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無錫實踐與特色
- 劉煥明
- 5272字
- 2019-01-04 23:23:54
第二節 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作為一種嶄新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理論前沿問題,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與階段性特征。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以后,作為一項重要的治國理念,生態文明理論又一次成為全國理論界的關注點。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是適應潮流、與時俱進的。
一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和中國傳統生態智慧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要來源。
1.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
隨著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并逐步蔓延至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為世界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凸顯的生態環境問題。可是這些問題被當時繁榮的經濟表象所掩蓋,在19世紀中葉,處于初級階段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生態問題遠沒有現在嚴重,還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所以并沒有引起世人的注意。而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揭示資本主義剝削本質和工人階級歷史使命的同時,就關注到了與生態相關的問題。馬克思明確地反對破壞自然界的行為,并告誡人們“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發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與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旨在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既關注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缺陷與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等局部問題,也關注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等全局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而正確認識自然規律并加之運用的過程是漫長的。從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歷史觀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生態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生產活動和經濟發展兩方面揭示人的主體活動對社會與自然的作用和影響,形成了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第一,人與自然之間是緊密聯系的。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依賴于自然而存在,一旦從自然環境中脫離出來,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第二,人類活動必須合乎自然規律。在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人類處于主體地位,既然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且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人類就有責任、義務去珍惜自然資源以及保護自然環境。因此,只有正確認識并尊重自然規律,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夠順利進行。一旦違背自然規律或者肆意破壞自然,必將會遭受自然無情的懲罰。正如恩格斯所言:“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統治自然界,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第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取決于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馬克思指出“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的狹隘的關系”。
所以要想真正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就必須首先認識和解決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以整體論的思維方式分析討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思想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他們看來,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精神與肉體都依賴于自然而存在。因此,在構建“兩型社會”的探索和研究中,不僅要關注人,而且要關注自然,重點關注二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將“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哲學理念作為人類社會永恒的基本理念。
2.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中國直到“一五”計劃完成之前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中華文明是在黃河、長江的哺育下形成、發展的,所以中國的先哲們特別注重對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他們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形成了豐富而又深刻的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像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宗旨和主要內容的生態文化;正是持守這樣的智慧和價值體系,對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開發,中華民族才成為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延續數千年的民族。通過對歷史的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的生態哲學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思想。
第一,儒家的代表人物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主張“天人合一”的觀念。“天人合一”表達的是人類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一方面,“天”指的是具有自然屬性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人”既指獨立存在的個人,又指人類社會。“合一”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含義,強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和諧統一的,而不是對立斗爭的。《中庸》云:“萬物并齊而不相害,道并齊而不相悖。”這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孟子進一步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主張追求和發展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孟子·盡心上》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荀子一方面強調“天人相分”,另一方面又主張“天人合一”,旨在揭示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而董仲舒則提出“天”“人”之間有著極其微妙的感應關系,稱之為“天人相類”。總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最大限度地把人與自然統一起來,以此來達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
第二,道家的代表人物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注重“道法自然”的觀念。《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即指萬事萬物都是遵循自然規律運行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家對于“自然”極力推崇,并且希望能夠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之上達到人道合一的境界。莊子深化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張認識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提倡“無為”,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高度統一。同時莊子認為萬物平等、和諧共處是人與自然的最理想關系,正如其在《齊物論》中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于西施。”
總之,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態觀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絕對平等的,同時告誡人們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進行社會活動,超越自然或者破壞自然規律都是不可行的。
第三,佛教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強調眾生平等的觀念。眾生分為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兩個部分。佛教眾生平等的生態觀圍繞的是人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地位問題,指的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所有生物都是完全平等的,不僅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而且進一步表達了人與其他萬物的平等關系。同時佛教在對眾生平等思想進一步豐富發展時形成了普度眾生的思想,這一思想展現了佛教最本質的思想——慈悲,它教育人們應該對世間萬物都懷有慈悲之心,并應該把這種思想貫徹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人類雖然具有能力去從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但這種活動不應該也不能在影響和損害其他一切存在、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總之,佛教眾生平等的生態觀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和理念的基礎,把世間萬物與人類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從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于傳統生態哲學思想。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中某些理論的思想精髓來源于上述三大傳統生態哲學思想;另一方面,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不是對中國傳統生態哲學思想機械地、簡單地應用,而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對中國傳統生態哲學思想的豐富。
二 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
人類文明作為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本身包含了實踐的內容。換句話說,人類社會文明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從最開始就是與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生態文明也不出意外地包含著實踐的內容。而以往我們談到的原始、工業、農業文明都是已經存在的文明形態,與這些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是一個即將到來也必然要到來的文明形態。因此,從實踐中總結生態文明的內涵的同時,進一步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1.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分為生態和文明兩個部分。生態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文,意為我們的“環境”或“家”,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包括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文明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取得的不同成果;生態文明一詞則是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背景下出現的,表明人類開始逐漸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生態文明強調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為目標。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廣義與狹義兩種觀點,廣義的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作為繼原始、農業、工業文明后的一個全新的社會文明形態來研究,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它在把握人與自然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尋求建立良性發展的生態機制,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體現人類社會物質、精神成果;而狹義的生態文明觀指的僅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思想文明,其地位既與其他所有人類取得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成果并列,又是對原有文明成果的發展和超越。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即事物總處于螺旋上升的變化發展中。生態學者葉謙吉1987年曾系統闡述過生態文明的具體內涵。他認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而人類這種既要改造自然,又得維護自然,獲利于自然的同時必須還利于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關系即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嶄新的文明形式,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宗旨,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翻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2.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理論的內涵不僅對研究和解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總結。作為一個正在實踐著的概念,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高度自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在認識和建立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上進行的,其實現和發展離不開工業文明階段所創造的文明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生態文明作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內在地體現在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旨在“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相協調”;
最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而黨的十八大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四大文明建設并列為“五位一體”,這是縱覽全局、貫徹科學發展的新部署。
三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生態文明既不是以犧牲人的發展來建立生態和諧的原始文明,也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人類社會發展的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理論在實踐過程中的概念,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原則。為了人類社會得以永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必須要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同時要遵循自然與經濟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重視對傳統生產、生活、消費方式的變革,節約能源,減少廢物,實施生態文明消費的方式。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技術革新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增加生態資本,改善環境質量,以持續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從而使人類社會在地球承載力的范圍內發展。
第二,堅持平等公正原則。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如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比,更凸顯了公平性。平等公正是指生態利益和生態負擔的合理分配,它不僅體現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而且強調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公平公正。它要求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在合理界域內利用與改造自然,控制和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并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三,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資本邏輯必然將導致生態危機。建立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的共產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努力完成的目標訴求。但由于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國情不同,所對應的生態文明建設也不同,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到各國實際,考慮本國的國情,生態文明建設才真正具有實踐意義。例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口眾多且發展水平較低,發展極其不平衡,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所以,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統籌兼顧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等多方因素,切實地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態和諧、社會進步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和展現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