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溝通
- 胡峰
- 2884字
- 2019-01-10 16:46:11
擺正心態,方能溝通無礙
溝通能力是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也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溝通能力包含很多方面,而良好的心態在溝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溝通方式和溝通效果。
曾有一家機構經調查研究發現:成功的因素中,85%取決于人際關系,而知識、技術、經驗只占15%。并且通過跟蹤調查還發現,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人,在工作中的成功率與個人幸福率都超過85%。
從上述調查結果中我們不難看出,人際關系對人們的成功與幸福有著重要影響。而搞好人際關系,溝通能力至關重要。在溝通過程中,心態又是一個關鍵因素,誰能擁有好心態,誰就能贏得他人的積極配合。
俗話說“心態決定一切”。人們無論做什么,都需要擁有良好的心態,否則,話難講,事難成。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有著別于他人的心理活動。如果在與他人溝通時,你忽視了心態這個因素,信口亂說,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往往就會給人留下不合群、令人討嫌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們不妨從“心態”開始,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也許能對我們有所啟發。
古代有一個國家,地不大,人不多,但是人們過著悠閑快樂的生活。而這個國家的國王是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他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
這位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還會陪著國王下鄉巡視。宰相性格寬厚,不與人計較,深得國王喜愛。他看透人生真諦,遇到麻煩的事情總愛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帶著一幫隨從和數十條獵犬去大草原打獵。國王看見一只花豹,急忙彎弓搭箭,瞄準花豹,射中了花豹的脖子,花豹撲倒在地,國王連忙下馬檢視花豹。誰也沒有想到,花豹使出最后的力氣突然跳起來撲向國王。危急時刻,隨從及時趕到,刺死花豹,國王這才轉危為安。但是國王的小指頭不幸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
回到宮中,國王心里很不痛快,就找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后,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著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丟了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大怒,沒想到宰相不僅不安慰他,還說風涼話,便立刻下令要把宰相拖出去斬了。
忽然,國王有點后悔,便讓侍衛把宰相關押了起來。
一個月后,國王養好傷,沒有了宰相的陪伴,他只好獨自出游,一個隨從也沒有帶。
國王走著走著就迷路了,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沖下一隊臉上涂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
那些蠻人不認識國王,何況國王的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講不出來。他們把國王抓來當祭品。原來,他們要祭祀滿月女神,這滿月女神是“完美”的象征,所以,祭品丑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系,就是不能殘缺。
突然,大祭司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只好放了國王,重新再找一個。
受到驚嚇的國王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御花園設宴慶祝,一為自己保住一命,二為宰相重獲自由。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一邊心有余悸地說:“愛卿啊!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了一口,我今天連命都沒了。”
宰相慢條斯理地喝下一口酒,才說:“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里,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啊!”
國王不解,宰相飽含深意地看了國王一眼,舉杯說:“大王,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里,那么陪伴您出游的人肯定是我。等蠻人發現您不適合當祭品后,那么,肯定是我當祭品了!所以,大王將我關進監獄,是您救了我一命啊!”
國王恍然大悟,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干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是國王,一個是宰相,上下級關系,伴君如伴虎,在遇到重大事情時,宰相總能從容面對,一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詮釋了宰相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能擺正心態,心平氣和地與國王溝通。
不管是國王被花豹咬掉了一截小指頭,到后來被蠻人抓住又被放回來,還是自己被冤枉抓進監獄,對于這些重大的事情,宰相都能淡然處之,最后令國王茅塞頓開。宰相心胸寬廣、心態開闊,在處理上下級關系時游刃有余,這對我們的人際溝通頗有借鑒意義。
心態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性格和態度的統一。心態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時常會有心態問題,特別是面臨重大選擇時,心態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每個人的心態都會隨時間、事情的發展而變化。上述故事中宰相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和領會。
很多人都以為,會說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其實這樣說不全對。一個人的心態不對,他就是再會說、再能說也沒有用,他人也無法相信,甚至會招致他人反感和抵觸。
因此,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一個人的心態如果不好,就會阻礙溝通。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有三種心態會影響人們的正面溝通。
1.自私
影響溝通的第一種心態是自私。具有自私心理的人抱有“我只幫助我認識的人,其他不認識的人與我無關”的態度。其實,不管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對于應該做的事情都要主動去做。
2.自我
什么叫自我呢?就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問題與己無關。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將別人的需求置之度外,不愿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如何克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呢?其關鍵在于改變自己的認識,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與人溝通時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并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
3.自大
自大的典型心態就是,我的想法就是答案,他人不能提意見。這就像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立起了一堵墻,阻斷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因此,自大的心態是溝通之大忌。
有一個人因感冒去醫院看病,對醫生說:“大夫,你看我是不是要打點滴?”醫生回答說:“想打點滴還不容易嘛!”于是醫生開了藥方。隨后,那個人去藥房取藥,從藥房領回一個籃子,籃子里裝了十瓶點滴。因為怕出錯,那個人又回去問醫生:“要打這么多點滴嗎?”那個醫生說:“你不是喜歡打點滴嗎?”
在上述案例中,醫生的想法和做法就是自大心態的表現。當他聽到病人說這說那時,就會產生反感,于是干脆來了個順水推舟——既然你要打點滴,那就打吧。實際上,醫生這樣做是放棄了與病人的有效溝通,所以才導致了后面啼笑皆非的局面。
在人際溝通中,自大心態會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出現,它像一塊絆腳石,會阻礙人們溝通,使人本身的辨別力變得不敏銳,從而導致理性無法發揮正常的作用。
一個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來,就很難與別人溝通,這是心態不對的典型癥狀。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擺正心態,絕對不能有自私、自我、自大的心理,因為很少有人愿意跟一個狂妄的人聊天。
在溝通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發生沖突。遇到這樣的問題,就需要雙方擺正心態,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對方的難處,這樣雙方就很容易產生共鳴,于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語言技巧點撥
溝通是雙方對等的交流,語言輕柔和粗聲粗氣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在溝通過程中,雙方應做到語氣委婉、表情親切、情緒平穩,這樣溝通,才會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