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9章 以人為鏡/貞觀之治

以人為鏡:



由于唐太宗鼓勵進諫,并且能夠虛心納諫,因此貞觀年間出現了一批敢于直諫的大臣,如王珪、魏徵、劉洎、褚遂良等,形成了以進諫為忠的風氣。在眾多的諫臣中,最著名的是魏徵。

魏徵字玄城,鉅鹿曲城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任竇建德的起居舍人,竇建德兵敗之后,入唐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曾建議李建成盡量培植自己的力量,及早除掉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李世民告發了魏徵策劃殺他的事。李世民便把他找來,板著臉問道:“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是非?”魏徵神色自如地回答說:“要是皇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發生今天的事了!”左右大臣都替魏徵捏了把汗,沒想李世民竟然轉怒為喜。他覺得魏徵很正直,就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于是魏徵開始參與朝政的一些重大決策,后一度拜相任侍中,封鄭國公,成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魏徵不但有卓越的文治武功,而且還有一套系統的政治思想。他總結了歷代治國安邦之道,其功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不可比擬的。

魏徵以諷諫出名,被譽為“前代諍臣一人而已”。他曾多次諫止太宗意氣用事,有時甚至令太宗下不了臺。魏徵還注重提醒太宗要防微杜漸,善始善終。魏徵前后陳諫200余事,曾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著名的政治諫言。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大臣建議說:有些16歲以上男孩,雖然不滿18歲,可長得身材高大,也應該讓他們當兵打仗。唐太宗同意了。但是魏徵扣住詔書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徵就是不發。唐太宗氣得火冒三丈,對魏徵說道:“你好大的膽子!竟然敢扣住我的詔書不發?”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我不贊成您這樣做!軍隊強大不強大,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用兵得法。好比湖里的魚和水,您把水弄干了,可以捉到很多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如果把那些不到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后還到哪里征兵呢?”唐太宗雖覺得有理,可就是不服氣。魏徵也生氣了,不顧一切地說:“陛下,您已經好幾次說話不算數、失信于民了!”魏徵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他別扭了好半天,才老老實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

公元628年,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年滿16歲,花容月貌,長孫皇后得知后,請求太宗召此女入宮,聘為九華。當時詔書已經發出,只是還未派出冊封的使者,魏徵得知此女已許給了陸氏,于是忙向太宗進諫。太宗聽后,立即以手詔回答魏徵,并表示自責,下令將鄭氏女歸還舊夫。

由于魏徵敢于犯顏直諫,所以太宗在魏徵面前非常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有一次,唐太宗要去南山巡游,車馬都已準備了,卻又改變主意不去了,魏徵問唐太宗何故,唐太宗笑著回答說:“本來是打算去,后來怕你不高興,所以就不去了。”還有一次,唐太宗在御花園中玩弄一只新得的鷂鷹,正玩得盡興,看見魏徵遠遠走來,太宗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就看見了,于是故意把匯報時間拖長。等魏徵走后,唐太宗發現鷂鷹已經悶死了。還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巡視,中途在昭仁宮(今河南壽安)休息,他對用膳安排不周大發脾氣。魏徵當面批評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常為百姓不獻食物而發火,或者嫌進獻的食物不精美,使百姓背上沉重的負擔而滅亡了,陛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如能知足,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意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再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唐太宗聽后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提醒,恐怕我就難得聽到這樣中肯的話了。”

公元643年,63歲的魏徵得了重病。唐太宗不斷派人前去探視他的病情。這一天,唐太宗聽說魏徵兵危,急忙領著皇太子,親自到他府里去看望。唐太宗難過地問魏徵:“您還有什么話要說么?”魏徵用微弱的聲音說:“我最擔心的就是國家的危亡啊(文言是居安思危)!”唐太宗邊聽邊點頭,表示一定記住他的話。幾天以后,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此后,他還時常懷念魏徵。有一次,唐太宗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過失。我常常拿這三面鏡子來檢察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

魏徵的忠言直諫和唐太宗的虛心納諫,使唐朝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形成了后世歷史學家稱贊的“貞觀之治”的局面。

————————————————————————————————

貞觀之治:



從公元627年~649年,這段時間是唐太宗統治的時期。在這期間,封建統治較為開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秩序穩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經歷了隋末農民戰爭,目睹了強大的隋朝怎樣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中分崩離析,因此他時時注意以隋朝的滅亡為教訓,十分重視人民的力量。他常常說:“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為有了這種認識,唐統治者為了實現長治久安,不得不對人民作出一些讓步。

在經濟上,唐太宗繼續實行均田制。均田制規定:凡18歲以上的男子,分給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口分田在農民死后要歸還國家,由國家另行分配;永業田則歸農民所有,可以買賣或傳給子孫。與均田制相適應的賦役制度是租庸調制。租是指每年納粟二石;庸指每年服役20天,可以讓農民納絹代役;調是指每年納絹二丈、棉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唐太宗對租庸調制沒有進行重大改革,但是在即位后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他盡量減少徭役的征發,即使非征不可的徭役也多在農閑時征發。如公元631年,皇太子承乾年滿13歲,需要舉行加冠典禮,這樣要征發各地的府兵作為儀仗隊。唐太宗認為當時正是農忙的季節,不應該影響正常農事,于是下詔將冠禮改在秋后農閑時舉行。

唐太宗還有重視興修水利,朝廷設有專門的官員以“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另外還命各地興修水利。他還經常派使者到各地考察官吏,勸課農桑。

在政治上,唐太宗總結了前代的經驗教訓,對三省六部制進行了適當變革。唐代時的三省是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執行政令的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下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省的早高長官是尚書令,因為李世民曾任尚書令。為了避諱,便以左右仆射作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省主要管理軍國大事的審議和決定,負責進奏章表、草擬治敕等,因而有“中書出詔令”之說,其最高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的職責是對中書省的決議進行審查,不同意的可以駁回,其長官是侍中。三省六部制的實行鞏固了中央集權,行政效率明顯提高。也正是因為依靠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的政令才能暢通。

在地方上,唐實行州縣制,設刺史和令為州、縣長官。唐太宗十分注重地方官吏的選拔,常把刺史的名字寫在寢宮的屏風上,并在每個人的名字下記錄他的政績,以決定獎懲。唐太宗規定,縣令須有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員保舉,各州刺史必須由皇帝選拔任命。

為了選拔人才,他還確立了完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提供了機會。唐代科舉制已實行分科,其中以進士科最重要。有一次,唐太宗在金殿端門俯視新科進士魚貫而入的盛況,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在文化教育上,唐太宗尊崇儒學。從貞觀二年開始以孔子為先圣,在國學中設置廟堂,以備祀典,并下令各州縣都置孔子廟。為培養更多通曉儒學的士人,唐太宗大力興辦學校。在朝廷設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在地方設京都學及府、州、縣學。國子監規模很大,曾有8000多學生。

唐太宗還十分重視歷史的借鑒作用,他曾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因此,在貞觀年間,史書編纂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編了晉、梁、陳、北齊、北周、隋等朝的史書。除此之外,還開始編修國史。

在個人方面,唐太宗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唐太宗即位后,沒有大興土木建造新的宮殿,而是住在隋朝時建造的已破舊的宮殿里。公元628年秋天,大臣們想為唐太宗造一座樓閣,但是當年發生了天災,于是唐太宗便把這件事阻止了。在建造自己的陵寢時,唐太宗親自制定規格:以山為陵,能放得下棺材即可。

經過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唐朝出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局面。犯罪的人也大大減少了,有一年,全國僅有29人被判死刑。天下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淳樸,呈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岑溪市| 家居| 乐平市| 瑞金市| 舒城县| 公主岭市| 秦皇岛市| 云南省| 额济纳旗| 射洪县| 满洲里市| 永胜县| 奉新县| 彭水| 莱州市| 木兰县| 北海市| 巨鹿县| 山东省| 新河县| 扬州市| 织金县| 北京市| 烟台市| 怀化市| 渝中区| 永泰县| 南丹县| 拉孜县| 丰原市| 高阳县| 车致| 正蓝旗| 集安市| 上饶县| 无为县| 即墨市| 英山县| 莱芜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