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產業控制理論綜述

產業控制理論是研究產業控制力的產業安全理論。它主要研究外資(FDI)通過對股權、技術、品牌、經營權、決策權等的控制,對東道國的產業安全產生的影響以及東道國應該采取的對策措施。由于FDI與外國間接投資(FII)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對所投資企業具有控制力,因此產業控制理論也就是FDI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外國直接投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各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形式。外國直接投資實踐的發展引起了西方學者的廣泛關注(李孟剛,2010),國外學者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研究:一是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角度,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和條件,將對外直接投資視為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具有某種壟斷優勢時的必然選擇;二是從國際貿易理論的角度,以對投資產生與發展的決定因素的研究為主。20世紀70年代后期,兩類理論出現了融合的趨勢(王蘇生、黃建宏和李曉丹,2008)。

基于以上兩條主線進行分類,比較主流的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可分為: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的FDI理論,其中包括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以國際貿易理論為基礎的FDI理論,包括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雁行模式”理論、比較優勢理論;FDI理論的融合,包括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見圖1-6)。

圖1-6 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分類

(一)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的FDI理論

1.壟斷優勢理論(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1960年,美國學者海默對外國直接投資理論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提出美國企業到國外投資的原因在于其具有某種“企業特定的優勢”,即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壟斷優勢。他的導師金德爾伯格對其主要理論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后,形成了經典的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壟斷優勢理論。壟斷優勢理論是西方最早研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動機的獨立理論。

海默(Hymer)從美國跨國公司的實證研究入手,將產業經濟學中的壟斷概念運用到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中,提出了壟斷優勢的概念。其基本論點是: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不是簡單的資本流動,而是與控制權相聯系的生產性投資,由于世界市場的不完全性,跨國公司形成了某種壟斷優勢,可以抵消海外投資中的不利因素。壟斷優勢理論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只在理論上存在,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更符合實際,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是不完全競爭的產物,企業所擁有的壟斷優勢是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的決定因素。海默將企業的壟斷優勢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資本優勢,即跨國公司可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增加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加快技術創新,增加營銷網點擴大市場銷售,雇傭高新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技術優勢,包括與產品生產有關的專利、知識產權、技術訣竅、無形資產等;管理體制、銷售技能優勢,有效的管理體制可以促進跨國公司平穩、高效的運行,且有利于公司的健康發展,使其更具有市場競爭力;規模經濟優勢,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使跨國公司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從而產生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優勢。

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形成了“海默—金德爾伯格學說”,也被稱為“所有權優勢理論”。他指出美國企業能夠在東道國獲得高于當地企業的利潤是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也是其開展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力。金德爾伯格將由于市場不完全競爭產生的壟斷優勢分為三類:來自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優勢,其包括產品商標、性能、價格、銷售渠道等;來自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優勢,包括低成本的借貸資金、管理技能、技術專利與生產工藝等;來自規模經濟的優勢,通過擴大再生產,降低固定成本支出獲得經濟規模收益。通過分析,金德爾伯格指出跨國公司利用其壟斷優勢進行國際直接投資:一方面為了繞過東道國的關稅、非關稅等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擴大海外市場;另一方面也為了獲取技術資產的全部收益,“凡是通過許可證方式不能獲得技術優勢全部租金的地方,就會采取直接投資”。

約翰遜更加強調技術本身的優勢,提出了知識資本的概念,認為在知識資本的生產過程中,企業進行R&D的成本很高,而一旦研發成功,使用成本很低,這就使得跨國公司擁有了當地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該理論的基本結論就是:壟斷和優勢的結合構成了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主要動機。跨國公司若要維持長久的壟斷優勢,則必須牢牢控制住研發的中心環節,不能輕易對外轉移(劉云,2007)。

