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馬普切語地名

馬普切人(Mapuche)又名阿勞科人(Arauco),是南美洲南部主要的印第安部族之一。在智利,馬普切人是最大的印第安部族,約有100萬人,主要生活在該國中南部的比奧比奧河與托爾坦河之間廣大的森林谷地中。馬普切人至今保留著自己的語言,也保留著本部族的生活習慣。馬普切(Mapuche)意為“土地的主人”,其中“馬普”(mapu)意為“土地”,“切”(che)意為“主人”。16世紀初西班牙人入侵智利后,馬普切人曾同入侵者進行過長達200多年的浴血斗爭。1553年,馬普切人在其頭領勞塔羅的率領下,曾擊敗西班牙殖民軍并俘獲其首領瓦爾迪維亞。如今,智利的許多地名都帶有馬普切語的印記,記錄了馬普切人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軌跡。源于馬普切語的智利地名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與動物有關的地名

智利地形狹長,動物種類繁多。主要有原駝、美洲豹、鹿、狐、禿鷹、爬行動物、安第斯火烈鳥等。智利的漁業資源也聞名世界,魚類、貝類、海藻等共有1000多種。智利的不少馬普切語地名與動物有關。

第二大區安托法加斯塔區城鎮塔爾塔爾(Taltal)之名源自馬普切語,意為“夜鳥”。

第四大區科金博區城鎮孔巴爾巴拉(Combarbalá)之名源于馬普切語,由“ko”(水)、“kam”(遠)和“bala”(鴨子)組成,全詞義為“遠處的水中有鴨子”。

第五大區瓦爾帕萊索區馬爾加馬爾加省城鎮基爾普埃(Quilpué)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雌斑鳩棲息之地”。

第六大區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將軍區卡查波阿爾省城鎮科爾陶科(Coltauco)建于1899年9月1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Kolchawko”,由“kolchaw”(蝌蚪)和“ko”(水)組成,全詞義為“多蝌蚪的水”。皮奇德瓜(Pichidegua)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多小老鼠的地方”。科爾查瓜省(Colchagua)之名意為“蝌蚪眾多的地方”。科爾查瓜省城鎮洛洛爾(Lolol)之名意為“螃蟹和穴的土地”;城鎮普曼克(Pumanque)之名源于馬普切語“epu manke”,意為“兩只禿鷹”。

第七大區馬烏萊區考克內斯省首府考克內斯(Cauquenes)建于1742年5月9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Cauque”,意為銀漢魚,該地區河流里盛產銀漢魚。城鎮佩略韋(Pelluhue)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貽貝之地”。利納雷斯省城鎮隆加維(Longaví)之名馬普切語意為“蛇頭”。利納雷斯省城鎮帕尼馬維達(Panimavida)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獅山”。城鎮庫里比洛(Curivilo)之名意為“黑蛇”。

第八大區比奧比奧區牛布萊省城鎮奇廉(Chillan)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狐貍”;普杜(Pudu)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鹿”;特雷瓦科(Trehuaco)之名由馬普切語“trewa”(狗)和“ko”(水)組成,全詞義為“落水狗”。

第九大區阿勞卡尼亞區考廷省城鎮勞塔羅(Lautaro)之名是為紀念馬普切領導人和戰略家勞塔羅(Lautaro)。勞塔羅(Lautaro)源于馬普切語“leftraru”,意為“猛禽”。城鎮普孔(Pucón)一說源于馬普切語“puconu”一詞,意為“鴿子”,一說由“pun”(到達那兒)和“con?n”(進入)組成,意為“山口”。城鎮比爾孔之名(Vilcún)馬普切語意為“小蜥蜴”。考廷省(Cautín)的名字源于馬普切語,意為“有許多考廷鴨”,它是由“caque”(當地一種野鴨名)和“ten”(豐富)兩詞組合而成。

第十大區洛斯拉格斯區奧索爾諾省城鎮普耶韋(Puyehue)原名恩特雷拉格斯鎮(Villa de Entre Lagos),西班牙語意為“位于湖之間的鎮”;后改為現名“Puyehue”。名中的“puye”一詞源于馬普切語,是普耶韋湖和皮爾邁肯河里一種河魚的名字,“hue”意為“地方”,全詞義為“普耶魚生長之地”。帕萊納省城鎮帕萊納(Palena)之名源自馬普切語,意為“兇殘的蜘蛛”。奇洛埃省(Chiloe)之名源自馬普切語,意為“銀鷗”。

