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的邏輯:高績效組織的改進語言
- 丁暉
- 2707字
- 2019-01-05 03:07:12
GPS-IE管理改進系統☆概述
從ATD到ISPI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的有經驗的產業工人被征募參戰,大量的崗位人才缺失,需要迅速培養更多合格的產業工人滿足需求。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大量的軍工開始轉向民用,也催生了士兵通過再學習來適應新崗位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1943年4月2日,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成立了美國培訓管理者協會(ASTD,后更名為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70多年以來,伴隨著科學管理理論、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精益生產理論以及系統管理理論等發展,ASTD圍繞人才的培訓與發展,結合管理理論的突破,也與時俱進,從心理學培訓,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再到教學設備自動化、培訓效果測量,以及學習與績效改進,直到2014年5月,ASTD正是更名為ATD,即人才發展協會。
培訓和人才發展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服務于業務戰略和業務實現的過程,同時,培訓從業者也會不斷地被業務部門的人員詢問:培訓到底能夠解決業務的多少問題?帶來多少價值?帶著這樣的困惑,一部分培訓從業者于1962年在美國成立了另外一個國際組織:國際績效改進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SPI)。國際績效改進協會的宗旨在于倡導人類績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5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提高組織、團隊和員工的績效。當前擁有來自美國、加拿大等40多個國家的一萬多名會員,為世界各地的績效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提供交流機會,為全球企業的績效提升與組織發展提供可靠服務。
2012年9月,國際績效改進協會在中國成立了分會,從此,績效改進的理念、方法和工具開始在中國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大量的企業開始引進績效改進來提升組織績效和個人績效。隨著實踐的深入,部分具有中國特點的模型、工具和原則開始逐步被總結、提煉并在項目實施中進行驗證。
績效改進的四大基礎原則
在國際績效改進協會多年來總結的各種模型、工具和原則中,RSVP四大基礎原則成為績效改進體系中比較重要的原則之一。RSVP是由四個單詞的首個字母構成的,分別是關注結果(Result)、系統思考(Systematic View)、增加價值(Value)和伙伴關系(Partnership)。
關注結果(Result)
在組織績效達成過程中,管理者需要關注各種要素的結果,包括戰略的結果、職能的結果、過程要素的結果、動作的結果、策略的結果等。如果做不到以“結果為導向”,管理者就容易被“手段”吸引走了,手段固然也很重要,但是清晰目的同樣重要,因此管理者不僅要關注當下的手段,還要關心能夠支撐未來的目的。
系統思考(Systematic View)
系統思考是指在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要能夠看到事物的全貌,而不只是局部。只有看到了全貌,才能夠說清楚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而不只是事物的本身。系統思考能協助管理者了解事物的邏輯和下一階段的趨勢,從而找到長期的、根本的解決方案。
增加價值(Value)
組織績效達成的過程,就是多個價值被不斷實現的過程,圍繞價值的實現,管理者要說清楚誰在創造價值、在什么環節增加價值、用什么方法來增加價值、如何評價已經創造的價值、創造的價值將要和哪些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配等。
伙伴關系(Partnership)
組織績效價值創造的過程,是由多個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的,這些人都將成為組織成長過程中的合作伙伴。因此,管理者需要清楚:誰是我們的伙伴、如何建立伙伴關系、如何提升伙伴關系、如何保持伙伴關系,只有獲得越來越多伙伴的認可與支持,組織績效才能夠持續發展、生生不息。
GPS-IE管理改進系統☆
在從事了20多年的培訓與發展工作后,筆者越來越感受到傳統的“中介式”培訓方式將受到巨大的挑戰,當培訓不能保證對業務發展起到支撐作用且對結果負責時,培訓本身將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培訓到底能不能為企業產生價值?為此,筆者開始嘗試新方式,當時定義為“企業門診”,主要形式是為企業多個部門的負責人配置顧問,這些顧問通常來自比這些企業規模更大、管理更加成熟的企業經理人。這樣的模式看起來很美好,事實上那個時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當我們組織這些顧問到現場輔導時,由于行業、專業和企業的背景不同,顧問對問題的看法也大相徑庭,在很多方面的認識也難以達成共識,甚至在客戶的輔導現場,顧問開始產生爭執,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針對這樣的狀況,筆者意識到僅僅依靠實踐的經驗,是難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方法論來武裝我們的團隊。獲得方法論的路徑一是依靠引進,二是依靠自主研發。在引進過程中,筆者發現直接將西方的改進方法論移植到中國,會面臨“水土不服”的狀況。首先,歐美的商業化時間比中國更加悠久,組織的成熟度相對較高,他們的改進工具更偏重于在成熟組織下個人行為的改進;但是在中國,大量企業面臨的困惑是組織體系不夠完善,人員思想和行為也不成熟,所以需要的是系統的改進,不是局部的改進。其次,歐美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觀等大環境決定了企業文化相對簡單,在改進中只要改變環境和員工行為,績效就能夠得到提升;而在中國,這種環境將更加復雜,歷史情感與現實利益的糾纏,看得見的制度與看不見的規則之間的交錯,大干快上的發展機遇和隨處可見的業務風險的平衡等縱橫交錯。經過深入研究,筆者決定在借鑒ISPI原則的基礎上,更多地根據中國企業的特征來進行自主研發,形成屬于我們自己的改進方法論和模型。
經過六年多的探索,GPS-IE管理改進系統☆(見圖0.2)于2011年基本成型。隨后的幾年中,我們將該模型應用到大量的企業改進項目中,其強大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均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同時,每年的ATD年會和ISPI年會,筆者也帶著GPS-IE管理改進系統☆的實踐案例到美國、韓國、加拿大以及歐洲進行分享,獲得了大批國際績效改進大師和同行的認可。

圖0.2 GPS-IE管理改進系統☆
GPS-IE代表了五個單詞的首個字母,具體為:G(Goal)澄清戰略目標、P(Problem)識別關鍵問題、S(Solution)設計解決方案、I(Implementation)推動計劃實施、E(Evaluation)評估改進效果。
G(Goal)澄清戰略目標
在組織績效改進過程中,各部門和崗位均需從企業的戰略目標出發,形成長遠的、統一的、持續的方向,達成企業的戰略共識是各部門和崗位改進的前提。
P(Problem)識別關鍵問題
達成戰略目標后,各部門需要區分清楚各自的問題類別,包括結果性問題、驅動性問題和動作性問題三種,這三種問題形成層層分解、環環相扣、反向支撐的關系。
S(Solution)設計解決方案
根據問題類別的分解和測量,各部門將找到各自的關鍵問題,對關鍵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找到最佳策略方案,先從策略試點開始,一旦驗證通過,則進行規模化推廣和復制。
I(Implementation)推動計劃實施
對于確定的策略意圖,需要轉化成可執行的步驟,并通過過程實施、督導、復盤、優化對實施的步驟進行持續優化,形成流程、標準和最佳實踐的案例,沉淀組織智慧。
E(Evaluation)評估改進效果
實施過程中對過程中的組織、團隊和人員進行評估,評估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獎懲兌現,更是為了持續改進。評估包括形成性評估和結果性評估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