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部產業轉移與西部優勢產業發展
- 秦敬云 杜靖
- 4403字
- 2019-01-05 00:04:54
第三節 關于我國東部產業轉移與西部優勢產業發展的研究
1.關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與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研究
對于全球金融危機與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問題,杜傳忠、曹艷喬、李大為(2010)認為,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我國經濟過高的對外依賴度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和嚴重后果,同時也顯示出加快建立我國國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這種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主要是通過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在完成東部地區產業體系從規模擴張向結構提升轉變的同時實現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因此,杜傳忠(2010)認為,要促進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就要構建市場調節跟政府統籌規劃與引導有機結合的區域產業轉移推動機制,東部沿海地區應明確產業升級的方向以加快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中西部地區要強化區域產業配套能力,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并強化對產業轉移承接地的環境監管。穆建新(2009)也認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遭受重創,出口急劇萎縮,沿海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大量農民工面臨失業返鄉、返鄉失業的困境。中國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即由以出口導向型、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異地就業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力轉移”模式,轉變為以內需驅動、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內陸轉移、就地就業為主要特征的“產業轉移”模式。馮啟文(2010)的研究結論表明,金融危機也使得沿海出口加工企業大量倒閉,其中不少企業并不是因為生產技術和產品落后,而主要是因為其外向依存度過高,危機使國外需求萎縮,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這部分產能顯然是過剩了,再加上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升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為了生存,沿海出口加工企業勢必會加快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但陳林、龍自云(2011)以東莞為例的分析認為,經濟衰退期中,企業往往不愿意進行大面積、大規模的基礎性投資,特別是對于產業轉移這種具有不確定性的投資,企業具有一定抵觸情緒。謝海東、萬弋芳(2010)也認為,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三角區等地區雖然經濟普遍比較發達,但是區域內部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為克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在產業轉移中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身相對落后的地區,如上海市提出在中心城市的東南西北重點建設信息、石化、汽車、鋼鐵四大產業,并在其10個縣開發郊縣工業小區,專門承接中心區域轉移出來的產業。廣東省做出珠江三角洲產業向山區及東西兩翼轉移,加快山區及東、西兩翼經濟發展的決策。福建省也鼓勵不具備優勢的產業向本省欠發達地區的轉移。
2.關于我國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研究
對于優勢產業與西部地區發展的問題,在魏益華(2000)看來,西部地區應當通過“有效核心優勢”來培育“區域優勢產業”。而在此過程中,實現區域內資源比較優勢向市場競爭優勢的轉化,是西部區域優勢產業創新的基本出發點。吳群剛、馮其器(2001)也認為,國內統一市場的逐步形成,東、西部互為市場,相互促進,可以有效發掘中國巨大的“人口效應”“市場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為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國家計委發展規劃司綜合處的相關研究(2002)指出,西部地區的發展,應當依賴于其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發展能源資源開發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原材料工業等特色和優勢產業。而對于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選擇,李新建和鄒秀英(2003)認為,要針對自然資源的絕對優勢、邊境區位優勢、畜牧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優勢、環境凈化能力優勢、新亞歐大陸橋優勢和中亞五國往東開放的戰略通道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能礦產品精加工、深加工工業和旅游業。孔祥智(2003)提出,西部地區產業的發展,應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應該是能源產業、礦產業、特色旅游業和特色農業。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國內、國際兩個大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立足西部地區的優勢資源。楊強(2004)的研究表明,以優勢資源為依托,西部地區可選擇的優勢產業有:特色農業、有色金屬加工、化工業、水力發電業、高新技術產業、中醫藥加工業和旅游業等。但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配套體系不健全、西部地區現行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完善,受制于區位條件和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等(陳永忠,王磊,胡晶晶,2010)。
此外,針對西部特定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余魯(2001)在綜合測算產業經濟規模性指標、產業棟梁性指標、產業關聯性指標和市場需求潛力指標后認為,交通運輸設備(如汽車、摩托車等)制造業、電力生產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新型醫藥工業、新型建材業、電子業、糧油等食品加工業(重點是綠色食品)為重慶市的工業優勢產業。楊春利和王芳(2009)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2000~2006年甘肅省的39個工業行業進行了動態的分析與評估,選擇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幾個行業為甘肅省的優勢產業。鮑海峰和張平(2009)以內蒙古稀土產業為例,提出應采取加快稀土下游深加工企業對外合資合作步伐,完善產業組織體系,設立自治區稀土產業發展基金,建立國家戰略性稀土資源戰略儲備制度等措施,促進內蒙古稀土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的內生成長與培育。張前進和劉小鵬(2006)則在定量評價寧夏工業和旅游業等綜合競爭力后表明,寧夏的新材料、農產品加工、醫藥業和旅游業均具有一定的動態競爭力,并提出應采取實施市場導向下的重點項目帶動戰略、人才與科技支持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措施促進寧夏優勢產業的發展。
3.對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研究
