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弗洛伊德的美學批評話語

“自從《夢的解析》一書發(fā)表之后,精神分析學就再也不是純屬于醫(yī)學的東西了。當精神分析出現(xiàn)在德國、法國的時候,它已經(jīng)被應用到文學和美學上,以及宗教史、史前史、神話、民俗學,乃至教育學領(lǐng)域……關(guān)于這些醫(yī)學之外的應用,主要的還是以我的著作為起點的……其后,別人才沿著我的路線前進,并且深入地進到不同的論題上去?!?img alt="轉(zhuǎn)引自高宣揚《弗洛伊德傳》,作家出版社,1986,第271~27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精神分析學已經(jīng)成為精神分析批評話語的母體,精神分析學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應用直接產(chǎn)生了精神分析美學。精神分析美學的鼻祖也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那里。弗洛伊德雖然不是文學家,也不是職業(yè)批評家,但他對文學藝術(shù)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美、清潔和秩序顯然在文明的要求里占有特殊的地位?!?img alt="〔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8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美成為弗洛伊德追求的文明要求。弗洛伊德精通日耳曼文學,閱讀了大量從古代到他生活的時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他非常喜歡歌德和莎士比亞,對他們的作品了如指掌。而且,他一直與文學藝術(shù)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與很多文學家、藝術(shù)家、批評家和電影導演等關(guān)系密切。他對很多美學問題、文學藝術(shù)問題有著濃厚興趣,把文學藝術(shù)當作揭示人類精神奧妙的例證,并且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梢哉f,弗洛伊德的美學思想是其整個精神分析體系的一個有機構(gòu)成部分。

精神分析學在1900年首次運用于批評領(lǐng)域中,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對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進行了分析。其后,弗洛伊德對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摩西》,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瑪卓夫兄弟》等作品進行了精神分析學的解析。他還對戲劇中的變態(tài)人物、作家與白日夢、詼諧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幽默等方面進行了專論性的分析。弗洛伊德撰寫了《夢的解析》《戲劇中的精神變態(tài)人物》《作家與白日夢》《列奧納多·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卡拉瑪卓夫兄弟與弒父者》《米開朗基羅的摩西》《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論幽默》《精神分析引論》等論著,弗洛伊德探討了這些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分析問題,提出了一些對文學藝術(shù)批評影響深遠的觀點。在下面論述中,我們從藝術(shù)創(chuàng)作、藝術(shù)家、藝術(shù)功用、藝術(shù)起源、幽默等方面全面透析弗洛伊德的美學批評話語。

一 弗洛伊德與藝術(shù)

在各類藝術(shù)活動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子。從20世紀20年代起,弗洛伊德開始與羅曼·羅蘭、托馬斯·曼、茨威格、李克爾、薩爾瓦多·達利等藝術(shù)家往來,探討一些共同關(guān)心的文學藝術(shù)問題。在弗洛伊德成名后,先后有許多文學家和他通信,還有人親自登門拜訪,共同探討文學藝術(shù)問題。最早開始訪問弗洛伊德的是象征主義詩人李克爾。1915年,李克爾路過維也納,拜訪了弗洛伊德。這顯示出象征主義文學與弗洛伊德的關(guān)系。德國作家阿爾諾德·茨威格、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等都與弗洛伊德通信,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肯定。1924年,羅曼·羅蘭在奧地利作家史蒂夫·茨威格的陪同下拜訪了弗洛伊德,三人愉快地探討了文藝問題和人類心理的關(guān)系。1925年,法國作家列諾曼來訪,與弗洛伊德探討他的新劇《唐璜》。同年,丹麥作家勃蘭戴斯訪問,二人暢談文藝創(chuàng)作。1932年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訪問弗洛伊德,二人一見如故,弗洛伊德也受益匪淺??梢哉f,弗洛伊德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成就或許可以通過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其一,1930年7月,德國歌德協(xié)會授予弗洛伊德歌德獎。其二,在弗洛伊德八十歲生日的時候,世界很多著名的人物都給他發(fā)來了賀信,其中包括羅曼·羅蘭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他們都公開承認弗洛伊德對他們的影響和他們對弗洛伊德的崇拜。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爾曼·黑塞說:“今天在年輕一代藝術(shù)家中間比在醫(yī)學家和專業(yè)心理學家中間有更多的人在討論和接受弗洛伊德的這一思想世界?!?img alt="〔德〕海爾曼·黑塞:《藝術(shù)家與精神分析》,王維達譯,載《文藝理論研究》1985年第2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一戰(zhàn)之后,達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都明顯受精神分析思想的影響。

