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精神分析批評話語研究
- 張良叢
- 11575字
- 2019-02-19 10:13:59
第三節 心理結構理論
1920年之后,弗洛伊德對人的心理結構的觀點發生了改變。由于社會背景的變化,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從早期對性本能為核心的本能欲望的強調,開始細分本能的類型,他把本能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關于人類心理結構的劃分,弗洛伊德原有的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的劃分,也被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新的劃分所取代。
一 本能論
“本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中心概念,貫穿其精神分析學發展的始終。在弗洛伊德看來,本能是決定人的行為最根本的動力。在早期理論里,弗洛伊德根據生物學的觀點,把本能劃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兩種。在與他人的爭論中,他修正了早期本能學說,提出了死本能的存在,把本能劃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雖然有著不同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可以概括為生本能。而死本能則是與生本能相對應的,是本能的兩極中的一極。弗洛伊德充分論述了本能與刺激沖動的關系,以及本能的原動力、根源、目的和對象,對本能的研究形成了系統性理論,對于理解人類心理、行為和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兩種本能闡釋,弗洛伊德受到生物學家魏斯曼和赫林的影響。魏斯曼把生物體區分為必死的和不死的兩部分。必死的是指身體,身體會自然死亡;不死的則是生殖細胞,因為生殖細胞會在必要的條件下創造出新個體,是物種的延續。赫林認為,生物體一直有兩種始終起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過程:—個是建設性的或同化的過程,另一個是破壞性的或異化的過程。作為對立兩極的生本能和死本能恰恰是生物體內在的兩種過程。在二者思想的影響下,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
(一)生本能:愛羅斯
本能從何而來?弗洛伊德借用柏拉圖在《會飲篇》中的故事說明本能的來源。柏拉圖借阿里斯多芬之口指出:“從前的人和現在的人不一樣。第一,從前的人類本來分成三種,不像現在只有兩種。在男人女人之外,從前還有一種人不男不女,亦男亦女。……其次,從前的人形體是一個圓團,腰和背都是圓的,每人都四只手,四只腳……器官的數目都依照比例加倍。”這些人非常強壯,于是他們圖謀造反。宙斯非常恐懼,就想辦法把人劈成兩半,來削弱人的力量。人被分為兩半后,由于每一半都十分想念另一半,于是相互間拼命地揮動手臂,仍然渴望成一個人。如果擁抱到一起就不吃飯,不做事,最后餓死。如果這樣下去,人就可能滅絕了。宙斯就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通過擁抱來完成生殖。“人與人彼此相愛的情欲就種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復原始的整一狀態,把兩個人合成一個,醫好從前截開的傷痛。”
弗洛伊德認為,這一傳說不僅談到了性本能的起源問題,也討論了性本能與其對象的關系所發生的演變,而且解釋了性常態和性變態。