聶華林、趙超(2000)認為,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為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了契機,有利于提高西部產業的科技總水平,形成產業規模經濟和緩解西部產業趨同現象。對于產業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問題,邵建平、蘇小敏、張永(2012)認為,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本質上是西部比較優勢與東部優質生產要素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西部各省區市應根據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定位,有選擇地承接相關產業,培植西部特色優勢產業,吸引和集聚相關企業和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優勢。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是把西部大開發推向縱深的重要突破口。郭少新(2006)的研究表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間產業轉移是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主動實施的空間遷移。由于對產業轉移存在認識誤區和不同利益主體的公共選擇,我國沒有出現預期的大規模產業轉移。因此,通過市場競爭,由市場選擇和培育具有內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優勢產業,是西部實現經濟內生發展的根本途徑。黃鐘儀、吳良亞、馬斌(2009)在計算東部五省份產業動態區域集聚指數和重慶市工業產值區位優勢的基礎上,認為重慶重點承接的產業應定位于重慶市具有區位優勢的產業。昝國江、王濤、安樹偉(2010)認為,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西部地區應該通過產業的集中布局、集群發展,促進能源及化學工業、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及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旅游產業、裝備制造業、生產者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轉移示范基地的建設。周石生(2008)也認為,西部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中既不能依賴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也不能奢求東部發達地區幫扶援助,只能是立足本地資源與區位優勢,遵循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促進轉移產業與原有產業的整合,鼓勵產業內企業間的有效協作,以尋求區域內生發展模式。關愛萍、李娜(2014)從承接地吸收能力的角度出發,選取2000~2011年,西部地區11個省際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國內區際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效應。結果表明,區際產業轉移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產生了正向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且各代理變量對技術進步的溢出效果有明顯的門檻特征,當這些吸收能力的代理變量值逼近或超過門檻值時,區際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效應將會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對于產業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問題,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表示出了擔憂。比如謝麗霜(2009)就認為,產業轉移與環境風險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機制,隨著東部投資和產業轉移項目的持續進入,西部一些地區已經面臨著環境惡化的現實壓力。為促進產業轉移的健康有序發展,西部地區必須將環境風險的防范和化解納入其產業承接戰略,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確保隨之造成的污染不致突破西部環境容量閾值。萬永坤(2011)運用區位熵、產業結構效益、產業影響力等統計指標,以東西部產業差異度為切入點,研究表明西部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既可能起到優化產業結構,帶動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效應,也可能在承接產業過程中出現負效應,即產業結構效益惡化的現象。
4.對我國東部產業轉移與西部優勢產業發展的述評
從關于金融危機與我國產業區域轉移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文獻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從研究視角上看,多以從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產業區域轉移,或者是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角度出發展開研究,沒有將二者作為具有相互影響力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因而也就未能將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探討清楚。二是對于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產業區域轉移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區域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問題的研究,并沒有將其納入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階段下區域產業發展趨勢這一總體背景下展開研究。三是對于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區域轉移問題,未能對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發展歷程、產業發展模式的形成以及國際國內形式演變下促使東部產業區域轉移等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與探索,并在依據東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對比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際意義上得出東西部地區產業的“移與接”的相關結論。三是相關研究提出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對策,既缺乏實際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宏觀對策方面的研究也不夠深入。
正因為現有針對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的產業西遷和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問題研究存在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所以本課題將針對上述四個方面展開研究:首先,將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產業區域轉移與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影響西部優勢產業發展兩個問題結合起來研究,探尋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將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產業區域轉移的影響及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區域轉移對西部優勢產業發展的影響等問題的研究,納入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階段定位下區域產業發展趨勢這一總體背景下展開研究;再次,在系統地分析東部地區產業發展歷程,并分別就東部地區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進行綜合評價與分類的基礎上,從區域一體化和產業要素流動等方面深入探討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之間的機制問題。最后,盡管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上難以提出基于產業西遷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實際政策措施,但本課題的研究將針對當前文獻存在的問題,從市場主體、產業載體、區域布局和產業配套四個方面對我國產業西遷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進行深入且有實際意義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