第十四大區洛斯里奧斯區瓦爾迪維亞省城鎮潘吉普利(Panguipulli)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美洲獅的土地”,或“美洲獅精神”。

智利的一些河流、山巒也以動物命名。例如,智利南部的迪古林河(Digullín)之名源自當地一種大黃蜂的名字;皮爾邁肯河(Pilmaiquén)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蝙蝠”或“燕子”;曼克瓜山(Manquegua)之名意為“禿鷹之地”

2.與植物有關的地名

智利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植物種類繁多,盛產智利柏、智利南美松、皮爾洛松、智利羅漢松、輻射松、橡木、棕櫚、桉樹等。智利的許多馬普切語地名同植物有關。

第五大區瓦爾帕萊索區城鎮布卡萊姆(Bucalemu)之名意為“大森林”;該區另一城鎮卡查瓜(Cachagua)之名意為“牧草豐盛之地”。

第六大區解放者貝納爾多奧希金斯將軍區卡羅省城鎮皮奇萊姆(Pichilemu)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小樹林”。

第八大區比奧比奧區康塞普西翁省城鎮彭科(Penco)之名意為“紅厚殼桂水”。紅厚殼桂是智利特有的一種喬木,為樟科,原殼桂屬,高可達30米,直徑40厘米。城鎮托梅(Tomé)由意大利熱那亞人胡安·包蒂斯塔·帕斯特內(Juan Bautista Pastene)和其率領的探險隊建于1544年9月30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來自當地一種名叫“trome”的樹。牛布萊省城鎮佩穆科(Pemuco)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泥里的蘿卜”。

第九大區阿勞卡尼亞區(Araucanía)邁萊科省城鎮隆基邁(Longquimay)建于1897年1月25日,原名波塔萊斯鎮(Villa Portales),后改為馬普切語現名,意為“密林”。考廷省城鎮喬爾喬爾(Chol Chol)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好多刺的菜”。馬列科省城鎮盧馬科(Lumaco)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盧瑪番櫻桃水”。

第十大區洛斯拉格斯區奇洛埃省城鎮普克爾東(Puqueldón)之名源于馬普切語“pu kü on”,意為“在叢林之間”。

智利還有一些源于馬普切語的城鎮名是以植物命名,例如以下城鎮:蘭卡(Ranca)之名意為“植物”;塔馬魯戈(Tamarugo)之名意為“樹”;博爾多(Boldo)之名意為“藥用樹”;萊姆(Lemu)之名意為“森林”;科皮烏萊姆(Copiulemu)之名意為“長有可比韋花的森林”;彭卡維(Pencahue)之名意為“荀瓜之地”;博列(Bolle)之名意為“智利芳香木”;科亞姆(Coyam)之名意為“智利櫟樹”;盧馬(Luma)之名意為“桃金娘科樹”;列肯(LLequen)之名意為“乳香黃連木”;瓜皮特里奧(Guapitrio)之名意為“月桂樹島”;多卡(Doca)之名意為“番杏科植物”;科卡蘭(Cocalan)之名意為“水澆植物”;喬查(Chaucha)之名意為“蓓蕾”;庫萊(Cule)之名意為“草”;切皮卡(Chepica)之名意為“雜草”;科查尤約(Cochayuyo)之名意為“海草”;查皮(Chapi)之名意為“辣椒”;基爾波(Quilpo)之名意為“香蒲”;基爾基爾(Quilquil)之名意為“蕨”;雷梅科(Remeco)之名意為“長壽花”;卡列卡列河(Callecalle)之名意為“百花盛開的地方”等。