弗洛伊德思想也在電影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1925年6月,美國聯(lián)合電影公司導演哥爾德準備拍攝一部愛情片《心靈的奧秘》。開始時通過阿伯拉罕試探弗洛伊德的態(tài)度,弗洛伊德不太熱情,其后又派紐曼先生來聯(lián)系,明確表明準備通過電影表現(xiàn)精神分析的觀點。法國電影界主動把精神分析理論應用于電影創(chuàng)作、批評中。20世紀20年代的勒耐·克萊等人的超現(xiàn)實主義影片,30年代的儒利安·杜維維等人的影片都是此時期法國電影界的精神分析實踐的例子。隨后,英美電影界也開始了對精神分析電影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好萊塢出現(xiàn)了大批精神分析電影和希區(qū)柯克等著名的導演。

二 藝術(shù)起源:被壓抑的童年經(jīng)驗

弗洛伊德非常重視童年經(jīng)驗對心理的決定性影響。在對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動因的分析中,他把觸角探到了藝術(shù)家的童年經(jīng)驗。通過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瑪卓夫兄弟》、達·芬奇的繪畫、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等作品做深入解析,弗洛伊德提出,決定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沖動或題材的是人類無意識領(lǐng)域中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

“俄狄浦斯情結(jié)”就是弗洛伊德對索??死账沟谋瘎 抖淼移炙雇酢贩治鲋笏玫降囊粋€術(shù)語。早在1897年,弗洛伊德在《致弗萊斯》的信中,就敘述了兒童對父母愛恨交織的復雜情緒。在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對《俄狄浦斯王》與《哈姆雷特》做了分析。這些作品預言且證實了他的發(fā)現(xiàn),即兒子對父親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和占有母親的欲望。這就是俄狄浦斯情結(jié)。哈姆雷特之所以遲遲不能報殺父之仇,猶猶豫豫恰恰顯示了內(nèi)心深處的戀母仇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卓夫兄弟》描寫了弒父之罪。作者雖然對小說中的人物抱有同情感,但是作品中也潛伏著他本人想要殺死父親的無意識欲望。在《列奧納多·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中,弗洛伊德認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其母親凱特瑞娜的微笑。在這種藝術(shù)再現(xiàn)中,達·芬奇回憶了童年時母親的種種愛撫,并得到了心理滿足,體現(xiàn)出對其母親的迷戀。很明顯,這種心理滿足是源于達·芬奇幼兒時期母親缺席的心理補償。正是童年回憶的重現(xiàn)激起了達·芬奇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些作品分別出現(xiàn)于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近代,展示了人類情感生活被壓抑的漫長歷史。在弗洛伊德看來,在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中,以俄狄浦斯情結(jié)為核心的童年經(jīng)驗具有人類學上的普遍意義?!巴暧洃浗?jīng)常是這樣出現(xiàn)的。同成年之后的有意識記憶完全不同,它并不固定在被經(jīng)驗的時刻,又在以后得到重復,而是在以后的年月,即童年已經(jīng)逝去了的時候才被引發(fā)出來;在它們被改變和被偽造的過程中,它們是要服務于以后的趨勢的,所以,一般說來,它們與幻想并不能被明確地區(qū)別開來?!?img alt="〔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等譯,知識出版社,1987,第5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弗洛伊德對文藝作品的精神分析批評指向童年經(jīng)驗,這種方法貫穿于整個精神分析批評歷程中。

很明顯,藝術(shù)的起源問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找到了心理根據(jù)?!肮防滋叵蛭覀冋宫F(xiàn)的只能是詩人自己的心理……像所有的神經(jīng)病癥狀(同理,也像所有的夢)能有‘多種的解釋’。也確實需要有‘多種的解釋’一樣——假如它們被充分理解了——所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作品同樣也不是詩人的大腦中單一的動機和單一的沖動的產(chǎn)物,并且這些作品同樣也面對著多種多樣的解釋。在我所寫的文字中。我只想說明創(chuàng)造性作家的心理沖動的最深層?!?img alt="〔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等譯,知識出版社,1987,第1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藝術(shù)起源于藝術(shù)家的深層心理,不過是童年被壓抑的心理經(jīng)驗的表達。在《圖騰與禁忌》中,弗洛伊德甚至斷言:“宗教、道德、社會和藝術(shù)的起源都匯集在俄狄浦斯情結(jié)之中。”〔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10頁。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重要性顯得更加寬廣了。

