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愛 國 篇 (6)

  • 北京精神
  • 《北京精神》編寫組
  • 4675字
  • 2013-08-03 03:16:19

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第四次(擴大)會議作出決定:成立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籌委會,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被推舉為籌委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位于在今北京市東城區工體西路1號。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

【北京人物】

譚嗣同(1865~1898),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廖天一閣主、東海褰冥氏等。他喜歡寫文章,擅長劍術,為人俠義,是維新派著名人物。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他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維新人士被害,史稱六人為“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代表作有《仁學》,后人又將這本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10歲的時候,拜在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的門下。在其思想影響下,譚嗣同對王夫之的思想很感興趣,接受到了最初的愛國主義啟蒙。譚嗣同讀書很多,喜歡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也寫得很好,但是對傳統的八股文很反感。他曾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以表示對時文的不滿。

譚嗣同很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民間英雄,當時,他曾與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兩人成為至死不渝的摯友。1877年,譚嗣同又師從涂啟先,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并系統地學習中國的典籍。七年后,他離家出走,開始游歷學習,走遍了甘肅、新疆、陜西、山東、江西、江蘇等地,一邊觀察風土,一邊結交名士。

各地勞動人民反封建的斗爭精神感染了他,開闊了他的視野,也使其思想富于斗爭性。后來,他又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具有唯物主義色彩的思想

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妥協退讓,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等在京舉人上書朝廷,要求拒和、遷都、變法。看著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譚嗣同的心焦灼不已,他堅決反對簽訂合約,對清政府棄民不顧的行徑極為憤慨,對帝國主義的驕奢侵略義憤填膺。

在變法思潮的巨大影響下,譚嗣同開始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之法。他深刻感受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只有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改革,才能救亡圖存。于是,他在1897年夏秋時節完成了《仁學》一書,這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

在這本書里,譚嗣同提出了“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及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和壓抑。他認為,對于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人人得而戮之”,沒必要為其盡忠死節。

1898年3月,譚嗣同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主要聯合了南方各省的維新力量,他們以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為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譚嗣同還創辦了《湘報》,由自己擔任主筆,這些舉措使他“新政人才”之名遠播。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后不久,就有人向他推薦了譚嗣同,在光緒帝召見之后,譚嗣同和林旭、劉光弟、楊銳等人開始參與新政。譚嗣同被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所感動,認為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刻到了。

譚嗣同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經白熱化,對于維新派的變革,慈禧太后等人早有準備,他們打算在光緒帝前往天津閱兵時發動政變,廢除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

同年9月18日,譚嗣同連夜造訪袁世凱,要求袁世凱帶兵入京,清除頑固派。袁世凱表面答應,承諾先回到天津清除掉榮祿后,便率兵入京。沒想到,連夜趕回天津的袁世凱竟然向榮祿告密。榮祿立即密報慈禧太后。21日,慈禧連發諭旨,發動政變,大肆捉拿維新派成員。

收到政變消息后的譚嗣同,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是多方設法地營救困在皇宮的光緒帝。但由于事情太過突然,諸多方案均未成功。在這樣的情境下,譚嗣同毅然赴死,決心以死來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的反抗。

譚嗣同將自己的書信和文稿都整理好,交給梁啟超,勸他到日本去避難,并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

日本使館派人前來與他聯系,希望可以為譚嗣同提供“保護”,但他毅然回絕了,并對使者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9月24日,在瀏陽會館,譚嗣同被捕。入獄后的譚嗣同從容自若,鎮定異常,寫下著名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五位維新志士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英勇就義。

臨行刑時,譚嗣同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展現了一位愛國志士舍身報國的英雄氣概。其遺骸被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的對聯寫道:“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在京檔案】

譚嗣同的故居原為湖南瀏陽會館,坐落在今菜市口大街北半截胡同41號。瀏陽會館的五間正房目前仍存,北面的兩間是譚嗣同當年所居住的房屋。其前面的院子被兩側低矮的建筑擠得只剩下一條小道,不過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見。屋頂上面蓬草叢生,柱子上的漆早就沒有了,只能看得見木頭上的紋路。緊閉門戶靠北的一間,是譚嗣同的“莽蒼蒼齋”。他的許多詩文和信札都在這里完成的。莽蒼蒼齋有一副對聯,是譚嗣同自己書寫的,上聯是“家無儋石”,下聯是“氣雄萬夫”。后又改上聯為“視爾夢夢,天胡此醉”,下聯為“于時處處,人亦有言”。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北京人物】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南宋政治家,中貢士后,改名天祥,改字履善。宋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又因在文山居住過,而號文山,又另號浮休道人。以忠烈名傳后世的文天祥,在被俘期間,不受元世祖高官厚祿的勸降,寧死不屈,毅然赴義。后世人贊許其高貴氣節,將之與陸秀夫、張世杰合稱為“宋末三杰”。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月,元軍大舉進攻南宋軍隊,南宋長江防線全線崩潰,統治者號召各地軍事將領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馬上捐獻家產充當軍費,在家鄉江西募集豪杰,迅速組建了一支近萬人的義軍,全線開赴臨安。朝廷委任文天祥為知平江府,命令他火速發兵常州,施以援助,轉瞬又命令他支援獨松關。但因元軍的猛烈攻勢,江西義軍的英勇抗戰終未能抵擋住來勢兇猛的元軍。

第二年元月,元兵突襲臨安,朝廷內文文武百官紛紛出逃。文天祥再次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負責出城與元軍將領伯顏談判,想要和談。但到了元軍大營的文天祥,卻被伯顏無辜扣留。見大勢已去,謝太后只好向元軍繳械投降。

