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南嶺論文集
  • 南嶺
  • 5015字
  • 2019-01-05 00:32:58

在決定短期個人收入政策諸因素中,筆者的看法是,有三個基本問題需要予以特別考慮。它們是:個人收入政策目標的確定,個人收入政策的經濟效應,個人收入政策的預期。下面,我們分別從理論上予以探討。

(一)個人收入政策目標的確定

任何一項經濟政策,都有不同的經濟目標。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目標的決定,受制于三個主要因素。第一個因素是,短期個人收入分配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唯有對此事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提出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的任務,確定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的目標。第二個因素是,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長期個人收入政策的影響。從時間關系看,短期個人收入政策是長期個人收入政策的階段性政策,長期個人收入政策是由若干個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組成的。短期與短期之間存在著鏈條式的組合關系,它們的組合狀態直接影響它們的整體功能。因此在追求短期效應的同時,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的決定應為繼期個人收入政策提供良好的基礎。第三個因素是,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的決定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從空間關系看,個人收入政策不是孤立的,由于它直接影響個人收入分配的格局,進而影響社會需求和供給。所以,短期個人收入政策是影響宏觀經濟的一個變量。例如,在經濟蕭條時期,實施擴張需求的收入分配還是實施緊縮需求的收入分配政策,二者給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是決然不同的。所以,短期個人收入政策應該成為改善宏觀經濟的力量。

以上分析表明,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目標的確定,實際上是三個子目標均衡的結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個人收入政策的目標是三個子目標平均力量之和。盡管從抽象定義上看,三個子目標不存在畸輕畸重,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短期個人收入政策目標的確定必須是三個子目標的加權平均。

(二)個人收入政策的經濟效應

如果說研究當前個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是尋其“病因”,那么,“對癥下藥”的“處方”需留待對個人收入政策經濟效應分析后去完成。下面,我們詳細地展開分析。

1.福利政策及其經濟效應

福利政策有:低房租政策,失業救濟金政策,公費醫療政策,離退休及養老保險金政策,人民助學金政策,傷殘救濟政策,職工其他福利事業政策,等等。經濟福利政策傾斜各有差別,但它們的共同經濟效應有五個。第一,穩定社會的效應。上述政策的實施,使人們對社會生活有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社會政治穩定從而也是社會經濟穩定的必要條件。第二,收入的均等化效應。由于福利政策基本是傾向于收入分配中的平等原則,所以,經濟福利在個人收入中所占比重越大,社會收入越均等。第三,對經濟增長的正負效應。一方面是,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使部分社會成員感到社會的優越性,激發起投入的熱情,刺激經濟發展。此外,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在開發人力資源上有重要作用(例如,人民助學金制度曾使不少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優秀人才受到了良好教育,從而成為有貢獻的專家)。但另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福利政策導向的收入分配均等化效應作用,故過濫地增加社會福利使得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依賴感,抑制競爭,不利于經濟進步。第四,對宏觀經濟的負效應。過多的社會福利支出,必然導制社會負擔的加重,在供給短缺的經濟條件下,經濟相對繁榮時期設置的各種社會經濟福利很難在經濟不景氣時得到保證,從而影響經濟的穩定。同時,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條件下,由于各種消費性經濟福利支出越多,用于生產性的新投資就相應減少,導致供給短缺。這樣,一方面需求增大,另一方面供給不足,需求與供給不均衡,由此循環往復,造成宏觀經濟的波動,甚至經濟增長的停滯。第五,經濟腐敗現象的產生,社會浪費的增加。由于住房多,公費醫療多,意味著社會補貼多。所以這類現象,在公房、公費醫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它不僅使少數較少受社會約束的社會成員,從住房、公費醫療中享有難以估量的優越,而且是大量的社會財富浪費、社會腐敗現象滋生的一塊土壤。

2.補貼政策及其經濟效應

與物價相關的補貼政策,包括有糧貼、副貼、洗理、書報電補貼等。理論界有人把以上補貼政策,劃歸為經濟福利政策,其實不然,理由有兩點。第一,以上補貼一般是作為貨幣收入與工資捆在一起發放的,個人可以自由支配,其靈活性較一般實物性經濟福利大。第二,以上補貼與其說是一種福利,不如說是一種通貨膨脹的補償。

