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2015~2016)
- 卜偉 李文興
- 4225字
- 2019-01-04 23:45:26
二 國內外產業安全研究現狀
(一)國外關于產業安全的研究
綜觀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的各種產業保護政策,不難發現,以國家利益為根本的產業保護向來就是這些國家立法的一個基本精神。加拿大早在20世紀60代初就開始對一些具體部門和產業制定單行法規,限制外國資本擴張。1973年11月,加拿大聯邦議會制定并頒布了全球第一部《外國投資審查法》,同時成立了外國投資審查局,負責審查外國人在加拿大的投資。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一些學者便提出要全面關注“國家經濟安全”,20世紀70年代開始關注外國在美國的投資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對產業安全問題尤為重視,盡管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但它們在產業安全的應對上有著相當豐富且成熟的經驗,其完備的法律體系、高效的審查機構和靈活的運作方式,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李孟剛,2006)。
對外經濟活動最早表現為對外貿易,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外貿易是主要的對外經濟活動形式,因此,對產業安全的探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貫穿于國際貿易理論中,特別是貿易保護理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防安全論以及美國經濟學家漢密爾頓、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和英國經濟學家穆勒等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
關于產業安全問題的探討最初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的貿易理論。英國首先拉開了工業化序幕,隨著國際貿易的盛行,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從國防安全的層面提出了保護民族經濟的問題,主張對外國船舶絕對禁止或課以重稅,目的是讓本國船舶壟斷國內市場。斯密的論點后來被概括為國防安全論,斯密也是民族工業保護理論的開先河者。這種為了國防而實行保護主義的觀點被廣泛接受,成為許多國家制定產業保護政策的依據。
重商主義之后,是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近代貿易保護主義。18世紀末的美國是一個農業國,工業革命剛剛開始啟動。出于保護美國利益的立場,漢密爾頓在1791年向美國國會提交的《關于制造業的報告》中提出了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鄭鐵橋、劉再起,2011)。19世紀40年代以前的德國,由于受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一直實行的是自由貿易政策,李斯特(2009)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里,批評了這種忽視民族經濟發展的思想,提出了貿易保護的政策,主張把關稅作為保護國內幼稚產業的手段。李斯特認為,保護民族經濟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利益,在當時的世界形勢下,“任何大國要獲得恒久的獨立和富強的保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使自己的力量與資源能夠獲得獨立的、全面的發展……在各國的利益還不一致時,對本國經濟的保護政策和對外國經濟的限制政策是不能舍棄的”。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觀點后來被稱為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承認,成為一套較為成型的理論。
主張實行自由貿易的英國經濟學家穆勒雖然對保護本國工業的理論持反對意見,但也認為幼稚產業必須實行保護。穆勒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指出,從外國移植的產業、政府扶植的產業處在學習和試驗期間,必須實行保護,等到學習和試驗期結束后則應撤銷保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以普拉維什為代表的針對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20世紀70年代,以英國經濟學家高德萊為代表的新保護主義等出現,以凱恩斯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新重商主義和新保護主義則側重于實現國際收支和就業等宏觀經濟目標。
到目前為止,關于產業安全的研究主要是貫穿在有關國際貿易理論,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理論、保護民族工業理論中。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多是出于這樣一個邏輯: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繁榮和發展的保障;而產業安全問題則是一國經濟安全的核心問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關鍵是保障產業安全。各國雖在不同程度上探討過產業安全的問題,但是,尚沒有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這方面的研究始終沒有得到充分和獨立的發展。
(二)國內關于產業安全的研究
國內關于產業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如王曉蓉,1996;童志軍,1996,1997;申喜連,1997;王允貴,1997a,1997b;方芳,1997;張銘,1997;張志宏,1997,1998)。李孟剛(2006)構建了產業安全理論體系,其包括產業保護理論、產業損害理論、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產業控制理論和產業安全評價與預警。國內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兩方面,即產業安全影響因素和產業安全對策。
1.產業安全影響因素
一般認為,產業發展偏離安全狀態的因素有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威脅包括外國投資、外國商品傾銷、國外反傾銷、金融全球化、科技進步等,內部因素則主要是制度環境、產業周期波動等。楊公樸等(2000)撰文指出,產業安全性問題是在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和市場爭奪規模不斷擴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脅民族經濟主權的背景下提出的。夏興園和王瑛(2001)也認為,外資憑借其技術、規模等壟斷優勢,通過兼并、收購和新建企業,擠壓中國民族企業,擠占中國國內市場,使中國的產業發展缺乏動態比較優勢而成長乏力。曹秋菊(2001)估計,國外產品傾銷每年至少給中國造成上百億元的損失,造成幾十萬人失業或潛在失業,不僅使中國已建立的產業受損,而且使一些新興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受挫。王金龍(2004)則指出,國外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訴訟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涉及金額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出口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危及中國產業安全。