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衡城鄉發展與財政政策改革
- 吳理財 袁方成
- 1151字
- 2019-02-19 10:05:09
第二章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及財政支持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為積極主動適應農業發展呈現出的新常態,我國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大力推動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雙層經營體制的完善,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既受到經濟、環境等體系外部因素的制約,又受到制度、管理、服務主客體等體系內部因素的影響。因此,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我們把握影響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克服各種制約因素,將劣勢轉化為優勢,進而推動該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功能日益完善,新型服務主體和服務形式日益豐富。目前,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呈現多樣化,表現出公益性和經營性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特征,總體上已經基本形成以國家涉農部門和國有、民營的涉農企業為主導,以金融機構為依托,以農民自辦的各類專業合作服務組織為補充,以主體多元化、層次多極化、功能齊全化、形式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四化同步、五位一體”的新論斷,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賦予了新內涵、新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而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農業生產的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依然非常薄弱,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嚴重滯后于工業的發展,并嚴重制約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中國逐步形成了相對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然而在其形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著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的長遠發展,如該制度尚不夠完善、結構有待優化以及現有的服務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脫節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國要始終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應從體制機制創新、多元主體培育、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內容豐富等方面著手,逐步形成公共性、市場化等不同類型服務模式有機結合、相互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本章對這一段時間內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上獲得的成果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并對該體系結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矛盾以及機遇進行了總體評價,進一步分析并掌握了中國在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完善和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所需改進的措施。希望能夠為國家相關部門對農業發展優惠政策的出臺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