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創造奇跡:熊繼柏診治疑難危急病癥經驗集
- 熊繼柏
- 1499字
- 2020-04-17 10:42:58
10.治老年中風昏迷發熱1個月的病人(腦梗死,危重病癥)
【診療經過】
陳某,男,78歲,湖南新化縣人,2014年2月底就診。病人在某省級醫院住院治療了1個月。因發熱不休、昏迷不醒用擔架抬至門診,西醫診斷為“腦梗死”。這個病人發熱1個月以來,體溫都在38℃~39℃之間,昏迷不醒、喉中痰聲漉漉,小便不通需導尿,大便不通需用開塞露。舌苔黃膩,脈細滑數。
這個病中醫診斷為痰熱閉阻清竅之中風陽閉證,用化痰清熱、開竅醒神的方法治療,處方是滌痰湯加大黃、黃芩、滑石、麝香。加大黃是為了通大便,加黃芩、滑石是為了清熱利小便,加麝香是為了開竅醒神,滌痰湯本來就是滌痰開竅醒神的方子。
服藥10劑后,發熱已退,體溫恢復正常,神志轉清,病人呼之有反應,能睜眼,二便已通,導尿管抽掉了,也不需要用開塞露了。這不就是明顯好轉了嗎?于是,原方不動,再進20劑。服藥共30劑后,病人于4月6日來診室,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病人是自己走進來的,走路較慢,神疲乏力,語言、反應略顯遲滯,大便稍干。隨同他前來的兩個女兒一進門就大呼感謝,因為病人當初是昏迷不醒的,而現在已神志清楚,能走路、能說話了。只是走路無力,因為病人的年紀太大,正氣還沒恢復,所以仍以滌痰湯原方再加少許麝香。滌痰湯中有人參可以大補元氣,又開了1個月的藥。5月中旬,病人再次來到門診,訴諸癥顯退,唯覺體力不佳,時有頭暈,食納尚少。舌苔薄白,脈細滑。改六君子湯加天麻,以取全功。現在病人已基本痊愈。
【簡要闡述】
(1)關于中風中臟腑的辨治要點 腦梗死是西醫病名,不是中醫病名,它屬于中醫“中風”的范疇。中風又分中經絡和中臟腑,凡神志昏迷的病人都屬于中臟腑。中臟腑里又有閉證和脫證兩大類:閉證的證候是卒倒無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涎上涌,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塞,肢體痙強,舌喑不語。而脫證的昏迷,診斷要點是口開目合,撒手遺尿,身如酣睡,汗出如珠。這就是臨床所見的中風昏迷病人的兩種情況。閉證是邪氣閉塞,脫證是元氣虛脫;閉證是實證,脫證是虛證,我們就是從病人的表現來判斷的。閉證是邪氣閉阻清竅,它又有兩種:一種稱為陽閉,一種稱為陰閉。陽閉是痰熱,陰閉是痰飲加寒邪。陽閉有熱象,如面赤、煩躁、體溫升高、大小便閉塞、舌苔黃膩、脈滑數;陰閉有畏寒肢厥、靜而不動、面色淡白、舌苔白滑、脈沉細,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所以,治陽閉要清熱化痰開竅,治陰閉要溫陽散寒、化痰開竅,兩者治法也不一樣。這就是我們臨床診斷的區別,也是中風中臟腑的辨治要點。
(2)中醫治療中風要著眼于化痰 中風,顧名思義就是中風邪。可是后世認為,中風不僅是外中風邪,更重要的有內風,各種因素引起的內風,后世稱之為“類中風”;外中風邪稱之為“真中風”。金元四大家關于中風有3種不同的認識:李東垣主氣虛,劉河間主火盛,朱丹溪主濕盛生痰。這三種說法都是對的,他們在各自不同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了中風的病因各有不同。我經過幾十年臨床,見過無數中風病人,發現中風不論是中經絡還是中臟腑,它的病因固然有中風邪、有瘀血、有火熱,但最常見的是痰濁。因此,我們治療中風尤其要重視化痰,特別是中風昏迷的閉證。不要只祛瘀血,這是錯誤的。是否中風都治痰呢?也不是。痰證有痰證的特點,比如喉中痰聲漉漉,口中流涎,昏迷不醒,舌蹇語澀,舌苔膩滑,脈弦滑,剛才這個病人就有這些特點。朱丹溪說:“按《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邪所中者,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他講的是痰的病理機制,實際臨床上,中風昏迷是以痰為主,固然有屬于風的,屬于火的,也有屬于瘀血的,但是以痰為主,這一點我們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