三 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從游戲到白日夢

與傳統(tǒng)的“神靈的附體”“靈感的光臨”等神秘性的觀念不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解釋并沒有神秘色彩環(huán)繞。弗洛伊德認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并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其根基的。這個根基就是兒童游戲。在游戲世界中,兒童充滿熱情,獲得極大快樂。然而,隨著兒童的成長,游戲活動逐漸消失了,這就意味著從游戲中得到的快樂也就消失了?!暗菬o論誰,只要他了解人類的心理,他就會知道,讓一個人放棄他曾經(jīng)體驗過的快樂幾乎比任何事情都困難。事實上我們從來不能丟棄任何事情,我們只不過把一件事情轉(zhuǎn)換為另一件罷了。同樣長大的孩子在他停止游戲時,他只是拋棄了與真實事物的聯(lián)系;他現(xiàn)在用幻想來代替游戲。他在空中建筑城堡,創(chuàng)造出叫作白日夢的東西來?!?img alt="〔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等譯,知識出版社,1987,第3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在弗洛伊德看來,成人并沒有放棄從兒童游戲中獲得樂趣的行為,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幻想世界中獲得快樂。當然,成人幻想和兒童游戲雖然有相似性,但有質(zhì)的差異。兒童在游戲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必向他人隱瞞什么。與之不同的是,成人的幻想包含了一些無法言說的東西,而這些恰恰是幻想的動機。弗洛伊德說:“一個幸福的人從來不會幻想,幻想只發(fā)生在愿望得不到滿足的人身上?;孟氲膭恿褪俏幢粷M足的愿望,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愿望的滿足,都是對令人不能滿足的現(xiàn)實的校正?!?img alt="〔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等譯,知識出版社,1987,第3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幻想的背后是未滿足的愿望,愿望的背后是無意識心理。

在弗洛伊德看來,與其他精神活動一樣,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受其背后無意識心理的支配,只不過是本能欲望的升華。“性的沖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shù)的和社會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貢獻?!?img alt="〔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4,第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力比多的沖動往往不符合文明的要求,只能被壓抑在心理深處。力比多的心理能量被壓制在心理深處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不斷轉(zhuǎn)移、尋找發(fā)泄的渠道。本能所具有的內(nèi)容都是不能為社會所容納的,很難以正常的方式發(fā)泄出來,但是不能得到正常的疏導,又會對精神發(fā)生威脅,導致精神病的出現(xiàn)。本能總是在尋找發(fā)泄渠道,在普通人身上就會形成夢、幻想等心理活動。而藝術(shù)家對無意識尤其敏感,總是感受著無意識狂瀾的沖擊,他們需要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加以釋放。在藝術(shù)這個幻想世界中躲過文明機制的審查,從而獲得本能能量的釋放。當然,藝術(shù)家的白日夢和夜夢之間是有差異的。藝術(shù)家的白日夢是一種本能的升華。所謂的升華,就是本能以社會允許的方式發(fā)泄出來,它是以社會允許的方式,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將本能的沖動釋放出來的。

弗洛伊德之所以把藝術(shù)創(chuàng)作比作白日夢,還因為二者之間有很多相似性。在《夢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對藝術(shù)創(chuàng)造活動與夢的一致性進行了分析。首先,無論是藝術(shù)家還是做夢者都受到現(xiàn)實壓抑,需要在幻想的世界中不同程度滿足愿望。其次,二者的工作機制有很多相似點。夢的形成訴諸凝縮、轉(zhuǎn)移、意象、潤飾等手段。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也與此類似,把現(xiàn)實經(jīng)驗中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等內(nèi)容加工改造進入文學世界。再次,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夢都源于童年時期受到壓抑的欲望。當然。夢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做夢是無意識的,不受夢者的支配。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卻是有意識的、自覺的行為。對此,“弗洛伊德沒有考察創(chuàng)作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關(guān)系”〔蘇〕 B. M.雷賓:《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義》,李今山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第60頁。。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弗洛伊德詳細闡釋了藝術(shù)家的白日夢與夜夢的不同?!爸劣谡嬲乃囆g(shù)家則不然。第一,他知道如何潤飾他的晝夢(白日夢),使失去個人色彩,而為他人共同欣賞;他又知道如何加以充分修改,使不道德的根源不易被人探悉。第二,他又有一種神秘才能,能處理特殊材料,直到忠實地表示出幻想的觀念;他又知道如何以強烈的快樂附麗在幻念之上,至少可暫時使壓抑作用受到控制而無所施其技?!?img alt="〔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1984,第30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通過這些方式的白日夢就能為他人所共同分享,從而獲得欣賞的快樂。所以,藝術(shù)是白日夢返回現(xiàn)實的一條路徑。