3.以山、河、湖、谷等自然景觀命名的地名

智利地形狹長,山川秀麗,從北部的沙漠地帶到南端的冰川極地型地帶,景色奇特,各具特點。智利的許多馬普切語地名也都同其自然景觀,特別是同河流、湖泊聯系在一起。

第五大區瓦爾帕萊索區和瓦爾帕萊索省城鎮孔孔(Concón)建于1995年12月28日,該城地處阿孔卡瓜河河口,其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遇到水”。圣費利佩德阿孔卡瓜省城鎮普塔恩多(Putaendo)建于1831年3月20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Putraintú”或“Puthrayghentú”,意為“從沼澤流出的泉水”。

第六大區解放者貝納爾多奧希金斯將軍區內的拉佩爾湖(Rapel),其名也源于馬普切語,意為“漂白的黑土水”。卡查波阿爾省城鎮科因科(Coinco)由馬普切語“coyún”(沙)和“co”(水)組成,全詞義為“沙水”。卡查波阿爾省城鎮金塔德蒂爾科科(Quinta de Tilcoco)建于1891年12月22日,其名由西班牙語“quinta”和馬普切語“tilcoco”組成,“quinta”意為“莊園”;“tilcoco”中的“til”意為“石頭”,“coco”意為“很多水”,“tilcoco”意為“石中間的水”,全詞義為“石頭中間有很多水的莊園”。

第七大區馬烏萊區庫里科省首府庫里科(Curicó)由曼索·德貝拉斯科(Manso de Velasco)建于1743年,取城名為何塞德布埃納比斯塔庫里科(José de Buena Vista de Curicó),簡稱“庫里科”。“庫里科”源自馬普切語,意為“黑水”。

第八大區比奧比奧區比奧比奧省城鎮安圖科(Antuco)之名源于馬普切語,由“antu”(太陽)和“ko”(水)組成,全詞義為“太陽之水”;阿勞科(Arauco)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泥灰土水”;特拉伊格恩(Traiguén)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瀑布”;基列科(Quilleco)之名源于流過該地的基列科河(Río Quilleco),“基列科”為馬普切語,由“quille”(眼淚)和“co”(水)組成,全詞義為“淚水”;也有人說“基列科”(Quilleco)源于佩文切語(Pehuenche),由“qüillen”(月亮)和“co”(水)組成,全詞義為“月亮之水”。牛布萊省城鎮科埃萊姆(Coelemu)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森林之水”。

第九大區阿勞卡尼亞區紐夫萊河(Río ?uble)之名源于馬普切語“nglefen”,意為“多障礙的狹河”。流經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的馬波喬河(Río Mapocho)其名源于馬普切語“Mapucheco”,意為“馬普切人的河”;布迪湖(Budi)馬普切語意為“咸水”。流經智利中部的馬列科河(Río Malleco)意為“白色漂白土水”。考廷省城鎮昆科(Cunco)之名馬普切語意為“清澈的水”;城鎮薩韋德拉(Saavedra)原名“Konün Traytrayko leufu”,馬普切語意為“流水淙淙的河”。馬列科省城鎮雷奈科(Renaico)建于1884年,其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山洞水”;城鎮普倫(Purén)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沼澤地”。

第十大區洛斯拉格斯區城鎮卡爾弗科(Calfuco)之名源于馬普切語“Kallfüko”,意為“藍水”。拉韋省(Rahue)之名源自馬普切語,意為“滿是水”。城鎮卡利普利(Callipulli)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孤山”。卡拉弗肯湖(Calafquen)之名意為“另一個湖”;富塔拉弗肯湖(Futalafquen)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大湖”。利安基韋省城鎮毛林(Maullín)由1560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毛林河畔建立的一座堡壘發展而來。1790年重建后,取名為圣弗朗西斯科哈維爾德毛林(San Francisco Xavier de Maullín),其名中的“Maullín”一詞為馬普切語,意為“瀑布”。帕萊納省城鎮富塔萊烏富(Futaleufú)以富塔萊烏富河為名,該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大河”。

第十一大區艾森區科伊艾克省首府科伊艾克(Coyhaique或Coihaique)建于1929年10月12日,當時取名為巴克達諾(Baquedano),以紀念智利將軍曼努埃爾·巴克達諾(Manuel Baquedano)。后因與安托法加斯塔區城鎮巴克達諾同名,于1934年改為現名,該名源自特維爾切語(馬普切語的分支),意為“營盤湖”。

