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愛 國 篇 (4)
- 北京精神
- 《北京精神》編寫組
- 4473字
- 2013-08-03 03:16:19
經過八個月艱苦創作,梅蘭芳一個人就完成了一百七十多幅畫作,題材十分廣泛,不僅包括了花卉、松樹、梅花,還有仕女、佛像等。1945年春天,他的畫作同葉譽虎的作品一起,在上海成都路中國銀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了,獲得了廣大參觀者的高度好評。
為了生活,展覽結束后,梅蘭芳不得不將其中大部分作品出售,所得收入一部分還債,一部分安排家庭生計,還有一部分是資助劇團里生活更困難的藝術者……
后來,梅蘭芳在抗戰期間堅決不為民族敵人演出,斷然蓄須明志,不再唱戲事跡,充分表現了一代藝術家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這一事件成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話,在中華兒女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
【在京檔案】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紀念館,共占地面積716平方米。原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經過修繕。梅蘭芳生前的最后十年,一直居住在這座幽靜、安適的四合院內。梅蘭芳逝世后,周總理提議在此建立梅蘭芳紀念館。1986年10月,梅蘭芳故居對外開放,朱漆的大門上,懸掛著鄧小平親筆書寫的匾額“梅蘭芳紀念館”。
宋慶齡:愛國愛民,萬民景仰
【北京人物】
宋慶齡(1893~1981),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20世紀舉世聞名的偉大女性。少年時代,她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后來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英勇奮斗。她的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宋慶齡的父親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和親密戰友,也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15歲的時候,和妹妹宋美齡一起去美國留學。她將辛亥革命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辛亥革命的勝利,使她對祖國的獨立、民主、自由和富強充滿希望。父親不斷寄來的書信與報刊資料,在她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之間架起了橋梁。然而,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革命的浪潮逐漸消退,宋慶齡學成建設祖國的抱負難以施展。于是她直接去了流亡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隨后擔任了孫中山的秘書,開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在共同的革命斗爭中,她與孫中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1915年10月25日,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與流亡中的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以堅定的步伐跟隨孫中山一起投入到捍衛共和制度的斗爭中。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接過孫中山“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托繼續奮斗。
1927年8月,宋慶齡訪問蘇聯,之后在歐洲居住了四年,認真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當時的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研究了馬克思的著作,并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們一起探討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這段時間內,她的思想有了質的飛躍。
“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了對我國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宋慶齡提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后勝利”的科學論斷和正確決策。她關于全國團結起來抗日的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為此,她盡力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為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于1949年9月21~30日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宋慶齡謙遜和藹、平等待人,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長期參加了大量的國務活動。同時,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此后她一直擔任著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宋慶齡當選為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她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她再次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在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她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78年2月,她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8月30日,她擔任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她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接收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十五天之后在她北京家中去世,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她父母陵墓的東側。她的墓碑上刻著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她撰寫的碑文: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在京檔案】
北京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是宋慶齡的故居。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庭院,園內幽靜的假山疊翠,花木成蔭,清澈的湖水,曲折環繞。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原計劃為宋慶齡專門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卻以國事百廢待興,沒有答應。最后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將之前的王府花園,修葺更新,作為宋慶齡的住所。從1963年直至病逝,宋慶齡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了近二十年。