四 藝術(shù)功用:替代性滿足

藝術(shù)在每一個文化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精神分析學看來,藝術(shù)對于一個社會文化的作用尤為重要?!八囆g(shù)為最古老的、且迄今仍能深切感受到的文化克制提供的替代滿足,藝術(shù)的作用無非是把一個人和他為文明而做出的犧牲調(diào)和起來。另一方面,通過分享那些具有最高價值的情感體驗,從而使他的自居作用的情感得到升華,這對每一個文化社會來說都是必要的?!?img alt="〔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4~1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在個人本能與文化壓抑之間,藝術(shù)充當了最終的調(diào)節(jié)者,維護了文化體系的穩(wěn)定性。那么,個人從藝術(shù)中獲得的是什么呢?弗洛伊德指出,藝術(shù)提供的是一種替代性滿足和自戀性滿足。當藝術(shù)成功地描繪人類的特殊文化成就,使人想起文明的社會理想時,“這些藝術(shù)創(chuàng)造也同時使人獲得了自戀的滿足”〔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5頁。。

“滿足是通過幻覺獲得的,這種幻覺被認為是,幻覺和現(xiàn)實的不一致并不能干擾幻覺給人們帶來的快樂……這些幻想般的快樂的頂端就是對藝術(shù)作品的享受——由于藝術(shù)家的作用,藝術(shù)作品向那些自己并不會創(chuàng)作的人開放而帶來的享受?!?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7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滿足的獲得是通過這種在幻覺世界中快樂來實現(xiàn)的,它只是一種溫和的麻醉劑,讓接受者暫時忘記了現(xiàn)實世界。藝術(shù)雖然沒有強大到主宰人的幸福,但是它是文明體系不可缺少的。對此,弗洛伊德指出,“它在文化的目的中的必要性也是不明顯的,然而,文明沒有它卻不行?!恍业氖?,精神分析對美比對于大多數(shù)東西說道更少。它從性的感受領(lǐng)域里獲得的東西似乎都是肯定的,對美的愛似乎是某種沖動的一個完美的實例?!?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對美的感受不過是力比多獲得釋放而得到的心理快樂??梢?,精神分析的美學批評話語不過是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很明顯,弗洛伊德認為藝術(shù)的功用不過是虛幻世界中的滿足。也就是說,對于藝術(shù)活動者而言,藝術(shù)能夠使本能欲望得到宣泄,從而使人們從內(nèi)心深處迸發(fā)出更大的快感,這是“美的快感”。這種快感無論對于藝術(shù)家還是對于接受者都是一樣的。二者都是在藝術(shù)活動中重新獲得了人格的平衡。正如精神分析通過“談話療法”(“宣泄療法”)幫助患者得到宣泄,實現(xiàn)了心理能量的凈化,完成治療的目的一樣。這種觀點還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又譯: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理論具有一致性。朱光潛先生指出,“有一些情況似乎能說明,把亞里士多德凈化說與弗洛伊德心理學聯(lián)系起來是不無道理的”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第185頁。這個觀點是合理的。弗洛伊德早期學習過古希臘哲學課程,研讀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的確受到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的影響。

弗洛伊德通過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瑪卓夫兄弟》等作品的分析充分論述了文學藝術(shù)的幻覺性滿足的特征。比如對索??死账沟谋瘎 抖淼移炙雇酢分黝}理解一般是“人與命運沖突”,個人無論怎么勇敢、無畏、智慧,在命運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渺小可憐的。弗洛伊德卻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jié)論。他認為,俄狄浦斯王的跨時代的魅力在于“俄狄浦斯弒父娶母行動本身”。觀眾的欣賞恰恰是滿足了深藏在無意識中的內(nèi)在欲望。與其說觀眾看到的是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還不如說看到的是自己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而悲戚。戲劇在這里成為藝術(shù)家和觀眾的經(jīng)驗共同體,二者被壓抑的無意識欲望在這里獲得了交織,得到宣泄性的滿足。同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卓夫兄弟》首先顯示的也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在《卡拉瑪卓夫兄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犯罪感得到了宣泄,消除了心理的緊張。同樣,讀者也是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同樣性質(zhì)的緊張的解脫,宣泄了被壓抑的能量。

