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儒家智慧: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儒家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學派。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它的思想逐漸成為華夏文明固有的價值體系,并對東亞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儒家思想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堯舜時期。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繼承前代尊尊、親親倫理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終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孔子主張用道德和禮教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即主張通過道德來對人進行教育感化,以體現人的等級身份的禮來嚴格規范人的行為。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德治”和“禮治”??鬃影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乱?,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仁”也就成了儒家學說的核心。

而后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并將“仁”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他認為,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加以疏導,就會恢復以德治國、禮樂天下的局面。他把道德規范劃分為“仁、義、禮、智”四個范疇,認為它們都是與生俱來的。其中,仁和義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個人都用仁和義的道德標準來處理諸如君臣、父子等各種社會關系,就能夠實現社會和諧、天下安定的良好局面。

孔子和孟子之后,尤其是到了漢代之后,儒家學說成為了天下的正統思想,幾乎成了所有朝代統治天下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由此,也就產生了一大批儒家學說和思想的繼承人,為儒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熊十力:孤冷至尊狂哲,不知何為中道

“十力”是佛教名詞,出自佛典《大智度論》“六度之業既深,十力之功自遠”,其用來形容“佛”的超群智慧,廣大神通。后來,世間出了一個叫做熊繼智的人,竟直把這兩個字取來做了自己的名字,甚至在往后的日子里動輒自稱“熊十力菩薩”,實在是氣沖斗牛。

熊十力曾說:“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鄙礁邉t孤,水深則冷,熊十力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可謂兼具了仁者與智者的特質。然而孤不是為了遺世獨立,冷不是為了與人寡合。按他所言,孤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往與世和諧、和光同塵的必經之路。

熊十力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被世人稱為“狂哲”。他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自尊、自信的程度近乎“狂妄”,小小年紀就口出狂言道:“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這令其父兄驚詫不已。當然,他的牛氣并非空穴來風,他也不是夸夸其談、喜放空言之人。熊十力的夫人就曾回憶說,她與熊十力婚后度蜜月時,熊十力利用這段時期讀完了整部二十四史,她見熊十力一頁一頁翻得很快,就懷疑他是否看清了內容,于是想考考他。考察的方式是選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只講頭兒,讓他道出原委。結果,熊十力不但能夠說清來龍去脈,而且還能說出此事記載在第幾卷,這令其夫人又愛又敬。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對教育選才的問題談過自己的看法,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其意思是“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那只有狂狷了吧!狂者懂得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狂者,是指那些有高遠之志,喜歡說豪言壯語,舉手投足都意氣風發的人。

狷者,是說只懂明哲保身,潔身自好,善于隱藏自己而有所不為的人。

儒家主張中庸之道,希望人們說話做事都能夠不偏不倚,既不張揚外露,也不深藏不露,一切合乎中道。但是合乎中道的理想人物很稀有,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并在后世有所稱道的只有十位而已??梢娭械廊宋镏y求。如此,他便只有退而求其次,找兩種偏離中道但又尚未遠離大道的典型人格:狂者與狷者。

如此看來,要想將熊十力歸于“中道”和“狷者”的范疇內,是不太準確的了,其必如其所稱“狂哲”一般,屬于狂者之列。然而“狂”有真才情之狂,也有小人之狂妄。

狂者之道,是超出中道所要求的標準,也就是說事情做過頭了,但總體上而言還是褒大于貶。平日我們聽到師長這么評價自己時,往往還有些許自得之意,這也說明了,狂是聰明過頭的表現。狷者之道,是沒有達到中道所要求的標準,完事后給人的感覺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平日我們聽到師長這么評價自己時,往往會覺得這是對自己的才智能力不夠的評價,雖然沒有出錯,但也令人覺得不好。

的確,這個問題在學習、工作中會經常暴露出來,有些人聰明外露、近乎苛刻,但往往能夠把事情做好,而有些人則安靜沉默,合乎規矩,但事情往往做得不到位。而現實里師長、上司,往往對前者更青睞,雖然性情激進了些,但還能把事做好。后者則往往會被師長、上司忽視,因其給人愚魯遲鈍的感覺。

