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嚴監管環境下的資管行業轉型
- 本書編寫組
- 1775字
- 2019-01-03 12:16:32
二 機構篇
銀行理財業務概述:嚴監管下理財規模止步 破解剛兌后需找準定位
一、監管力度加大,爆發增長后迎來平靜期
自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第一只銀行理財產品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爆發式增長。10年間年化復合增長率高達49%,規模最高時達到30.31萬億元(截至2017年1月)。但是在快速發展的背后也顯現出越來越多的風險。2017年上半年,銀監會針對“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等不規范的銀行經營行為,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和工作要求,開展重點整治。監管成效初現,2017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略有下降,截至2017年6月,存續規模為28.4萬億元。
從發行主體來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是最大的理財產品發行方,占總規模的42%,持平于2015年;其次是國有大型銀行,占比32%,較2015年年底下降了5%,第三是城商行,占15%,較2015年年底上升2%。

圖: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走勢圖(萬億)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從投資標的來看,債券、非標債權類資產、貨幣市場工具三大固定收益類資產在銀行理財產品大類資產配置中的占比合計達到74.39%,其中占比最高的債券類資產達到43.76%,貨幣市場工具占比13.14%。而權益類資產和另類資產占比顯著偏低,權益類資產占比近年來始終徘徊在6%~8%左右的水平,另類資產占比更是不足1%。
從購買對象來看,個人客戶和機構客戶分別占比46%和25%,但比例較2015年下降了各約5個百分點,私人銀行客戶占比7%,變化不大。但近兩年同業理財發展迅速,同業理財占比總體理財規模從2015年的10%上升到了2016年年底的21%,該比重在2014年還不足5%。
從產品類型來看,按照收益兌現方式可以分為凈值型和預期收益型,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旬,國內共有48家銀行面向個人發行了662款凈值型理財產品,同比增長57.99%,但凈值型產品在整個理財產品市場中的發行占比仍然很低,僅為0.78%。
按照是否保本劃分,又可以劃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財,由于需要占用風險資本,因此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占比較低,只有20%,非保本型產品仍然是主流。
二、銀行理財回歸本源
銀行理財近幾年發展資產管理業務過程中漸漸偏離了本質,主要存在剛性兌付、影子銀行等問題,因此今年以來的嚴監管政策強調銀行理財回歸本源。
1.剛性兌付使得流動性風險停留在銀行系統
中國商業銀行理財普遍存在剛性兌付的現象,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6年到期的所有理財產品中,99.48%的產品在到期達到了預期收益率,而未能兌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平均差值也僅有0.28%。由于剛性兌付或者隱形的剛性兌付存在使得投資者忽略了理財背后的風險,造成了市場沒有辦法合理地為風險定價,影響了金融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銀行理財為了實現剛性兌付在負債端存在期限錯配、資金池操作等現象,這樣產生的流動性等風險就由銀行自身來承擔。
2.影子銀行使得系統性風險上升
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是影子銀行的主要存在形式,影子銀行使得監管指標失真、系統性風險上升。通常銀行將表內受限制的放貸行為轉化為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表面上是資產管理,實質上是放貸行為,特別是經過通道層層嵌套繞過監管投資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國家限制放貸的行業,底層資產不清晰,系統性風險累積。而且層層嵌套使得金融機構間耦合性顯著增強,一旦發生風險,機構間容易出現擠兌和資產大規模贖回,從而導致市場進一步崩潰,連鎖反應下風險不斷傳導。
三、優化產品類型,錨定能力圈,整合優勢資源方尋新出路
1.發展凈值型產品解決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問題
凈值型產品是解決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緩解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壓力較為有效的途徑。因此,監管部門一直都鼓勵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過程對銀行的系統設備,投資管理能力,風險控制和運營管理能力,以及客戶群質量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找準定位,發揮優勢,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現多元化的理財顧問服務
商業銀行相對于其他的資產管理機構其核心優勢在于其獲客能力,因此商業銀行應該錨定財富管理業務,提升銷售能力,對客戶進行精細化管理,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劃分和定位,相應地提供開發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實現多元化的理財顧問服務。
3.整合資源,尋求專業投資管理機構做長期的合作伙伴
目前商業銀行除了固定收益類以外的產品投研團隊儲備并不豐富,因此短時間內銀行在專業的投資管理領域戰勝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概率不大,所以銀行理財存在固有的委外需求。那為了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與專注細分領域、具備較強競爭能力的投資管理機構合作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