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弗洛伊德的文化批評話語

精神分析學成為普遍性理論話語,在于其跨出了醫學的領域,成為闡釋人類心理、行為和文化的基本方法。成為文化哲學的精神分析學,才具有了引起廣泛共鳴的素質。作為文化哲學的精神分析學也是從弗洛伊德那里開始的。弗洛伊德寫作了《集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圖騰與禁忌》《一個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缺憾》《為什么有戰爭》《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中,運用精神分析學闡釋了群體心理、原始宗教、神話、宗教、戰爭、文明等人類文化現象,展現出宏大的、囊括一切的氣魄。

一 兩種文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是其文化觀的基礎。作為人格結構的兩極,本我與超我對應著文化的基本結構。弗洛伊德直接用其來解釋文化二元構成。二者有一個沖動和壓制的對立沖突。弗洛伊德就是由這條線索探討了文化問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文化和文明是一體的。何為文化?文化這個詞描述的是人類全部的成就和規則。“人類文明常常向觀察者展示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包括人類為了控制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寶藏以滿足人類需要而獲得的所有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它還包括人類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是調節那些可資利用的財富分配所必須的各種規章制度。但是,這兩種傾向并不是相互獨立、彼此無關的?!?img alt="〔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在弗洛伊德看來,文化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的控制發展起來的知識和能力;二是人類管理自身發展起來的規章制度之類的東西。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相輔相成的??梢?,弗洛伊德的文化觀,與人類學的觀點是很接近的,也就是文化包含了人類所創造的所有成果,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一)愛羅斯的文明:與個體敵對的文明

從精神分析理論來看,文明是在對人的本能的克制下發展起來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但是文明經常對本能加以束縛和壓制。人的內在欲望成為文明發展的原動力,適應本能的多樣性,文明也獲得了多樣的形態。文化就是在與本能的悖論中發展起來的。“愛欲和需要變成了人類文明之母?!?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9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但是本能的存在導致“每一種文明都是建立在迫不得已的工作和本能克制的基礎之上”〔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2頁。。人類天生就有內在需要,弗洛伊德稱之為心理“貧困”,但是文明禁律的存在,會導致本能某些方面得不到滿足,這就會造成“挫折”。人類心理的這些挫折就導致了個體與文明的敵對?!氨M管文明被認為是人類普遍感興趣的一個對象,但每一個人實質上又都是文明的敵人……這些困難并不是文明本身所固有的性質,而是源于迄今所發展起來的文明形式的不完善。每一種文明似乎都必須立足于對本能的克制和強制之上;……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破壞性傾向,也就是反社會和反文化的傾向,這些傾向是十分強大的,它足以決定他們在人類社會的傾向?!?img alt="〔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1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個體與文明的敵對,導致人們長期以來存在這樣一種觀點:“文明應該為我們所遭受的大量痛苦負主要責任?!?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8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文明是人類痛苦的原因。弗洛伊德分析了人們為何對現有的文明不滿和譴責,認為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基督教對世俗生活的貶低;其二,地理大發現之后,歐洲人對原始民族的誤解;其三,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物質財富的豐富并沒有使人更加感到幸福。

這種強迫性的文明就是現有社會存在的不完善的文明。弗洛伊德指出,現有的文化都是壓迫與被壓迫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限度內,壓迫者對被壓迫者的壓迫,促使被壓迫者的貧困增長,被壓迫者就會反對文明禁律的內化,反對這種文明自身,想摧毀這種文明。超過這個限度,文明就會崩潰。弗洛伊德對階級社會不完善的文明提出了嚴肅批判?!耙粋€使這么多人感到不滿、并驅使他們起來造反的文明社會,既沒有長期存在下去的前景,也不應該有長期存在下去的希望。”〔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4頁。使大多數人內心貧困、得不到滿足的社會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弗洛伊德從人類心理得出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個體和文明的敵對,并不是永久不變的,如果文明完善了,這種狀況就會發生改變。而現有文明并不完善,其強制性是必不可少的?!皬娭圃谖拿鞯膶嵤┻^程中是不能免除的,但這種特點本身卻只能是文明制度的缺陷所致,由于這些缺陷才使人類極端痛苦,充滿仇恨和難以接近。”〔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0頁。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文化能夠免除這種強制性。從童年始,人們就開始遭受這種痛苦。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設想出從童年開始對人類產生良好影響的規章制度,人類目前所受到的教育無法實現這種轉變。