補貼收入已構成我國城市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經濟效應有:(1)減緩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明顯實際收入下降;(2)在通貨膨脹的同時,給予適當的補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種“貨幣幻覺”,增強人們對通貨膨脹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社會經濟的穩定性;(3)在同一地區,由于補貼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所以補貼產生的收入效應是:分配的均等化;(4)補貼的宏觀經濟效應比較復雜。首先,補貼擴大了社會總需求。其次,補貼是國民收入的支出,補貼越多,消費性財政支出越大。這樣,補貼在擴大消費需求的同時成為社會產品供給的約束條件。因此在需求膨脹的經濟條件下,補貼政策的選擇至關重要。

3.獎金政策及其經濟效應

獎金是對超額勞動的支付。獎金政策的經濟效應有兩個:(1)增加部分社會成員的收入;(2)刺激人們更多的經濟投入,以促進經濟增長和供給增加。一般說來,獎金相對于整個社會消費基金來說,其比重較小,因此,它對社會總需求的效應相對來說較弱。

4.工資政策及其經濟效應

工資政策,包括有工資基金控制政策、工資標準政策、調資政策等。工資是我國城市居民主要收入之一,因而,工資政策具有較大的經濟效應。(1)保障、穩定社會經濟的效應。工資收入是大多數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系數。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形勢穩定的安全閥。(2)刺激投入或增加供給效應。工資政策實施,實際上是以利益分配為杠桿,誘導社會成員的投入增加和投入方向的選擇。工資刺激效應越大,越有利于供給的增加或經濟的增長。(3)工資對宏觀經濟的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影響物價總水平。它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方面是,工資的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工資變動作為成本,直接推動價格的上漲,影響物價總水平的波動。非企業職工工資上漲,可迂回地增加社會產品成本,從而對物價的上漲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是,工資作為消費需求,影響社會總需求,從而影響社會消費品價格總水平。第二,國民收入分解為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工資基金是消費基金的重要構成,在宏觀經濟中,它作為消費需求與作為制約總供給的積累基金相對應,因此,工資基金既影響總需求又影響總供給。工資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應也是選擇工資政策時應予以特別重視的因素。

5.影響個人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及其經濟效應

這里所說的再分配,是指對個人所獲得貨幣收入進行的再分配。這類再分配內容也十分龐雜,但主要政策有稅收政策和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的經濟效應主要有四點。(1)稅收可調節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平衡收入檔次。(2)稅收增加可以增加國家的財力,從而擴大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以上兩點,都通過對一定數額的收入征收累進的個人調節稅而實現。(3)稅收可以起回籠貨幣的作用,同時也可調節消費需求結構,從而調節經濟結構,減緩過旺的社會需求。這種效應,主要通過對高檔消費品實行特別消費稅而產生。(4)個人收入的稅收調節的負效應,主要在于個人收入的稅收調節是針對高收入的社會成員。因此,稅收政策選擇不當可傷害這部分成員,降低其積極性;同時,竭澤而漁的稅收政策會減弱人們的經濟投入能力,也不利于經濟的增長。

價格政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資金價格政策,或者說是利率政策;二是一般消費品價格政策。隨著人們貨幣收入的提高,個人收入分解為儲蓄和消費兩部分,因此,利率和消費品價格變動,實際上是對個人既有收入的再分配。它的經濟效益有下述幾項。(1)調節個人實際收入。在總需求過旺、通貨膨脹的條件下,如果個人收入的增加不足以補償物價的上漲,則是實際收入降低,反之則提高。(2)調節個人收入的分割比例從而調節宏觀經濟。由于利率與消費品物價之間存在著一種比例關系,人們所持貨幣投入是著眼于現時消費還是著眼于未來消費,在一定條件上取決于比價引起的利益變動是偏向于利率還是偏向于消費品價格。若利率較有吸引力,則使部分消費基金轉化為儲蓄基金,增加社會的積累率;反過來,若消費品價格較有吸引力,人們的貨幣收入則更大地增加消費需求。利率與消費品價格比價的調節,不僅可以反映在經濟總量上,而且可以從結構上反映出來。消費品比價不同可影響消費需求,利率不同,引起儲蓄金的流向不同,影響社會產品供給結構。(3)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由于人們的收入水平、儲蓄傾向、消費傾向的不同,所以,利率與消費品不同的價格在經濟波動的條件下,會使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或者是得到益處,或者是受到損害,或者是損益程度的不同。(4)對社會成員的財富或既往收入的再分配,這一點,利率的效應尤為明顯。