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這是基于生物學的事實,生物有自我保存和種族繁衍兩種需要。前者為了個體生存,后者為了種族延續。生本能的能量形式是力比多。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述中,力比多表示性本能,在后期理論中力比多擴展為一切生命能量。本能的含義在弗洛伊德思想中也經歷了變化。起初弗洛伊德認為愛和恨都根源于性,后來又認為恨和攻擊不是來自性,而來源于自我保存的斗爭。自我保存本能是饑餓本能,即對食物的需要,它與性本能一起構成人的兩類基本的本能——食、色。后來,由于自我本能的保守性、倒退性和強重復性,弗洛伊德從中引申出死本能,把自我保存本能與死本能并列,之后弗洛伊德才把自我保存本能歸于生本能,與性本能共同構成生本能。自我保存本能和性本能在生活中表現不同,自我保存本能較易控制使其自身的發展適應現實要求。而性本能則較難控制,不受現實的必要性支配。性本能自始至終都以追求滿足為目的,以快樂為宗旨。而自我本能則能感受到現實環境的壓力,用現實中的原則來代替快樂原則,不受盲目的快樂原則支配,遵循現實原則。由性本能過渡到自我本能,由快樂原則過渡到現實原則,這是人的心理發展最重要的進步。
生本能在社會中最清晰的表現就是形成各種形式的愛。在弗洛伊德看來,愛是源于性本能的。愛的核心就是以性結合為目的的性愛。同時,這種本能也會輻射為其他愛的形式:自愛、父母子女的血緣之愛、兄弟姐妹之愛、友誼、對整個人類之愛,還有對具體對象和抽象觀念之愛。在精神分析中,自愛這一概念基本等同于自戀。最初是指人通過注視、撫摸、玩弄自己的身體而體驗到性的快樂,達到心理滿足。自戀發展到極端,就會具有性變態或性倒錯的意義。自戀的使用逐漸超出了精神治療的范圍,它指的是利己主義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種力比多的補充。弗洛伊德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仍有性愛成分的存在。兒童以異性父母作為最初的性愛對象,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是人類最普遍最原始的傾向,這是性欲的亂倫期。集體成員間的愛也需要力比多的維持,如在軍隊與教會中,成員與領袖的聯系,成員之間的聯系,背后都是力比多的關系。“愛的關系才是構成集體心理本質的東西。”而對抽象觀念之愛,如對上帝的愛,不過是人類對永恒的愛的渴望,這種愛緩解了人類在現實中因愛的匱乏導致的焦慮感。
總之,在弗洛伊德的視野中,以性本能為核心的愛,不僅是個人發展的決定因素,而且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力比多是人們一切行為的原動力,推動著個體去實現愛。愛逐漸使人從利己主義走向利他主義,尤其是對他人之愛、對真理之愛等直接形成人類改造社會、走向文明的心理源泉。在對人類心理闡釋的理論中,弗洛伊德首次把愛歸于生本能之中,闡釋了愛的多種理論。他從愛的理論出發,研究了宗教等社會文化活動的內在心理動力,從而給人類解釋自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二)死本能:哈德斯
死本能的提出與弗洛伊德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有直接關系。死本能是弗洛伊德對戰爭的心理學解釋,這是死本能產生的社會根源。1920年,弗洛伊德出版《超越快樂原則》一書提出了死本能的概念。“—切生物毫無例外地由于內部原因而歸于死亡(即再次化為無機物)……一切生命的最終目標乃是死亡,而回顧歷史可以發現,無生命的東西乃是先有生命的東西而存在的。”死本能的最終目的是把生物帶向恒定不變的無機物狀態,把有機體的生命帶向無生命的狀態。弗洛伊德認為,在地球形成和進化的最初階段,產生了有生命的有機物。同時,死本能也進入有機生命體中。生物形成的時候就蘊含了死本能,這是生命自身的東西。死本能符合自然規律,生物都會從有機物變成無機物。一旦生命火花熄滅,死本能就完成了使命。死本能的存在就意味著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長生不死,走向死亡是每個生命的必然。人也是如此,也是因其內在的原因而走向死亡的,這就是死本能。后來,《自我與本我》一書進一步發展了死本能的學說,并將其作為與生本能相對立的人類兩大類本能之一。“最近我發展了本能的觀點,在這里我堅持這個觀點并把它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基礎。按照這個觀點,我們把本能分為兩種,一種是性本能或叫作愛的本能,它是一個非常惹人注目和比較容易研究的本能。第二種本能不這么容易表明;最后我們把施虐狂看作它的代表……我們提出死的本能的假說。”
