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阿·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是一種生產函數的變動”的概念,并特別強調“經濟的變革,諸如成本的降低、經濟均衡的打破、殘酷的競爭以及經濟周期本身,都應主要歸因于創新”。在此之后,創新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只是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它被賦予了不同的特點。當前,全球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同時,世界經濟正轉向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模式,知識和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大大超過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貢獻,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因素,經濟的增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靠創新與科技進步。由此,創新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 創新是區域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經濟呈現高速增長,近年來全省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成績背后仍存在憂患:河南省經濟規模較大,但是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很快,但是快而不優。全省在需求結構上仍然過分依賴投資和外需,GDP的增長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投入結構上比較依賴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和外延的擴張,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有待提高,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十分突出。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重大轉型期,處于加快推動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往那種以出口為導向、依靠投資驅動、注重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經轉變。與此同時,河南發展中的要素優勢也在逐漸消失,隨著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提高,原有經濟發展模式的空間越來越小,單純依靠規模擴張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子已經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把自主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通過創新來提升質量和效益,才能贏得更長時間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而使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動力。

創新是經濟活力的源泉,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發展要經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階段,然后進入創新驅動、財富驅動階段。當前,全社會已形成共識,即解決我國當代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發展階段要努力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徹底改變原來那種過度依賴“要素”和“投資”的發展模式,真正把發展轉變到依靠科技和創新上來,以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河南省作為重要的經濟大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迫在眉睫,必須進一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科技創新來解決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等問題。

二 創新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中心環節

所謂現代產業體系,是以人才、技術、文化、信息、資本為基本要素,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為主要特征,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為核心,產業間關聯緊密、協調有序并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近年來,河南省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但是前期依賴形成的產業結構粗放、發展水平低、質量效益差,尤其是主導產業競爭力不強、技術水平低和過于依賴能源原材料行業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創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既是河南省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順應經濟發展和產業演進規律的必然選擇。

創新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首要特點,將現代產業體系與傳統產業體系區別開來。科技創新是推動傳統產業體系向現代產業體系跨越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的產業結構向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知識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實踐也表明,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每次創新成果的出現都意味著產業發展達到了新階段。某一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必然使得科技創新成果融合吸收以及產業化的進程加快,其發展規模和影響力加大,并且隨著這一產業的關聯性和波及效果逐漸增強,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產業變革甚至產業革命,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和升級。所以,科技創新不僅可以直接決定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而且可以通過對需求變動、貿易方式和其他要素供給的影響,促進產業結構向現代化方向邁進。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基礎和核心,產業結構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河南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必須進一步提升全省的科技創新能力,依靠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全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三次產業聯動發展。