6.崗位、地區津貼政策及其經濟效益

崗位、地區津貼主要是指對特殊的較艱苦的工作崗位和較艱苦的地區實行一定的收入補償。其主要經濟效益有兩點:(1)對從事特殊職業者以補償、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2)刺激人們從事較艱苦的工作,或到較艱苦的地區工作,以實現勞動力分布的均衡和經濟結構的均衡。

實際經濟運行中的個人收入分配政策,是以上各個方面政策的組合。由于組合的狀態不同,因而個人收入政策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在本文中,筆者把它簡單地劃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種,偏重于社會安定型。偏重于社會安定型的個人收入政策,主重應解決的問題是:個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公平的含義是不同的。在生產力水平低下時,公平分配可以說是平均主義分配。在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按勞分配就是一種公平分配。在我國現階段,如果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一種公平分配,那么我們的分配政策(包括工資、獎金、稅收和價格政策)應該向這方面傾斜。

第二種,偏重于結構調整型。個人收入分配的結構調整,包括兩層意義。一是,從宏觀上講,個人收入結構調整指將高收入階層的收入調低或將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調高,或者是二者同時展開。二是,從微觀上講,個人收入的結構調整指個人收入各個部分比重的調整。結構調整型的個人收入政策,在短期內,以稅收政策、價格政策最為靈活。

第三種,偏重于總量調節型。即通過個人收入政策的變化,調節個人收入中的個人行為,進而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一般說來,由于名義工資、福利、補貼帶有剛性,雖然它們也是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經濟變量,但遠不如價格政策、稅收政策和獎金政策方便。

個人收入政策型的劃分,還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個人收入政策的配置也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類型。

(三)個人收入政策的預期

在決定個人收入政策時,還必須研究個人收入政策的政策“行為預期”,即研究個人收入政策接受者對個人收入政策刺激的可能反應。應該說,在我們國家的經濟體系中,有不少好的經濟政策,但是由于對政策接受者“行為預期”缺乏研究,以致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造成的結果往往違背制定政策者的初衷,待過后補救,每每為時過晚。個人收入政策是所有經濟政策中最直接觸動個人利益、影響個人行為的政策,無疑應特別重視對其“行為預期”進行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對個人收入政策的“行為預期”研究,涉及多學科。從經濟理論角度看,有兩個基本點必須予以重視。

第一,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看,個人行為往往是趨利避害的。而個人收入政策的調整,往往不會使社會每一個成員普遍受益。此時利益受損的部分成員往往采取各種對策“彌補損失”。例如:在我國的個人收入政策中,有獎金稅政策,有個人收入調節稅政策。但是,一些單位或個人為了不使局部利益受損,以分發實物和分散收入的形式為對策,大大削弱了稅收政策的調節功能。如果我們把個人收入政策中的“行為預期”分為合作和不合作兩方面,那么受損的一方往往比受益的一方更多地采取不合作行為。因此,受損一方的“行為預期”無疑應成為個人收入政策中“預期”研究的重點。

第二,盡管個人收入政策的調整帶給個人的損失不同,個人對其反應不一,但總的來說,個人收入政策的調整對相同階層來說,其損益程度基本相同,同一階層對個人收入的反應也基本相同。因此,研究個人收入政策中的“行為預期”,必須分階層進行。社會成員的“行為預期”與政策制定者的意圖可以是合作的,也可以是不合作的。但是,如果“預期”中的合作帶來的經濟效應大于不合作所產生的負效應,那么所選擇的個人收入政策應該說是可取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浮梁县| 新营市| 兰坪| 柏乡县| 巴青县| 翁源县| 涿鹿县| 恩施市| 思茅市| 遵化市| 漳平市| 昂仁县| 盐山县| 湘潭市| 布尔津县| 称多县| 同江市| 田东县| 三亚市| 黄平县| 广汉市| 府谷县| 抚松县| 通化市| 昌图县| 淳安县| 桦南县| 通州区| 延边| 久治县| 集贤县| 依兰县| 旌德县| 彩票| 勐海县| 福贡县| 浏阳市| 闽侯县| 乌什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