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回國后的李大釗,任北京《晨鐘報》主編,他積極投身于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骨干力量。1917年年底,李大釗入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并開始參與編輯《新青年》雜志,他在北京大學,先后任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的教授。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受到了鼓舞,率先接受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他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宣傳民主主義思想和社會進步的文章。他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和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兩人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他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等一大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建黨作了充足準備。同時,李大釗還多次會見了共產國際的代表,共同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秋,李大釗在北京創建共產黨小組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與在上海的陳獨秀遙相呼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11月,共產黨小組改稱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擔任書記一職。他擴大宣傳,積極活動,發展并推動了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不僅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預示著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將為之一新。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他擔任了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書記,負責領導黨在北京和北方地區的全面工作。
1922~1924年年初,李大釗在大江南北頻繁地奔走,多次代表共產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他不僅出席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還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參與了大會宣言的起草等工作,為實現國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同年6月,作為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北方地區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開展得生機勃勃。也是在李大釗的呼吁下,北京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斗爭,堅決支持孫中山北上,并與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多次開展合作。
五卅運動爆發后,在北京李大釗與趙世炎等人組織了五萬余人的示威活動,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后,李大釗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緝,但就是在這樣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他還是積極號召人們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熱血,不分界限地聯合起來,繼續堅持斗爭,堅決反抗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反對軍閥的賣國行為。
李大釗的革命活動,遭到北洋軍閥的仇視。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幾十人。在獄中的李大釗備受摧殘,但他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將李大釗等二十位革命者絞殺。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地說道:“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是高呼著“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的,時年38歲。
【在京檔案】
李大釗的故居位于北京文華胡同24號(原石駙馬大街后宅35號),這是李大釗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居住的地方,也是李大釗在家鄉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住場所。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今五四大街)29號的北京大學紅樓,是北大老校舍之一,現在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1918年以后,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等曾在此先后任教任職。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任職圖書館主任期間,就是在這里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他在《新青年》、《每周評論》上發表的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也是在這里完成的。五四運動之后不久,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建立的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就是在紅樓,這里也是北方革命活動的中心。在一樓東南隅有兩間朝向向東的屋子,便是當年李大釗辦公的地方。
蔡鍔:軍人之心唯有共和
【北京人物】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中華民國陸軍上將。他積極響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將領,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國葬殊榮的革命元勛。
1882年,蔡鍔生于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在一位名士的熱心幫助下,他得以免費進入私塾讀書。12歲時,蔡鍔不負眾望考中了秀才。16歲時他考入了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并深受梁啟超的賞識,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
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他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后改名“鍔”,從此開始了“軍事救國”的生涯。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他思想活躍,成績優異,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杰”。
1904年,蔡鍔畢業回國,先后在湖南、廣西、云南等省教練新軍。1911年7月,蔡鍔調到云南,并被清廷任命為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旅長)。在這里,蔡鍔得到機會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軍隊改造和訓練滇軍的活動。10月30日,蔡鍔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起義官兵在五華山成立了“云南軍都督府”,蔡鍔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后成立云南軍政府,任都督。這時,他年僅29歲。就職后,他積極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頓財政和軍隊,興辦教育和實業,使云南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他被任命為全國經界局督辦。在這段時期內,他一邊領導經界局工作,一邊熱心于軍事學術的探討。他還多次向袁世凱上書,為軍隊和國防建設獻計獻策,表達了他創建一支強大武裝軍事力量的強烈愿望。然而,在政治上有勃勃野心的袁世凱,不僅對蔡鍔的提議不予理睬,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韙,瘋狂地進行軍事獨裁和復辟帝制的活動。
目睹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蔡鍔非常氣憤,他決心用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為了躲過袁世凱的監視,他表面上裝出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樣子,經常流連于北京的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在一起。他還暗中多次趕到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商議討袁計劃,并初步設定了在云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并以治病為借口東渡日本,后經臺灣、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回到昆明。云南軍隊中聚集了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他們在8月中旬時就成立了“籌安會”,醞釀發動討袁起義。9月11日以后,團以上軍官以唐繼堯為首,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明確了護國討袁的戰略決策,并著手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蔡鍔到達昆明后,加速了云南反袁起義的爆發。12月25日,蔡鍔與唐繼堯等人宣布云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第二年春,他率部在四川瀘州一帶打敗優勢袁軍,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7月6日蔡鍔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只得對川省善后事宜做了簡單的處理,即于9月到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他終因醫治無效,在日本福岡病逝,年僅34歲。
【在京檔案】
青云閣位于北京前門大柵欄西街33號,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1905年曾經翻新過一次,是一座典型的轎子型建筑。它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首,臺球這一時尚運動在那時就已經被青云閣引進,里面還有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等多家老字號。討袁名將蔡鍔將軍就是在青云閣的普珍園結識了名妓小鳳仙,從而演繹了一段浪漫傳奇的愛情故事。新中國成立后,青云閣受到政府的妥善保護,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轎子樓建筑。
陳嘉庚: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北京人物】
陳嘉庚(1874~1961),原名陳甲庚,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都由陳嘉庚出資創辦。他的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和民族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毛澤東主席曾贊譽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周恩來總理也高度評價他“為民族解放盡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盡無限艱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于華僑世家。他的父親陳杞柏年輕時下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17歲的時候,陳嘉庚來到父親的米店中學習經營管理。三年后,他返回福建家鄉完婚,后又讀書一年。22歲時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4年,陳嘉庚父親經營實業失敗,米店關門,并欠下重債。陳嘉庚接手衰敗的產業后,開始自立門戶,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主要生產菠蘿罐頭),僅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頗豐。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新加坡當時的法律規定“父債子免還”,但是陳嘉庚還是決定將父親所欠債務都一一還清,這件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的佳話。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短暫停留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此期間,陳嘉庚經過朋友的推薦認識了孫中山。1910年春,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陳嘉庚和弟弟一起加入同盟會。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踏上了革命征途。
陳嘉庚具有非常精準的商業眼光,當他察覺到橡膠行業的前景之后,馬上涉足橡膠種植業。19世紀10年代,陳嘉庚成為當時馬來西亞最富有的華僑之一。到1925年,他已擁有1.5萬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開設了橡膠產品的制造廠,生產膠鞋、輪胎等。除此之外,他還經營菠蘿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等十余種產業,經濟勢力幾乎稱霸整個馬來半島。
陳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年間他就在家鄉創建了多所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1921年,他拿出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并且承諾所有辦學費用都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對于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國內的知名高校。有人計算過,陳嘉庚一生在教育方面的投資相當于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
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帶頭為國內籌款捐物。1940年,他還親自率領慰勞團回國訪問,參觀了重慶、延安等地,與國共兩黨都進行了接觸,并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回國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10月1日,他還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看到祖國真正站起來了,他決定回國定居。隨后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年事已高的他仍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鼓勵在外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在北京病逝,享年87歲,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鰲園。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
在陳嘉庚撰寫的《南僑回憶錄弁言》中有這樣的話語:對于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鄉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達其一,深愿與國人共勉之也。
【在京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