三 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內在邏輯

知識與創新作用的凸顯,使基于資源稟賦、忽視創新和市場的傳統理論的根基發生動搖。眾多“背道而馳”“異軍突起”的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已非傳統區域經濟理論所能解釋。眾多經濟學者和經濟政策專家,試圖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對現代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解釋,發現了一些新的理論視野,如企業群理論、三螺旋理論、區域創新網絡理論等。這些理論的共性是,強調市場力量、網絡化、互動聯系和知識資產的作用,歸結為一點就是創新成為區域發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知識與創新作用的凸顯,使基于資源稟賦、忽視創新和市場的傳統理論的根基發生了動搖。傳統的區域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工業化的經濟基礎之上,強調區域自然稟賦的重要性,默認區域內自然資源的難以轉移性。梯度轉移是傳統區域經濟理論指導的、伴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它的前提是地區間經濟和技術落差的剛性存在,是基于一種直線進化的假設。梯度轉移模式將不發達地區置于不利的分工序列位置,反映了一種不合理的分工格局。硅谷的迅猛發展向傳統的區域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在傳統的物質經濟形態中,人類利用的資源是自然資源,如鐵礦等,這種資源的特點是越用越少。而在知識經濟形態中,知識資源和知識資產將取代有形的土地、資本等資源,而這種資源的特點是越用越多,正是這種易于移動的越用越多的知識和知識資產作用的凸顯,極大地動搖了傳統區域經濟理論的根基。經濟層次是客觀存在的,但從本質上講,經濟區域是一條連續的發展譜帶,而且經濟層次是“山不轉水轉”式的“動態存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跳躍性可以使一個原本落后的地區,依靠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實現跳躍式發展而不必受梯度轉移發展模式的限制。區域創新理論適應了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規律,為不發達地區或國家打破不合理的分工秩序、實現經濟跳躍式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企業群是一種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現象。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企業群(即企業的空間積聚)不再是基于節約成本的空間安排,而是以促進創新和發展的復雜系統為中心的新型空間格局。現代意義下的企業空間積聚不是一般的企業扎堆。在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如供應、制造、銷售、研究與開發、設計、中介服務等,都可以積聚,而不一定要在區域內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小商品流通企業在義烏積聚,而制造小商品的企業卻分布在周圍縣市;中關村的信息技術企業追求并濃縮核心能力,只從事研究與開發和銷售,而把生產業務外包給周邊地區或外省市企業。集中在一起的廠商比單個孤立的廠商更有效率,原因有三個:一是廠商集中能夠促進專業化供應商隊伍的形成;二是廠商的地理位置集中分布有利于勞動力市場共享;三是這個市場不僅有利于廠商,而且有利于工人。企業的空間積聚有助于知識外溢,這使得知識的非正式擴散經常非常有效。企業空間積聚本質上是市場作用的結果,政府硬拉幾個企業圈入高新區是違反經濟規律的,最終也是事與愿違的。

最后,區域創新系統是基于市場的創新和聯系的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分析區域創新和發展的新理論框架。在完善的區域創新系統中,數量眾多的多樣化企業和組織相互滲透,結成利益均沾、形式多樣的區域創新網絡。區域創新網絡是發育出來的,而不是構建出來的,完善的市場機制和自下而上的市場活動是區域創新的先決條件,也是區域創新網絡得以發育的基礎。就我國來說,企業民營化和市場化程度越高,企業在區域創新網絡中就越活躍。政府在這里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營造一個適宜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環境,同時在企業難以承擔的基礎性項目建設和對中介組織扶植、引導方面發揮作用。創新區域具有明顯的外部經濟特征,正因如此,地方經濟管理機構要摒棄狹隘的地方主義,變“搶逼圍”為鼓勵區域內企業向外部擴張,發展外包協作,建立跨區域、跨國界聯盟。對創新區域績效的衡量,要求指標更加軟化、測度范圍更加廣泛、內容更加多樣。成功的區域創新政策關鍵在于引導企業和知識資源植根本地,鼓勵區域組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聯系。

四 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

為適應區域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我國開始了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各地陸續出臺了有關培育創新和鼓勵創業的政策。但有些問題至今沒有澄清,因而存在一些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具體做法。當前需要首先在以下問題上澄清認識:如何處理區域創新與國家創新的關系;如何協調各級政府機構在區域創新中的作用。國家創新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系統,區域創新是其子系統,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國家創新體系的層次性特征。創新無論是國家的,還是地區的、企業的,其本質都是基于人的自下而上的行為和過程。國家層面上的創新是必需的,但國家總體層次上的創新如果沒有區域層次創新來支撐,其將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應該通過創建區域創新系統來健全與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相關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發展小范圍區域經濟

創新來源于小范圍區域經濟甚至是某一個人的創新,越是貼近市場的創新行為越有可能取得成功,其強度也越大。重視小范圍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創新本質的要求。經濟發展必須依托于某一特色區域,而區域差異的存在使區域經濟的發展集中于某一有效邊界內。任何一個區域經濟都是由若干個小范圍的區域經濟連片形成的,一鎮一品、一村一品以及自然發展的“一條街”經濟,更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希望。人為地抹平區域差異,只注重大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往往使區域喪失個性,因而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發展小范圍區域經濟,要培育市場化的中介組織。積極培訓經營管理咨詢、設計、會計、法律服務、商會、行業協會、銀企聯席會議、科技服務網絡、人才培訓中心等中介組織機構,加強小范圍區域經濟中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并積極發揮中介組織的自律性管理和協調功能,建立適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合作機制。同時,鼓勵發展區域性合作社或配送中心,引導小企業在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等方面進行合作。積極開展、組建小范圍區域經濟中企業互助式金融機構的試點,鼓勵小企業以法人形式相互參股,促進農村小企業走向以資金為紐帶的聯合。

