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存在感

和世界建立信任的開始

我們在群體里,有時會進入一種“沒什么存在感”的狀態,很少被別人注意到,會被貼上“小透明”的標簽,好像有我沒我,對別人來說,并沒有什么區別。那存在感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學從哲學的發展中孕育而出,要了解存在感的定義,我們就要先從哲學中找到來源。很多人聽過笛卡爾那句有名的“我思故我在”,即如果我思考存在這件事,那我就必須存在;如果我懷疑存在這件事,我也必須已經存在。而我更喜歡貝克萊定義的方式——存在即被感知,也就是如果我發出一個信號,能夠收到來自這個世界的回應,那么我就感受到存在了。

所以心理學上的存在感,是一種自我能夠被看到、被察覺、被感知以及被回應的內心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我們和這個世界以及對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開始。

存在感是生存的理由

大多數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存在感是有條件的,似乎只有自己很優秀,在人群中能夠成為閃光點、有價值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存在感,否則自己就是不存在的,可以被忽略的,被大家遺忘和不在乎的。但真正的存在感是無條件的,不論一個人是什么性格,有多少優點和缺點,都值得擁有存在感。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獎勵和懲罰分明的教育環境里,所有我感覺到被看到的時刻都是因為考試成績出現在榜單上,而且只有那么短暫的幾秒鐘,我能夠感受到微弱的存在感,但轉身就又陷入到下次考試的焦慮中,似乎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在榜單上受人矚目的片刻。

后來,我去美國讀研究生。當時語言不通,課程聽不懂,曾經能夠讓我感受到存在感的優勢在一瞬間蕩然無存,但我也因此有機會體驗到“無條件的存在感”。我不是一個會在衣著上精心打扮的人,所以從來沒有期待身邊的人會注意到我的著裝有什么亮點,直到跟美國的同學熟絡起來,我發現他們特別喜歡不經意地隨口夸贊你的無心搭配。“瑞,你的項鏈好漂亮。”“瑞,好喜歡你今天的發型。”“啊,瑞,你的鞋子在哪兒買的,我也好想買一雙。”

起初我特別受寵若驚,我還想這是不是他們對國際同學的特別照顧呢?但是我通過觀察,發現他們之間的相處似乎也充斥著這種互相關注和夸贊的小對話。我從來沒有體驗過這種感覺,所以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意識到和接納這樣一件事情,那就是“你不需要額外做什么,你的存在就能夠被注意到”。而在之前的環境中,我得到的所有優待和喜歡似乎都是因為“我是個成績不錯的學生”。我也能夠感覺到身邊的人會根據這個標準來選擇是否要主動跟你交往,如果你成績不好,似乎你就失去了主動被靠近的價值。而這種擔心后來也真的發生了,高三的成績波動很大,好像常常主動圍繞在身邊的那些人都消失了,換了新的靠近對象。不論這是事實,還是我主觀的幻想,都似乎更加驗證了“存在感是需要條件的”這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當然,我這里并不是想做一個中美教育文化的對比,只是我個人的經歷剛好可以用來解釋“有條件的存在感”和“無條件的存在感”。我們太習慣前者的心理模式,當有人就只是因為你是你而關注你、喜歡你的時候,我們是非常不適應的,甚至覺得是不正常的,總覺得一切我們值得擁有的東西都應該有一個理由,才能放心。

可這樣真的是正常和合理的嗎?我們為什么可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需要理由的嗎?還是如黑格爾所言,存在即合理呢?