總之,壟斷優勢理論較好地解釋了戰后一段時間美國大規模進行海外投資的行為;該理論也較好地解釋了實力較強、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的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同時也為其他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鄧寧提出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中所有權優勢實際上就源于海默的壟斷優勢概念。從局限性來講,壟斷優勢理論著重解釋跨國公司的初始行為,很少考慮其擴展,適用范圍較小;主要強調結構性市場失效和共謀行為,忽視了交易成本(劉秀玲,2003);同時也無法解釋不具備壟斷優勢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2.內部化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內部化理論可以追溯到科斯定理。“內部化”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科斯首先提出來的,英國學者巴克萊和卡森及加拿大學者拉格曼以市場不完全為假設前提,將科斯的交易成本學說融入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中,提出了現實意義更強的內部化理論,進一步闡述了跨國公司內部化的基本條件、成本、收益等問題,并解釋了跨國公司縱向一體化和產品多樣化行為。該理論的出現標志著跨國公司理論發展的重要轉折,它從公司層面研究國際投資的動機,有助于解釋跨國公司戰后快速發展的現實。

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是企業內部化的根本原因。內部化就是將外部市場建立在企業的內部,用內部市場取代原來的外部市場,企業內部的調撥價格起調節各組織結構的作用,從而使內部市場能夠替代外部市場有效地發揮作用。內部化理論有三個假設前提:一是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二是當中間產品不完全時,企業就會產生通過對外投資建立企業內部市場的動力,以替代外部市場;三是企業內部化市場超越國界就形成了跨國公司。影響內部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產業因素、公司因素、國家因素、地區因素等。

跨國公司之所以采取“內部化”,主要是擔心其知識性資產的外泄,這些資產就是企業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代中強,2010)。跨國公司研發的國際化,就是更好地利用技術優勢內部化的途徑之一,通過在當地設立研發機構,將相關成果應用于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可以保持技術優勢,獲得研發收益的最大化(劉云,2007)。內部化理論被認為是西方學者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轉折。它開創了與壟斷優勢理論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的理論框架能解釋較大范圍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行為,為公司的擴展行為提供了較好的解釋。其局限性表現在:一是忽視了投資主體沖動對投資過程的初始作用;二是較少考慮競爭力量的影響;三是在解釋公司的擴展方面有明顯的局限性(劉秀玲,2003),且沒有對跨國公司區位選擇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

(二)以國際貿易理論為基礎的FDI理論

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The Theory of Product Cycle)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在研究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基礎上,于20世紀60年代末創立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建立了產品生命周期模型。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美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的生命周期密切地聯系起來,利用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解釋了美國戰后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與區位的選擇。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在產品周期運動過程中,因生產條件、競爭條件等因素發生變動所做的理性選擇,研究的是從推出新產品到廣泛生產、銷售直至退出市場的全過程,并不是從使用價值角度考慮產品自然屬性逐漸消失的過程。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壟斷優勢理論中的特有優勢,并將企業的特有優勢,如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等,與產品生命周期聯系起來,分析了處于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企業,隨著其特有優勢的分散、轉移,如何做出出口或國際直接投資的決策。

產品生命周期模型把產品生命周期即一個產品從研制開發到退出市場,劃分為產品導入期、產品成熟期和產品標準化時期三個階段,以解釋企業根據產品所處的不同階段做出的對外直接投資決策。表1-2匯總了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呈現的特點,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通常發生在產品成熟期,從而形成產品生產的對外轉移乃至產業的國際轉移。發展中國家開始模仿制造發達國家的成熟化產品,同時,由于成本優勢的降低,發達國家的產品市場開始縮小,發達國家將失去競爭優勢的產品轉移到國外,開始對外投資,同時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已經標準化的產品。

表1-2 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特點

資料來源: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相關內容整理。

弗農從微觀角度論及了產品生命周期引起的國際直接投資階段性的演變,同時也從宏觀層面刻畫了從貿易輸出到國際直接投資再到技術輸出的演化過程。該理論使得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具備動態特性,較好地解釋了某一產品的境外生產最終是怎樣替代該產品出口的。與區位理論結合在一起,它能較好地解釋公司進入國外市場時的考慮因素,以及隨后在國外市場進一步擴張時的考慮因素。其局限性是主要考慮公司內部因素的影響,而且假定公司生產單一產品,沒有考慮不同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差異性(劉秀玲,2003);且在解釋不具備顯著產品生命周期特征的原材料采掘業等資源開發型和技術導向型投資方面也存在局限性。

