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49字
- 2019-01-10 16:31:00
有益的標準
眾所周知,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有建設價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確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給他們帶來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災難。
那么這一工作該如何進行呢?區分追求的方向究竟是有益還是無益的?標準又是什么呢?這一標準就是是否符合社會利益。每一個值得炫耀的成就都是符合社會正向價值觀的。想想那些我們認為的高尚偉大的壯舉,這些行為不止對壯舉的創始人意義重大,對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教育者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或者說,要加強孩子對社會價值的認同感。否則,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會偏離社會價值觀,最終演化為問題兒童。
的確,人們對什么才是對社會有益的標準的看法不盡相同。不過,我們能夠肯定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樹上結的果實來判斷這棵樹的好壞,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個體某一行為的結果來判斷這一行為對社會是否有益。這也意味著我們還要把時間效果等因素考慮在內。這個行為與現實的邏輯相關度是通過這個行為對于社會需要和利益的關聯程度顯現出來的。人們對行為進行價值判斷取決于事物的普遍結構,行為的結果與這種標準的契合程度早晚會水落石出。幸運的是,復雜的價值判斷在生活之中運用得并不普遍,例如政治變革、社會變遷等,這種事實總是需要經過歷史的檢驗才能得出結論。
不過,在個體生活的范疇內,行為的結果最終都會顯示出行為是有益的還是無益的。站在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沒有任何一種行為是絕對有益無害的。因為這關乎絕對真理,關乎對人生問題的正確解決,而人生問題受地球、宇宙和人類關系的邏輯的制約。這種制約就如同一道難解的數學題擺在我們面前,盡管解題十分困難,但是問題的答案就在問題里面。我們要想判斷解決辦法的正確程度,只有積極參考這一問題的相關材料,研究問題產生的背景。遺憾的是,我們檢驗問題答案的時機總是姍姍來遲,以至于我們沒有糾正錯誤的時間。
由于人們難以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結構,這就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是連貫一致的。生活中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會慌亂恐懼,而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會把問題出現的原因歸咎于自己選錯了路。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偏離了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他們就無法從消極的經驗中獲得積極的教訓,因為他們并不理解問題的真正意義。因此,有必要教導兒童不要將生命中的經歷看成獨立事件,它們在生命中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于自己整體生命的背景之下,孩子想要解釋當下的事情,只有將以往的事情聯系起來才能得到結果。孩子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了解自己步入歧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