第十四大區洛斯里奧斯區瓦爾迪維亞省城鎮蘭科(Lanco)之名馬普切語意為“停滯的水”;城鎮派利亞科(Paillaco)之名馬普切語意為“平靜的水”。

圣地亞哥首都區城鎮巴圖科(Batuco)之名馬普切語意為“香蒲水”。阿庫萊奧湖(Aculeo)之名源自馬普切語,意為“小河流過的地方”。

除以河、湖命名外,有的地名同山巒、石頭等有關,如第九大區阿勞卡尼亞區馬列科省城鎮科利普利(Collipulli)由科爾內利奧·薩韋德拉·羅德里格斯(Cornelio Saavedra Rodriguez)建于1867年11月22日,最早只是一處軍事要塞,后發展為城鎮。其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紅山”。城鎮安戈爾(Angol)由科爾內利奧·薩韋德拉·羅德里格斯建于1862年12月7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爬上坡”。馬列科省城鎮庫拉考廷(Curacautín)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石堆”, 1882年3月12日,格雷戈里奧·烏魯蒂亞將軍(Gregorio Urrutia)在此處建立起一座堡壘,以監視該地區的土著人,后發展為城鎮。第七大區馬烏萊區考克內斯省城市庫拉尼佩(Curanipe)由馬普切語“cura”和“nipe”組成,“cura”意為“石頭”,“nipe”意為“黑色的”,全詞義為“黑色的石頭”。

4.與印第安人生活有關的地名

智利有些地名是對馬普切人社會狀況、生活習慣和周圍環境的反映,從地名中可以窺見馬普切人生活的側面。

第三大區阿塔卡馬區城鎮瓦斯科(Huasco)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長而細的繩子”;伊塔塔河(Itata)名字源于馬普切語,意為“豐饒的牧場”。

第五大區瓦爾帕萊索區瓦爾帕萊索省城鎮普丘卡維(Puchuncaví)建于1875年3月6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Puchuncahuin”,意為“多節日的地方”。城鎮拉利瓜(La Ligua)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出生之地”;

第六大區解放者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將軍區卡查波阿爾省城鎮倫戈(Rengo)建于1692年11月,最初名叫“Villa Deseada”,西班牙語意為“渴望鎮”, 1831年9月17日改稱“Villa de Rengo”,其中“Rengo”是馬普切酋長之名“Renku”的西班牙語化,意為“無敵的人”“最勇敢的人”。紅衣主教卡羅省城鎮利圖埃切(Litueche)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擁有白土地的人們”,得名是因該地區盛產白嶺土,在馬普切語中,“lüg”意為“白色的”,“tue”意為“土地”,“che”意為“人們”。卡查波阿爾省城鎮馬略阿(Malloa)建于1891年12月22日,其名馬普切語意為“漂白土產地”。

第七大區馬烏萊區城鎮考克內斯(Cauquenes)之名是為紀念曾在該地區生活的土著考克內斯人;另一城鎮阿爾馬(Alma)之名馬普切語意為“逃亡者”。庫里科省城鎮比丘肯(Vichuquén)之名馬普切語意為“孤地”。

第八大區比奧比奧區城鎮洛塔(Lota)由智利都督安赫爾·德佩雷多(ángel de Peredo)建于1662年,其名源于馬普切語“Louta”,意為“小村落”。牛布萊省城鎮科夫克庫拉(Cobquecura)建于1891年12月21日,其名馬普切語意為“石頭面包”。康塞普西翁省城鎮瓦爾彭(Hualpén)之名一說源于馬普切語的“wall”(周圍)和“pen”(看),全詞義為“眼觀六路”;一說源于16世紀生活于該地的隆科人(Lonco)取的名字(Hualpencillo),意為“小哨兵”,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指小詞“illo”被去掉,只保留了“Hualpén”。比奧比奧省城鎮穆爾錢(Mulchén)建于1875年11月30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Molchen”,意為“游隼戰士”。康塞普西翁省城鎮托梅(Tomé)之名一說來自馬普切一位酋長的名字“Thonmé”。