2. “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論

“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于20世紀30年代初創立,是關于經濟發展的一般理論,主要是用其來分析日本棉紡工業發展模式。赤松要認為,日本的產業發展實際上經歷了進口、進口替代、出口、重新進口四個階段,因為這四個階段呈倒“V”形,在圖表上酷似依次展飛的大雁,故得此名。其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主旨是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產品發展本國的產業,因此在貿易圈中勢必存在不同發展層次產業結構的國家,這同時也是產業梯度轉移的一個動力。

“雁行模式”解釋了日本與東亞地區間的國際勞動分工、各地區產業結構相對優勢由較先進的國家或地區不斷向后進國家或地區轉移,被國際經濟學界尤其是東亞學者所普遍接受。在“雁行模式”中,日本被看作雁首,處于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核心地位,通過資金技術的供應、市場吸收和傳統產業的轉移,帶動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亞洲“四小龍”是雁翼,是雁陣中的承接者,它們積極利用日本的資金、技術市場來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又將失去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身處雁尾的東盟。這樣就完成了產業的“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在東亞經濟發展中起過歷史性的積極作用,它作為后進國家的追趕型發展模式,是一種動態的產業梯度轉移過程,在東亞區域發展中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雁行模式”只是一種過渡模式;對后進國家來說,“雁行模式”是一種追趕模式,而不是創新模式,因此有很大的風險;“雁行模式”的運行要求具有嚴格的前提和約束條件(王文峰,2007)。

3.比較優勢理論(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小島清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以日本的國際直接投資為研究對象,并在比較研究美國、日本國際直接投資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投資理論,又被稱為“邊際產業擴張論”。該模式的核心是,對外投資應從投資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及邊際產業依次進行,而這些產業又是東道國具有明顯或潛在比較優勢的部門,如果沒有外來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東道國的這些優勢就不能被利用。

他以產業發展狀況作為劃分依據,將產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產業的創新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和邊際階段。當一個產業的成熟階段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要嚴格控制成本、采取價格手段進行競爭的時候,那么這個產業就到了該向國外轉移的時候了。同時,不同的國家也可以根據其產業結構的發展狀況分為四類:第一類,產業結構低下,只有少量的投資流入;第二類,有自己比較全面的產業結構,但較為落后,需要大量吸收外部投資流入,僅有少量投資流出,只有部分比較成熟的產業有升級的要求;第三類,產業結構比較完善,投資的流出與流入并存,且投資的流出將大大增加,這發生在新興工業化國家中;第四類,產業結構成熟,這發生在發達國家中,它們是主要的投資流出國。這四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并存的: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依次經歷四個階段,同時,這四類國家在現實中也是同時存在的。產業階段的區分是每個國家都具有的產業分類,這就形成一個產業的傳遞鏈。按照邊際產業發展論,第四類、第三類、第二類國家將分別把在本國發展成熟、形成價格競爭力的產業向比本國競爭力低的國家傳遞。這種順級傳遞可以加速投資國和東道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而且,投資國和東道國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落差不大,有利于東道國的吸收和消化,所以從技術層面來說比跨級傳遞更為可行(劉震宇,2005)。該理論具有三個特點:投資國與東道國的技術差距越小越好,中小企業對制造業的投資比大企業更具有優勢,無論是投資國還是東道國都不需要有壟斷市場。

