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成長(成人人格修補手冊,B站人氣UP主“安慰記心理小店”作品)
- 王瑞
- 6261字
- 2021-12-21 10:25:44
第二節(jié) 分裂感
“好”和“壞”怎么會同時存在
在嬰兒的世界里,人和事往往都是黑白分明的,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后,會開始慢慢認識到好人也可能做壞事,壞人也可能發(fā)善心。可現(xiàn)實是,很多人哪怕已經(jīng)年齡相當大了,但仍舊用非黑即白的方式來看待周遭的人和事。當所處的環(huán)境總是有很多灰色地帶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容易產(chǎn)生分裂感,進退兩難。
我們還會經(jīng)歷的一種分裂感是,當我們需要做一個決定時,腦子里常常有兩個聲音在打架。比如面對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交往對象,一個聲音會說,這種情況趕緊分手就對了,還等著干嗎?另一個聲音可能會說,你自己也有問題,不全是對方的錯,也許你之后再也找不到對象,要孤獨終老了。
分裂感在心理學中就是一種在“好”和“壞”同時存在的時候,個體無法融合和整合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輕則糾結(jié)、選擇困難,一個小小的決定都無法作出;重則撕扯、生活停滯不前、原地打轉(zhuǎn)、常常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為什么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完整
“分裂”在我們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其實是一個正常出現(xiàn)的自我保護的功能,它通過“幻想”來實現(xiàn)。比如小時候我們看的童話故事,常常會看到類似“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結(jié)局,于是我們幻想他們之后真的從不吵架,再也不會遇到壞人,也不用為生計擔憂。再比如,在影視劇中扮演壞人的演員,如果演技太過于出彩,常常會導致觀眾無法將演員本人和角色分開,認為本人也和劇中一樣惡劣,在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在,群眾的非理性幻想甚至發(fā)酵到網(wǎng)暴演員的程度。
我們?yōu)槭裁催@么害怕把好和壞同時放在一個人身上呢?因為這個過程會帶來混亂和危險,而人都是傾向于穩(wěn)定的可預測性的。比如我們看見一條蛇,大部分人本能地會想要逃跑,因為如果被咬,可能會因為毒液進入身體一命嗚呼。再比如我們看見一只小兔子,很少有人拔腿就跑,反而會稱贊很萌很可愛。當我們和人相處的時候,明明知道人比動物復雜多了,但我們還是希望人如果也能這么簡單地進行分類和判斷就好了。比如我們交了一個新朋友,都希望對方永遠不要背叛自己,甚至有些人真的認為只要做了朋友,就“不應該”發(fā)生背叛的事情,那是不能接受也是很難理解的。再比如我們談了一段戀愛,就認為不管發(fā)生了什么,都應該相愛終身,白頭偕老,一旦這個愿望被打破,就會產(chǎn)生對人生和對這個世界的懷疑。這樣的時刻在生活中想必有很多,這些就是我們經(jīng)歷的“分裂時刻”。
這種不完整感的原因就在于面對“不應該的時刻”“分裂時刻”,我們無能為力,我們沒有學習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怎么做?自我的完整并非像我們的身體器官一樣是與生俱來的,相反,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本就是不完整的。“自我”起初只是一個待發(fā)育的未破殼的蛋,這個自我之芽需要父母的呵護和滋養(yǎng),才能順利孵化。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個過程,重新經(jīng)歷自我的再次塑造。
媽媽是人生的第一面鏡子
在你小時候,可能有很多人照顧過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其他親戚、鄰居、保姆……唯獨媽媽的角色是近乎不可替代的,她和你的互動會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媽媽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面鏡子。這其中有無法忽視的生物性因素,使得母親客觀上具備更多的和嬰兒之間天然的紐帶,比如母乳喂養(yǎng)、乳房的肌膚接觸、母親的激素變化等。嬰兒會在沒有任何認知和教育訓練的情況下,自覺主動地去尋找母親的乳房,來獲得營養(yǎng)和情感上的慰藉;另一方面,母親也會在較高的雌性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等多種激素的刺激下,積極響應嬰兒的需求,使其更容易與嬰兒建立聯(lián)結(jié)。
但是生物性無法控制一切,不同的母親對于嬰兒的響應程度和響應方式各不相同,成熟的人自然會對媽媽的照料有著成熟的評價和判斷,但是嬰兒的判斷卻是一刀切的。如果媽媽總是回應自己的需求,就會被嬰兒認為是“好媽媽”;如果媽媽有時候沒有回應自己的需求,或者用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對待自己,就會馬上被嬰兒認為是“壞媽媽”。在嬰兒期發(fā)展的階段,嬰兒竟不認為這兩個媽媽是同一個媽媽,沒有辦法把兩種評價和看法同時放在一個人身上。
