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劉稚 盧光盛
- 6289字
- 2018-11-08 15:31:01
(五)相關國際經驗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理論啟示
1.設施聯通是經濟走廊的重要前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應以互聯互通為先導
設施聯通在經濟走廊建設和發展中具有先導作用,是經濟走廊建設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設施聯通既包括交通通道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同時也包括建設規劃、技術標準、合作機制等的“軟聯通”。以互聯互通為先導的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經濟走廊的建設成本以及經濟走廊內人員、貨物等經濟要素的流動成本,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關鍵環節。
目前,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滯后,建設規劃與技術標準等的“軟聯通”缺乏有效對接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首先,孟中印緬四國之間缺乏便捷通達的交通條件,現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在短期內僅能勉強滿足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過境交通運輸需求。要形成互聯互通、便捷的地區性交通網絡,需要新建和改造不少路段,所需資金巨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面臨較大的融資困難。其次,孟中印緬四國的公路、鐵路網自成體系,道路、橋梁施工標準不一,仍存在缺失路段和邊界管理設施落后等問題。最后,孟中印緬四國目前實行的雙邊過境運輸協議對經濟走廊地區過境車輛、貨物和人員的限制太多,不利于提升次區域貿易。孟中印緬四國對國際陸地交通運輸便利化公約重視不足,認識不夠,尚未簽署《過境運輸框架協議》。在此背景下,孟中印緬四國要想使經濟走廊成為深化彼此間互利合作的利益紐帶,加快走廊內要素的自由流動,就必須進一步加快推進陸運、水運、航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設施聯通,深化經濟走廊沿線的互聯互通合作。
這就需要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借助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NDB)、絲路基金(Silk Road Fund)等融資平臺,加大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的交通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力度,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二是采取共同協商、先易后難的方式,統籌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沿線邊境口岸、能源通道、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三是加強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規劃、技術標準、合作機制等“軟聯通”建設,盡快推動出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孟中印緬跨境客貨運輸便利化協定》。
2.利益共享是經濟走廊的核心要素,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應建立在不斷擴大的共同利益基礎之上
經濟走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沒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訴求,就無法形成強烈的合作意愿。利益的創造、交織和合理分配,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原則。其中,密切經濟合作、做大“利益蛋糕”是經濟走廊建設的外在表現。利益的合理分配與共享是經濟走廊建設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經濟走廊建設能否順利推進,并最終取得實效的關鍵。
當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四國應充分利用經濟走廊沿線地區的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通過密切產業合作、創新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孟中印緬地區的經濟增長潛力,做大經濟走廊建設的利益蛋糕。同時,孟中印緬四國還應在經濟走廊的建設過程中,更加明確各自在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的利益訴求,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政策溝通,既努力維護自身在參與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的收益,同時也能充分照顧他國在參與經濟走廊建設中的利益關切。一方面,孟中印緬四國應從經濟走廊沿線人民的利益出發,建立多層次合作對話協商機制,科學合理地制定經濟走廊的線路和走向、先建后建路段等建設規劃。另一方面,孟中印緬四國應進一步拓展經濟走廊建設的互利互惠空間,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加強經濟走廊建設的利益融合,建立經濟走廊建設的利益均衡機制和爭端解決機制,逐漸形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利益共同體。孟中印緬四國只有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也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的過程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積極構建互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共同打造地區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才能使經濟走廊建設取得更多的實質性進展。
3.產業合作是經濟走廊的重要支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應立足于產業優勢的互補與發揮
