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正月十五打燈籠
- 鄉村紀事
- 古岸云沙
- 1737字
- 2010-08-16 10:29:42
幾乎是一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了,年一天天的遠了。據說今年市里有一個大行動,要在廣場上放煙花一小時,光一個市政府給全市人民拜年的禮花就是十幾萬。這樣大張旗鼓地過元宵,總給人一種燒錢的感覺。
不知道別的企業是否景氣,或許全市的經濟指數是向上的,只有我們的企業在走下坡路,所以我這點想法有點不合時宜。你自己不樂,難道也不許人家樂嗎?再說自古以來,上元之夕,這種與民共慶的歡樂也是政府一貫鮮明的特色。
說到晚上去看煙花的事,還有一個困難需要解決,聽說這二日全市出租車罷工,因為要收回出租車手續權,而且違章費也提了價,所以晚上看煙花回家晚了就有打不到車跑著回去的危險了。
當然元宵該怎么吃還得怎么吃。雖然今天元宵是最貴的一天,漫天要價,也不見能吃出花來。
搬到城市里居住之后,老家里的一些習俗漸漸忘了,就是這元宵節吃元宵也是離鄉之后形成的習慣。不記得小時候有過吃元宵的習慣。倒是中午吃一頓水餃,就當過一個小年,這個習慣因為母親的固執還保持著。
這令我多少懷念起老家里的一些習俗來。正月初七送火把,正月十五打燈籠。
我對正月初七送火把的記憶比較深刻,據說初七這一天,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來避火(也可能是新出嫁的女兒要到婆家去避火,總之是有這么一回事),不知道是什么說處。各家各戶的孩子在場院里扎起了長長的火把,火把以長的麻桿作支架,綁上麥秸等易燃的柴火,用麻繩一圈圈纏起來,象一個大大的棒錘。早早地吃了飯,連大人們都聚在一起了,評價誰的火把扎得好,評價誰愛搗蛋,又出了什么鬼點子。大孩子在火把里夾了鞭炮,有的潑了煤油,商量著這一次要往南一直送到二里外劉油坊的莊頭上。天剛剛擦黑,火把點起來,有的個子小,火把大,舉不起來,不一會就掉了隊;有的是火把扎得不好,走不了十幾步就散了,大人們遠遠還站在村頭上,忍不住大笑,笑聲傳過來,隱隱地,小孩子忍不住,又急又躁,哭起來……據說火把送出去,這一年里,就不會出現火災了。每一年里,我扎得火把總是散得多,有時父親幫我扎,然而跑不了多遠,也散了,就地燒成了一堆灰。遠遠的大孩子們高舉著火把跑遠了,一路上小的孩子象散兵敗將,潰不成軍。火把送到半路,正遇到劉油坊的孩子要送火把到我們莊上,于是免不了一場大戰,大家揮舞著火把,嗷嗷叫著,拚殺助威。只等到火把漸漸地熄了,才邊戰邊退一路好跑逃回家來。
這樣的戰爭我只能聽哥哥們講講,等不到他們回來,我已回家睡覺去了。
然而我喜歡那種熱鬧的場合,火把通明,歡聲一片,小孩子的,還有大人的。
另一個記憶就是十五打燈籠了。
有月亮的夜晚還好。偏是陰天,不見一絲月光,到處黑漆漆的。然而一盞燈出現了,一個孩子,一只手心里托半個空心的蘿卜,蘿卜里一點煤油,油心里一絲棉線的捻子,另一只手捂著,擋著因走動而起的涼風,手心里一點點烘烤的溫暖,讓人想起冰心的《小橘燈》里的故事。
然后是二個、三個、四個……慢慢地,大家都聚在一起了,在小胡里穿行,擠在一起,比比誰的蘿卜心兒大,誰的捻子好,誰的燈火兒旺。
有一兩個提著紙燈籠,大朵的紅牡丹,或者古裝的美人兒,據說是家里外出的人從大城市里買回來的,羨慕,妒忌,故意向他的燈籠上吹氣兒,三擠兩吹的,紙燈籠終于抗不住,著火了,不一會,便只剩了一個空空的殼兒了,最后連青稞的支架也燃著了,空地上留下一堆灰,他抹著眼淚,深一腳淺一腳,摸著黑回家去了。
于是就有點敗興了。索然無味了。各自散去了。
后來是所有的孩子都買得起燈籠了,然而打燈籠的孩子卻越來越少了。
十年前市里還常常搞什么燈會、燈謎,人擠得水泄不通,燈籠好看的地方,人就多,人越多的地方越熱鬧,反而是冷清的街道上,幾盞孤零零的燈籠,無法惹人注意,少有人走的凄涼之境,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現在是燈會也不搞了,改成放煙花了。
前一年正月十五,附近有一個單位放煙花,什么水簾洞,火燒云,龍飛鳳舞,火樹銀花……很多人觀看,然而活躍的還是年青人,成群結隊,倒是應了中國“情人節”之說。正月十五的熱鬧還是小孩子與年青人的熱鬧。
然而年是越走越遠了。
年歲愈長,愈對于過年沒有了感覺,慢慢怕了過年。
只不知,今年的煙花怎么樣?
20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