第九大區阿勞卡尼亞區考廷省城鎮皮特魯夫肯(Pitrufquén)之名的土著語意為“骨灰地”或“亡人之地”,得名是因該城鎮里有一個馬普切人的墓地。城鎮托爾滕(Toltén)和托爾滕河之名馬普切語意為“嘈雜”。城鎮皮特魯弗肯(Pitrufquén)之名馬普切語意為“灰燼之地”。城鎮卡拉韋(Carahue)由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Pedro de Valdivia)建于1551年,當時取名拉因佩里亞爾(La Imperial);1882年2月22日,格雷戈里奧·烏魯蒂亞將軍(Gregorio Urrutia)重建該城,改為現名,此名的馬普切語意為“曾經是城市”。卡布爾加湖(Lago Caburga)之名意為“刨過之地”。

第十大區洛斯拉格斯區利安基韋省(Llanquihue)的名字由馬普切語的“llancIn”(人跡罕至)和“we”(地方)兩個詞組成,意為“人跡罕至的地方”。城鎮阿萊普埃(Alepue)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遙遠的地方”。奇洛埃省城鎮安庫德(Ancud)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大谷地”。城鎮阿夫塔奧角(Abtao)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大地盡頭”或“大陸盡頭”。利安基韋省及其城鎮利安基韋(Llanquihue)之名馬普切語意為“藏身之地”。

第十四大區洛斯里奧斯區蘭科省城鎮富特羅諾(Futrono)建于1941年7月12日,其名源于馬普切語“Futronhue”,意為“煙地”。

圣地亞哥首都區城市邁普(Maipú)位于圣地亞哥西南,其名源于馬普切語“Maipún”,意為“有耕地之處”。

5.有數字的地名

有趣的是,智利有許多城鎮是以馬普切語的數字命名。這些地名或源于傳說,或源于趣聞,或源于掌故,極具特色。

馬普切語基涅(qui?e)意為“一”。基涅卡文(Qui?ecahuin)之名意為“一個節日”;基涅卡溫(Qui?ecaven)之名意為“一簇帶刺的灌木”;基寧科(Qui?enco)之名意為“一個湖”。

埃普(epu)意為“二”。埃普庫拉(Epucura)之名意為“兩塊石頭”。

基拉(quila)意為“三”;基拉萊烏(Quilaleu)之名意為“三條河流”;基拉潘(Quilapan)之名意為“三個酋長”;基拉克烏(Quilaqueu)之名意為“三條隧道”;基拉尼亞恩科(Quila?anco)之名意為“三只幼鷹”;基拉科(Quilaco)之名意為“有三處水”。

梅利(meli)意為“四”。梅利皮利亞(Melipilla)之名意為“四座火山”;梅利普利(Melipulli)之名意為“四座小山”;梅利莫尤(Melimoyu)之名意為“四座圓丘山”;梅利魯佩(Melirupe)之名意為“四條路”;梅利肯(Meliquen)之名意為“四種魚”;首都區梅利波利亞省首府梅利波利亞(Melipilla)之名意為“四個魔鬼”。

克丘(quechu)意為“五”。克丘科(Quechuco)之名意為“五條河流”。

卡尤(cayu)意為“六”。凱庫拉(Caicura)之名意為“六塊石頭”;考普利(Caupulli)之名意為“六座小山”;卡尤馬普(Cayumapu)之名意為“六塊地產”。

雷克萊(regle)意為“七”。雷爾格萊烏福(Relgueleufu)之名意為“七條河流”;雷利文圖(Rwlihuentu)之名意為“七個人”。

普拉(pura)意為“八”。普拉卡維(Puracavi)之名意為“八次聚會”。

艾利亞(ailla)意為“九”。艾利安圖(Aillantu)之名意為“九個太陽”;艾利亞卡拉(Aillacara)之名意為“九座城市”。

馬里(mari)意為“十”。馬里昆加(Maricunga)之名意為“十個家族”;馬里萊烏(Marileu)之名意為“十條河”;馬里科(Marico)之名意為“十孔泉”;馬里科伊(Maricoy)之名意為“十棵櫟樹”。

還有用馬普切語十以上數字為名的地名,如馬里梅利(Marimrli)之名意為“十四個島”;基利馬里(Quilimari)之名意為“三十”等。

6.表示天氣的地名

馬普切人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氣象知識,他們所起的地名中也有不少與氣象有關,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和環境變化的歷史,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