不過儒家卻針對這兩種現象,各打五十大板??鬃釉趯λ膬蓚€學生子張和子夏評價時,說子夏常常達不到要求,而子張又常常超出了標準。然后在孔子眼里,他們兩個都是失度的表現,都需要糾正,所以在子貢說子張是不是更高一籌的時候,孔子說“過猶不及”。他認為狂者、狷者都偏離了中道,所以同樣不好。而太過的狂者,才學不濟的狂者,往往問題更大。

狂者是明確知自己要干什么的人,他們有著開辟新天地的氣魄,于平日待人處事,喜歡投機勝于循規蹈矩,總得來說,他們有著獨到的眼界,且別具才情,熊十力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熊十力35歲時,棄政從學,師從歐陽竟無大師學習佛法,當時的他窮得叮當響。他的弟子徐復觀曾描述說:“熊老師年輕時窮得要死,在某山寨教蒙館,沒有褲子換,只有一條褲子,夜晚洗了就掛在菩薩頭上,晾干接著穿。在內學院時,也是長年只有一條褲子,有時沒得換,就光著腿,外面套一件長衫,因此人送綽號‘空空道人’。”

盡管一窮二白,但熊十力的狂狷卻不減少年之時。經過十年的思考與沉淀,熊十力發表了他在佛學上的頂梁之作——《新唯識論》。這本著作標志著蜚聲中外的“新唯識論”哲學體系的誕生,書的署名也非??瘛包S岡熊十力造”,跟佛經署名“某某菩薩造”一般。可見其對自己才學的自信和“狂哲”的氣質。

但狂妄的人,則往往會為了達到自己所謂崇高的理想,不擇手段,干一些“原本不愿干”的事,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底線。他們會認為那些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被他們傷害過的受害者也理應理解自己,并承認他是有遠見的人??裢娜藢e人的評價非常敏感,稍有逆耳之言,就會焦躁,面露慍色,甚至破口大罵。最終導致眾叛親離,無人對語。就生活中常見的狂者來說,他們都不是如熊十力先生一般,屬于有才情的狂者,多半都是稍有拂逆,就丑態百出的狂妄之人??裢藭呦蜃约核诘南葳?,即便已經深入荊棘,也不肯回頭認錯,卻硬要說這就是走捷徑必須付出的代價,且自己永不后悔。以過獨木橋為例,為了盡快抵達理想的彼岸,狂者步伐狂亂地在獨木橋上游走,結果沖出窄小橋面,掉入深淵,但他依然會向被他慫恿帶動的追隨者宣稱,這樣可以使他更快到達對岸,但誰會相信呢?

狷者與狂者不同。他也許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狷者認為狂者的思想過于浮華,且不屑于茍同。所以狷者只愿意把切近的小事做好,他們相信習慣勝于機遇,恒心勝過機心,至于那些大事,自己從不過問,也無心過問,對待世事永遠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本分至極。狷者認為,不做壞事,就是做最大的好事。同樣是以走獨木橋為例,狷者不會輕易向別人許諾會多久到達,且行動看似遲緩,有些漫不經心,但確確實實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確保自己和身后的人不會落水。

就儒家所舉出的偏離中道的狂者、狷者,大抵還在“君子”范疇內。真正的小人既不會有狷者的道德底線,也不會有狂者的崇高目標?,F代那些進取心很強的人,大抵是奉狂者崇高之名,行小人卑污之實。如果要從狂者與狷者里面選一個作為榜樣的話,那還是建議選做狷者。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裾咦霾缓?,就淪為狂傲、狂妄之人,但狷者做不到位,還能成為一個老實本分之人。如果沒有熊十力那樣的學識和魄力,那做個老實本分的狷者是不會給人生帶來煩惱的。欲速則不達,唯有從困境中積累切實的功用,才能于將來抵達理想彼岸。想要迅速抵達彼岸,只會招來破敗,跌入人生境遇的深淵。