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其實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保護機制”。在嬰兒享受好媽媽的照料時,一切都是完美的,那么當“壞媽媽”的行為出現(xiàn)時,嬰兒會覺得破壞了之前的美好和安全感,要找一個理由來解釋這種破壞性的恐懼和不安,于是就干脆把媽媽在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判定為另一個人,這樣就依舊能在自己的幻想里獲得一位完美的好媽媽。甚至有的嬰兒對“壞媽媽”的行為會更具攻擊性,比如上班回來,好久沒有見到的媽媽過來抱自己,有的嬰兒甚至會對媽媽拳打腳踢,想用這種方式來懲罰這個“壞媽媽”。
這種幻想在心理學上叫作“全能的幻想”。想象一下回到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們和外界的世界沒有什么真實的聯(lián)系,如圖1-3,沒有辦法像一個成人一樣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們只能躺在那兒,手舞足蹈就是我們能做的所有事情了。那么在這種探索世界的資源極端缺少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這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所依賴的就只有主觀體驗和幻想了。比如饑餓,就能讓嬰兒相信一些事情是真實存在的,那么在這個需求產(chǎn)生了之后,就會幻想有一個人能夠魔術(shù)般地實現(xiàn)這個期望。當嬰兒得到媽媽的母乳喂養(yǎng)時,這種幻想就成真了,那么這個時候給這個人一個“好媽媽”的好名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1-3 自己和世界完全分離

圖1-4 “好媽媽”VS“壞媽媽”
如果不理解這其中的秘密,嬰兒的行為就會很容易被誤解,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那么“壞媽媽”和“壞孩子”就可能在家庭里形成一個惡性的互動循環(huán),將這種充滿恐懼和不安的關系加劇,進而失去看到“好媽媽”和“好孩子”的機會,失去建立安全關系的機會,如圖1-4。知道了這個秘密,我們就不會這么簡單地看待這件事情了,而是找到了和還不會說話的嬰兒的一種溝通方式,那就是通過滿足他們的幻想來實現(xiàn)一種對話。在他們只會用哭喊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以媽媽為中心的照料團隊就要盡可能地去配合這種對話,并且要允許嬰兒的幻想產(chǎn)生和發(fā)展,盡量少地讓嬰兒去經(jīng)歷那種一會兒這樣一會兒又那樣的,不穩(wěn)定又不可預測的分裂感。讓嬰兒去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全能幻想”,這樣就能夠在一個生命最早期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的完整了。
在沒有學心理學的時候,我也很難想象在一個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的小腦瓜里,竟然也有這么復雜的精神世界,我也把他們當成不需要太多思考如何跟他們相處的小動物。但事實并非如此,我現(xiàn)在也會想象曾經(jīng)自己處在那個階段時,腦子里有這么多想法,卻還沒有表達方式的那種無助。這就是我們理解自己的開始,哪怕距離那段時間已經(jīng)過去很遠,我們?nèi)匀荒苷业綔贤ǖ姆绞剑@種溝通就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方式。
完美的家庭,也會有創(chuàng)傷
精神分析的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即使成長在完美的家庭,也難免會經(jīng)歷創(chuàng)傷。怎么會這樣呢?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歷過創(chuàng)傷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話沒錯。我在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面對一個個案例,我總是下意識地先去找這個家庭中到底出什么問題了,這樣就可以解釋一個人為什么會成長為現(xiàn)在的樣子,為什么會有現(xiàn)在的問題。這在初期的時候,的確是奏效的。比如一個有強迫傾向的人,成長過程中總有一個強勢的、要求極端嚴格的爸爸或者媽媽;一個有邊緣傾向的人,小時候都有缺愛的經(jīng)歷,父母很少給予情感上的滿足;一個有討好傾向的人,在家庭中很少受到重視,總是渴望向外界證明自己,得到認可……
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發(fā)現(xiàn)每個人格的成長經(jīng)歷都是復雜的,沒有辦法真的實現(xiàn)一一對應,一個不夠完善的人格就一定對應某一個創(chuàng)傷,我們之所以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根本無法用一個原因來詮釋。更令我意外的是,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并沒有給他們帶來什么嚴重的創(chuàng)傷。我不禁開始思考弗洛伊德的那句話,有了自己的見解——創(chuàng)傷體驗是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經(jīng)歷的必然體驗,因為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時候,創(chuàng)傷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