與生本能相對立的就是死本能,代表著一種破壞和恨的力量。施虐狂是死本能的代表。自虐狂是較早的施虐狂,表明人自身存在著指向自己的破壞傾向。而他虐狂則不是指向自己,而轉向外在的方面,但是一旦這種破壞沖動在外界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礙,它就會再度轉向內部,竭力在外界尋求以破壞的對象。
死本能的存在使人自身產生了焦慮,為應對這種焦慮,就必須通過改變本能的對象選擇來轉移危險。于是,死本能被自我投射于外部世界形成破壞欲、攻擊欲、控制欲、剝削欲和競爭欲等。這樣,死本能的能量就從人自身轉移到外界對象,從而危險也轉移,焦慮也就隨之消失。攻擊性是死本能的主要表現形式。但是,死本能并不能完全依靠對象發揮出去,它還有許多次級形式,如控制欲、支配欲、剝削欲和競爭欲等。它們是比較緩和的攻擊性形式,但是由于不能完全消除緊張而會長期存在。由于死本能不可能以完全的方式釋放,就形成了許多替代性形式來滿足。這些替代性形式都是以偽裝的方式來達到的,從而防止自我產生焦慮,獲得了心理平衡。比如閱讀報刊中死訊和訃告、參加喪禮、欣賞哀樂等都是替代性滿足的形式。
總之,生本能代表著人身體中的創造力,包括自愛、他愛,自我保存的本能、種族繁衍的愿望和實現自己潛能的傾向;死本能則代表著身體中潛在的破壞力,包括自殺、他殺、仇恨和侵犯等。在人自身中,二者相互對立,從而形成本能中的兩極性。當然,二者除了對立外,還有共同的一面。二者都具有保守性、強迫重復性和倒退性的特征,都是為了重建被擾亂了的事物的某種狀態。生命本身就是在二者的平衡關系中存在的。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用來解釋文化的動力。既然本能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原動力,那么文化也是源于本能的存在。文明的發展就是由于本能的壓抑和升華作用而實現的。
二 人格結構
1923年,弗洛伊德發表了《自我與本我》一書,進一步修正、完善了精神分析理論。他淡化了早期的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的劃分,而代之以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作一個服從物理與化學規律的動態能量系統,研究人的精神活動、心理過程,就是研究這個系統的結構、規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會達到一種平衡,人格便處于正常狀態,精神就是健全的;如果三者不平衡,發生沖突時,系統便會處于紊亂狀態,就會導致神經病癥或人格異常。在人格結構中,能量儲存于本我中,自我和超我沒有能量,它們從本我吸收能量。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統中會發生轉移。人格在發展中都要經過一系列階段:口腔期、肛門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快感區,標志快感中心的轉移。在人格發展歷程中也會出現固結、倒退現象,妨礙著人格的正常發展。
(一)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id)是個體心理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內容,屬于無意識的部分。它由遺傳的本能、欲望所組成,肉體是它的能量來源。本我直接釋放心理能量或降低緊張,從而獲得快樂的滿足。本我執行的是生命的第一原則,弗洛伊德稱之為快樂原則。本我遵循“快樂原則”,避苦趨樂,目的是消除緊張、痛苦或不愉快的體驗,把緊張降低到穩定的最低水平,從而使人獲得快樂滿足。“在人心中存在著一種趨向實現快樂原則的強烈傾向。”這一種普遍的傾向,力圖排除內部和外部的干擾而保持自身的穩定。“本我”不受理性和邏輯的制約,也不具有任何價值、倫理和道德的因素,它只受欲望支配,滿足人的本能需要。任何本我的活動最后只能出現兩種結果,或者在行動和欲望滿足中能量釋放出來,或者屈從于自我調節,使能量處于約束和壓抑狀態,不再尋求釋放。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的心理本質所在,是人格建立的基礎,它終生保持兒童時期的特點,易于沖動、非理性、孤僻、自私、追求快樂,但可依靠想象、幻想、幻覺來實現能量的釋放。“我們將把一個個體看作未知的和無意識心理的本我,自我依托在它的表層,知覺系統從它的內核中發展出來。”