張自忠:英烈千秋,抗戰之魂
【北京人物】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他以中華民國上將銜陸軍中將之職殉國,犧牲后被追授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三十余載戎馬生涯,自抗日戰爭開始,命運可謂起落無常。1937年,日軍進攻北平,29軍撤離時,張自忠臨危受命代理北京市長,與敵周旋。之后北京陷落,張自忠斷然拒絕了日軍讓其通電反蔣共同反共的要求,處理好29軍撤離善后事宜逃出北平。由于時人多不明真相,直指他是一心賣國求榮的漢奸。回到部隊后,他抱定“只求一死”之決心,一戰于淝水,再戰于臨沂,三戰于徐州,四戰于隨棗宜,最終以死殉國。可謂是以一生之踐行,換得了姓名中的“忠”字。
1939年5月,張自忠親率部隊抗擊大舉進犯鄂北隨縣、棗陽地區的十萬日寇。在指揮正面軍隊死守的同時,派兩個師迂回敵后,對日軍進行包圍夾擊,取得“鄂北大捷”。同年12月,面對進攻長壽店地區的日軍,張自忠又出奇兵,利用奇襲部隊潛入敵后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后,趁勢反擊,大獲全勝,史稱“襄東大捷”。此役也得到了蔣介石通電褒獎,稱張部為“最優部隊”。
1940年4月,日軍又集中30萬兵力再次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域。而此時,駐守在襄河西岸的軍隊只有第33集團軍74師的兩個團。張自忠作為集團軍中將總司令,大可不必親自率軍出戰,但他知道右翼兵團在此次戰役中將首當其沖,其勝負如何,關系全局,便不顧部眾勸阻,令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襄河西岸后,把他的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加到僅剩的兩個團中,準備渡河抗擊日軍。
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
看最近之情形,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往就義。國家到了如此田地,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措施。更信任,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于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轉變。愿與諸弟共勉之。
在渡河的前一天晚上,張自忠又親筆留下臨陣遺言,再表以死報國的決心。在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的書信中他這樣寫道:
由于戰區全面戰事之關系,及本身之義務,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議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D、179D(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終極之目的(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必定求良心得到撫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兩封遺書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氣勢,比之戰國時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義無反顧有過之而不及,這在后來也被周恩來贊譽為“忠義之志、壯烈之氣”。
5月7日,張自忠率兩個團和特務營約兩千余人東渡襄河。8日,棗陽淪陷,10日,日軍合圍圈外的第5戰區主力向突入棗陽之敵發起反擊,日軍傷亡慘重,向棗陽南突圍。張自忠奉令截擊南逃日軍。15日,張自忠率部在南瓜店地區將日軍截為兩段并予以重創。日軍遂以重兵反撲,經反復沖殺十余次,雙方傷亡慘重。當得知是張自忠親率部隊后,日軍立即又增加了大批援軍,意圖將這支勁敵全部消滅,以絕后患。
15日,日軍集結了萬余人,兵分南北兩路開始向張部夾攻。經過一天一夜的鏖戰,16日拂曉,張自忠部被迫退進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隨即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十里長山炸成一片火海。從早晨至中午,張自忠一直在疾呼督戰,即便左臂中彈仍帶傷堅持指揮作戰。在日軍的猛烈圍攻之下,戰至下午2時,張自忠部絕大多數陣亡,只剩下數百官兵。張自忠仍拒絕將其撤走的要求,又將自己的衛隊全部調往前方支援。此時的張自忠抱著以死殉國的決心,在給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后近百字的報告時留下了最后遺言:“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度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該盡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
不久,張自忠腰部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后身上又中五彈,為了不讓圍上來的日軍俘獲,他舉槍自戕。一代名將,終壯烈殉國。兇殘的日軍也非常感佩張自忠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敬軍禮,并盛殮將軍遺體。在張自忠將軍殉國消息傳出后,延安也舉辦了盛大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效忠報國”的挽詞。1982年4月16日,中華國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義士”。
【在京檔案】
北京張自忠路屬北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北京正式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三處街道(另兩處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之一。北京張自忠路是“平安大街”的一段,東起東四十條西端,西至地安門東大街東端,長七百余米;南側與南剪子巷相通,北側自東向西與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今天在北京府右街張自忠故居改建的自忠小學院內,還立有張自忠紀念碑,上刻周恩來當年題寫的悼詞:“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先驅者
【北京人物】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年底東渡日本留學,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在日期間,李大釗曾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賣國的斗爭。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于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戰亂動蕩的年代,李大釗備嘗艱辛的生活,從小便養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沉穩堅強的性格。1915年,尚在日本求學的李大釗,驚聞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他迅速起草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并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