅了百官才能整肅天下百姓,整肅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肅四方的夷狄各族。四方的夷狄各族都整肅了,遠近沒有膽敢不統一于正道的,就沒有邪氣奸邪在其中,因此陰陽諧和,風調雨順,萬物安和相處,百姓繁衍生息,幸福、吉祥的事,就會一一出現,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原文

孔子曰:“鳳鳥①不至,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自悲③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④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xiánɡ)序⑤以化于邑,漸⑥民以仁,摩⑦民以誼⑧,節⑨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圣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秦滅先圣之道,為茍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遺毒余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hàn)⑩,熟爛如此之甚者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注釋

①鳳鳥:鳳凰,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為雄,凰為雌;傳說在帝舜時和周文王時都曾出現,預示著時代的興盛。②河不出圖:傳說伏羲氏時代曾在黃河中出現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就是后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人們把這樣的事看做是圣明君王出現的一種征兆。③悲:眷念,悵望。④南面:皇帝在朝堂上坐北朝南,以此代指做皇帝。⑤庠序:古代的學校,通常指地方的鄉學。⑥漸:浸潤。⑦摩:通"磨",磨礪。⑧誼:通"義",道義。⑨節:控制。⑩抵冒殊捍:抵觸冒犯,殊死抗拒;捍,通"捍"。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來,河圖也不出現,我不過如此啊!”他認為自己的德行本可招致這些祥瑞,但因為身份卑賤不能招致,而感到悲哀。現在,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居能招致祥瑞的尊位,手持可以招致祥瑞的權勢,又有能夠招致祥瑞的資質;品行高尚而恩德深厚,頭腦聰明而心地善良,愛護百姓而尊重賢士,可稱得上是仁義君主了。但是,天地沒有相應的表示,祥瑞沒有出現,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沒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沒有走上正路。百姓追逐財利,就如同水向低處流一樣,不筑成教化的堤壩加以預防,就不能阻止。古代英明的君主深知此理,所以面南為王治理天下時,沒有不把教化作為根本大事的。建立太學,就是在都城興起教化,興辦學府,目的是在地方城邑中開導民眾,用仁義潛移默化教導百姓,用道義磨礪百姓,用禮儀控制百姓,當時的刑罰很輕而沒有人觸犯法禁,其原因在于推行了教化因而社會風俗很好。圣明的君主在亂世之后,首先要把它的一切殘余全部掃除,接著推行教化。教化已見明效,好的社會風俗已經形成,子孫后代沿襲不變,實行五六百年也不會衰敗。秦朝毀棄先代圣王的治國之道,實行不顧長遠、只顧眼前的統治方法,所以立國僅有十四年就滅亡了。秦遺留下來的惡劣影響至今還沒有清除,導致社會風俗淺薄惡劣,百姓不講忠信德義,抵觸冒犯,殊死反抗,風俗竟然敗壞到如此程度。我私下做了這樣一個比喻:琴瑟聲音不和諧,嚴重時必須解下舊弦,更換新弦,才可以彈奏;實施統治遇到了阻礙,嚴重時一定要加以改變,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自從漢朝得到天下以來,一直想治理好國家,但至今沒有治理得好,其原因就在于應當實行改革的時候而沒有實行改革。

原文

臣聞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①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②之隆,囹圄③空虛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④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⑤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內而致行之,則三王⑥何異哉!

注釋

①周公: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因為封地在周(今陜西省岐山北),所以稱為周公,也叫周公旦;參加輔佐武王伐紂,輔助幼主周成王;相傳他制作禮樂,建立典章制度,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②成、康:周成王、康王;他們是父子關系,統治期間國家太平,史稱"成康之治"。③囹圄:牢獄。④商:商鞅,輔佐秦孝公改革變法,為秦國的富強奠定基礎,是法家思想的早期倡導者之一。⑤《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以孝道著稱;《曾子》這部書是不存在的,但是曾子曾經創作了《大學》《孝經》,下文是曾子所著《大學》中的文字。⑥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譯文

我聽說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臣子年幼時就學習知識,成年后就給他官位以磨礪他的才能,頒給爵位俸祿以培養他的品德,實施刑罰以威懾他的罪惡念頭,所以,百姓才能通曉禮義,以沖犯君主為恥。周武王奉行天下大義,推翻了獨夫民賊,周公制作了禮和樂來修飾周政;到了成王、康王的大治時期,沒有人犯罪,監獄空虛長達四十多年。這也是教化的浸潤和仁義的流布,而不僅僅是傷殘皮肉的刑罰的成效。到秦代就不是這樣了。秦尊奉申不害、商鞅的法令,實行韓非的法家學說,憎惡圣明帝王的治世之道,提倡貪求財利的風俗,只看虛名而不注重實際,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幸免懲罰,而做壞事的人也不一定能受到懲罰。因此,百官都虛名假譽不注重實務,表面上侍奉君主恭敬有禮,內心卻有背叛君主的念頭,弄虛作假,追逐財利,毫無廉恥;所以遭受刑罰的人很多,死者相連,但是犯罪卻沒被制止,是風俗的影響造成了這樣的狀況。現在陛下統治全國,天下沒有不服從的,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功德,大概是由于您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吧。《曾子》一書說:“尊重聽到的道理,就是高明;實踐知道的知識,就是光大。高明光大,不在于別的,就在于認真注意罷了。”希望陛下能依據聽到的道理,真誠地信奉它并把它推行開來,那么,您與圣明的三王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原文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hū)①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②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③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④,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⑤于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⑥,貧窮孤弱,冤苦失職⑦,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fēn)氣⑧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注釋

①虖:介詞,相當于"于"。②應書:應,符合;書,指漢武帝頒布的舉賢良方正的詔書。③英俊:指才智杰出的人。④師帥:表率。⑤教訓:教導、教化。⑥市:勾結。⑦失職:喪失職業。⑧氛氣:兇邪之氣.

譯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桃江县| 遵义市| 通榆县| 万安县| 响水县| 安徽省| 保定市| 玉门市| 罗山县| 白城市| 连平县| 蒙山县| 襄垣县| 凤冈县| 喀喇沁旗| 水城县| 中山市| 改则县| 洪洞县| 铅山县| 扶风县| 扎鲁特旗| 平阳县| 罗田县| 醴陵市| 洛扎县| 化隆| 乌兰县| 卢龙县| 敖汉旗| 诸暨市| 八宿县| 榆中县| 白沙| 夹江县| 祁阳县| 邓州市| 新沂市| 札达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