我從小就很喜歡觀察身邊的一切,小學就因為父母的工作調動常常轉學,是這種觀察的習慣讓我覺得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也不會太尷尬和太孤獨。我看著身邊的新同學,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莫名其妙地在課間打鬧起來,你推我一下,我把你的課本扔得老遠。這一切在我看來似乎毫無理由,可是他們卻樂此不疲,享受著“你來我往”的互動和回應,感受著被看到的存在感,這大概就是理由吧。有一天,我在旁邊看得出神,被他們發現,他們就突然讓我做裁判,讓我評評究竟是誰先招惹誰的,于是我也加入了這場“存在活動”。我的觀察也被他們回應,進而產生了新的互動,也變成我融入新環境的方式。

有時候這種融入的過程并不順利,因為之前的學校是上午11點放學,而新學校竟然在課間休息之后還有一節課要上,我不知情,于是11點下課鈴一響,我就背著書包要回家。旁邊的同學哈哈大笑,我有點兒尷尬地站在原地,解釋說:“我以為放學了,原來的學校是這樣的。”他們從略帶嘲笑的大笑中收斂,羨慕地說:“哇!你們原來的學校這么幸福!”然后我有點兒略帶顯擺地回應,順勢坐下來給他們講原來的學校還有哪些更幸福的事兒。轉危為安,在融入的過程中不斷充斥著這種略帶不安和“危險”的小細節,慢慢組成了我對這個新環境的印象。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同樣要經歷的。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并且傳遞了“我們到底出生在了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這個信息的,將是對我們影響深遠,甚至有一輩子牽絆的父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父母是怎樣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們的人生已經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健康的存在感VS不健康的存在感

剛出生的時候,我們還不會說話,唯一和外界溝通的方式就是哭鬧,這是嬰兒向世界發出的第一個信號,這個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要去期待什么,這個世界是未知的,甚至是充滿危險的。而且哭鬧本身就只是一個聲音,它可能并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不像我們成人后的哭泣大多都和悲傷難過的情緒有關,也不像熊孩子到一定年齡的耍脾氣,會讓人產生反感、厭煩等負面情緒。嬰兒的啼哭也許打擾平靜,但事實上它的本質是非常中立的信號,而且可能代表很多含義,可能是希望有人和自己說話、餓了,或者想排泄等需求,當然也可能是情緒。只是不管是哪種需求,最后都變成了哭喊這一種方式。

信號傳遞出去之后,我們會等待,等待來自外界的回應,我們完全不知道等來的是什么,回應方式也將決定我們獲得怎樣的存在感。而且等待的過程,會讓嬰兒本能地產生不安和恐懼,一方面不知道會得到怎樣的回應,另一方面根本無法預測是否會得到回應。于是可能會出現無助和絕望,最終這些情緒將會被如何對待呢?尤其是初期的互動,它決定著嬰兒在下次啼哭的時候,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和期待。大家可以想象下,如果自己的靈魂困在了一個只會哭喊的嬰兒的身體中,你該如何與外界進行聯系呢?不用說,這將是一個異常困難的過程,圖1-1、圖1-2非常直觀地給我們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回應方式,也是大部分人經歷的兩種常見模式,讓我們來看看經歷了什么吧。

大家看到了嗎?就是一個這么簡單的互動,在日積月累的重復中,變成了嬰兒對這個世界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獲得了健康的存在感,也可能是被剝奪了正常的存在感。

picture

圖1-1 健康的存在感

picture

圖1-2 不健康的存在感

健康的存在感的特點是,照料者在聽到嬰兒的聲音時,能夠及時地給出回應,也許這個回應并不那么完美,因為誰也沒有辦法準確判斷出究竟嬰兒是無聊了、餓了,還是拉肚子了。但是第一時間及時去一件一件確認,這個和嬰兒互動的過程會讓他們充分地感受到,“哦,原來我發出聲音,是有人可以聽到的,并且能夠得到回應”,這就足夠了。

而不健康的存在感會讓嬰兒陷入一個怪圈,一開始正常音量的哭泣,發現沒人搭理自己,也許照料者可能正在忙,或者嫌嬰兒煩懶得管,總之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于是可能哭得更大聲了,認為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得到關注。可是照料者可能會更加惱火,于是繼續用忽視或者責罵這種會讓嬰兒產生原始恐懼的方式進行回應。那么這個時間點,可能就是人生的分岔路口了。

