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收入差距分析及其治理:以農民進城為背景
- 楊竹莘
- 1908字
- 2019-01-04 19:45:12
二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及歷程
中國經濟一直都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對外依賴過大,國內需求嚴重不足,經濟發展表現出嚴重的不平衡性。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根源在于占全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收入過低,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1985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人均純收入的1.86倍,1995年達到2.71倍,2007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33。2010年以后,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新華網于2012年8月21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2011年已達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01~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年均純收入實際增長8.1%。雖然,2010年、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城鄉居民收入差異依然維持在3倍以上。人們對貧富差距“惡性擴大”的擔憂已從城鄉收入分配向農村內部拓展,城鄉收入差距的平抑任重而道遠。
2012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發布了《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中國農村研究院自2006年啟動“百村觀察”計劃,對6000多戶農村居民過去三年的現金收入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①收入最高的20%的樣本農戶與收入最低的20%的樣本農戶的人均收入差距有10倍之多;②分區域來看,西部地區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為8.81∶1,東部次之,為7.71∶1,中部為7.16∶1; ③最高收入的20%的樣本農戶中,務工農戶占比為88.9%,務農農戶占比為11.1%;在最低收入的20%的樣本農戶中,務工農戶占比17.5%,務農農戶占比82.5%; ④2011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3191.87元,與2009年調查數據相比增長15.09%,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98%,而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對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足三成。
調查顯示,務工與務農收入差距大是導致農村收入擴大的重要因素。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是中國社會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在農村的集中體現。此次公布的2010年基尼系數高于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同期官方統計(為0.3897),更逼近合理區間的末端。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的規定,基尼系數一般情況下處于0到1之間,0.4為收入差距擴大的國際警戒線,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嚴峻,進一步擴大則有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的《中國農村經濟調研報告》(2013)揭示了中國農村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中國農民過去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土地,土地的多少決定了農村社會分化的程度,所以在改革初期通過均分土地、土地流轉可以縮小差距。但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民收入主要來自務工。這就意味著在農村地區需要更加強調為農民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發展現代農業、加大社會保障,防止貧富差距的惡性擴大。一方面,適當的收入差距可以激勵人們創造財富,但是如果收入差距過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就會棄農而去,農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威脅;另一方面,急于改變貧困狀況的部分進城打工者有可能擾亂城市社會治安。這些都是貧富差距擴大引發的潛在威脅。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農村家庭戶均現金收入已攀升至38894.38元,同比增長14.13%。其中,人情支出3092.51元,醫療支出2506.86元,陪讀費用404.10元。在大病住院的農民家庭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戶均報銷1724.23元,占戶均醫療總支出的37.93%。如果沒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醫療支出還要增加至少3個百分點。
報告還顯示,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轉變,食品消費持續下降,通信、護膚品、體育健身的消費逐年增加。2011年,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較2010年的41.1%下降4個百分點。農村消費的中心開始由生存型消費逐漸向享受型消費轉變。我們可以認為,中國農村的貧富差距擴大是伴隨收入增加出現的,如何解決新的問題也考驗著我們的政府。對中國來說,未來的改革重點就是要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破除體制和法律上的束縛,盤活人、財、物,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來確保務農收入不低于城市務工收入,從而提高人們從事農業經營和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實現城鄉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從圖2.1和圖2.2及相關研究來看,城鄉收入差距具有如下特征。
(1)從全國范圍來看,改革開放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城鄉收入差距迅速縮小,90年代以后逐漸擴大,特別是2000年以后,差距上了一個新的水平,但2010年以后,差距縮小的趨勢有所顯現。未來發展態勢有待進一步觀察。
(2)據學者們的觀察和分析,2000年以后的差距擴大主要緣于城鄉間財產性收入及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
(3)各省區市的城鄉差距變化趨勢不一樣,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東三省、浙江、江蘇差距最小,差距最大的有西藏、云南、貴州、甘肅、青海。全國31個省區市的城鄉差距收斂短時間難見成效。從這些可以看出,城鄉差距最大的區域也是經濟最落后的區域。地區差距、經濟發展水平是城鄉差距的主要因素。但如長三角這樣的地區,其區域一體化明顯,“俱樂部”收斂特征就會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