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原理與操作實務
- 張慶龍
- 1536字
- 2019-01-05 02:43:27
五、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原則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原則是指行政事業單位在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在內部控制原則的指導下,根據單位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并實施內部控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原則具體包括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見圖2-4)。

圖2-4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控制。
作為一個全方位的整體,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滲透到單位管理和服務活動整個過程并貫穿于活動的始終。在人員層次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當涵蓋行政事業單位各個層級的人員,包括所有相關工作人員和單位負責人;在范圍上,應當覆蓋單位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包括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等;在流程上,應該滲透到決策、執行、監督(包括評價和反饋)等各個環節,避免內部控制出現空白和漏洞;在設計內容上,內部控制設計不能只關注會計控制的內容,還應兼顧宏觀和微觀層面,使之覆蓋所有的風險控制點。此外,還要考慮各個控制要素、控制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各業務循環或者部門的子控制系統有機構成單位整體科學、合理的管理系統,保證單位日常活動在預定的軌道上進行。
(二)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要求內部控制在兼顧全面性的基礎上,要重點關注單位的重要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確保單位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
這一原則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控制時要突出重點,著力防范可能產生的重大風險。重視重要的交易、事項和風險領域,尤其注意防范業務處理過程中的主要風險點,并對關鍵崗位進行重點監控。主要風險點是指在業務處理過程中出現漏洞且一旦出現差錯就會給單位帶來重大損失的高風險領域;關鍵崗位是指單位經濟活動中最容易發生舞弊和腐敗的關鍵職位。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行政事業單位應在兼顧全面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對主要風險點和關鍵崗位有針對性地采取嚴格的控制措施,確保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不存在重大缺陷,能夠將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三)制衡性原則
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核心理念。制衡性原則要求單位的崗位設置、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設計。這種制衡可以從行政事業單位橫向關系和縱向關系中體現出來,從橫向關系來說,完成某個環節的工作需要有來自彼此獨立的兩個部門或人員協議運作、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證明;從縱向關系來說,完成某個工作需要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和環節,以形成上級監督下級、下級牽制上級的監督制約機制。此外,履行內部控制監督檢查職責的部門應當具有良好的獨立性,任何人不得擁有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權力。
(四)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情況,并能夠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具體體現在,一是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要從與本單位的組織層級和業務層級相匹配、從單位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比如預算業務管理、收支業務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以及各單位“三定”規定,按照《單位內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即內部控制應當與單位性質、業務范圍、經濟活動的特點、風險水平以及所處的內外環境等相匹配,并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要求;二是內部控制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內部控制制度隨之得到修訂和完善,隨著當前行政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深化,政府不斷推出各項法律法規,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更加詳細具體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更應當根據新的變化和要求及時完善制度、改進措施和調整程序,不斷完善內部控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