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分場合,什么場合說什么話
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生活,在不同場合,面對著不同人、不同事,從不同目的出發,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俗話說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溝通也是這樣。場合對溝通具有限制作用,有些話在這個場合能說,在另一個場合卻不能說。
簡單來說,場合有莊重和隨意之分,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別,有喜慶和悲傷之異,這就要求我們針對不同的場合,說適宜的話。倘若不顧場合亂說話,即使不會惹禍上身,也難免招人厭煩。
小王和小孫是同事,平時關系不錯,在一起時總愛嘻嘻哈哈地開玩笑。有一次,小孫病重住院了,小王去看望他,一見面就說:“平時我去體育場鍛煉身體,總叫你一起去,可你就是不去。就你這體格,我看這次要玩完!”話音剛落,小孫臉色煞白,生氣地說:“你說什么呢!”說完,就把小王趕了出去,此后見了他也愛理不理。
小王雖然在說那番話時并無惡意,只是想讓小孫認識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但是他在小孫生病時說出那樣的晦氣話,對方聽著唯免覺得刺耳。因此,小王被小孫責怪,是因為他在悲傷的場合說了不吉利的話。
可見,不會說話的人能小事變大事,沒事變有事。不看場合的話,就好比火上澆油、雪上加霜,既傷人又害己。
還有,與人溝通時,場合不同,跟他人說話的方式也應不同。只有根據不同的場合,選取最恰當的詞語,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感情和諧,相親相愛。女王整天忙于應酬和公務,而親王卻對社交缺乏興趣,不太關心政治。
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經是深夜了。她回到臥室,見房門緊閉,就敲起門來。
問:“誰?”答:“我是女王。”門未開,再敲。
問:“誰?”答:“維多利亞。”門未開,再敲。
問:“誰?”答:“你的妻子?!遍T開了,維多利亞走了進去。
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在家庭里,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女王回到家里,角色改變了,她就從一位女王變為一位妻子,在宮廷上對著王公貴族說話是一種情景,回家說話應該是另一種情景。這提醒我們,說話要區分場合,同樣的內容在不同場合中應該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
此外,不同場合的問話方式也不一樣。有時本來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問題,因為選擇錯誤的提問方式或不管場合地隨口便問,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有一家公司規模頗大,求職者絡繹不絕。一天,趙先生前去應聘,他很快就被這家公司的招聘人員相中。招聘人員讓他馬上辦理相關手續。不料,趙先生問了一句不應該問的話:“我能否過完春節再來上班?”結果,招聘人員表示不再錄用趙先生。
趙先生一頭霧水,要求給個說法,招聘人員說趙先生不該多說話,并明確告訴他:“我們公司永遠不會錄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不恰當的話的員工?!?/p>
這家公司的做法固然有矯枉過正之嫌,但留給趙先生的思考則是,在不恰當的場合,即使說一句不恰當的話,也可能因此丟掉飯碗!
不看場合,不注意分寸,一味地隨心所欲、口無遮攔,這是與人溝通的大忌。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什么話,這不是真理,但一定是道理。如果你想要學會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就要學會分析在不同場合下,人們不同的心理需要。
1.公眾場合不揭短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特別是在公眾場合,揭短既會損害對方的公眾形象,也有損自己的形象,同時還會加深彼此間的矛盾。
2.人多場合,盡量少說話
常言道:“言多必失。”特別是在人多的場合,要盡量少說話。因為說得忘乎所以的時候很容易失言,一旦失言,說出的話就可能傷害到某個人或某些人,從而無形中破壞了人際關系,甚至招來禍端。
3.悲喜場合,要把握尺度
一般來說,說話應與場合中的氣氛相協調。在別人辦喜事時,千萬不要說悲傷的話;在人家悲慟時,千萬不要說逗樂的話。我們要針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選用最得體、最恰當的語言來表情達意,力爭獲得最佳的溝通效果。
語言技巧點撥
有些話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說,換一個場合就不行了。因此,說什么,怎么說,一定要顧及場合、環境,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