2.王小古:得書卷而勤學習,遇英才則常教育

王小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德藝雙馨的畫家,他注重師法自然,在他筆下,花鳥、山水、人物都信手拈來。尤以善繪牡丹著稱于世,晚年所畫墨牡丹更至化境。在藝術道路上他是成功者、佼佼者,但他也有不為人知的坎坷人生,他的那句“葡萄身世苦酸甜”正是對自己一生的真實反映。然而,他久歷風霜后仍然不改樂觀的人格魅力,始終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边@是王小古經常教育女兒的一句話?!案赣H每天都會四點左右起床,常年天不亮就開始醞釀一天的作品,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睋跣」诺呐畠夯貞?,王小古先生的世界里壓根就沒有節假日這一概念。不論是刮風下雨,還是逢年過節,他每天都會花十幾個小時在繪畫上。上課之前要畫,給學生上完課還要畫;別人求畫他也總欣然允諾,當場揮毫。即便在下放時,白日肩挑幾十擔水的疲勞,住在與豬圈對門的茅草棚里,他都每晚作畫都到深夜。王小古先生對繪畫的癡迷直至生命的盡頭,都一直筆耕不輟。

談起父親對自己的言傳身教時,他的女兒王錢潮不無感慨地說:“父親一生坎坷,卻從未停止對繪畫藝術的追求,他的勤勉與一絲不茍,已成為激勵我不斷追求藝術進步的精神動力。有了他這樣一個楷模,我感到十分自豪。父親教導的專注和認真,我會永遠牢記于心,并繼續傳承下去?!?

王小古先生在繪畫方面的造詣精湛而又不失自然,深刻而又不失圓潤,其功力皆得益于十年如一日的勤學刻苦,“學而不厭”在其身上可謂得到了完美體現。

然而在提倡學而不厭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所學的是否正當。雖然“學而不厭”的精神被人推崇至今,但能夠學而不厭的人未必就值得稱贊,還要看他學的是什么,學成以后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夠對社會產生價值。工具書、教材自不必說,然而社會上充斥的種種價值觀,自古就已成型,只是體系還未完備,但其對于個人、社會的危害是一樣的。如激進的人生信仰,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態度,抑或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事方式,都會對其信仰者產生巨大的影響,致使尚未堅定心志的人從通達的人生道路中脫軌。

說完“學而不厭”,再來談談“誨人不倦”?!罢d人不倦”,是要求我們在教育、指導別人的時候不感到疲倦。但是自古以來就是學而不厭者少,誨人不倦者多。誨人不倦相較于學而不厭,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然后我們在誨人不倦的同時,也要顧及到聽者會不會厭倦。當然,教授者首先心態得擺正,也就是要有愛心和耐心,態度端正,事情就完成了一半。除去有喋喋不休的因素外,其實生活中更多的是老生常談,翻新舊貨,如此聽者的耳朵里自然要出繭子。學而不厭是前因,做到了這點,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擺弄舊貨,必然使大家索然無味。所以誨人不倦的前提是學識豐厚,其次要掌握方法。

王小古先生在繪畫造詣罕有比肩,在傳道授業方面同樣如此,在其繪畫的職業生涯中,一直都在向前來拜師的人無私地傳授自己的畫藝。即便在艱難的歲月里,他也從不閉門謝客,回避那些前來求學的人士。

一位曾經作為他弟子的退休老教授說到:“我向小古先生學習畫藝,他卻很謙和地喊我‘老師’,只因我當時也干著教師的職業。為了避開監視者的眼睛,學畫時間都是在晚上。當時,先生所住的地方是農場豬圈對面的一間小茅屋,狹小昏暗簡陋,小古先生親手指導我作畫到深夜,當我離開時他仍挑燈作畫,那一年多的教誨讓我受益終生。”

王小古先生誨人不倦、無私奉獻,彰顯了難能可貴的師德風范。1963年春天,王小古到菏澤寫生,認識了趙樓牡丹園的技術員趙天樓,趙天樓很愛牡丹,所以就向王小古學習牡丹畫法。經過菏澤教育局寫信介紹,王小古帶趙天樓來臨沂學畫。趙天樓衣食住行都在小古先生家,學畫三年。先生把他當作兒子一樣看待,傾其所學,無所保留,搭上紙、顏料和功夫讓其學畫,終于使得趙天樓成為著名的農民牡丹畫家。