雖然弗洛伊德提出文明與個體的敵對性在現有文明中不可消除,但是也提出一種文化理想來解決這個問題。他指出,“理想給文明社會的人所提供的滿足是自戀性質的滿足……要想獲得完全的滿足,就需要對旨在取得不同的成就和達到不同理想的其他文化進行比較。憑借這些差異的力量,每一種文化都有權蔑視其他文化。這樣,文化的理想就成為不同的文化社會之間產生不和和仇恨的一個根源?!?img alt="〔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理想給人提供的自戀性滿足。在同一種文化中,文化理想能為該文化內部的成員所共享,從而削弱文化內部的敵對力量。在不同文化中,理想就有不同的表現,或者能滿足不同的本能力量。因此對于不同文化的綜合比較中,就會相對獲得較為完全的文明,從而讓人盡量得到滿足。

(二)哈德斯的文明:對死本能的限制

文明展示的是愛欲與死亡、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的斗爭史。如果說生本能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文明就是一個服務于愛欲的計劃。那么死本能作為人類的一種否定性的本能,則是在反對這個計劃。文明的發展伴隨著對死本能的約束。愛本能和死本能并不是獨立的。在文明的發展中,“這兩種本能很少——或者絕不會——相互獨立的出現,而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大不相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著”〔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204頁。。二者的混合很難讓人分清楚。施虐狂就是一種混合性的性本能,是破壞本能和愛欲的混合;受虐狂則是性欲和指向自己的破壞欲的混合。

死本能也需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框架內獲得解釋的理由。死本能存在于本我中,以攻擊性和破壞性為常見表現。死本能的滿足就伴隨著一種強烈的、自戀的快樂。這是滿足了最古老的、全能的愿望。弗洛伊德認為,死本能是文明發展的最有力的障礙,也是促進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文明要控制死本能帶來的攻擊性和破壞性。從個體的心理發展角度看,死本能指向自我后,實現了死本能指向的轉移,自我中就具有死本能的存在。這樣,自我的這部分就與超我構成一種對立關系,超我控制自我中的死本能。“文明通過使這種緊張減弱或消除這種緊張,通過在他內部建立一個機構來監視它,像一個被征服的城市里的駐軍一樣,從而控制了個體十分危險的攻擊性欲望?!?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20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在超我和進入自我中的死本能之間的這種緊張在內心形成了罪疚感。罪疚感害怕失去愛,有兩重根源:對權威的恐懼和對超我的恐懼。也就是說,罪疚感有外在的和內在的兩重根源。罪疚感背后是沖突的矛盾心理,代表了愛欲和破壞本能或死本能之間的永久斗爭。害怕失去愛,又想獲得原始本能的快樂,二者構成了一種沖突。這種矛盾是無法化解的。

罪疚感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基督教的救贖論。與個體一樣,文化中也存在著超我,有嚴格的理想標準。文化超我就是一種理想,它發布一個命令,但不會管是否會實現,靠的是社會的仰視和稱贊來完成。由此弗洛伊德指出,“罪疚感是文化進化中最重要的問題,并且說明文明進步的代價是通過提高罪疚感而喪失幸福為代價的”〔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215頁。。文明的發展程度就是以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人類的死本能所造成的社會混亂為準則的。

