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2425字
- 2019-01-10 16:30:59
兒童人格統一性的發展
兒童的心理世界是非常奇妙的。無論我們接觸到哪一個方面,它都引人入勝,令人著迷。也許最奇妙的事情莫過于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先了解他的全部生活史。兒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想要理解他所做的事就必須先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統一性。
人格統一性的發展就是把人的行動和表達協調成一個單一的模式,這種發展從童年就開始了。生活的要求迫使兒童以協調統一的方式對生活做出回應,而使他應付環境的統一反應方式不僅構成了兒童的性格,還使他的行為個性化,從而與其他兒童區別開來。
眾多心理學派通常都忽視了人格的統一性這一事實,就算不能輕易說是忽視,也沒有給予它應得的重視。這就導致在心理學理論或精神病學實踐中,被實踐者的某一個表達或手勢被孤立開來研究,似乎它們是一個獨立的整體。
有時,這種表達或手勢被稱為一種情結,其假設是,某一動作或表情可以與個體的其他活動相互隔離。這就如同從一首完整的樂譜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后試圖脫離組成樂譜的其他音符,單獨理解這個音符的含義。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卻普遍存在于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
個體心理學認為自己有義務來抵制這一普遍謬誤。當這種做法運用到兒童教育上時,造成的危害會更大。這一錯誤的行為模式在兒童懲罰的理論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如果兒童做了什么招致懲罰的事情,一般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通常,人們會考慮到兒童人格留給人們的整體印象,但是懲罰對于兒童來說常常是弊大于利的。如果這個兒童犯了一個他多次重犯的錯誤,教師或家長會先入為主地將他視為屢教不改。但是,如果這個兒童在其他方面表現良好,那么,人們通常會鑒于對這個兒童的整體好感對他從寬處理。
不過,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探討這種犯錯誤的情況是怎樣產生的。這種情況猶如試圖從整首樂譜中抽取的某一個音符。
我們會問一個兒童為什么懶惰,但我們不可能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樣的,我們會問一個兒童為什么撒謊,但是無法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要的原因。
深諳人性的蘇格拉底就說過:“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一個兒童來回答如此錯綜復雜的問題?畢竟回答這些問題對一個心理學家來說也是勉為其難的。了解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含義的前提是,我們要想辦法了解他的整體人格。這個辦法并不是描述這個兒童的具體行為,而是要理解兒童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擺在他面前的任務。
下面這個例子將會闡釋了解兒童整體生活背景有多么重要。
一個13歲的男孩有一個妹妹。在他8歲之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這段時光里,他過得快樂美好,他周圍的每個人都樂于滿足他的每個要求。他的父母都對他寵愛有加,他的父親喜歡安靜,性情溫和。他的兒子依賴他,他感到很高興。但孩子一般都對母親更親近些,更何況他的父親是個軍官,經常不在家。他的母親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女人。她總是盡量滿足這個既依賴又固執的兒子的每一個心血來潮的要求。
不過,當兒子表現出沒有教養和脅迫性的態度和動作時,母親也會很生氣,母子關系因此出現了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首先表現在男孩總是試圖支配他的母親,對她專橫霸道、發號施令,總而言之,他就是無時無刻地以各種無禮的方式來引人注目。
雖然男孩總是在制造麻煩,但他的本性并不壞。因此,他的母親總是寬容他無禮的態度和行為,依然幫他收拾衣服,輔導功課。這個男孩篤定他的母親會幫他解決遇到的任何困難。毫無疑問,他也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同其他兒童一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直到他8歲的時候,他在小學的學業進展順利。
有了妹妹之后,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得父母對他難以忍受。他開始自暴自棄、漫不經心、懶散拖沓,這讓他的母親覺得崩潰。一旦他的要求沒有得到及時地滿足,他就會扯母親的頭發,擰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使她不得安寧。
他拒絕改正自己的行為方式,隨著他的妹妹的長大,他愈加堅持自己的行為模式。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捉弄的目標。雖然他還不至于傷害妹妹的身體,但是他對妹妹的嫉妒之心是顯而易見的。他的惡劣行為始于妹妹的誕生,因為從那一刻開始,妹妹就成了家庭關注的焦點。
在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一個兒童的行為開始變壞,或者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應該注意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還要調查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誠然,這兩件事的因果關系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理學的因果關系,因為我們不能夠宣稱,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是由另一個更年幼的孩子的出生導致的。但我們可以肯定,落向地面的石頭必然會朝著一定的方向以某一種速度下落。而個體心理學所做的研究使我們有權宣稱,造成行為倒退的,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并不起作用,而是那些不時產生的大大小小的錯誤在發揮作用。而這些錯誤的產生,影響了個體成長。
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會犯錯誤,這無可厚非。這些錯誤和其結果密切相關,集中體現了某種失敗或者某種錯誤的人生方向。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需要在心理上確定一個目標,而心理目標的確定涉及人的判斷,而一旦涉及判斷,就會有出現錯誤的可能性。
目標的確定早在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一般來說,兒童在2~3歲時就為自己確定了一個追求優越的目標。這個目標指引著他們,激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達成。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于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形成,它就會不同程度地約束、控制著兒童。兒童把自己的目標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也會調整自己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展開追求。
因此,兒童對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決定著他們的成長,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一個兒童陷入新的困境時,他的行為會局限在自己錯誤的認知中,認識到這一點同樣也很重要。正如我們所知,客觀情景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客觀印象,但這并不取決于客觀的事實或情況,而取決于兒童如何看待這一事實。這是反駁嚴格因果理論的充分依據:客觀事實和客觀事實的絕對含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客觀事實和對客觀事實的錯誤看法之間卻不存在這種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