第五大區瓦爾帕萊索區圣費利佩德阿孔卡瓜省城鎮利亞伊利亞伊(Llay-Llay)之名一說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勁風”;流經該區的河流阿利卡韋河(Alicahue)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干旱的地方”。

第七大區馬烏萊區馬烏萊省首府塔爾卡(Talca)之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雷聲隆隆的地方”;塔爾卡省城鎮庫雷普托(Curepto)之名馬普切語意為“風吹過的地方”。

第八大區比奧比奧區康塞普西翁省城鎮奇瓜揚特(Chiguayante)之名是馬普切語“Chiwayantu”的西班牙語化,意為“霧中的太陽”;城鎮塔爾卡瓦諾(Talcahuano)之名馬普切語意為“天上的雷聲”。牛布萊省城鎮寧韋(Ninhue)之名馬普切語意為“風保護的地方”。基里韋(Quirihue)由智利都督多明戈·奧爾蒂斯·德羅薩斯(Domingo Ortiz de Rosas)建于1749年1月17日,作為圣地亞哥至康塞普西翁之間的歇腳地,其名馬普切語意為“風地”。

第十大區洛斯拉格斯區利安基韋省馬烏林州(Maullin)之名的馬普切語意為“雨量充沛的谷地”。

此外,智利還有些城鎮的名字與氣象有關。如毛科(Mauco)之名意為“雨水”;皮雷(Pire)之名意為“雪”;阿奇布埃諾(Achibueno)之名意為“融雪”;皮連(Pillen)之名意為“霜”;庫雷普托(Curepto)之名意為“大風”;瓜伊特卡斯(Guaitecas)之名意為“刮南風的地方”等。

7.源于馬普切語的阿根廷地名

馬普切人曾是阿根廷最早的居民,也是該國最大的印第安部族。現居住在阿根廷的馬普切人約有2萬,生活在該國的中部和西部,他們為阿根廷留下了不少馬普切語地名。

內烏肯省韋丘拉弗根湖(Huechulafquen)的面積近142平方公里,長29.5公里,寬4.8公里,水深500~800米。其名源于馬普切語的“huechu”(長)和“laufquen”(湖),全詞義為“長湖”。該省城鎮喬斯馬拉爾(Chos Mal)之名馬普切語意為“黃色的場地”,因秋天時節環繞該城的群山被絨花林染成一片黃色。

里奧內格羅省以該省最重要的河流里奧內格羅河名字為名。里奧內格羅之名意為“黑河”,實際上這條河的河水并不黑,而是呈綠色,其名源于馬普切語“Curú Leuvú”。

丘布特省南部湖泊科爾韋瓦皮湖(Lago Colhué Huapi)之名源于馬普切語的“colhué”(紅土)和“huapi”(島),全詞義為“紅土島”。該地區古代居民以此名為該湖命名可能是指湖中有一個紅土島或指湖水中的黏土是紅色的。丘布特省富塔萊烏富河水庫阿穆圖伊基梅水庫(Amutui Quimey)興建于1971~1976年,其名源于馬普切語,意為“失去的美麗”。

位于阿根廷納韋爾瓦皮國家公園的納韋爾瓦皮湖(Nahuel Huapi)的面積有550平方公里,其名馬普切語意為“美洲豹島”,原指湖中最大的島“維多利亞島”,后成為整個湖名。美洲豹是居住在該地區的普埃爾切人的圖騰,喻指普埃爾切人像美洲豹一樣勇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承德县| 宜川县| 周宁县| 茶陵县| 通道| 大足县| 石狮市| 紫阳县| 广东省| 高雄县| 兴业县| 油尖旺区| 玉山县| 金山区| 喀喇| 河间市| 麻城市| 西乌| 宜都市| 宁陕县| 昭觉县| 通州市| 任丘市| 都匀市| 科技| 凤山市| 叙永县| 长治县| 双鸭山市| 如东县| 大丰市| 乃东县| 莱阳市| 镇赉县| 两当县| 贞丰县| 邹城市| 穆棱市| 盐池县|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