沒有一個智慧之人,也沒有一本人生教科書,可以告訴我們完美的人生是怎樣的。我們終此一生,一直在生物性和人性之間掙扎,在先天和后天之間尋找平衡,所以我們?nèi)松牡咨褪菬o法避免的由未知帶來的創(chuàng)傷感。我們現(xiàn)在常常會用這樣的句式來調(diào)侃自己的身份——“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或“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這樣的玩笑話其實揭露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學核心,那就是當我們成為一個第一次體驗的角色時,就決定了我們要面臨挑戰(zhàn),而挑戰(zhàn)就意味著超出了我們可預見的能力范圍,這其中必然會有挫折和失敗。
媽媽在所有照料者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嬰兒還無法融合“好媽媽”和“壞媽媽”的時候,當然要盡力而為,更多地為嬰兒提供“好媽媽”的體驗,但多好的媽媽才足夠呢?精神分析流派的溫尼科特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用來描述為使嬰兒獲得好的生活開端而提供充分滿足的父母的作用。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會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照料方式,以適應嬰兒需求的變化,并且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技能,那就是“原始母愛的全神貫注”,是母親對嬰兒的需求的一種領會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需要母親緊緊跟隨著嬰兒的需要,就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樣。但是這個過程不是無限度持續(xù)下去的,當嬰兒在這種安全的、足夠好的環(huán)境中慢慢成長起來時,媽媽就需要慢慢減少這種依賴,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斷奶”。
醫(yī)生會建議母親在嬰兒八個月到一歲之間斷奶,超過這個時間,反而會影響嬰兒的身體發(fā)育。心理學家同樣也很重視斷奶的過程。我在斷奶的時候,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父母常常拿出來一起逗樂。我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大概是一歲多,父母決定給我斷奶,這個過程我不記得了,但是據(jù)父母的描述,我有點不適應,在院子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結(jié)果一屁股坐在了仙人掌上。他們哭笑不得,開始一根一根給我拔屁股上的仙人掌刺,但也沒有因此心軟而延遲我斷奶的時間。雖然在斷奶的過程中會經(jīng)歷一些小插曲,有些嬰兒的反應可能會更強烈一些,但這就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家長要做的不是延遲這個時間,而是一起陪伴嬰兒度過這個時間,嬰兒感受到獨立性的同時,也能夠感覺到信任和支持。
相反,如果嬰兒在開始培養(yǎng)獨立性的時間還繼續(xù)依賴母親過度的照顧,會延遲嬰兒的心理成長。一旦這種依賴形成模式,等母親真的覺得嬰兒應該長大成人的時候,就有點兒晚了。網(wǎng)絡上常常能聽到這樣的事情,父母禁止孩子在18歲之前談戀愛,但是一旦過了18歲,上了大學了,就馬上讓孩子尋找結(jié)婚對象。這其實就是一種教育的誤區(qū),真正的獨立性應該是從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就在有意識慢慢培養(yǎng)的,并非以18歲為絕對界限,無法想象一個人昨天還是孩子,今天就奇跡般地長大成人了。
在“足夠好的母親”這個概念中,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是不能忽略的,溫尼科特在提出這個概念時,特別強調(diào)是“父母的作用”,并非特指媽媽一個人的作用。父親應該是怎樣的角色呢?那就是“輔助支持的作用”,我很喜歡用“助理”這個概念來解釋這種配合的關系,母乳喂養(yǎng)自然會受到生理構(gòu)造的限制,父親無法替代,但是父親要做好媽媽照顧嬰兒時的助理,幫她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瑣碎事情,以及情緒上的照顧。甚至可以簡化為,媽媽照顧嬰兒,爸爸照顧媽媽,這便是一對“足夠好的父母”了。但即便如此,創(chuàng)傷仍舊是在所難免的,父母無法預料到一切,也無法永遠待命,嬰兒總是會經(jīng)歷一些無助的時刻。所以有創(chuàng)傷的人生,并不是例外的不幸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的人生。只是有些創(chuàng)傷太大太痛,我們還沒有找到理解和消解的方式,我們在接下來的內(nèi)容中繼續(xù)慢慢探索,我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的答案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