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部產業轉移與西部優勢產業發展
- 秦敬云 杜靖
- 1592字
- 2019-01-05 00:04:54
第四節 關于本書的一些說明
1.本著作研究的邏輯思路
本專著的研究內容總體上分為四個邏輯順序環環相扣的模塊。第一個模塊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構成,目標是明確我國產業西遷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兩個背景,以及提出我國的產業西遷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路徑及各地區產業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的觀點。第二個模塊由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構成,目標是在分析東部地區外向型產業發展歷程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以及由此帶來的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西遷問題。第三個模塊由第六章和第七章構成,目標是在確定西部地區優勢產業及其區域分布的基礎上,找出制約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第四個模塊由第八章和第九章構成,目標是結合分析東部地區的產業西遷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間的作用機制,提出我國產業西遷與促進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2.研究對象的整體與個體問題
盡管在探討我國的產業西遷問題時,一般用語上均采用了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但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為更準確地衡量和分析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產業發展趨勢、主導產業與優勢產業評價等問題,本課題研究更加注重對東、西部地區個體對象的分析,并在個體對象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出東部地區產業西遷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尋求通過東部地區產業西遷促進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路徑和對策。
3.有關本著作研究產業對象的選擇
按照三次產業分類方法,產業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在一般討論產業轉移的時候均主要指的是工業制造業在國家之間或一國內部地區之間的轉移。本課題的研究也遵循這一經驗性的做法,但在分析各地區的主導產業與優勢產業等問題時,考慮到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部分省份,采掘業及作為基礎產業的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占有較高的比重(比如新疆、內蒙古等),因而依據各地區統計年鑒中的通行做法(規模以上工業產業分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中包括了采掘業、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將采掘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也納入分析范圍。
4.對西部地區的西藏自治區與東部地區的海南省在相關分析中的處理
西部地區的西藏自治區和東部地區的海南省都在各自所在區域中具有相對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經濟規模小(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僅605.8億元),且工業所占比例低(2011年工業增加值為48.2億元,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0%),加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西藏的定位,因而在分析西部地區問題時并未將西藏納入分析范圍。東部地區的海南省經濟規模同樣較小(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僅2522.7億元,僅為東部地區生產總值次低的天津市的22.3%),工業總產值低(2011年工業總產值為1600.1億元,僅為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次低的北京市的11.0%)且結構相對單一,因而在分析東部地區相關問題時,對海南省的分析及其在產業西遷進程中的作用也會被弱化。
5.課題研究關于產業向中部、西部地區轉移問題的處理
課題研究將主要集中于分析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的問題研究。這是因為,一是課題研究關注的問題是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問題,加入關于中部地區問題的分析會分散課題研究內容的重點。二是在我國的產業轉移中,盡管體現為東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差異,但由于中部與西部之間的梯度差異并不明顯,而我國的區域梯度差異中幾乎是東部-西部、東部-中部并立的,因此本身并不存在跳過中部的問題。三是實際上在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西部大開發”要早于“促進中部崛起”,產業轉移的關注點也更早地集中到東部向西部地區的轉移,事實上也存在較多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現象。因此,課題組并沒有在課題研究中分析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經由中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的問題,而是直接針對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以促進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問題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