本我是心理的根本、原始的主觀實在,是個體心理早就存在的內部世界。本我既有遺傳的來源,也有后天壓抑的來源。人的高頻率、高強度反復出現的經驗在連續幾代的多數人中發生,就會在本我中累積下來,形成遺傳。而自我對很多不合理經驗的壓抑構成了本我的后天來源。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過程的連貫組織,我們稱之為他的自我。意識是屬于這個自我。”自我(ego)是人格結構中意識的一部分,代表著理智與常識,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并得到發展的部分,處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是二者的中介。自我周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對精神活動起調節整合作用。自我是人在兒童時期通過父母的訓練和與外界打交道獲得的經驗而形成的。它正視現實,按照常識、理性和邏輯行事,遵循“現實原則”。現實原則推遲能量的釋放,直到真正滿足需要的對象出來為止。但遵循現實原則,并不意味著要廢除快樂原則,只是迫于現實而暫緩行動。現實原則的最終目的還是避苦趨樂。自我與本我的關系,好似騎手與馬的關系。自我盡管對本我加以約束和控制,但最終的決定力量還在于本我,自我只是為本我服務。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自我保存,但是自我最終還是要實現本我意圖的,它要找出最佳的實現意圖的條件來完成本我,從而避免機體受挫。自我若能很好地實現現實原則,處理得當,就能依靠壓抑或升華作用,把本我的盲目沖動以符合某種現實原則、社會允許的方式釋放出來,而當自我不能控制本我的各種沖動之時,它只能對之采取壓抑手段。
“在自我中存在著一個等級,在自我的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東西,可以把它稱作自我典范或者超我。”超我(superego)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所組成,是人格結構的第三層次。它為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而奮斗,不為現實或快樂操心,奉行的是理想原則。超我的主要職責在于指導自我如何壓抑本我的盲目沖動,以某種內疚感和罪惡感的形式達到糾正本我的效果。那么,超我是怎么形成的?超我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在很長一段時期,兒童要依賴父母生活,通過父母的獎懲作用,把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理想傳授給兒童。它就是這些觀念和理想在兒童心中的重現。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以此為基礎吸收其他權威的標準。自我理想和良心是超我的核心內容,它們也具有獎勵和懲罰的作用。當自我與超我的理想一致時,就會感到自豪,這就是“超我”的獎勵作用,反之,就會遭到懲罰。超我的精神獎懲,既能使人感到驕傲自豪,又能使人感到內疚自卑,對應著父母的愛和懲罰。超我的基本功能是控制和引導本我的沖動,從而培養出合格的社會成員。