小島清從投資國的角度將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然資源導向型,以自然資源或初級產品為生產要素的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為了利用東道國的自然資源來滿足本國的生產需求,或者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產品,增強本國的比較優勢,并促進加工制造與初級產品之間的縱向專業化。自然資源導向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多流向資源豐富的國家,從而形成最終產品生產國與初級產品生產國之間的垂直專業分工。第二類是勞動力導向型,發達國家傾向于將已經標準化的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或密集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產品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第三類是市場導向型,包括順貿易導向型投資和逆貿易導向型投資。

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從一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出發,采用動態分析的方法,解釋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以垂直分工為基礎的對外直接投資,還揭示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的高度不僅取決于跨國公司自身產業的結構高度,而且取決于專業產業的比較優劣程度。但此理論以投資國為分析對象,忽視了跨國公司的主動性;基本上排除了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可能,不符合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水平投資及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的現實(王文峰,2007)。

(三)FDI理論的融合: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以1977年發表的《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和跨國公司:一種折衷理論的探索》為標志,英國經濟學家鄧寧綜合、吸收壟斷優勢論和內部化理論的觀點,并引入區位理論,形成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The Eclectic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其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國際化經營活動三種方式——國際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出口貿易的選擇問題,從而構建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綜合框架。

該理論將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概括為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簡稱“三優勢范式”,也稱為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的OIL(Ownership Internalization Location)模式。其中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的或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產權和無形資產優勢、規模經濟優勢以及特有的利用勞動力或自然資源等優勢;所有權優勢是企業對外投資的基礎。內部化優勢是指跨國公司將其所有的資產加以內部使用而帶來的優勢,主要表現形式有避免尋找合作伙伴并與其談判的成本、控制投入的供應和銷售條件、控制市場渠道、避免國家經濟貿易壁壘等。區位優勢是指企業在投資區位選擇上的優勢,這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決策中需考慮的一項重要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要素稟賦所產生的優勢,如自然資源狀況、勞動力、地理位置等;另一個是由投資環境所形成的優勢,如政治、經濟制度、法律政策環境、基礎設施、市場容量、外部經濟規模等(李孟剛,2010)。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這三類優勢都不能單獨用來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企業只有同時具備這三類優勢,才能從事對外直接投資。三個基本要素的不同組合決定了企業是采取國際直接投資、商品出口還是許可證貿易(技術轉讓)。如果一個企業僅擁有一定的所有權優勢,則只能以對外技術轉讓的形式參與國際競爭;如果企業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則對外貿易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一種較好的形式;如果企業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則對外直接投資是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最佳形式(見表1-3)。

表1-3 “三優勢范式”表解

資料來源: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MNE: A Search of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B. Ohlini, ed.,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itivity(Holmes and Meier, 1977), p.395。

20世紀80年代,鄧寧又把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與經濟發展階段聯系起來,認為一國的凈外國直接投資地位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關關系。他分析了1967~1978年67個國家的有關資料,根據國民生產總值,將一國的投資發展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4。

表1-4 投資發展周期

資料來源:根據鄧寧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的相關內容整理得到。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克服了傳統對外投資理論只注重資本流動方面的不足,將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區位選擇等綜合起來加以考慮,使國際投資研究向比較全面和綜合的方向發展。該理論是在吸收了過去國際貿易和投資理論精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既肯定了絕對優勢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作用,也強調了誘發國際直接投資的相對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上的不足。但是該理論的研究對象仍然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很難解釋那些不具備獨占性技術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行為(唐彬、唐曉明,2011)。另外,過于注重對企業內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業所處的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抚顺县| 灌云县| 兴隆县| 蒙山县| 永宁县| 子长县| 渭南市| 岱山县| 盘山县| 临夏县| 来安县| 吕梁市| 砚山县| 邳州市| 佛坪县| 苍溪县| 贺兰县| 闽侯县| 迁安市| 五寨县| 云林县| 乾安县| 黔西| 关岭| 黄山市| 三门峡市| 明光市| 平山县| 广东省| 彩票| 海兴县| 德格县| 蒙山县| 义马市| 邯郸县| 湖北省| 星子县| 江川县| 深圳市|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