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論

第一章 產業外資控制總論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利用外資提供了歷史契機,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投資環境的日趨穩定,外商逐漸將中國作為其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國。而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勢必對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影響。

(一)研究背景

利用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偉大實踐之一。在中國利用外資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利用外資的政策經歷了四次觀念上的突破。一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開放方針為中國利用外資奠定了可行的理論與實踐基礎。1979年中國第一部規范的涉外經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立法的開端,在中國吸收外資的歷史上具有首創性的地位。二是1983年國務院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利用外資的工作會議,總結了對外開放以來利用外資的初步經驗,并進一步放寬了吸收外資的政策,又陸續開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經濟開發區,自此中國利用外資由“點”到“線”逐步展開。三是1992年之后,中國堅定了走改革開放的道路,這也是中國利用外資的一個歷史性突破,從理論上掃除了利用外資的障礙,中國利用外資開始進入由“線”到“面”的發展階段。四是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意味著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廣泛的領域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自此,中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進入了全面開放的新時期,利用外資政策法規也實現了由“優惠政策”到“國民待遇”的根本轉變,中國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且增速較快。因此,中國利用外資可謂經歷了四個階段:1979~1982年是起步階段,1983~1991年是成長階段,1992~2001年是提高階段,2002年至今是穩步發展階段。根據以下文獻整理得到:崔新健(2008)、趙家章(2011)和余玲(2011)。

中國利用外資包括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間接投資,如圖1-1所示。引入外資最初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利用外資總額的占比低于外商間接投資占比,1992年外商直接投資占比首次超過外商間接投資占比,為57.32%,此后,外商直接投資占比不斷升高,2001年占比達到94.38%,2014年達到30多年來的最高值99.88%,2015年為100%。此趨勢正好符合中國利用外資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由于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且外商直接投資相應地產生了外資控制的問題,因此本報告所用“外資”是指外商直接投資。

圖1-11979~2015年外商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占比

資料來源:1979~2014年的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利用外資概況整理、計算得到,2015年數據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整理、計算得到。

1.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

中國利用外資的探索起步于興辦經濟特區,由“點”到“線”到“面”,區位空間不斷擴大,中國發展成為全球利用外資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圖1-2所示,1979~1991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額保持較平穩的變化,最高值僅為43.66億美元,1992年開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獲得了快速的增長,到200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從1992年的110.08億美元增長到468.78億美元,增長了3.3倍。2011年是中國加入WTO十周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經歷了快速增長的十年,2002年實現實際利用外資527.43億美元,突破了500億美元大關,2004年突破了600億美元大關,2007年突破了700億美元大關,2008年突破了900億美元大關,盡管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仍為900億美元,2015年更是達到1262.7億美元。201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的首次下降,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到1117.16億美元,比2011年減少3.70%。外商投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中國生產企業成本上升、其他經濟體相對吸引力增強的結果。預計2016年外商直接投資將會延續原有的增長趨勢,達到1363.2億美元。在對1985~2014年的數據進行時間序列非線性模擬后,得到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趨勢模型,用此模型預測2016~2017年的外商直接投資額。2016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預測方程為y=0.834x2+14.57x-26.43, R2=0.970。

圖1-2 1979~2017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

資料來源:1979~2014年的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利用外資概況整理,2015年數據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整理得到,2016年、2017年數據根據預測得到。

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吸引外資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由于國內下行壓力增大,吸引外資的比較優勢已經發生變化,即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市場消費容量的增加、一系列深化改革開放的舉措逐漸成為吸引外資的新優勢。尤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鼓勵下,創業創新潛力釋放所帶來的無限發展潛力預期必將給吸引外資帶來機遇(徐玲、夏晴和董自光,2016)。

目前,中國利用外資的優勢依然明顯。為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更好地發揮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10年中國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9號),提出了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等一系列措施。

2.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包括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合作開發及其他。其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仍然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主要的方式。三種方式各有其特點,在控制度和風險分散方面存在本質的差異。外方承擔的風險按照合作企業、合資企業、獨資企業的順序依次遞增,同時,外資的控制度順序也依次遞增,外商對企業的控制權越大,所獲得的控制權收益越多。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三種方式的比重隨著時序推移發生了根本變化。外商直接投資的主導方式實現了“合作”、“合資”到“獨資”的演變,基本上符合主導方式從資源投入低、規避風險型方式向資源投入高、控制性和戰略性強方式演變的規律(崔新健,2008)。