如果把本我看作生理遺傳的產物,自我是客觀現實的產物,那么超我則是社會化的產物,是文化傳統的載體。人類文明正是通過超我代代相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之間也沒有明確界線,不是截然相分的實體,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構成的統一整體。超我源于自我,自我源于本我。本我是最根本的東西,是人的本質。人格系統的心理能量存在于本我中,滿足基本的生本能和死本能。自我和超我憑借求同機制從中汲取能量維持心理運轉。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在人格系統中分布和轉移決定了人格發展的根本方向。
(二)人格發展的四階段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觀點在其理論體系中較之其他的觀點更具廣泛性。有關能量的應用,它不僅包括生殖器的刺激與撫摸等愉快活動,而且也包括身體區的撫摸。使人感到緊張而引起興奮過程往往集中在人體的某些部位上。這些緊張可以通過諸如吮吸或撫摩等動作消除。這種部位叫‘性感區’。”弗洛伊德的性欲指的是快感獲得,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性。人自身的三大性感區是口唇、肛門和性器官。同時,人體中任何部位都可能變成興奮中心,從而消除緊張產生快樂。每一個性感區都與一種最基本生活需要滿足有關,如口唇與吞食,肛門與排泄,性器官與生殖。但是作為性感區產生的快樂可能與這些基本生活需要不是一致的。“性感區對于人格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煩躁與刺激的重要來源,幼兒不得不與之斗爭,它們同時又為幼兒提供最初的愉快經驗。此外,涉及性感區的行為,使幼兒與父母發生沖突、產生挫折和焦慮。挫折和焦慮轉而促進適應、移位、防御、轉化、妥協和升華大量地發展。”
在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所涉及的性感中心是不一樣的。弗洛伊德歸納為這樣幾個時期:口唇階段,肛門階段,生殖器階段以及生殖階段。
口唇階段,這是性欲發生的第一階段,大約在幼兒出生到一歲半時期。口唇引起的快樂大概有兩類:接觸和撕咬。口唇通過按觸和攝入外物而形成接觸刺激產生快樂。口腔撕咬東西帶來的是攻擊快樂。口部的攻擊快樂是在牙齒長出之后出現的。最初,由于食物的需要,幼兒本能地吸吮母親的乳汁。而在不饑餓的時候,幼兒也重復吸吮動作,吸吮自己的手指、舌頭等物體。弗洛伊德認為這種吸吮的快感顯示最初的性欲沖動,性對象由乳房轉移到手指等其他替代物,使兒童獲得性意義的滿足。口唇主要有五種活動方式:攝入、含住、撕咬、吐出、閉合。口唇的每一種活動方式都將構成某種人格特征的原始模式,也就是“原型”。口唇的五種活動方式都形成某種原型:攝入活動是獲取性的原型;含住活動是堅韌和決心的原型;撕咬活動是破壞性的原型;吐出活動是排斥和蔑視的原型;閉合活動是拒絕和抗拒的原型。這些原型能否參與建構人格,主要取決于其所受到的挫折和焦慮的程度。原型構成人順應痛苦或不安狀態時所采用的原始模式。這種原始模式一旦形成,直接決定了人以后的順應類似狀況的方式。也就是說,口唇快感的體驗方式會被轉換或移置到其他類似的情景中。如孩童時期對饑餓帶來的吞食的快樂,成人后感到空虛時就會追求和吸收知識、愛情和權力來獲得快樂。再如,幼兒如果斷奶太突然就會形成創傷性經驗,從而形成對什么都咬住不放的人格形態。“任何一種口腔原型模式的固著,都有可能以形形色色的移位和升華方式發展成一個完整的興趣、態度和行為體系。”口唇期的五種原型模式都會形成與之對應的口唇期人格,從而在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經濟、政治、宗教、職業選擇、審美趣味等方面都可以觀察到這些特征。
肛門階段在一歲半到三歲左右,兒童的性感興奮中心由口腔轉向了肛門。幼兒在排泄大小便時,消除了身體的緊張感,獲得了快感。這樣,排泄就構成一種原型。這種原始經驗模式就變成感情爆發、脾氣發泄、暴怒等的原型。弗洛伊德認為,雖然此時兒童還不清楚性器官的功能,但是這種快感的滿足也具有性的意義。幼兒經歷了排便訓練,遭受到本能欲望與外界紀律的沖突,從而在人格形成上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母親對于兒童進行的排泄訓練方式直接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如果兒童受到過于嚴厲的排泄訓練,既可能導致邋遢散漫、玩忽職守、鋪張浪費的性格特征,也可能形成對個人過度要求,從而導致過度整潔、吹毛求疵、對金錢時間過于苛求、過于恐懼污穢之物等。如果母親贊賞幼兒的排泄,幼兒就會認為自己的排泄物有價值,長大后他就會用創造性活動來討別人或自己歡心,形成慷慨、施舍和慈善等特征。但是,如果對排泄物過于看重,也會形成過于節約和吝嗇的性格,樂于收藏、擁有或占有物品。可見,肛門階段發展是否完善,會影響到成人的人格特征。
