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的邏輯:高績效組織的改進語言
- 丁暉
- 1569字
- 2019-01-05 03:07:11
管理操作系統的升級
為什么企業空降職業經理人常常會失敗?企業作為一個有機組織,是由硬件和軟件構成的,硬件包括產品、人員、資金、廠房、設備、技術、供應渠道等,軟件是將以上要素高效運轉起來的操作系統。許多企業只重視看得見的硬件投入,卻忽略軟件的建設,這就好比一臺硬件設備最先進的電腦,卻安裝上了DOS操作系統,靠命令來驅動程序,層級復雜,效率低下。當效率成為企業發展瓶頸時,高層管理者通常認為是“人的能力問題”,于是空降職業經理人就成為主要選擇。職業經理人通常是專業導向的,他們能否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能力取決于企業的系統支撐。企業發展瓶頸的形成不僅來自“人員能力”不足上,更體現在“組織能力”不足上。當組織系統能力足夠強大時,對人員的能力依賴度會下降。因此,當空降職業經理人難以融入企業時,高層管理者不能只單方面指責經理人的態度和能力,也要從組織系統兼容性擴展的角度進行反思。
組織管理操作系統的設計需要統一的開發語言,正如ERP、OA、CRM等軟件的設計需要C++、.net等編程語言一樣。企業運營效率低下的一個原因是內部語言不兼容,財務部門喜歡使用財務語言,生產部門通常使用生產語言,銷售部門有市場的語言,技術部門有技術語言,大家都希望努力說服他人,似乎都聽明白了他人的意思但又似乎沒有完全明白他人的意圖。有人站在過去的角度說過去的事,有人站著今天的角度暢想未來,也有人站在未來的角度說著今天的事。
商學院也強化了這種“語言的鴻溝”,商學院的課程設置也是專業化導向的,課程設計、課程開發也是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教授們各自完成的。如果教授與教授之間沒有建立底層相通的語言邏輯,就會造成“拼盤式課程”現象。學員能夠學到許多專業化知識,但未必能形成系統化能力。不論經理人專業背景、職能角色有何不同,大家首先是一個管理者,管理者就需要建立管理者的通用語言,才能夠有效溝通、達成共識。
企業家的思想需要轉化成可以傳播的語言、文字和圖像,才能更好地在企業內外部進行傳播,反之,如果內部沒有形成統一的語言模式,空降的職業經理人會自帶其他企業和專業的語言模式,將使企業內的溝通變得更加復雜。如果一家企業無法快速兼容空降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也許該企業也無法兼容新的客戶、新的供應商,但企業的發展又離不開新的團隊、客戶和供應商,因此,企業以“統一語言模式”的管理系統升級將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前提。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企業發展的驅動從需求側逐步走向供給側,而組織能力的發展則是企業供給側發展的重要部分。一個人,長期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會失去自己鮮明的個性;一家企業,長期沒有獨特的價值主張,只以賺錢為目的,也會失去有競爭力的風格。這么多年以來,多數中國企業以“需求”為驅動,但“客戶的需求”不夠穩定,年年變化,長此以往,企業成為為了賺錢而賺錢的“利益體”,以滿足“客戶的短期需求”為主要目的,這樣的發展模式變得越來越缺乏競爭力,一旦客戶需求快速升級或快速轉移,這樣的企業就會因為老客戶流失、新客戶沒有著落而瞬間倒閉。
客戶需求“快速升級”和“快速轉移”的現象與互聯網和旅游業快速發展大有關系,前者讓客戶快速掌握信息,從而增強依靠時間差、空間差和信息差來賺取差價模式的難度,后者讓客戶便利體驗國內或海外的環境,“長了見識”的客戶必然提高需求,由此催生了如“瘋狂的馬桶蓋”的景象。當企業在認知、技術、組織能力、服務體系上無法升級并跟上需求變化時,落后產能隨后產生。過去,跟風短期賺錢的企業也許會活得很好;未來,只有擁有長期自我發展姿勢的企業才有生存空間。
人類的文明需要依靠“語言、文字、圖像和故事”來傳承,同樣地,在新的形勢下,企業領導人需要有新的思想來推動企業轉型,領導人的思想也需要轉化為“語言、文字、圖像和故事”,才能讓內外部人員理解且接受,將思想轉化為統一的步調,支持企業的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