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效應研究
- 郭曉麗
- 1332字
- 2019-02-28 15:18:53
2.4 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2.4.1 國外研究
國外針對個人所得稅再分配效應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Musgrave和Thin(1948)提出了研究稅收再分配效應的分析工具即洛倫茨曲線及從中計算出來的基尼系數,一般使用稅前收入基尼系數與稅后收入基尼系數的絕對差距、相對差距來衡量稅收再分配效應,又被稱為MT指數。Wagstaff等(1999)測算了12個OECD國家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效應,實證結果表明,個人所得稅減小了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并且使稅后收入基尼系數平均下降了3.3%。Verbist(2013)以15個歐洲國家為樣本,通過建立稅收—轉移支付模型實證分析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結果發現,盡管樣本國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差別很大,但個人所得稅均是減輕收入不平等問題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累進性的稅率結構。Felix(2007)通過對19個發達國家稅收收入的研究發現,由于稅負轉嫁的存在,公司所得稅稅率的上升會引起勞動者工資的下降,而且勞動者工資下降的總量要遠遠大于政府所征收的公司所得稅,這說明征收公司所得稅不僅沒有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而且引起了超額負擔的增加,有損效率,因此,政府應該對勞動而不是資本課稅,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公平、提高效率。John Creedy、Jamas Enright、Norman Gemmell和Nick McNabb使用和Verbist同樣的模型,對新西蘭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征收個人所得稅后,稅前收入基尼系數下降了0.06,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了15個百分點。
相對來說,國外學界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較少,比較典型的如Richard和Zolt(2005)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應較小,其原因在于實際征管不力,且累進程度較低。
2.4.2 國內研究
針對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效應的研究,目前國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正向調節效應,但十分微弱。楊衛華、鐘慧(2011)以廣州城鎮居民為例的研究表明,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還不夠,其調節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彭海艷(2011)實證分析了1995~2008年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效應,結果表明,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中具有正向且進一步加強的再分配效應,但調節效應非常有限(2006年除外)。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對收入分配具有較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其調節作用不斷增強。如李青(2012)的研究表明,從納稅人角度而言,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中具有明顯的正效應,而且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王亞芬、肖曉飛、高鐵梅(2007)的研究表明,從2002年起,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開始起到調節作用,而且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開始小于總收入的基尼系數,稅收基尼系數呈現上升的趨勢,這說明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效應逐漸增強。梁俊俏、何曉(2014)利用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樣本數據,測算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結果發現個人所得稅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但財產性收入個人所得稅稅率并非一定與再分配效應正相關。白景明、何平(2014)從個人所得稅收入項目結構入手,對我國2000年以來的個人所得稅改革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個人所得稅改革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了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調節力度,這和2000年后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時也有學者如胡鞍鋼(2002)、張文春(2005)、岳希明等(2012)的研究表明,個人所得稅的調節是逆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