弗洛伊德指出,文明的進步是以喪失幸福為代價的;文明與人的幸福之間存在緊張關系。但同時他也意識到,作為“人類抵御自然和調節人際關系”的文明又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弗洛伊德“當我們公正地發現,我們目前的文明狀態的錯誤如此不適當地滿足著我們對生活計劃的要求,使我們生活得更幸福的那些要求,而且使我們遭受了許多本來能夠避免的痛苦——在我們盡全力用我們嚴厲的批評來揭示其不完美的根源時,我們無疑是在行使正當的權利,而不是在表明我們是文明的敵人。我們可能期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文明將發生變化,文明將更好地滿足我們的需要,并且再也不愿受到我們的指責?!?img alt="〔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201~20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個人并不是文明的敵人,我們只是希望文明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而當前的文明狀態卻并不能滿足人類的要求,從而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這就需要精神分析學對此文明狀態加以診斷。在《文明及其缺憾》的最后一章,弗洛伊德提出了這種診斷方法“如果文明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有如此廣泛的相似性,如果它也使用同樣的方法,那么有些文明系統——或文明時代——甚至可能整個人類,就會在文化欲望的影響下變成‘神經癥患者’,難道這個診斷不合理嗎?對這些神經癥的分析解剖就可能引起自以為很有實際意義上的治療上的建議”〔奧〕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楊韶剛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221頁。。這種方法并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有實際意義的。弗洛伊德希望有一天有人會敢于提出一個關于社會文化的病理學。實際上,弗洛伊德自己已經提出了這種診斷社會病理的文化學,這就是精神分析學。其后許多精神分析學家都開出了自己對社會文化的診斷書,如霍妮、弗洛姆等,這些是和弗洛伊德這個思想一脈相承的。

二 圖騰論

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理論研究了人類學常常涉及的一個主題:圖騰。他把兒童對父親的矛盾態度與原始部落對圖騰既崇拜又恐懼的矛盾態度聯系起來,認為它們都源于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這樣寫道:“假如圖騰就是父親,那么,圖騰觀的兩個主要制度也是由兩個禁忌所構成主要禁忌(其內核是兩條塔布禁忌:即勿殺圖騰和勿與同一圖騰的女人發生性關系)正好與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這兩大滔天之罪,與兒童的原欲吻合了?!?img alt="〔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9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圖騰禁忌的兩方面恰好契合俄狄浦斯情結的兩方面,弗洛伊德就很自然地將其二者聯系在一起也是合理的。接著,弗洛伊德講了一個人類早期的故事。在人類社會早期存在著這樣一個父親。他是一個充滿暴力和嫉妒的父親,驅逐了他的那些已長大的兒子,將所有女性都據為己有。但是,暴力的父親被驅逐的兒子們聯合起來殺死并吞食了。這一切都結束后,兒子們并沒有輕松起來,而是內心的罪惡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們制定和執行兩條戒律:其一,祭祀象征父親的某種動物圖騰,禁止無故傷害;其二,大家宣布放棄那些促成他們和父親發生沖突的女性。這兩條戒律就形成了原始圖騰崇拜和族外婚制。由此,在精神分析的體系中,圖騰變成了俄狄浦斯情結在社會文化中的延伸。

三 作為幻覺的宗教

弗洛伊德是無神論者,具有現代科學精神。“弗洛伊德把同宗教的各種形式和各種表現作斗爭視為己任,他尤其不能容忍教會人士蓄意侵犯個人精神自由和人權的行為?!?img alt="〔蘇〕馬·阿·波波娃:《精神分析學派的宗教觀》,張雅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8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但是,弗洛伊德非常重視宗教對于社會和個人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一個社會中最重要的精神產品存在于它的宗教觀念中。因此,他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對宗教進行了分析,從而形成了精神分析的宗教觀。