在1905年或1906年寫作的《戲劇中的精神變態(tài)人物》中,弗洛伊德進一步探討了藝術(shù)的功能。他說:“戲劇的目的在于打開我們感情生活中快樂和享受的源泉,恰象開玩笑或說笑話揭開了同樣的源泉,揭開了這樣的源泉都是理性活動所達不到的?!?img alt="〔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等譯,知識出版社,1987,第2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理性達不到的就在于深層的內(nèi)心活動。主要有兩方面構(gòu)成:一方面是“發(fā)泄強烈的情感”,獲得安慰和滿足;另一方面,伴隨著作為副產(chǎn)品的性興奮。弗洛伊德又一次以哈姆雷特為例探討了戲劇幻覺的宣泄力量。“我們很容易在主角身上認出我們自己,我們象哈姆雷特一樣容易受到同樣充不的影響……隨著觀眾注意力的轉(zhuǎn)移,觀眾心中也經(jīng)歷了與戲劇人物同樣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看一看有什么事情發(fā)生了?!?img alt="〔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等譯,知識出版社,1987,第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這樣,劇作家在我們身上引發(fā)了同樣的疾病,但是我們在戲劇的世界中獲得了治療。

對幽默或詼諧的分析中,弗洛伊德也運用了這個觀點。弗洛伊德對幽默的分析經(jīng)歷了一個長長的過程。早在1905年《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guān)系》中,弗洛伊德就從感情消耗的角度分析了幽默,指出幽默能夠產(chǎn)生快樂,根源在于感情消耗的節(jié)省。其后二十年后又重拾這一中斷已久的話題。1927年,在《論幽默》中弗洛伊德從晚期的心理結(jié)構(gòu)理論繼續(xù)深入探討了幽默的問題。幽默也可以釋放表達無意識,而且是以社會允許的方式不用恐懼自我和超我的監(jiān)督和壓抑,自由表達本能欲望,從而宣泄那些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在這種意義上,笑話和夢是相似的,它們都以特定的形式釋放了內(nèi)心深處的能量。笑話是下流言談的審美轉(zhuǎn)換,即用詼諧的形式將下流言談包裝起來,套上了偽裝的形式就較易為文明所接受。一個好的笑話不僅僅是逃避文明的檢查,而且也是通過笑使人們認同、接受笑話的內(nèi)容,從而達到舒緩、宣泄的作用。笑話的題材一般是性、攻擊、死亡,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正是因為其中包含著大量被壓抑的意念沖動。因此,幽默、笑話歸根到底是受無意識支配,擔負著釋放被壓抑的無意識能量的重任。

然而,弗洛伊德也認識到藝術(shù)的功能究竟是有限的。它不過是現(xiàn)實滿足的一種替代品?!八囆g(shù)只是作為一種溫和的麻醉劑……暫時的避免生活的艱難。藝術(shù)的影響尚未強大到足以使我們忘記現(xiàn)實的苦難?!?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7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對美的享受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輕微‘中毒’的感覺。美并沒有任何明顯的用途?!?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藝術(shù)只不過是一種幻覺的滿足,它能發(fā)揮的是心理安慰的功能,而不能代替現(xiàn)實?,F(xiàn)實中的矛盾和心理缺失也只能夠通過現(xiàn)實活動來解決和完善。