后人以楹聯“畫意高超雅俗共欣賞,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來緬懷王小古先生。王小古先生一生辛勤耕耘,精心培養弟子,魯南蘇北一帶與之畫風相近的弟子逐漸增多,已然形成“王小古畫派”。更令人欣慰的是“王小古畫派”后繼有人,他的弟子又帶動傳授一批弟子,現在很多也成為活躍在畫壇的青年畫家。

從王小古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大師應該具有的“誨人不倦”態度,也看到了和儒家一貫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最具閃光點的便是對教育對象的選擇態度——“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這開創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教無類”是“泛愛眾,而親仁”的具體表現??鬃訌摹叭省钡挠^念出發,對一切可能施教的人,都不拒絕對其進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不過這里的“類”主要還是針對身份、地位而言的,不是指天賦、性情。因為孔子曾說過“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边@就是教導人要學會鑒別教育對象的資質優劣,不然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孟子也曾說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見大師一貫的擇生標準也是不含糊的。所以要想“誨人不倦”,除了“學而不厭”這個前提外,還要有善于鑒別資質的必要眼光。

3.孔子:堅持操守,才是君子所為

在孔子的一生中,發生過一次非常大的災難。這次災難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政治主張和學說思想。

當時,孔子率領眾多弟子待在蔡國,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并未得到蔡國國君的重用。這個時候,吳國正在侵略陳國,而陳國請來了盟友楚國前來相助。楚國正好聽說孔子在陳蔡兩國推行政治主張??鬃勇暶h揚,楚國對他十分佩服,決定向孔子拋去橄欖枝,請求孔子前往楚國傳道授業??鬃訋熗礁械绞指吲d,便起身前往楚國,希望可以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陳蔡當權者看到孔子即將前往楚國,非常不高興。他們知道,孔子是一個非常賢能的人,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在陳蔡期間,孔子的很多意見都沒有被采納,但是都深刻地直指當前面臨的問題。于是,陳蔡兩國決定對孔子下手。

在荒郊野外,陳蔡兩國的士兵把孔子師徒們圍困了起來。不久,干糧耗盡,找不到食物,孔子師徒只得挨餓等待救援。弟子們都有點崩潰了,但孔子仍然靜心講學,不為所動,有時還很活躍。于是,子路似有不悅,說道:“難道君子也會有這樣的下場?”

孔子答道:“在如此艱難的時候,仍然堅持操守,才是君子所為。而小人,往往就胡作非為了?!?

子貢也表現出了質疑的神色,孔子覺察到了,說道:“子貢,你覺得我只是一個學死知識的人嗎?”

子貢有點喪氣,說道:“事實不正是這樣嘛?!?

孔子堅定地說道:“完全相反!我是一個始終如一的人!”

在弟子們消沉的氣氛中,孔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或許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已經遭到質疑。對于孔子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是信仰和思想的問題。為了打消弟子們的疑慮,孔子分別找各位弟子談話,引導他們走向更加堅定的傳道之路。

孔子首先找到子路,說道:“我們一直在推行‘仁道’,卻落得今天的局面,是我們錯了嗎?”

子路答道:“或許是我們的‘仁道’還存在缺陷,或者是策略不好,人家不相信?!?

孔子說道:“難道就一定要讓所有人相信嗎?不然歷史上會有伯夷、叔牙的義舉以及比干的不幸嗎?難道因為這個而否定他們的智慧嗎?”

子路頓時有所醒悟,退了下去。接著,把子貢叫了進來,又問了同樣的問題。

子貢答道:“也許是由于您的‘仁道’太過高明,別人接受不了。不如,您降低‘仁道’的標準。”

孔子答道:“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農民,也難以保證收成。工匠技藝再高超,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我們應該努力修煉自己的“仁道”,怎么能退而求其次,屈身讓別人接受呢?子貢,你的想法有問題。”

經過孔子的一番勸導,弟子們的思想都發生了轉變,對老師的思想和主張更加堅定。后來,子貢前往楚國請求支援,才得以走出困境,“在陳絕糧”的危機也成功解除。

“在陳絕糧”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示呢?