圖1-3顯示了1979~2015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三種主要方式實際使用金額占比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1986年),合作企業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占比較高,但領先差距在逐步縮小,1986年,合作企業和合資企業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所占比重分別為35.38%和35.83%;第二階段(1986~1999年),合資企業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所占比重超過合作企業占比,直到1999年,合資企業都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導方式,占據支配地位,獨資企業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獨資企業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中所占比重超過合資企業占比,成為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且占比不斷增加,保持絕對的主導地位。2000年,獨資企業實際使用金額為192.64億美元,占比為47.31%;2011年,實際使用金額為1160.11億美元,占比為78.62%;2012年占比略有下降,為77.10%;2013年占比繼續下降,為76.19%;而2014年實際使用金額為947.4億美元,占比為79.24%;2015年實際使用金額為952.9億美元,占比為75.47%。而合資企業、合作企業占比總體上呈下降趨勢,2015年分別為20.50%和1.47%。可見,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外商直接投資也呈現“獨資化趨勢”,外商直接投資越來越傾向于選擇獨資經營的方式。中國服務業獨資化傾向明顯,2011年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中,外商采用獨資方式進入的比重分別占總投資的92.74%和91.47%;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外商采用獨資方式進入的比重均在80%以上;其他服務業外商采用獨資方式進入的比重也接近80%(趙琳,2015)。

圖1-3 1979~2015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三種主要方式實際使用金額占比的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0~2015年)及商務部公布的三種主要方式實際使用金額整理、計算得到。

3.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資的流入,中國三大產業利用外資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圖1-4可以看出,2014年,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比最高,為61.90%,第二產業次之,為36.75%,而第一產業占比最低,僅為1.27%,呈現明顯的“重工重商輕農”的格局,農業利用外資尤為不足。

圖1-4 2014年中國三大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占比情況

注:三次產業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按行業分外商直接投資(2014)”數據整理、計算得到。其中,第一產業的數據為農、林、牧、漁業的數據之和,第二產業的數據根據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的數據相加得到,第三產業的數據根據其他統計項目的數據相加得到。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

由于中國政策的導向以及對外資采取的一些限制措施,近年來第二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占比有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占比相對有所上升,見圖1-5。2011年,第二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占比為48.05%,第三產業占比為50.21%,這是第三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由于2012年第三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而1995~2010年仍是第二產業占比高于第三產業,故此處應用多項式預測的結果仍為第二產業占比高于第三產業,根據當前中國利用外資情況判斷不準確,故此處不做預測。而第一產業則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所占比重為0.95%~1.95%。

圖1-5 1995~2014年三大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的占比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6~2015年)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

從外商直接投資行業結構來看(見表1-1),2014年,中國農、林、牧、漁業占比僅為1.27%;而在第二產業內部,外商直接投資對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較多,而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較少,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在第三產業內部,外資對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的投資比重相對較高,而對基礎設施部門,如教育,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投資較少。可見,中國利用外資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及內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王曉紅和沈家文(2015)認為中國外資規模雖然大,但質量有待提升,如外資長期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的加工制造業,不利于勞動力素質提升及技術外溢,且房地產業外資的涌入對國內房價炒作、資產泡沫產生較大影響。

表1-1 2014年外商直接投資行業實際使用金額占比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

但從近年來國家的相關政策中可以看出,中國利用外資的工作重心正由“重規模”轉為“重質量、重結構、重效益”。2013年商務部出臺《商務部關于2013年全國吸收外商投資工作的指導意見》(商資發〔2013〕82號),鼓勵外資流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領域。此外,為了簡化試點范圍內審批事項的申報程序,2014年5月商務部發布了《商務部關于開展優化外商投資項目審批公告》。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對外商投資項目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將項目全面核準改為有限核準和普遍備案相結合。

(二)研究意義

通過以上對中國利用外資規模、方式及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外資規模不斷擴大且增速較快。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但受國內生產技術的先進程度、生產能力及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限制,若中國不能對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加以合理規劃和利用,將會因消化和吸收能力不足而影響近期和長遠經濟運行的質量,同時也會增加中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依賴,這將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其次,外商獨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中國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經濟快速增長,外商選擇直接投資方式的首要目的變為實施其全球戰略和國際生產的一體化,在環境風險降低的情況下,對企業的控制成為外商主要渴求實現的目標之一(崔新健,2008),這就給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威脅,加之中國利用外資存在結構上的不合理,就更可能加劇中國產業結構的失衡,加大外資對中國支柱產業和行業的控制度,對民族品牌產生擠出效應,從而不利于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2011年是中國加入WTO十周年,這十年是中國全面開放的十年,是中國利用外資快速增長的十年。現階段,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利用外資大國,有必要清楚地了解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或行業的外資控制狀況,只有始終保持著本國資本對本國產業的控制,才能贏得經濟上的獨立,不至于受制于他國。十八大報告著重提出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因此,對產業外資控制的研究至關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灵宝市| 无锡市| 麻城市| 鲁山县| 武夷山市| 临西县| 南涧| 海南省| 五莲县| 郴州市| 通河县| 汽车| 临湘市| 丰县| 宜宾市| 邹平县| 南涧| 巨野县| 个旧市| 七台河市| 泾源县| 汶上县| 湘西| 漳平市| 马龙县| 同江市| 泗洪县| 嵊州市| 炎陵县| 德令哈市| 甘孜| 洛隆县| 台中县| 临城县| 左云县| 巴东县| 怀远县| 莆田市| 莱西市|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