五 思想萬能到審美生存

“思想萬能”這個術(shù)語并不是弗洛伊德自己發(fā)明的,而是從他治療的病人那里借鑒而來的。“我從一位為強迫性觀念所困擾,智力極高的患者那里借用了‘思想萬能’的術(shù)語。經(jīng)過精神分析治療之后,他恢復了理智和效能。他創(chuàng)造了這一短語,以解釋所有那些奇怪而神秘的事件。和其他患有相同疾病的人一樣,他也似乎受著這些事件的困擾;如果他想及某人,他總認為馬上就可以魔術(shù)般地見到那個人。如果他突然想關(guān)心一下一位很久沒有見面的朋友的健康,那么他又總會聽到對方剛剛?cè)ナ赖南?。因此,總好像有一種心靈感應信息從他那里傳至對方。如果他哪怕漫不經(jīng)心罵了某個陌生人,他也會認為將確信那位陌生人很快地就會死去,自己因此對那個人的死亡是負責任的……所有強迫性神經(jīng)癥患者都依據(jù)這一方式形成迷信觀念,這些觀念通常違背他們的合理判斷?!?img alt="〔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6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對神經(jīng)性病癥的患者而言,思想或意向的真實性是非常清晰的。外在世界的真實性對他們沒有意義,有意義的只是思想意向的情感和后果。他們生活在一個特定的世界中,在幻想中體驗。這種體驗帶來的是一種犯罪感,根基在于無意識中那種巴望別人早死的愿望。“可以說思想萬能或者說對心理過程做出過高的、有悖于現(xiàn)實的評價在神經(jīng)癥患者的情感生活中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所有行為中都發(fā)揮著不可限量的作用。”〔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64頁。在現(xiàn)代社會中,強迫性神經(jīng)癥患者的行為和迷信觀念看似非常可笑,其實與原始民族深信僅憑思想就能改變現(xiàn)實世界的行為是非常相似的。

弗洛伊德從整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考察思想萬能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xiàn)。弗洛伊德把人類對宇宙的觀念分為“泛靈論階段”、“宗教階段”和“科學階段”三個階段。在泛靈論階段,人類認為思想萬能歸于自己,自己就是萬能的。在宗教階段,人類將之歸于上帝那里,但是并沒有放棄它,他還希望通過祈禱和許愿等方式影響上帝的能力??茖W的宇宙觀沒有給思想萬能留下任何余地,在不可避免的死亡及其他自然規(guī)律面前,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不過,思想萬能的觀念仍然存在于科學階段,主要體現(xiàn)在對精神力量的信賴之中。接著,弗洛伊德還從個體的角度研究了思想萬能。他指出,原始人和強迫癥患者對心理過程的極高評價就是自戀。宇宙觀進展的階段與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有相似性。泛靈論階段與個體的自戀期相似;宗教階段好似孩子崇敬父母一樣,類似于“目標選擇”時期;科學時期類似于成年階段,遵守現(xiàn)實原則,并把欲望轉(zhuǎn)移到外界對象。

與前兩個階段相比,科學階段的思想萬能的存在領(lǐng)域非常少。原因在于科學的宇宙觀已經(jīng)清晰闡釋了心理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關(guān)系。但是,思想萬能的觀念還在藝術(shù)中存在。“思想萬能尚保存于我們的文明之中,這就是藝術(shù)領(lǐng)域。只有在藝術(shù)中,仍可見到深受著欲望煎熬的人在做著類似于滿足那些欲望的事,由于藝術(shù)錯覺的存在……人們言及‘藝術(shù)的魔力’,并將藝術(shù)家喻為魔法師……毫無疑問,藝術(shù)并不是作為純粹藝術(shù)而產(chǎn)生的。就其本源而言,藝術(shù)在于宣泄那些如今已幾乎絕跡的沖動。而且,我們可以猜到,在這些沖動中一定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意圖?!?img alt="〔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6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6423-j4hlre0kENev3Bh9zXVjchKwfvHRA3Lq-0-08d9744535f3e2733a7e274cd6b0a6a0">藝術(shù)是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的幻覺世界,以各種象征和替代物來滿足人的愿望,從而喚醒真實的情感。藝術(shù)成為現(xiàn)實世界與心理世界架構(gòu)的橋梁。在現(xiàn)代社會中,思想萬能在我們文明中僅存的領(lǐng)域就是藝術(shù)。可見,弗洛伊德賦予了藝術(shù)在現(xiàn)代社會中極為重要的作用,將其當作現(xiàn)代人反思自己存在狀況的一把尺子。這與20世紀西方美學中以審美來反思以工具理性主導的現(xiàn)代社會是一脈相承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珲春市| 梅州市| 政和县| 万宁市| 垫江县| 沅江市| 张家界市| 栾川县| 贵定县| 循化| 宁陵县| 鹤山市| 合江县| 仙游县| 藁城市| 肇庆市| 临江市| 广灵县| 个旧市| 莲花县| 兰坪| 甘肃省| 静乐县| 云霄县| 五家渠市| 正阳县| 玛曲县| 嵊州市| 绥江县| 教育| 南京市| 绿春县| 古浪县| 长子县| 牡丹江市| 定日县| 沁水县| 满城县| 高邑县|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