首先,對信念要保持執著的精神。周游列國十四年,“仁道”的主張一直不被采納,屢屢碰壁,而孔子卻一直在堅持著。遭遇到“在陳絕糧”的困難,連子路、子貢等人都產生了質疑,但孔子卻始終如一,保持對信念的堅守。很多弟子餓得都生病了,孔子還是不斷講誦弦歌,氣勢不倒。由此可見,孔子對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是堅信不疑的,并沒有因為遇到挫折而有所懈怠。

其次,孔子加強對弟子們信念的教育,培養弟子們的意志力和精神。不管做什么事,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不能隨便放棄自己的理想,或者違背自己的操守,要堅持自我。在這次危機中,孔子加強對弟子們的信仰教育,才得以消除危機?!霸陉惤^糧”,讓孔子意識到了信仰和意志力的危機,立即加以重視。于是,孔子主動找弟子談話,堅定大家的思想。對孔子來說,信仰是至關重要的,會深刻影響到他的思想和主張的傳播。

最后,孔子實行“因材施教”的策略,通過循循善誘的策略,與每一位弟子展開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消除他們內心的困惑。對于子路和子貢的不理解,孔子都能詳細地為他們分清楚事物的利弊,消除內心的疑慮。面對弟子們的質疑,孔子仍然表現出平和的態度,以學者的方式進行對話,能夠理解和尊重弟子的想法。

因此,“在陳絕糧”是孔子人生的一次重要危機,但被成功消除。對于孔子來說,這值得他進行深刻反思。

4.王陽明:知行合一,必有事焉

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不僅在明清兩朝備受推崇,許多近現代中外名人也對其贊譽有加。其開創的陽明心學也被許多人視為教人立德建功的思想瑰寶。

例如,晚清思想家嚴復認為:“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日本儒學家岡田武彥認為:“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于學習掌握,而且易于實踐執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里,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

陽明心學為什么在近現代備受中外名人推崇呢?這是由其特殊的思想內涵與學術傳播方式所決定的。

宋明理學不光倡導“存天理,滅人欲”,還像傳統儒學那樣追求“內圣外王”的奮斗目標。程朱理學進入明朝中期后,逐漸暴露出許多嚴重的缺陷。比如朱熹推崇的“格物致知”以“窮理”(探知天理)為最高目標。他還主張“先知后行”。這使得許多讀書人沉溺于儒家圣人言論的教條,而遠離真正的經濟民生、邦國大計。平時指點江山,好不快意;臨事卻胸無一策,不堪大任。王陽明為了“正事”(經世致用),立志開創新學說,重塑儒家“內圣外王”之道。

長期以來,程朱理學始終存在一個重大缺陷。其“內圣外王”之道忽視了對精神世界的修煉,從而制約了人們的實踐水平。

朱熹的格物窮理,是從外在事物中尋找“天理”。“天理”顯然是一個極其抽象的哲學概念,許多人就算苦讀一輩子四書五經,也未必能從孔孟程朱的哲言中領悟其真諦。而王陽明認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要用“致良知”的方法修煉內心,每個人都能發現存在于自己內心的與生俱來的“天理”。這個根本性的轉變,使得宋明理學中遙不可及的“天理”變成了(理論上)人人都能獲得的心力。

如果說程朱理學因過于高深教條而脫離大眾,那么王陽明的心學則從其一誕生就比較貼近社會大眾。這與兩個學派不同的濟世思路有關。

在很大程度上,王陽明對程朱理學的質疑,是由于對朝廷感到失望,對道學家“引君于道”的方針路線不抱希望。

程朱理學治國平天下(外王)是靠“引君于道”來實現的,通過向當朝統治者傳播理學正道,實現儒家道統與政權法統的合一。若想做到這點,士人必然會把目光聚焦于朝堂之上,導致學術中心依附于政治中心,遠離普羅眾生。如此一來,士人不入朝堂就無從對君主施加影響力。程朱理學致力于獲得官方主流學說地位的原因也盡在于此。