經濟走廊建設的本質是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合作的核心是產業合作。產業合作不僅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依托本地區的地緣經濟優勢,密切產業合作,才能充分實現走廊沿線的經濟發展潛力。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應立足于本地區產業優勢的互補與發揮,以優勢產業合作為核心,以項目合作為平臺,借助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支持,不斷夯實經濟走廊建設的產業支撐。做到一是開展能源合作。孟中印緬四國應根據本地區能源資源豐富、電力能源緊缺、設備及輸送網絡等基礎設施落后的特點,積極推進經濟走廊沿線水電、太陽能、風能、油氣、生物質能等能源資源的合作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區域能源貿易,完善能源輸送體系,提高能源效率。二是開展農業合作。孟中印緬四國都是農業大國,應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合作,在經濟走廊沿線建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農業示范區、畜牧業跨境合作區和農產品加工基地。三是開展旅游合作。孟中印緬地區擁有獨特的地域文化、歷史遺產及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因此旅游合作有著良好基礎和廣闊前景。孟中印緬四國應組織本國旅游部門及旅游企業,對經濟走廊沿線黃金旅游線路進行聯合考察,研究設計突顯孟中印緬區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和線路,共同開發客源市場、合作宣傳促銷、組建跨國經營的旅游企業。四是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當前,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但印度工業化進展緩慢,孟加拉國與緬甸的工業化進程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在服務業特別是IT產業、制藥、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產品上成就顯著。雖然緬甸和孟加拉國工業化程度較低,但這兩國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孟中印緬四國應立足各自在產能和裝備制造方面的優勢與需求,在軌道交通、通信設備、紡織工業、工程機械、生物制藥、軟件設計等領域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
4.經濟走廊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可嘗試建立“4-X”的合作機制
經濟走廊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部分國家和地區由于不能從經濟走廊建設中快速獲益,容易動搖和減輕參與經濟走廊建設的信心和動力。挑選合作意愿相對強烈、合作基礎相對穩固、合作條件相對優越的國家和地區優先開展局部、小范圍的經濟走廊建設,形成經濟走廊早期收獲對于相關國家消除分歧、凝聚共識、增進信心、密切合作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沿線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民族宗教背景復雜、部分國家政局動蕩、政治互信缺乏、合作意愿不足等因素都顯示全面推進經濟走廊建設既不可行,也不現實。因此,孟中印緬四國應嘗試建立“4-X”的合作機制,根據合作意愿、合作基礎等不同因素,在兩個或三個國家之間優先形成雙邊、小多邊的經濟走廊合作模式。“4-X”的合作模式有利于相關國家和地區充分利用不同時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合作基礎與合作條件,凝聚共識,靈活選擇經濟走廊的建設線路與合作領域。同時,該合作模式也可以作為促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突破口和試驗田,通過充分發揮經濟走廊內不同國家參與走廊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逐步推動全面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創造有利條件。
5.經濟走廊建設受到諸多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應對此予以足夠重視
經濟走廊建設是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某些情況下,非經濟因素會對經濟走廊建設產生局部甚至是全局性影響,成為決定經濟走廊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變量。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具有超越主權邊界的特性,在建設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政治互信、次國家政府等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一方面,孟中印緬四國應加強政策溝通,認真做好相關的預案和應對機制,盡量減少和避免非經濟因素對經濟走廊建設帶來的消極影響。努力將“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適度分離,繞開政治互信不足等“暗流”,集中精力和財力優先發展經濟走廊建設,加速形成早期收獲并產生示范和拉動效應。另一方面,孟中印緬四國應對經濟走廊建設中存在的非經濟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持理性、樂觀的認識,善于利用非經濟因素的“積極面”,并使之服務于經濟走廊建設:一是積極利用中國云南省、印度東北各邦等對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迫切愿望,嘗試構建“省長論壇”等平臺機制,合理發揮次國家政府在推動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的自主權和能動作用,推動各國中央政府加大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戰略投入。二是要充分發揮次國家政府在改善和重塑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地緣政治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次國家政府與中央政府在經濟走廊建設中的不同利益視角,通過引導次國家政府積極幫助中央政府改善孟中印緬地區地緣政治環境等非經濟層面合作,換取中央政府對其在走廊范圍內開展經濟合作的重視和支持。
6.開放包容是經濟走廊的重要特征,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應加強與其他經濟走廊的競合發展
經濟走廊建設需要以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為基礎,也需要以其他經濟走廊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為指導,這些內在需求決定了經濟走廊建設必須具備開放包容的特征。參加經濟走廊建設合作的國家和地區應通過積極參與不同經濟走廊合作機制的競合發展,充分發揮經濟走廊建設的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促進共同發展。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沿線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走廊建設資金較為缺乏。同時,參與經濟走廊建設的孟中印緬四國還分別參加了GMS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印度于2013年提出建設印度-湄公河區域經濟走廊的合作構想。
印度還與日本合作,提出共同推進“亞洲經濟走廊”建設。
因此,孟中印緬區域面臨多個經濟走廊并存、合作機制相互重疊的發展境況,相關國家在推進不同經濟走廊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在各自參與的經濟走廊建設中面臨選擇和側重,從而對這些國家參與經濟走廊建設的積極性、建設力度等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不同經濟走廊建設之間也會面臨資源重復、效率低下等不利情況。在此背景下,孟中印緬四國應加強戰略溝通,形成合作共識,緊密對接不同經濟走廊建設規劃,均衡分配各自在不同經濟走廊中的資源投入,加強不同經濟走廊建設線路之間的互聯互通,相互借鑒不同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發展經驗,加強與其他經濟走廊之間的競合發展。
7.人文交流是經濟走廊建設開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前提
