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一月正身(2)

若能鑒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如果能夠借鑒隋朝之所以亡國的教訓,思考我唐朝之所以能夠得天下的經驗,一天比一天謹慎,雖然有功德而不自恃驕傲。焚毀殷紂王的鹿臺、寶衣,拆毀秦始皇的阿房宮,居住在宏偉的宮殿之中而心有危亡之懼,居住在簡陋的屋舍里卻感到安全,這樣就能與天地的神明在冥冥之中相通,實現無為而治,這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啊。唐太宗能居安思危已屬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危機意識貫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由此形成“日慎一日”的危機感。“日慎一日”的危機意識主要有如下幾個深刻的內涵: 一是“鑒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為什要有危機意識?就是因為任何事物都處于此消彼長、禍福相倚的陰陽轉化之中。

唐朝獲得天下,正是建立在隋朝統治者放縱驕奢、毫無危機意識的基礎上,這也意味著如果唐朝統治者喪失危機意識,終將重蹈隋朝覆轍。二是“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唐代以前的封建統治者,往往把殷紂王、秦二世的覆滅作為警示自己的反面教材,唐太宗對此當然不會忘記。通過魏徵的進諫,他更加認識到,安穩太平的形勢往往潛伏著可怕的危機,而置身于陋室之中,惡劣的環境往往能夠激發人的斗志,讓人保持清醒的頭腦,心里也才會感到安穩。如此深邃的歷史眼光,對于貞觀之治繁榮局面的開創,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三是“無為而治,德之上也”。中國道家哲學大講“無為而治”,“無為”其實并非真正地去除“人為”,而是讓人在掌握了自然規律之后,通過人的本質力量進行控制和駕馭,由此獲得天下大治的局面,這才是德性修養的最高境界。第一,把企業生存的危機感積累在日常生活行為上,尤其是在公司獲得巨大成績面前,更應該慎重考慮此后發展規劃。第二,“細節決定成敗”。領導者日常生活中的謹慎行為,日積月累就是決定此后成敗局勢的細節。

星期三積德義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我聽說,想讓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樹根生長得堅固;想讓河流流得遠,一定要疏浚河的源頭;思慮國家的安定,一定要積累道德仁義。

源頭不深而希望它流得長遠,樹根不穩固而希望它生長得好,品德不深厚而希望國家安定,我雖然非常愚笨,但是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魏徵對唐太宗進諫的“積德義”,其要義在于: 一是把德義的重要地位看作木之根、河之源,德義對于一個人而言,不再是只屬于君子才具有的高尚修養行為,而是決定個體生命意義的根本。二是德義重在積累,木之根、河之源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廣大,而在于補給樹木之生命、河流之水量的不間斷的、持久的積蓄能力,這正是小溪可以匯聚水流成為浩瀚江海的道理。三是治理國家之道與“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相通,一個君王的道德仁義就是國家這棵參天大樹之根、國家這條河流之源,根穩、源浚則國家必然昌盛。領導要注重修煉品德仁義,這不僅僅是領導個人道德問題,還直接關系到整個團隊發展的根本,沒有員工希望在無德的領導之下工作。領導還應該從公司生存的角度看待品德修養問題,不僅要求自己品德高尚,還要在任用選拔員工的時候,注意考察品德仁義。

星期四竭誠待下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當初帝王們創業時做得好的確實很多,現在能堅持到底的很少。為什么?這是因為: 他們處在深重憂患中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部下和百姓;已經達到目的后,往往就變得使氣任性、對人傲慢。自古以來,“禮賢下士”一直被統治階級作為網羅人才為其賣命的工具,“三顧茅廬”的典故,已經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收羅人才效仿的榜樣。大唐帝國的建立,也得益于李淵、李世民父子倆手下擁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謀臣將士。

但是,算得上賢能的人,往往又會沾染恃才傲物、特立獨行的個性,那么,如何能夠讓這些人心甘情愿地臣服?最好的辦法并非是榮華富貴的誘惑,而是君王們必須徹底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真誠之心對待他們,這是“竭誠待下”的第一層意義。“得人心者得天下”,大唐帝國如果是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則皇帝高居金字塔的最頂端,其下是謀臣將士,最底端的是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如此看來,僅僅得到人才還無法令這個帝國穩固,最根本的辦法是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因此,唐太宗的“竭誠待下”的第二層含義是“民為貴”。尊重員工,而且這種尊重應該建立在內心真誠的基礎上,而不是一種形式主義。

星期五十思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饞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作為統治者,如果能夠真正做到: 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想到大興土木,就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生活安寧;想到君位高且危,就不忘謙虛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害怕自己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在百川之下;游玩打獵忘返之時,就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憂慮自己松懈懶惰之時,就想到自始至終都應保持謹慎;害怕自己耳目被奉承堵塞、遮蔽,就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擯棄奸佞之人;施加恩惠之時,就想到沒有因為個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使用懲罰之時,就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