但王陽明的心學崇尚“天理即是良知”的觀念。心學將天理歸于人心,而不假托于任何外在之物,包括皇帝本人。雖說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同樣追求維護忠君愛國的封建倫理道德,但程朱理學把“忠”看作遵循外在“天理”的表現,而陽明心學認為“忠的理”本身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而與具體的所忠之“君”無關。

如此一來,王陽明就將宋明理學的“格物”內化,使得“格物”不再是儒者壟斷的專利,而是社會各階層都能進行的修身之道。

自從儒家在春秋誕生以來,一直以精英士人為主要受眾。盡管儒家有著濃厚的民本主義思想,許多博學鴻儒出身貧寒百姓家,但儒學一直與民間思想存在隔閡??追蜃优c孟夫子把儒家士子定義為“君子”,平民百姓則歸入需要君子去教化去拯救的“小人”之列。包括宋明理學中最興盛的程朱理學,也同樣延續了這種精英文化視角。

但按照社會發展規律,一個社會往往存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兩個范疇。精英文化流行于社會上層,并往往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規范著全社會。然而,數量龐大的底層民眾,也有著一套自己的大眾文化體系。這種大眾文化往往與精英文化相互沖突,成為主流精英(比如程朱理學家)批判的對象。這也使得理學家與民間的思想觀念存在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傳統的“引君于道”路線,使得理學家更關心君王是否遵守天理正道,而不屑于打通與民間大眾的思想隔閡,這正是造成程朱理學與社會實踐越來越脫節,不斷趨于僵化教條的根本原因。

王陽明經過宦海沉浮后,不僅對程朱理學的正確性產生質疑,也對“引君于道”的治國平天下路線心存疑問。他深刻地意識到了程朱理學與民間思想存在隔閡的問題。假如一個學說不能引導廣大民眾走向天理正道,那么這個學說一定是與社會現實脫節的。

對于強調“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而言,只有人人都能躬行實踐的修身之法才是好方法。他曾自信地說:“我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如此格物,雖賣柴人亦是作得,雖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作?!保ā秱髁曚洝罚┩蹶柮鳑]有完全拋棄“引君于道”的路線,但他更強調的是“覺民行道”的使命。

通過傳播心學來引導普羅大眾“致良知”,認識到存在于自己本心的“天理良知”,然后按照“知行合一”的理念來躬行實踐,做好每個人在社會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條路線就是所謂的“覺民行道”。

當時,明朝的大環境并不樂觀,這是王陽明把傳道重心由君主轉向民眾的根本原因。由于明朝中期朝政惡劣,民眾期盼著某種形式的變革。這種變革并非政治體制上的徹底變法,而是學術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王陽明的心學并沒提出像后來張居正變法那樣具體的改革措施,但其思想內核已經偏離了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學。這就較好地順應了社會求變的思潮,為后來的種種變革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資源。

近現代推崇王陽明的中外名人,大多面對著同樣的求變圖強背景。舊的社會秩序已經病入膏肓,而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這正需要人們努力去尋找新思路、創建新辦法。

按照王陽明的理論,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能通過“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來完成自我升華,從而進一步在社會實踐中創立事業。在破舊立新、克服社會危機的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需要面對強大的舊事物,還必然要承受社會轉型期帶來的種種陣痛。假如一個人沒有強大的心力與意志,沒有可靠的指導思想,不可能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陽明心學恰恰在這點上擁有比程朱理學更強的指導意義。所以,陽明心學在近現代成為中外各界名人推崇的學問,取代了沒落的程朱理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湘乡市| 营山县| 马边| 龙泉市| 垦利县| 五原县| 普兰店市| 林甸县| 孙吴县| 行唐县| 临西县| 蒙自县| 即墨市| 右玉县| 柯坪县| 丁青县| 胶南市| 靖安县| 南投市| 潍坊市| 泽普县| 涟水县| 嘉峪关市| 宁明县| 贵溪市| 墨玉县| 桃江县| 都兰县| 太湖县| 永昌县| 绥芬河市| 襄城县| 东阿县| 昌江| 克什克腾旗| 迁西县| 怀仁县| 广西| 巴林右旗|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