當今世界,人文交流已成為國家之間關系的重要基礎,是國際交流與區域合作中極為重要的橋梁和渠道。所謂區域經濟,就是按照地緣關系、經濟內在聯系、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需要而形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因此,相鄰各國及其毗鄰地區是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最佳伙伴。在這一進程中,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事實上各種大大小小的經濟圈,總體上均與相應的文化圈重疊或交叉。目前為止,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35個各種形式的區域性經濟集團。其中比較成功的歐洲聯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無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國際經驗和發展規律表明,經濟區域化的成功,一方面會加強區域內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只有扎根于文明共同體中的經濟合作才會有所成就,文化和宗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構成了經濟合作的基礎。
兩千多年來,“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連接中國和孟加拉國、印度、緬甸的古老通道從未間斷,這些通道為中國與孟加拉國、印度、緬甸的文化交流與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孟中印緬毗鄰地區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親緣關系,為經濟走廊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有必要通過發展孟中印緬人文交流進一步增進彼此間的了解,以促使業已建立的睦鄰友好關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8.經濟走廊建設應采取先易后難、層次推進戰略
由于孟中印緬地區復雜的地緣經濟、政治特點,如何協調各方利益是推進次區域合作所面臨的難題。經濟走廊建設應采取“邊緣切入”、層次推進戰略,利用地理相連、交通便利、聯系緊密、范圍較小、便于操作等優勢,依托國際通道,重點選擇區位優勢突出、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較好,并有良好經濟社會基礎和條件的城市、集鎮或口岸,率先建成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經濟帶。此類經濟帶由于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性、有效性和決策的靈活性,因此在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和市場的融合與發展方面有較強的適用性。這種交通先行、層次推進,從易到難、從重點合作到全面合作的漸進方式,將為孟中印緬地區的全方位合作探索出新的路徑和模式。
9.經濟走廊建設將構筑起四國毗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
孟中印緬四國接壤和鄰近的大片地區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整個區域缺乏經濟增長的核心和骨架。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有兩種主要的空間模式:一種是極點增長模式,即由一個或幾個增長中心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一種是帶狀發展模式,即依托鐵路、公路、水運交通系統形成一條經濟增長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以鐵路、公路和水路為紐帶形成的,沿線既有昆明、曼德勒、達卡、加爾各答等中心城市,又有眾多的邊境口岸、港口城市,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個由極點增長模式和帶狀發展模式相結合的“港口、中心城市沿腹地軸線縱深型”發展模式,并在較短的時間內構筑起區域合作的戰略支點,形成區域性的經濟樞紐,迅速密切相關各國間的經濟聯系,使產業的組合和發展納入次區域合作的軌道,從而促使相應地區成為投資與經貿合作的熱點、國際資源與生產要素的集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通過示范效應和輻射、傳導機制,為走廊及其周邊地區居民增加就業機會、減少貧困、縮短收入差距做出貢獻,進而帶動整個次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0.充分發揮次國家政府的作用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路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滲透到主權國家的各個組成部分。其中,地方政府作為次國家行為主體,在主權國家參與(次)區域合作中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次國家行為主體參與國際合作與主權國家中央政府相比具有以下優勢:首先,次國家政府參與國際合作為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捷徑,其非主權性的特點能夠為具有沖突或者敏感問題的國家間在經濟、文化、環境保護、打擊毒品走私等“低級政治領域”的合作鋪平道路。其次,次國家政府參與國際合作的效果更具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更具有生命力。
云南作為“次國家”行為主體,在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首先,在地緣上,云南與緬甸直接接壤,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毗鄰,在中國的沿邊開放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云南作為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孟中印緬地區論壇的主體已經積累了相對較多的經驗;最后,云南與緬甸、印度已經具備了深厚的合作基礎。在貿易方面,印度一直以來都是云南在南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的貿易結構較好地實現了互補;孟加拉國則是云南在南亞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緬甸也已成為云南在東南亞最大的貿易伙伴。1988年以來,在中緬關系不斷深化背景下,云南在中國與緬甸的經濟合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教育合作方面,云南在緬甸和孟加拉國都建立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印孟緬三國赴云南的留學生也不斷增多。
另一方面,在孟中印緬區域國家間互信不足的情況下,次國家行為主體云南比作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國家行為主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因此,云南作為次國家行為主體能夠率先在互聯互通、非傳統安全問題治理等領域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并得到早期收獲。因此,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有必要將云南作為我國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主體省份并賦予參與經濟走廊的相應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