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創新發展:現實與未來
- 華小鵬等
- 3411字
- 2019-01-04 23:27:34
第一節 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已從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過渡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以知識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顯著區別于以土地為最基本生產要素的農業經濟和以資本為最基本生產要素的工業經濟。傳統的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存在收益遞減的基本經濟規律和經濟增長的極限,并且隨著人類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如果沒有新的資源替代,其發展動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識經濟不同,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和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無窮性和可再生性等特點使知識資源可以無限創造和開發,從而避免了傳統經濟的各種弊端。與傳統經濟依靠大量生產要素的投入推動經濟增長不同,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其實質就是依靠不斷的知識和技術創新。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在創新驅動下,知識產品的成本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而下降,知識越使用價值越大,從而沖破了傳統經濟收益遞減的基本規律,形成了收益遞增的特征。同時,由于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是無限的,創新主體的創新產品——新知識和新技術——理論上講也是無限的,因此以其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的發展空間也具有無限性。由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而且決定了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強弱。正是因為創新,眾多區域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崛起,并走向個性化的發展道路。區域創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國經濟的個性化和差異性在從大的流域經濟、省級經濟到縣級經濟乃至更低一級區域經濟的范圍內展開。區域創新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和“推進器”,區域創新能力也成為區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 創新提高了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
區域經濟增長通常是指由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大,即商品和勞務產出量的增加。根據這個概念可以推斷,一般情況下,區域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長,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推動,則可稱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則可稱之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在區域經濟的增長過程中,速度和質量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之所以對立,是因為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質量常常不可兼得:提高了經濟增長速度,卻損失了經濟增長質量;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卻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若要統一,就必須兩者兼顧,而其關鍵就是看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區域經濟發展往往注重的是速度,而忽視質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速度和質量都無法顧及;相反,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區域經濟發展卻可以達到速度與質量的統一。集約型經濟增長,關鍵在于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效率,而這種效率的提高是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的。這是因為創新和技術進步在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上能夠發揮三重作用:①創新能夠以知識和信息等無形生產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資源等有形生產要素;②創新能夠促進有形生產要素的反復和循環使用;③創新有助于開發新的生產要素或尋求替代生產要素。顯然,創新有利于區域經濟采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以降低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物質消耗,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因此,創新是提高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 創新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區域產業結構是特定區域內各產業部門之間、各產業部門內部各行業及企業間的構成及相互制約的聯結關系。由于區域經濟增長是以區域內各產業部門的增長為基礎的,因此區域經濟增長過程實質上是區域內各產業部門增長過程的綜合結果。區域經濟增長要求區域內各產業部門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結構。合理和高級化的產業結構,能使區域經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各產業協調發展,有利于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不合理、低級化的產業結構會降低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并最終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要受很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如國民經濟增長水平、資源條件、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經濟政策、投資結構、勞動力流向等。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就是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的,其中技術創新是關鍵因素。根據熊彼特的觀點,技術創新就是導入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從而大大地提高潛在的產出水平,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就是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作為資源轉換器的效能和效益的過程。因此,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決定性手段,或者說,產業結構升級就是技術創新的展開過程和邏輯終點。產業結構升級,既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又包括落后產業的淘汰,還包括新興產業的創生。
三 創新推動著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其基本要求是人類能動地調控“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利用,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創新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是擴大資源供給的有效途徑
相對于人類對資源的無限需求而言,資源的供給是受到嚴重限制的。在眾多制約因素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水平。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對資源供給增加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技術創新可以使幾年前人們還難以想象其利用價值的自然物成為今天寶貴的資源,從而使資源供給的絕對數量增加;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使資源供給的相對數量增加。
(二)創新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
發展中國家的大量事實表明,技術水平落后和技術創新乏力是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環境經濟決策失誤的直接癥結。因此,保護生態、減少環境污染也必須依靠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對環境保護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能夠幫助人們認識環境污染;第二,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能夠幫助人們治理環境污染;第三,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有利于培養人們的環境意識,在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創新是推動社會文明的變革力量
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作為推動社會文明的變革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改變著人的價值觀,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人類的理想和信仰;第二,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可以幫助實現正確的領導與管理,影響社會的政治生活;第三,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可以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人們社會關系的調整;第四,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可以使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和學習時間,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總之,社會文明程度和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水平成正比。所以,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而且能帶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協調發展。
四 創新有助于創新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獲得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Economics of Scope)這一概念是在探討多產品生產企業的經濟性的過程中由潘熱和威利格等最早提出來的。潘熱和威利格等指出,如果兩個或多個產品生產線聯合在一個企業中生產比把它們獨立分散在只生產一種產品的不同企業中生產更節約成本,則存在范圍經濟。范圍經濟揭示了企業從事多產品生產的成本節約現象。
一般地講,范圍經濟主要來源于共用要素的充分利用,一旦這種共用要素為生產一種產品而投入,無需增加太多費用甚至無需代價就可以部分或全部地用于生產其他產品,這時就存在范圍經濟。對于創新區域來講,區域創新是該區域內中小企業獲得范圍經濟的前提。正是由于創新,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集聚成群,并建立網絡連接,形成創新區域。在創新區域內,創新型中小企業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聯系,互通信息,相互學習,協同生產,既節約了成本,又促進了更廣泛和深入的創新,其實質是企業對因集聚而在創新區域內形成的眾多共用要素的充分利用。正是這些共用要素在創新區域內的廣泛存在和充分利用,才使得區域內眾多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不但可以為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生產兩種或者更多的不相關產品仍能節約成本,從而獲得內部范圍經濟,而且還可以通過創新區域內企業間廣泛的合作生產多樣化產品,以低廉的價格進入市場,既保持成本節約,又保持充分的競爭力,從而獲得外部的范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