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衡城鄉發展與財政政策改革
- 吳理財 袁方成
- 3742字
- 2019-02-19 10:05:10
一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把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取得了顯著成效。20世紀80年代,我國曾提出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村商品生產發展”,推進農村改革。進入90年代后,中央曾要求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1世紀以來,我國曾連續10個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求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十七屆三中全會“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始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通過以上描述能夠得出,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的構建需要根據時間和發展程度的不同做出適時調整,以進一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梳理不同時期我國農業社會化發展相關政策文件,能夠為我們準確把握和應對新常態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趨向。
(一)1978~1989年:“社會化服務”內涵拓展階段
1978年以后,我國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逐步解體,生產力解放,商品生產發展,迫切需要為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以進一步推動農村改革。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化服務”在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并經歷了長期的內涵不斷拓展和豐富的過程(見表2-1)。“社會化服務”“社會服務”“商品生產服務體系”“生產服務社會化”等相關提法相繼在1984年和198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在當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的基礎上,加快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表明,在農業生產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依賴性愈加明顯;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為解決技術、資金、功效等層面供不應求的問題,要吸引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構建完善的商品生產服務體。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科研推廣單位、農研院校及涉農企業可以提供相關技術咨詢服務并接受相關委托項目,推動農業的“產、學、研”協同推進,共擔風險,共沾利益”。1986年首次從服務供給方式和形式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根據農民當前的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服務內容、開發服務形式、擴大服務規模等。
表2-1 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相關政策及主要內容

可以看出,在20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的背景下,這段時期內“一號文件”提出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服務內容主要是在農業生產中環節,這對于農業社會化服務內涵的豐富和深化、角色的定位以及農村生產力的激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盡管這一時期我國已經明確提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這一概念,但未界定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涵。
(二)1990~2007年:“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階段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農業經濟開始發展,這也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新要求。1990年的《關于1991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通知》提出,應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主體,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務院對此頒布了專門的文件,在文件中規定,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是農村地區進行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村經濟建設以及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1992~1998年,我國主要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例如,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正式在法律上對農技推廣機構作出了詮釋,為公益性推廣體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制度基礎。1999年,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化梳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見表2-2)。
表2-2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政策及主要內容

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大力鼓勵和支持更廣泛的社會主體積極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當中,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982~2007年連續4個中央“一號文件”對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再次作出明確部署,提出公益性、經營性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健全和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見表2-3)。
表2-3 2000~2009年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政策及主要內容

續表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①《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新華日報》2007年3月1日。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新華社,2007年12月31日。
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新華網,2013年9月6日。
④《力推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人民網,2010年2月1日,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0-02/01/content_440564.htm。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速放緩,我國開始高度重視農民的增收問題,逐步意識到,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農業科學技術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我國開始加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力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把“三農”問題擺在了戰略的高度。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業現代化是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這一概念的內涵進行了科學界定。同時,在農業氣象預警和防災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服務等領域也做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自1991年起,國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整體架構初步建立,自此我國開始步入基于體系實現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推動的新世紀,二十多年的摸索和發展,對國內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積極作用。
(三)2008至今:“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階段
隨著農村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已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和建設新農村的迫切要求。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因此,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實現新突破,農業社會化服務需要邁出新步伐,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迫切需要獲得質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依托各類公共服務機構,基于各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以涉農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加快構建公益與經營相結合、專項與綜合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首次被提出。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逐步推動農村金融業的發展,增強服務農村農業發展的能力。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家庭經營的先進技術和生產手段的普遍使用,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由統一經營向農戶聯合生產轉變,加快構建多元、多層、多類的經營服務體系。同時,要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見表2-4)。2011年,“一號文件”對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建設進行了進一步明確。自頒布“一號文件”以來,中央對農業科技創新愈發重視,并提出進一步加大農技推廣力度,并且借助政府采購、招投標等形式來實現對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扶持和培養。
表2-4 2010年以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政策及主要內容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新華網,2013年1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新華社,2014年1月19日。
③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全文),新華社,2015年2月1日。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大力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并從強化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以及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和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以后,黨中央指出要的推進農業進一步鞏固基礎地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然而,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迫切要求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村農業生產力,建設和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地位作用、發展方向、依靠力量與保障制度作出了全新部署,改革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服務領域的拓展、服務機構的完善和服務體系的創新等方面。例如,從2009年開始,中央每年對農村金融服務作出部署,并要求加強氣象服務、水利服務、農業信息服務、土地流轉服務等新興服務領域的供給能力,逐步培育生產要素服務市場。一方面,大力發展各類鄉鎮或區域性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向社會和企業購買服務,從而提高社會化服務的公益性地位;另一方面,注重對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以及服務公司等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通過上述方式,諸多的社會力量積極地融入農業的整個生產過程以及服務體系當中。
對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相關政策文件的梳理發現,伴隨著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涵、體系、體制、戰略地位等凸顯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的新時期,我國將繼續轉變農業生產、發展方式,持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形式豐富的規模經營。因此,今后我國家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