第三個階段是生殖器階段,在三至四歲時,兒童把快感中心轉向自我的性器官。這個階段對于男孩和女孩并不相同。由于成人禁止撫摸性器官,并威脅和責備他手淫,男孩此時受閹割情結的支配,害怕被閹割。尤其是,他看到女孩的性器官時,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閹割的可怕。戀母情結在閹割情結的威脅下逐漸消失,從而開始加強對父親的認同。而女孩最初戀愛的對象是母親,但是當她發現了自身的缺陷,就懷疑母親把她閹割了,從而削弱了對母親的愛戀,開始轉向父親。但是她對父親的愛戀伴隨著嫉妒,也就是陰莖嫉妒。陰莖嫉妒和閹割焦慮是一個現象的兩個方面。生殖器階段,兒童性欲對象由自我轉向了他人,形成了各種戀父和戀母等情結。由于這個階段還沒有倫理道德知識,往往把父母乃至兄弟姐妹當作性愛的對象,所以這個時期是亂倫期。五歲之后,社會的各種觀念開始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他開始萌發了羞恥感,發現自己的很多行為被社會禁止、不允許。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說教使兒童的性發展出現了停頓,兒童的興趣逐漸轉移到同性的伙伴身上了。五歲以上的兒童很少有性欲的表現,甚至不肯與異性接觸。這就是性欲的潛伏期,大約會持續到青春期。
第四個階段是生殖階段,這是人格發展的完成階段。此前的三個階段可以稱為前生殖階段,以初級自戀為特征。生殖階段則由自戀轉向對象選擇。此時性器官發展成熟,性欲也從屬于生殖的需要。性欲的發展也轉向外來的性愛對象,并且把不同的性愛對象歸結為單一的對象,使自我的力比多沖動獲得滿足。這個階段應是成人的階段,一直持續到衰老。但是,應該指出的是,生殖階段并不會取代前面的幾個階段,二者是相互融合的。生殖階段是人格發展最完善的階段,但是個人由于具體情況不同,又呈現多姿多彩的人格樣態。人格發展主要有正常的狀態、停滯不前的固著狀態、回歸到此前某個階段的倒退狀態這三種情況。正常狀態中的人格是最完善的,在性心理社會方面都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狀態,但是只有很少人能具有。
三 情結論
在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中,情結理論尤為重要。“情結”一詞本為榮格所創,后來為弗洛伊德肯定并加以運用,才廣泛傳播起來。它是指具有情緒意義的一組相互關聯的意念叢、欲望叢。情結理論是本能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弗洛伊德用來解釋人的心理、行為、文化創造等現象。弗洛伊德提出的情結主要有三種:戀母情結、戀父情結、自戀情結。弗洛伊德都借用希臘神話來形象地說明。這三種情結都與人的行為方式、情感模式和心理生活有著直接關系。可以說,情結理論成為本能論的一個重要的表現。
(一)少女杜拉的故事
1900年10月14日,弗洛伊德在寫給好友弗萊斯的一封信中提到一個病例。這是一位叫杜拉的女孩的病例。弗洛伊德第一次見她時,她十六歲。她正被咳嗽和嗓子嘶啞所折磨,當時弗洛伊德建議她做心理治療,但由于癥狀很快自然消失,女孩就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次年冬天,在所愛的姑母去世后,她便留在維也納。隔年秋,她全家離開B城,遷往維也納。來到維也納后,她的情緒和個性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對自己和家庭都不滿,對父親的態度不友善,跟母親的關系惡劣。有一天,她留下的一封訣別書說,她不能再忍受自己的生活了。在父親找她交談后,她突然神志不清,過后又喪失記憶。最終父親把她送到弗洛伊德那里進行治療。