弗洛伊德首先探討了宗教的來源。他認為,神不過是童年原型的延續,個體童年時期無助,希望得到父親的幫助。而神靈則是人類幻想中的父親?!叭祟悓ψ约和甑腻钊鯚o助和人類整個種族的童年孱弱無助的回憶材料也導致這些觀念的產生。顯而易見,占有這些觀念就會在兩個方面保護人類——使人類免遭自然和命運的危害,和使人免受人類社會本身所造成的傷害。還有一個更高尚的目的……這個目的預示著人性的一種完善……這就是精神提升和升華的目的……這些是神圣存在的屬性……通過人與上帝的關系,就能重新找到童年時兒童與父親關系的那種親密性和強烈性?!?img alt="〔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2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82FE6/11228678404601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765331-OOEkUgccKFvZikx3iaX09NvozIxLeJD4-0-f952a5c45ddeeff61966211bddf21ce4">個體和種族的童年都是軟弱無力的,在強大的自然力量、社會力量之前顯得非常渺小,他需要找到一個強大之物來保護。“宗教就是人類普遍的強迫性神經癥;和兒童的強迫性神經癥一樣,它也產生于俄狄普斯情結,產生于和父親的關系。”〔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48頁。童年時期,父親就是這個意象。而作為種族也需要一個父親來保護,這就是神靈的出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里,宗教就找到了產生的心理依據。他指出宗教的神靈有三個責任:驅除自然的恐懼;使人適應殘酷的命運;補充文明生活帶來的痛苦和貧困。神靈使人類免除了對自然無知的恐懼,對命運的迷茫和對痛苦的深切體驗。在某種意義上,宗教給人類提供了一個保護傘,讓人類能以安全的心理存在下去。

兒童對父親的態度具有特殊的矛盾心理色彩。這種矛盾心理就是既害怕又敬佩,在父親面前永遠無法長大。與之類似,宗教給人類帶來的也是讓人類在神靈的“父親”面前患上了幼稚病。當然這種心理幼稚病是一種群體癔癥,宗教以此讓許多人免除了個人神經癥。通過這種方式,宗教成為人類獲得幸福的途徑之一。雖然免除了個人的神經癥,但是集體產生了一種幼稚病。這種幼稚病讓人類無法面對真實的世界,只能生活在宗教所建構的幻境中。如果這種幼稚病不能克服,人類便會永遠停留在幻覺中,不能面對現實。這種狀態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面對現實,認識不到宗教的幻覺型,人類就會失去了前進的勇氣。就像一個離不開父親的孩子,永遠無法長大。

宗教觀念體系是由文明社會傳遞到每個人的身上的。宗教觀念雖然重要,但是其缺乏可靠性。弗洛伊德清醒地意識到宗教觀念的幻覺性,人類不可能一直患有幼稚病。他相信,“幼稚病是一定能克服的。人類不可能永遠是孩子;他們一定會過‘充滿敵意的生活’。我們稱之為‘現實教育’”〔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52頁。。人不相信宗教可以把節省下來的能量集中到塵世的生活,從宗教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從而達到一種沒有壓迫的文明。這才是弗洛伊德的理想。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凡是他的愿望所無法達到的東西,或者對他禁止的東西,人類就歸因于這些神。因此我們可以說,神祇是人類文明的理想。現在的人類已經非常接近實現這個理想,人類幾乎使自己變成了一個神……今天的人類雖然和上帝相似,卻仍然并不幸福”〔奧〕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邵迎生譯,長春出版社,2004,第185頁。。在當今科技極大發展的年代,人類越來越強大,原先沒有獲得滿足的愿望大部分都實現了,但是內心仍然無法感覺到真正的幸福。可見,無所不能的神也并沒有解決人類的根本問題,內心的幸福在于人類自我的成長。弗洛伊德的這種思想迎合了當代反思宗教的潮流,他從精神分析角度反思了科技文明仍然無法解決人類的信仰等根本問題。人類的信仰問題的關鍵因素,還在于克服自身的幼稚病,而不是追求單純的外在力量的強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东兰县| 科技| 内江市| 尼玛县| 阿拉尔市| 淮安市| 江门市| 饶平县| 喜德县| 道孚县| 武山县| 迭部县| 耿马| 霍城县| 富源县| 宁晋县| 大理市| 开封县| 辽中县| 大厂| 桂东县| 武夷山市| 光泽县| 宿松县| 西乡县| 建宁县| 雷山县| 新晃| 永康市| 湖南省| 漳州市| 公安县| 山丹县| 永济市| 丰城市| 敦化市| 五华县| 南靖县| 武乡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