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南海文明圖譜:復原南海的歷史基因
- 新華社國際部
- 2133字
- 2018-11-05 10:49:15
凌朔
這本書不是在“編造”一種區(qū)域文明,而是在發(fā)現(xiàn)原有的文明、復原存在而被人忽略的文明。
長期以來,東南亞國家主要依靠西方學派的種種著述來復原自己的歷史,被動地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尋找自己的文明。雖然西方學者也承認,關于14世紀以前東南亞歷史的憑據(jù)主要來自中國史籍和文獻,但西方人在談到14世紀以前的東南亞史時,習慣于用“朝貢體系”對一個延續(xù)幾千年的區(qū)域文明關系進行簡單描述和籠統(tǒng)概括。更關鍵的是,西方的大量研究忽略了南海在區(qū)域文明形成、演進、傳承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幾乎沒有人把南海文明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那么,南海文明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一種碎片式的存在還是一種有內在聯(lián)系、有內在特質的存在?這種特質又是什么?為什么西方話語主導的研究會忽略了這種特質的存在?
研究南海文明,時常會讓人聯(lián)想到地中海文明,甚至對二者進行類比。南海和地中海有很多類似之處,也有很多差異化的表現(xiàn)。但顯然,它們在文明構成的基本要素方面,具有極為相似的特質:它們都以一個遼闊水域為中心;它們都有大量分散在水域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它們在長期的時間隧道中一直在通過中心水域進行交往和溝通;它們在交往溝通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互動的特質并且把這種特質又反饋到周邊民族和國家中去,甚至影響了周邊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軌跡;這種特質一直以某種形式的思維在傳承和延續(xù)。
讓人興奮的是,在論證南海文明的存在時,無論從研究海洋區(qū)域文明的哪一種理論或哪一種模型入手,都能清晰地看見南海文明的脈絡。
以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為代表的年鑒學派認為地中海文明是地理影響下的文化延續(xù)和傳承。在他看來,地中海地區(qū)的地理要素是決定周邊社會歷史進程的決定性因素,山川、平原、海洋、氣候等環(huán)境因素構成“靜止的歷史”,這種靜止的歷史改變著人的活動,決定了文明的形成。布羅代爾認為地形、洋流等物理和自然要素決定了海洋周邊人類活動、食物種類、航行方式、貿易形式等。因此,布羅代爾不用貫通古今的歷史作為研究范圍,而只選取某一時段內的地中海地區(qū)歷史特征作為分析對象,成就了其經(jīng)典之作《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如果用布羅代爾的這種理論為模型,套用在南海的某一個歷史時期上,一種在空間影響下的文化延續(xù)、變革、演進和傳承的脈絡可以被清晰地復原出來。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研究模型由英國史學家戴維·阿布拉菲亞在《大海洋——地中海人類歷史》中提出。他試圖擺脫布羅代爾的立場,強調人類角色在海洋史中的位置。阿布拉菲亞在突出人類力量的同時,基本上忽略了自然因素對文明產生的作用。他尤其關注穿越海洋的人,認為人類因素是海洋和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他認為諸如人口遷徙、技術進步等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活動的結果都讓社會發(fā)展不再完全束縛于自然地理特征。如果用阿布拉菲亞的這種理論為模型,套用在南海歷史上的人類活動,一種在時間推演下的文化延續(xù)、變革、演進和傳承的脈絡同樣清晰可見。
這本書結合兩種模型,用結合時間與空間的混合方式,圍繞南海周邊人類活動的特征,對南海文明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時間軸為主線,南海文明可以清晰地分作早期探索階段的文明、日臻成熟定型的文明、蒙受殖民撕裂的文明三大階段;以地理結構為主線,南海文明則可以按人類技術發(fā)展、交往活動的不同階段,推演出以扶南為中心的大陸文明、以馬來半島為中心的半島文明和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海島文明三個重要歷史時期。
更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以中國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的探索行為,經(jīng)歷了一個在南海上“畫弧成圈”的過程?!拔骰 笔牵瑥闹袊戏降膹V東一帶出海,經(jīng)北部灣,到越南沿岸,到泰國灣,再到馬來半島,抵達馬六甲海峽。“東弧”是,從中國福建一帶出海,經(jīng)臺灣島,到菲律賓群島,再到加里曼丹島,抵達馬六甲海峽??缍纫磺Ф嗄甑臇|西兩條弧線,形成歷史上東西兩大貿易帶,最終構成北方以中國為起點、南方以馬六甲為終點的一個閉合貿易圈。貿易圈帶動兩弧沿線的港口、都市、社會、人文、宗教的大發(fā)展,并向各個方向的縱深地帶輻射,形成以南海為中心的區(qū)域文明。
如果從構成文明的物質內容、精神內容、思維方式、地域空間、社會面貌、經(jīng)濟聯(lián)系、技術水平來評判,南海區(qū)域內涵豐富。另外,判斷區(qū)域文明的另一個標準是,必須要存在一種明顯有別于其他文明板塊的自身特征或品質。在這一方面,通過對南海文明與域外文明交往歷程的研究,可剝離出南海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獨有基因。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南海文明的啟蒙肇始、“兩弧”形成、系統(tǒng)海航、成熟繁榮來還原南海文明的發(fā)展,通過南海文明的物質交換、技術分享、精神交流來還原南海文明的特質,通過南海文明遭受的殖民排擠、經(jīng)濟掠奪和文化清洗來還原南海文明為何被歷史湮沒的真相。第二部分通過扶南文明、馬六甲文明、爪哇文明、暹羅灣文明等南海文明不同歷史時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大內生的局域文明來闡述南海文明的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第三部分通過南海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交往來見證南海文明的獨特性、獨有性和獨立性。
今天我們所說的“東南亞”這個地理概念,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蒙巴頓將軍設立的戰(zhàn)區(qū)名稱,其歷史還沒有超過百年。但從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古人就管東南亞那片區(qū)域叫作南洋,或者南海,可見古人的海洋思維與海洋智慧。復原南海文明圈的基因圖譜,意義也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