在弗洛伊德看來,杜拉發病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弗洛伊德對杜拉的情況有詳細的了解。“我們應該仔細研究圍繞病人的人物與社會環境,就像我們研究病人身體的檢查記錄,及病的癥狀一般。”杜拉的父親非常有才智,也非常成功,是家里的核心人物。杜拉和父親的關系尤其好。六歲的時候,杜拉的父親得了嚴重的肺結核,他們舉家遷往南部一個氣候良好的小城,居住了十年之久。弗洛伊德把這座城市稱為B城。此后,在B城杜拉的父親先后患上了視網膜脫落癥和輕微的精神錯亂。通過治病,杜拉的父親開始和弗洛伊德交往。弗洛伊德由此了解了杜拉親屬的一些情況。杜拉的一個姑母有心理疾病,一個伯父患有焦慮癥。她從家族那里繼承了神經質,一發病就以那個姑母為楷模。弗洛伊德雖然沒有見過杜拉的母親,但是他從杜拉的父親和杜拉提供的資料中,推斷杜拉的母親是一個沒教養的、愚笨的女人,有“家庭主婦精神病”的征候。也就是說,她把所有的興趣都放在家務上,不能理解兒女們的生活情趣,對兒女感情淡薄,沒有影響力。杜拉很難和母親建立良好的關系。她鄙視母親,常常無情地批評她。杜拉八歲時就有神經性的毛病,十二歲有偏頭疼和神經性咳嗽,十六歲時基本不咳嗽了,但是十八歲的時候又開始咳嗽了。弗洛伊德經過深入探索發現了病的根源并不是完全遺傳導致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原來在B城的時候,杜拉家曾和該城一對夫婦K先生和K女士建立了很親密的友誼。K女士在杜拉父親生病時細心地照料過他,是他的“救命恩人”。而K先生則對杜拉很好,經常陪她散步,送她小禮物。杜拉則像母親一樣照顧K家的兩個孩子。但是,杜拉后來告訴母親,K先生和她一起散步時曾大膽地向她求歡。后來父親和伯父問K先生,他卻堅決否認。他說,從K女士那里聽說杜拉對性很感興趣,經常看性愛生理學書籍。這可能是杜拉的一種性幻想。這件事使杜拉非常煩惱。她陷入了憂郁,并產生自殺的念頭。她不斷要求父親和K先生一家斷絕關系。杜拉的父親因為和K女士關系曖昧,并不相信杜拉的說法,也認為是一種性幻想。父親的不信任使杜拉的病再次發作。
杜拉講述了她遭受的性創傷。她十四歲時的一個下午,K先生在辦公室里突然抱住她,并強吻了她一下。這喚起一個從未被男人親近過的十四歲女孩的性激動。杜拉“被一種不快感所征服,這是消化道入口處粘膜的不快感——即是一種厭惡感……那一吻已留下另一種后果,即產生一種幻覺”。那一刻,杜拉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厭惡感,急忙掙脫逃走。此后她甚至產生幻覺,時常感受到K先生擁抱帶來的壓力。她產生了厭惡、回避熱情男人的癥狀,并且在身體上有咳嗽、嫌惡感、失聲及厭世感等癥狀表現。弗洛伊德解釋說,這些都源于口唇期、生殖器期原始經驗的轉移。
經過深入分析,弗洛伊德發現杜拉的一切似乎都與父親有關。“她對父親的愛情遠比她知道的或她肯承認的為深。事實上,她戀愛著他。”杜拉的心理癥結在于俄狄浦斯情結。在家庭中,杜拉迷戀父親,常與母親作對,形成了“三角關系”;她與K先生和K女士的關系也貫穿著這種情緒。對于父親的情人K女土,杜拉既羨慕又妒忌,一面暗地模仿她,一面又想從她手里把父親搶回來,形成一個新的三角關系;而杜拉又拼命與K先生接近,認同于孩子的母親角色,目的是對抗K女士。總之,杜拉的世界都是被這種“三角關系”圍繞著,體現出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
從1899年底發現杜拉病例,到1905年發表《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少女杜拉的故事》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對夢的又一次實踐性的闡釋。該書本來的題目是“夢與歇斯底里”,是由杜拉的兩個夢組成的:一個是在治療中期的夢,另一個是在治療末期的夢。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無意識通達意識層面的途徑之一。對患有歇斯底里癥的杜拉的治療過程,表明夢的解析在精神分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除了夢的分析之外,弗洛伊德在杜拉的病例中認識到無意識心理,以及幼兒性欲等人的深層心理,尤其是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了病例證實。