此時,元軍已經完全占領了宋都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元軍還尚未控制。于是,伯顏妄想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號召力來收拾殘局。但文天祥寧死不投降,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回到北方。在鎮江途中,文天祥冒險逃了出來,在景炎元年(1276)5月26日輾轉到了福州,宋端宗趙昰任命其為右丞相。

但在朝廷中,文天祥對張世杰專權非常不滿,與陳宜中的意見也經常相左,最后還是離開了,前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以都督的身份指揮抗元。

祥興元年(1278)夏,南宋行朝又遷移至厓山,文天祥得知后,為幫助其擺脫困境,率軍前往,與之會合。但張世杰提出反對,文天祥只好放棄,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天,元軍大舉進攻,文天祥在率軍后退途中,遭到元軍將領張弘范的襲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打算服毒自盡,但是沒有成功。張弘范將他押到厓山,讓其勸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道:“父母,我不能保護,難道還要背叛嗎?”張弘范一再強迫文天祥寫勸降書。文天祥盛怒之下,將自己之前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寫下來給他。

當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深受感動,停止了對文天祥的逼迫。

南宋滅亡后,關于文天祥的處理,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元世祖說:“誰家沒有忠臣呢?”于是,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把文天祥送至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打算再次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讓投降的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去勸降。文天祥一見他便怒不可遏,無奈,留夢炎只得怏怏而去。緊接著,元世祖讓投降的宋恭帝趙來勸降。文天祥向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說:“圣駕請回吧!”趙也無話可說,悻悻而去。元世祖大怒,讓人捆綁文天祥的雙手,并戴上木枷,關進牢房。過了十幾天,獄卒才給他松開繩子,又過了半月,才卸下木枷。

后來,元朝丞相孛羅親自在大堂上審問文天祥。文天祥傲然而立,只對他做了個拱手禮。孛羅大怒,喝令手下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奮力掙扎,坐在地上,自始至終都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什么話可說?”

文天祥答道:“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愿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想死?我偏不讓你死!我就關著你!”

文天祥毫無畏懼地說:“為正義而死,我不怕;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一關就是三年,他在獄中,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這才知道,妻女等人都在宮中為奴,像囚徒一樣生活。女兒的來信向文天祥暗示:要想家人團聚,就只有投降。

此時文天祥雖然心如刀割,但卻不能因妻女而喪失了氣節。他寫信給妹妹:“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也就是在這樣困苦般的監獄生活中,文天祥寫出了不少詩篇,如《正氣歌》、《指南后錄》第三卷等氣壯山河的名篇。

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在朝堂之上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丞相,誰更賢能?”大家回答:“北方沒有人能超過耶律楚材,南方沒有人能及文天祥。”元世祖聽后,下了一道命令,要授予文天祥高官厚爵。

那些投降元朝的老朋友,紛紛對文天祥告知此事,并勸說他投降,但都被文天祥拒絕了。同年12月8日,元世祖親自勸降文天祥。

面對元世祖,文天祥仍是長揖不跪。元世祖說:“你來到這里已經很久了,要是能夠摒棄疑慮,像效忠宋朝一樣效忠我,那我可以給你安排一個高位。”

文天祥答道:“作為大宋的丞相,國家都滅亡了,還有什么高位呢?我只求速死,不愿久生。”

元世祖又問:“此外,你還想怎么樣?”

文天祥回答:“只一死足矣!”

元世祖盛怒不止,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便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什么話想說?或許能免死。”

文天祥呵斥道:“要死便死,有什么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南方是哪邊?”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便跪拜向南方說,“我已了然完結,心中無愧了!”于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

文天祥死時,年僅47歲,人們在他的衣服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在京檔案】

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的文天祥祠,是明清兩代百姓為祭祀南宋名臣、愛國詩人文天祥而修建的,主要是在當年囚禁文天祥的土牢舊址擴大修建而成,到現在,仍然保持著明代的建筑風格。1984年10月,文天祥祠正式對外開放。

1279年,宋軍抗元失敗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囚禁在這里的一個土室內,他在這里寫出了《正氣歌》。1376年,在按察司副使劉崧的主持下,在此建文天祥祠,街名也改為教忠坊。

文天祥祠坐北朝南,主要由大門、過廳、堂屋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面積大約六百平方米。過廳里面展示著文天祥的生平事跡,堂屋里則保存了原祠堂的大部分遺物和文天祥的部分手跡,如明代《宋文丞相傳》石碑、清代《宋文丞相國公像》碑及《重修碑記》石碑等。

室內的屏風正面,還有毛澤東手書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背面則是《正氣歌》的全文。在祠堂后院尚存有一株棗樹,相傳是文天祥在被囚禁期間親手栽植的。它向南傾斜的樹身上,仿佛滲透著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龙| 安阳市| 崇信县| 伊春市| 文化| 黄平县| 荥阳市| 哈密市| 武冈市| 长泰县| 策勒县| 平遥县| 高唐县| 苗栗县| 启东市| 东兴市| 义马市| 沾益县| 阿尔山市| 麟游县| 阜城县| 如皋市| 浦东新区| 曲松县| 昆明市| 无锡市| 清苑县| 浮山县| 夏河县| 兴隆县| 石城县| 墨江| 托里县| 海晏县| 巴中市| 九龙坡区| 揭东县| 厦门市| 沙湾县| 抚州市|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