(二)地方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近年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新技術,各地首長率大批官員、企業家到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院校、科研機構探討合作;但另一方面,各地對現有的知識資產卻視而不見。實際上,在一個國家范圍內,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觀光”考察僅僅是一種表面姿態而已。企業與大學實質性的合作主要發生在企業與大學的院系、各個教授之間,而不是企業所在地政府與某一大學之間,越是基層,越是市場化行為,越有效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建立并完善區域創新網絡,引導資源之間相互滲透,促進科研、教育機構的當地化,完善區域經濟管理政策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資源協同創新能力。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我國許多地區經濟的亮點,但企業資源局限于高新區范圍之內已經行不通了。如何實現高新技術開發區與本地經濟的一體化,是當前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經濟資源的本質要求在于它的流動性,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實現價值的增殖。資源和企業集中于某一地理空間范圍內,在發展的初期,集聚帶來的外部性會促進企業的發展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但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如果仍然將資源限制在人為劃定的地理范圍內,那么無疑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和資源的有效利用。目前,首先要進一步加強高新區內的資源利用。同時,高新區內的技術、人員、資金等資源要向區外的經濟加強滲透,實現與區域經濟的完全交流一體化發展。在創新區域內,高新區的發展要植根于新企業的創立和衍生,如果把企業與區域分解,把區內幾個企業的成長看作整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那么就會阻礙創新的發生和創新區域的發育,這個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因而,在高新區的發展中,不能只顧大企業。一個完善的創新區域是一個完整復雜的生態系統,既要有高新技術企業,又要有傳統產業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性企業,并且,眾多的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之間以及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之間還應建立密切的聯系,形成高效的區域創新網絡。

(三)塑造個性鮮明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區域

要努力創造各種條件,讓國內一部分有實力的區域經濟體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爭取成為中國在某種意義下的世界中心。仔細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景和潛力,力爭在21世紀初培育形成幾個全球意義下的個性區域,比如中關村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經濟和知識產業區、浦東的國際金融和國際外貿區、珠江三角洲作為全球化意義下更具競爭力的制造中心與外包中心、以陜西楊凌為中心的高新農業示范區等。必須加速培育大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要造就中國的“航母”級公司。這些大型企業必須具有強勁的創新能力,植根本地并與區域內其他組織相互之間密切滲透。它們是區域經濟的核心企業,要制定政策,創造條件,支持企業走出去,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公司。公平對待民營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加大改革力度,要求大型國有企業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國際投資。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企業要與區域經濟內的眾多中小企業結成緊密的協作網絡,從而通過大公司參與國際競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構建新型的政企關系,發揮地方政府在區域創新中重要的服務作用,培育促進創新的各種知識平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演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政府執政的過程。地方政府要研究在經濟轉型時期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本地資源尤其是知識資源與知識資產的具體生存和發展方式,探索新的區域經濟管理方式、方法,不斷尋求創新而使區域管理走向完善。當前,地方政府工作的重點是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發現、培育地方經濟特色,引導個性化經濟力量發展,培育區域創新網絡,善用區域內創新資源,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中宁县| 清涧县| 远安县| 卢湾区| 杭锦后旗| 施甸县| 鲜城| 正蓝旗| 班玛县| 贵州省| 廉江市| 宿迁市| 澄迈县| 绥芬河市| 宜兰县| 咸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七台河市| 平邑县| 静乐县| 馆陶县| 九寨沟县| 桐乡市| 安吉县| 正阳县| 星座| 金溪县| 哈密市| 卢龙县| 青铜峡市| 稷山县| 阜宁县| 雅江县| 斗六市| 金山区| 虹口区| 太仓市| 乌兰浩特市| 疏附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