此為歷史上著名的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之一,《舊唐書》曾贊揚魏徵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貞觀十一年(637),魏徵任門下侍中(宰相之一),此是這一年所上四篇疏中的一篇。面對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唐太宗逐漸驕傲自滿,在群臣面前公開炫耀自己“武勝于古”、“文勝于古”、“懷遠勝古”,并改變了過去的勤儉作風,生活奢靡腐化,大肆修建豪華宮殿,而群臣則一味歌頌盛世。魏徵連續向太宗上疏,勸誡太宗慎思慎行,太宗閱后感激地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魏徵所諫十條,每一條都是針對人性的弱點,他告誡唐太宗在每個方面都要約束和克制自己。由于魏徵的堅持,太宗最終做出了妥協,不僅克制了自己的脾氣與欲望,還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求諫納諫的一段最著名的佳話。在做出任何一個具體行為之時,首先應該考慮一下這個行為是出于滿足自身的需要,還是有利于整個團隊的發展。

第三周

星期一擇善

從之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選取賢能之人任用,擇取好的意見遵從,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武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氣力,仁義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

……君王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哪里一定要勞神苦思,親自去代理百官的職務和差使,使自己聰明的耳目勞苦呢.選賢任能是大唐帝國對待人才的一條重要經驗,唐太宗此舉的深意在于: 一方面,人才被君王們聚集在身邊僅僅是籠絡人才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否則,賢能之人要么是裝飾,要么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如果做到人盡其才,君王就可以把自己從諸多繁雜之事中解脫出來,實現無為而治,這才是古代帝王治國的最高境界。

治國和治理企業在這一點上是類似的,現在諸多企業老板事必躬親,固然勤奮有加,但是,效果并不見得好,唐太宗的擇善從之可以提供直接的幫助。企業管理者往往在勤奮方面表現得令人欽佩,但是,勤奮并不代表包辦一切。事無巨細、無一遺漏的領導管理方法,可能適得其反,不僅嚴重束縛了手下各個部門負責人的手腳,不給他們留下展示才華的空間,還可能因為自己的包辦,嚴重挫傷下屬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有損整個團隊的凝聚力。能夠選取賢能之人到適合的崗位展示自己的才華,不僅是領導解脫繁雜勞務的最好辦法,而且是在工作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最重要途徑。人盡其才,最重要的前提是在選才上把好關。只有真正做到“擇善從之”,才有可能實現無為而治。否則,領導只能忙于為部屬的錯誤不斷地補漏洞。

星期二人臣之責

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作為人臣,在朝堂之上應當想著如何為國盡忠,不在其位應該考慮修身補過;君王有美政應該順勢幫助,國君有過失應該匡正補救,去除其惡,這是君臣同心治理國家的辦法啊。唐太宗身為一國之君,需要大臣的輔佐幫助。在他看來,作為一名臣子,如果是上朝議政,就應當積極為國家進獻忠心,如果不在朝堂之上,那就應該好好考慮是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唯其如此,才能實現君王和臣子理想的一致。唐太宗的這番話指出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只有上下團結一致,國家才有希望實現大治。在上層政治權力斗爭極其復雜,甚至殘酷的封建宮廷里,唐太宗的理想也許很難實現。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無疑應該積極倡導這樣的政治局面,并且,盡可能地創造有利于這個局面形成的各種環境。第一,調動員工們參與整個團隊建設的主動性,實現領導和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第二,員工積極參與公司建設、認真工作并不僅僅表現在工作時間,還表現在下班以后,甚至離開這個公司以后,心還能系在公司生存發展的命運上,能夠讓員工這樣做的領導才算是真正優秀的領導。

星期三居安思危

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譯文】綜觀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之時,就會任用賢能、接受勸諫。而一旦到了環境安樂之時,就必定放縱懈怠,使勸諫的人戰戰兢兢,心懷恐懼,如此日月交替,直至國滅身亡。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居安思危”是魏徵的一段精辟見解,魏徵回顧歷史上無數帝王亡國身死的悲劇,總結經驗教訓,勸誡唐太宗應該在太平大治時期心懷憂懼之心,真正踐行圣人居安思危之道。環境既可以成就一個帝王的事業,也可以導致亡國的悲劇。歷史上的越王勾踐正是在憂患危難之時,任用了大批賢能之士,臥薪嘗膽,終于成就了一番霸業。吳王夫差也正是在擊敗勾踐后的安樂環境中,放縱情欲,驕奢懈怠,最終被勾踐所滅。歷史興亡交替的事實,證明了客觀環境對于古代帝王的事業至關重要。魏徵以此勸誡帝王不僅應在逆境中崛起,還要在順境中保持憂懼之心。優秀的管理者在順境和逆境面前都應充分利用環境因素。在困境中,憂懼公司的生存危機,接受一切合理的建議,帶領整個團隊走出困境。在順境之中,則要時刻保持謹慎心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顺平县| 麦盖提县| 柳江县| 汾阳市| 斗六市| 灌阳县| 宁都县| 太湖县| 临汾市| 阳江市| 逊克县| 墨竹工卡县| 崇明县| 宁夏| 麟游县| 奉化市| 巴中市| 阿合奇县| 巴彦县| 通山县| 麟游县| 麟游县| 汾西县| 娱乐| 乌拉特中旗| 凌云县| 于田县| 玉田县| 高阳县| 丰城市| 扎赉特旗| 通州区| 旌德县| 垣曲县| 泰兴市| 汽车| 浪卡子县| 福贡县| 永州市|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