在嬰兒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意味著什么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假設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發出聲音之后就應該收到聲音,結果并沒有?!這種情況下就會經歷第一次的內心崩塌體驗或者自我破壞性體驗,“為什么我持續發出聲音,卻得不到任何回應呢?”甚至有的照料者是心情好的時候給回應,心情不好時就不給回應,嬰兒可能又會想,“怎么我有時候哭,會有人理我;有時候哭,就沒人理我呢?區別是什么呢?是我哭的聲音,還是我哭的方式?”一堆問號就會在還不會說話的嬰兒腦子里蔓延,嬰兒這個時候還不會說話,無法產生事實記憶,但情緒記憶在3歲前就已經開始發育了,他們會依稀記得一些“感覺的片段”……

如果你現在的很多感覺說不上來具體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好像有記憶以來就有某種感覺的話,那么很可能就是這個階段產生的。我們重點來說一下存在感,你回憶一下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沒存在感的,如果有某個確定的時間,比如初中發生了一次被排擠的事情,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沒有存在感,變成了班里的小透明,那么你的存在感確實就和后天的一個創傷事件有較大的關系。如果你發現自己好像沒受到過什么創傷,人生也沒有那么明顯的坎坷或者挫折,也許就是在你沒有事實記憶的階段,已經有了一些情緒記憶的痕跡。

究竟誰在“操控”誰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嬰兒一哭就過去,那父母不就被他控制了,嬰兒長大后還得了?曾經在一節案例課上,我們討論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媽媽剛生下孩子沒多久,是個男嬰,媽媽發現她必須親自抱著嬰兒,他才能睡著,只要放下,就會開始哭。媽媽就評價這個嬰兒是“會操控人的小惡魔”,可想而知,在以后的相處中,媽媽會帶著這個評價來看待嬰兒的每一個信號。嬰兒真的會“操控”人嗎?就像成年人之間的爾虞我詐那樣,來到這個世界上沒幾天就開始操縱自己的媽媽?

答案是否定的。媽媽其實是將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轉移到了嬰兒身上,而他根本還不知道他剛到來的這個世界是怎么回事,只是在試探性地傳遞一些信號而已,但卻被錯誤地解讀了。于是這位媽媽后來會對嬰兒進行“沉默處理”,不管嬰兒哭得多厲害,也不會把他抱在懷里,而是讓他自己一直哭到筋疲力盡。看似媽媽的方法奏效了,但嬰兒在這段時間里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絕望和痛苦,可能永遠也無法知曉了,隨后,這種情緒記憶就變成了嬰兒在成人時期里無法解釋的不安和恐懼。

所以究竟是誰“控制”了誰呢?準確地說,是一種不健康的習慣性模式在一代一代中用互動的方式遺傳下來。這位媽媽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可能和自己在家庭中接收到的信號有關。模式遺傳不同于生理上的基因遺傳,并非父母那里有一個“愛發脾氣”的基因,在我們出生的時候,也攜帶了一個愛發脾氣的基因。模式遺傳是在一個家庭中日積月累的語言習慣、情緒習慣、溝通習慣、思維習慣等習慣中互相影響、潛移默化而形成的。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媽媽在還不了解自己剛出世的嬰兒究竟有什么脾氣秉性的時候,就判定他是會控制人的小惡魔,那么這種認知會一直伴隨著嬰兒后來的成長。嬰兒在這種影響之下可能會變成像媽媽一樣的人,因為這是他最早接觸到的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他跟媽媽提需求,媽媽會責罵他自私,不為別人考慮;那么當他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在面對別人提出需求的時候,也會條件反射般地產生對方是不是也是一個只會利用別人的自私鬼。如此一來,模式遺傳就產生了,而這個嬰兒本來可以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變成了未知。同樣的道理,媽媽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易怒的人呢?是不是同樣受到了她在父母那里的影響呢?也許,媽媽究竟本來會是一個怎樣的人,也是沒有機會真正發展起來的。

所以我們在之后的討論中,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樣的一個意識,我們之所以追根溯源到一切開始的地方,不是為了找出罪魁禍首,找到承擔責任的人,而是要找到自己形成現狀的原因。每個人的原因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能夠相對客觀地理解自己,才是我們的初衷。