(二)三種情結
在《夢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指出:“也許我們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們的第一個性沖動指向母親,而把我們第一個仇恨和屠殺的愿望指向父親。我們的夢使我們確信事情就是這樣……正是在俄狄浦斯王身上。我們童年時代的最初愿望實現了。”俄狄浦斯情結出現在兒童性欲發展的第三階段,兒童的性欲對象由自我轉向他人,轉移的第一個對象就是他的母親。“兒童在潛伏期之前選擇對象的時候,我們若對他們做直接的觀察,則他們的俄狄浦斯情結究竟有何種表現?我們不難看見小孩要獨占母親而不要父親;見父母擁抱則不安,見父親離開則滿心愉快。他非常坦直地表現自己的情感,而允許娶母親為妻;這似乎不足以和俄狄浦斯故事相比擬,但事實卻盡夠相比了;兩件事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
弗洛伊德認為,幼兒最初在母親的懷中,吮吸乳汁所得到的快感,以及母親摟抱撫摩都帶有性的色彩。隨后母親成為他直接的性愛對象。幼兒想完全占有母親,獨享母親的愛,仇視他人分享母親的愛。兒童與母親在親密無間中存在一個障礙,這就是父親的存在。只有消除這個障礙,幼兒才能實現戀母情結。在這個階段,男童仇視父親。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的神話形象說明了戀母情結。與之相應,此階段的女孩子則把父親作為性愛的對象,視母親為多余的對象,希望自己能取而代之。女孩的這種戀父仇母的戀父情結,弗洛伊德將之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這個形象也是取自古希臘神話阿迦門儂的女兒厄勒克特拉殺母為父報仇的故事。
弗洛伊德在晚期的理論中,又提出自戀情結,也可以稱為納西斯情結。自戀的特征也在古希臘神話那里找到了具體的形象。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名叫納西斯的少年,為女神厄科所愛。但是,納西斯拒絕了女神,于是被復仇女神報復。一天,他來到一個水潭邊,看到了水中自己的影子。納西斯被自己的影子所迷住,如癡如醉,忘記了一切。他終日待在潭邊,欣賞自己的影子,最后憔悴而死。在他死亡的水邊生出了一種白色的花,就是水仙花。這個神話說的就是人的自戀情結。自戀時期大約在肛門階段之后,力比多能量因找不到發泄途徑,郁結于心,形成自戀。手淫乃至成人的自我欣賞即發端于此。自戀伴隨著人的一生。如兒童時期自戀表現為喜歡暴露自己的身體,窺視別人的身體;這種傾向在成人那里則表現為露體癖和窺視癖。兒童喜歡捉弄別人,又喜歡被人捉弄。這在成人則表現為施虐狂和受虐狂。在原始民族及兒童心理活動中,自戀現象非常普遍。原始民族的很多行為和心理都是過高地估計愿望和心理過程的力量,相信意志萬能,相信語言的神奇力量,其巫術文化就是自戀心理的外化。與之類似,兒童也喜歡將自己的想法、主觀愿望強加于外部客觀世界。兒童感覺外部世界的變化往往是自己精神的投射。這就是人類童年時期和個人兒童時期的思想萬能的表現。這不過是自戀的放大。
總之,弗洛伊德的情結學說對于精神分析學意義重大,凸顯了性本能在人類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幼兒時期,情結充分表達出來,而一旦現實原則發生作用,它們就被壓抑到無意識層面,并影響以后的生活。俄狄浦斯情結是人生第一次真正重大的史前事件,對人未來的情感生活具有決定意義。從個人的心理活動展開,到社會習俗、宗教制度、文學藝術等人類文化的創造都受俄狄浦斯情結的支配。在《圖騰與禁忌》《一個幻覺的未來》等著作中,弗洛伊德甚至把俄狄浦斯情結看作人類宗教和道德的根源。當然,俄狄浦斯情結學說從開始就成為精神分析學最受爭議的部分,不過這并不能否定它作為探析人類深層心理學說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