崔健和劉忠華(2004)從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情況和國際投資自由化角度出發,對涉及產業安全的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景玉琴(2005)認為,引發產業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制度環境,相對于外部因素而言,這一內部因素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不適當的政府規制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遠大于任何外部因素。蔣志敏和李孟剛(2008)撰文指出,產業空心化已成為影響中國產業安全的又一隱患。在中國,產業空心化發端于技術要素的空心化,并逐漸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而近年來,勞動力要素的空心化也已初現端倪,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產業的空心化,這一問題對中國制造業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王培志(2008)從要素稟賦、產業結構、產業國際競爭力、引進外資、產權制度等多角度分析產業安全影響因素。鄧田生和劉慷豪(2008)認為跨國并購嬗變成對行業壟斷性的并購,外資會通過控制產業主導權擾亂產業結構系統,對東道國產業安全構成潛在威脅。馬曉河、趙蘋和劉現偉(2009)等從外商直接投資、貿易自由化、國內企業、產業等方面探尋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吳玉萍(2010)認為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的,并且隨著本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這些因素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必須將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影響產業安全的重要因素進行整合并尋找更加有效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分析產業安全問題。左世全(2011)認為產業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由于無法占領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只能憑借廉價勞動力等資源進入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給中國產業安全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徐君、高厚賓和王育紅(2015)認為影響新能源產業安全的宏觀因素包括政策法規因素、宏觀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市場因素、融資環境及對外貿易環境,影響新能源產業安全的微觀因素包括產業國際競爭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專業人才狀況、產業結構及外商直接投資等。
2.產業安全對策
研究產業安全問題,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產業競爭力,提高產業安全度,從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因此,針對當前中國存在的產業安全問題,許多學者積極尋求對策。
紀寶成和劉元春(2006)等認為,中國應采取措施合理引導外資流向,提高利用外資水平,規制外商投資行為,以免外資流向發生變化,影響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馬有才和陳愛萍(2006)認為,傾銷與反傾銷問題已成為當前危害中國產業安全的主要障礙,國內與國際市場反傾銷聯動,對于維護產業安全、保障產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藍海濤(2006)則認為,今后中國產品出口將主要面臨反補貼和反傾銷雙重威脅,中國必須積極防范國外的反補貼行動,并主動適時發起反補貼行動,以防止跨國公司和進口產品以政府補貼方式獲取不正當競爭優勢。楊益(2008)認為面對目前中國產業安全存在的問題和壓力,必須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來解決。一方面企業自身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支持和保護國內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王瀟健(2009)認為外資企業在華并購加速了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增加了產業發展的不穩定性和潛在風險,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國家的產業安全,包括建立保護產業安全的相關法律、建立產業安全專門審查機構、完善外資并購的行業和領域等。趙元銘和黃茜(2009)認為維護產業安全的核心在于提高產業控制力:從橫向角度看,應把握基礎性、命脈性和戰略性產業的絕對控制力,對本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可以實現對關鍵環節或模塊的控制;從縱向角度講,一般是沿著關鍵生產模塊的控制權—產業領域的話語權—重大產業標準的制定權—產業控制力這一路徑實現的。劉一飛(2010)認為中國需要抓住國際產業分工、調整、重組的機遇,對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在一定時期內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和支持,促進其發育、成長、壯大,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卜偉、謝敏華和蔡慧芬(2011)在研究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問題時,認為應加大對外資并購國內主要企業的監控力度,在實施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法律、行政等手段實現對外資并購內資企業的監控。劉新英和劉雯雯(2013)運用主成分分析和BP神經網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山東省制造業的八個重點產業進行產業安全預警分析,評估得出山東省產業安全狀況,并提出了增強山東省產業安全的對策建議:合理利用外資,以產業集群來增強產業競爭力,完善產業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張福軍(2015)認為三次產業結構的不均衡及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合理威脅著中國產業安全,并提出了維護中國開放體系中產業安全的對策包括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制定保護民族產業的戰略目標、健全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和進口貿易救濟機制以及合理安排對外投資的產業選擇與區位布局等。崔衛杰(2015)在對開放形勢下中國農業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的基礎上,從樹立正確的農業安全觀、樹立“大農業安全觀”的高度出發,提出開放形勢下保障中國農業產業安全的對策建議包括有效應對國內外價格倒掛引起的糧食安全問題、加強農業產業安全審查和監管工作以及加強立法保障工作等。洪群聯(2015)認為在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進程中,應在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基礎上,將產業安全問題提升至國家安全層面,加強外資準入投資立法,完善事前審查和事后預警的服務業安全監管審查制度,以更好地應對全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