也許我們沒有辦法一直追溯到那個起點,改變那個最先犯錯的人,因為真的較起真兒來,一方面這個“錯”可能需要追溯到你的祖父母輩,另一方面在這幾代人的模式遺傳中,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因素,比如文化、社會等本來就存在的矛盾和沖突,這些因素并非在找出犯錯的人之后就會得到解決。我們在改變自己的時候,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困境是,我們只能解決在我們掌控范圍里的問題,接納了這個困境,改變才會開始,也才可能真正實現。所以接下來我們能做的是找到自己成長的起點,然后帶著現在的智慧,重新書寫自己的歷史,然后期待更多的人的改變能夠影響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和世界。

方法工具箱:出生證明、訪談提問

1.出生證明

(1)找出出生證明

如果家人善于保存各種材料和證明,可以找一個時間,讓家人幫忙找出自己的出生證明。一方面,這個過程能夠幫助你感受到,即使在記憶沒有開始建立的時候,你作為一個個體就已經實實在在地存在了,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證明;另一方面,可以開啟一個和家人的探索和溝通的過程,也能夠幫助他們回憶起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2)想象出生畫面

看著出生證明,想象自己出生的場景,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畫面,那是存在的開始。感受一下這個還什么都沒有做的嬰兒,為什么會需要回應才能感受到存在感?為什么他在和這個世界用他僅有的語言溝通的時候,會被忽視或受到惡劣的對待?這些問題對于感受存在感最初的狀態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已經被成人世界對“存在感”狹隘的扭曲的定義所裹挾,通過這個過程,大家能夠過濾掉雜質,回到存在感最初的樣子。

(3)添加出生旁白

當你在腦海里形成了出生畫面時,可以添加一段旁白,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就像給了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你可以重新修改對自己的期待,如果你還有質疑,也沒關系,每種方法的嘗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隨時修改和更新自己的旁白,這也是一種見證自我成長的方式。

2.訪談提問

如果曾經照料你的親人尚在,可以以下面的問題為藍本,進行訪談提問,獲取你無法自己回憶起來的重要人生經歷。

(1)提問內容

問題1:剛出生的第一年,我是被母乳喂養,還是其他的方式?

問題2:我當時是愛哭鬧的嬰兒嗎?

問題3:在我哭鬧的時候,一般是誰在照顧我?用什么方式?

(2)替代方式

如果照顧你的人已經離開了,也沒關系,可以找有間接關系的人幫忙回憶;如果完全沒有人能夠幫助你,或者因為一些原因,你不愿意進行這部分的交流,也沒有關系,可以用自己知道的信息進行一定的猜測和推斷。雖然未必會非常精確,但是同樣能夠給你提供一些參考的方向。

(3)判斷標準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還原本節模式圖(圖1-1)里所示的存在感獲取路徑,如果小時候是母乳喂養,照料者對于你的哭鬧態度是包容接納的,并且大部分時候能夠及時回應你的需求,那么就說明初始的安全感已經建立。

如果上面三項都沒有滿足,那么就說明基礎的存在感在這個階段就出現了缺失,會給后面的成長帶來連鎖反應。

如果滿足了一項或者兩項,就是還不錯的信任狀態,雖然沒有那么完美,但也是很難得的合格狀態。

“完美”更像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個標準,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但不應該是絕對的目的。沒有完美的媽媽,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努力做到足夠好,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媽媽。所以如果當時的照料者沒能很好地給你提供養分和情感反饋,我們的目的不是追責,而是要了解自己成長的來龍去脈,理解自己成長的困境,這才是我們探索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科尔| 宜城市| 钟山县| 龙游县| 尼玛县| 兴隆县| 南汇区| 汕头市| 涿州市| 柘荣县| 莆田市| 台前县| 巴塘县| 久治县| 陇西县| 西和县| 石林| 滦平县| 阿拉尔市| 灵山县| 赤壁市| 鄱阳县| 长岭县| 西丰县| 汽车| 大悟县| 稷山县| 赞皇县| 丹棱县| 宜章县| 巢湖市| 合作市| 铁力市| 孟村| 龙门县| 松溪县| 察雅县| 崇礼县| 乐安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