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白馬
- 磨子馬
- 1690字
- 2012-07-16 17:36:19
現在我要向你說說洋縣磨子橋鎮白馬村這個地方了。
漢中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譽,其轄地的洋縣裹著這一光環存在著。以前在外求學時,被同學問及我的家鄉所在地,我答陜西漢中,他們便對漢中由衷贊嘆:地方美,人也美。地方美是不假,雖然貧窮,人美也是事實,但僅限于女性,有一種說法,說是“漢中的女,寶雞的娃”,這和陜北人所說的“米脂婆姨綏德漢”如出一轍,學校里甚至有“非漢中女子不娶,非寶雞小伙不嫁”的說法,頗有搞頭,讓人啼笑皆非。
我出生在漢中的一個小縣城,城外的一個小山村里,縣城叫作洋縣,山村喚作白馬村。洋縣人是出了名的較真,尤其以白馬村及周邊村落為甚,有這樣一種說法:漢臺區的人膽小,城固縣的人喜占便宜,洋縣人最難纏,所以漢臺區人怕洋縣人。洋縣人性格執拗、耿直,遇事只講一“理”字,處理事情道理說通了事情也就解決了,不過他們所理解的“理”只限于他們自己認可的道理,比如說“父債子還,殺人償命”等等,曾有洋縣白馬村村民因鄰居失手殺了人而將其逼死,以命抵命的奇人軼事,更有老父將嗜賭如命的兒子右手五指齊刷刷剁下的令人談之變色的奇聞,類似事情層出不窮。洋縣人口音和鄰縣城固、漢臺區亦有差異,雖變化不大,但洋縣土生土長口口傳教下來的“紅苕腔”卻獨一無二,“我”念做重音“額”,“不知道”喚作“知不道”,“干什么呢”說成“奏刷哩”,聽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洋縣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濃厚,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就是洋縣龍亭人,死后被追謚為“龍亭侯”,其封地“蔡倫墓”現已成為洋縣對外開發旅游的景點,還有便是智果的藏經樓了,當年智果和尚揭榜應詔進京為太皇太后治愈了眼疾,太皇太后頒賜了許多經書,智果和尚所在廟宇便以“智果寺”為名,經書至今猶存,寺內香火旺盛。縣城北部一山稱作大爺山的便是張三豐當年修煉的洞府,其山上殘損石碑,碑刻隨處可見,但字跡已模糊不可辨認。洋縣更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饑饉年有白馬村民不知情將一只朱鹮燉吃,后經人告發,在糞坑中撈出鳥羽毛和骨頭不說,還被槍斃一事至今傳為笑談。
磨子橋這個小鎮地處洋縣縣城東南五十公里處,小鎮四面崇山峻嶺,山勢如同是蓮花一樣,將小鎮重重包裹,此鎮地方偏遠,在山間偏安一隅。說起磨子橋名稱的來歷話可就長了。
明朝崇禎年間,皇帝朱由檢欽命洋縣(皇封:古洋州)“江壩”的吉孔嘉任江南主考,從江浙湖廣一帶眾才子中為國家選拔人才,江南才子恃才傲物,把古洋州人不當回事兒。大考在即的前夜,才子們仍飲酒作樂,通宵達旦!吉老先生勸之,才子們不聽,依舊故我!臨考那天,風雪交加,很是寒冷,吉老夫子單衣藍衫,端座考場,一言不發,江南才子個個錦衣紫裘,咬著筆桿子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吉老先生命考場伺叟送來“剛炭”(木材在密閉狀態下緩慢燃燒后的殘體,又叫木炭,類似焦炭)一筐,江南才子們一涌而上生火取暖。考試結束,娃娃們交了白卷,很是生氣,在主考衙門口大書“水流千里石頭在”,并質問主考,何以無題?主考揮筆近付一聯:“山高萬聳猛虎來”,說:“何謂無題?“雪中送炭”不是題嘛?”才子們無言!
經過這一煉,在后來的科考中,才子們操上心了,什么:“三才者(《三字經》)”,“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大學\第2章\釋新民\湯之盤銘》)”,甚至“季氏富於周公而求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論語\第11\先進》)”等明暗難題,才子們都按時交了卷。江南才子果然不凡。
吉主考奏明圣上,補錄了前兩榜榜缺額,才子們當了大官,給吉大人送了許多財帛。吉大人堅辭不過,說:“我家鄉落后,加工糧食只需石磨,江南衣帛絹繡不適用。”本意欲使才子們知難而退,是不是還記“大石對聯”的氣使然,也料不出來。誰料才子們要孝敬吉大人心誠,竟然置辦了石磨,還在上面鐫了“明朝崇禎采自江南吉孔嘉置”幾個字,千里迢迢,水陸兼程,送到北方---陜西漢中,古洋州江壩。
吉孔嘉大人無奈,款待了來人,贈送了銀兩,資作返回路費,即便如此,吉大人仍是心下不安,他見村子邊的河溝無橋,便對鄉鄰們說,碩大的石磨,放在家里也無用,搬去修座橋吧!從此鎮上多了一座石橋,后來鄉親們感念吉孔嘉大人恩德,小鎮也便被命名為“磨子橋”。
這就是磨子橋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