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4章 張經調廣西狼兵,沿海抗倭鏖戰急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3229字
  • 2019-08-26 09:34:36

在整個的嘉靖三十三年夏天,在張經與李天寵的指揮下,俞大猷、任環、湯克寬等抗倭名將率領的明軍與湖南保靖兵以及嚴家兵等地方武裝共同配合作戰,取得了抗倭戰爭中的盛墩大捷,給了倭寇以沉重打擊。但是由于倭寇侵擾活動的范圍極其廣大,倭寇總兵力的強大,抗倭戰爭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投入在抗倭戰爭前線的明軍總兵力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決定征用廣東和廣西的狼兵剿倭。由于張經曾經擔任過兩廣總督,在兩廣和閩浙沿海有好名聲,深為士兵所愛戴,于是皇上詔命南京兵部尚書張經總督江南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省軍事,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專任抗倭事宜。改王忬為左副都御史巡撫大同。王忬原任巡撫之職由徐州兵備副使李天寵繼任。

張經坐鎮嘉興,以俞大猷為總兵官,總督海防諸軍務,使與狼山總兵官水陸相應。狼山總兵官是誰呢?他就是廣西壯族土官所屬的“狼兵”總兵官岑花,直隸州土官岑璋之女,生于明弘治九年。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生性助人為樂。長大成人以后,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田州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俗稱瓦氏夫人。

嘉靖六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岑猛與其子死后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岑花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狼兵是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與湘西土家族的土兵合稱為狼土兵。“狼兵”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北部以及貴州南部部分地區,由于作戰勇敢,故稱“狼兵”。嘉靖三十三年夏天,朝廷決定征調廣西壯族土官所屬的“狼兵”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部隊前往東南沿海抗倭。張經深知廣西少數民族“狼兵”軍隊勇敢善戰,便傳令征調田州土官岑大祿、大壽領兵出征。曾祖母瓦氏以大祿等年幼不能擔任軍職,請示督府允許她親自帶兵前往江浙前線征倭。督府知道瓦氏夫人有膽略、有威望,便準其所請,并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岑花表示決心:“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

岑花接受了抗倭任務后,督府派南京車駕司主事阮文中前來迎接。當時岑花打算以田州“狼兵”一萬八千人應調,上司沒有同意,只準六千八百名。各地土司從征兵額是:田州瓦氏鐘南、黃仁等部有步兵四千一百多名,而歸岑花統率的隊伍有歸順州土目黃虎仁等所部八百六十名,戰馬四百五十匹,岑花隨從兵四十多名;韋起云與長子韋應龍率領東蘭、南丹、那地等州“狼兵”千余人應征,其中那地州州官之弟莫昆、莫從舜等所部五百五十名;那地州土目羅堂等所部五百九十名;東蘭州土目岑褐等所部七百五十名。以田州岑花為總兵參將,東蘭州韋起云為總兵副將,以韋起云為前鋒,選擇吉日啟程。

出征前,有定律三虎,抹馬五豹智力出眾,拜倒膝前,愿為副將。三虎、五豹都是黃姓人。岑花統率的大軍時有二十四猛將,加上狼兵與生俱來的勇猛強悍,成為一支戰斗力強大的軍隊。在明代土司時代的桂西壯族家庭,凡生下男孩,往往將他當作未來的狼兵而加以訓練。男孩出生后,他的父母稱一塊與男孩體重相等的鐵塊,掛在孩子的床頭,待他長到十來歲,即用這塊鐵打制成刀,掛在腰間,便于隨時舞刀練拳。

張經處理了調動狼兵的事情,又請示皇上,于六月十日調原任湖廣按察司副使張景賢,整飭淮、揚兵備,專理海防,仍掛職于湖廣。添設兵備一員,專駐泰州,以防通、泰、海州倭寇出入之路。十一日,明廷調撥南京戶部銀兩萬兩,作為蘇、松備倭軍費。

二十日,江北倭寇進攻如皋縣城,由于軍民英勇抵抗,倭寇沒有打下縣城,只得撤退。

八月十五日下午,有八十多名倭寇乘坐一艘船從江南駛入通州境內的鹽場呂四場,由于這里東部和北部都臨海,南至海門縣,西界余東場,是歷史悠久的著名鹽場,唐武德三年始置亭場煮鹽。五代末置場設官。元明置司令、司丞管理煮鹽業。這里年產鹽量巨大,所產之鹽有尖鹽、聚煎鹽、板曬鹽、精制鹽四種,鹽質稱淮鹽之冠。所以這里常常成為倭寇搶掠的地區之一。倭寇在呂四場登岸后,溜到本場西北部的鹽民居住區,闖入灶戶周顯的家中,強迫周顯給他們提供食宿。周顯一家人被倭寇扣押,無法傳出消息,只得給倭寇做飯吃,給倭寇在堂屋里打地鋪讓倭寇睡覺。第二天清晨,倭寇將周顯一家人都捆綁了,堵塞了嘴巴,然后溜到余東場的鹽倉附近,準備搶鹽。此時被鹽民發現,一陣吆喝,鹽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倭寇看到鹽民人多勢眾,不敢輕舉妄動,做出殺人的姿態,鹽民也不敢接近,雙方僵持著。情況立即報告給海門縣署印官趙卿,趙卿命令巡捕典史余亭舜、張港巡檢王世臣、會同呂四場把截百戶伯永福、該場大使朱汲、副使李政、義官盧漢、大河口備倭千夫常潮,各領親兵和民兵灶勇與倭寇戰斗。混戰中,三名官員親兵和三名灶勇戰死,而倭寇卻沒有死傷一人就逃跑了。

但是倭寇并沒有遠離,十七日,倭寇放火燒毀了灶戶朱伯等三家的草房十四間,殺死灶戶高橋等六人。當天夜里,倭寇在余東場大肆搶鹽,打死灶戶多人。淮揚兵備副使張景賢率領部隊趕到,而此時倭寇已經滿裝兩船鹽從運鹽河離去。百戶伯永福率領三百名明軍追趕到曹嚴洼地方,倭寇一邊用火繩槍和弓箭射擊一邊逃跑,到底被倭寇逃脫。

十九日,又有倭寇至余東場西的鹽倉搶鹽,分守通泰參將梅希孔調掘港場把截、宿州衛鎮撫呂圻、通州所千戶顧萬元,會同百戶伯永福等,共同堵截倭寇。有余東場灶戶江畢等人與倭寇展開激戰,打死倭寇一人,倭寇退入灶戶袁祿家,入夜后逃往海門。

到了十月三日,又有七十多名倭寇侵犯海門縣境,淮揚兵備副使張景賢得到斥候報告,當即率領部隊前往截擊,當部隊趕到通州呂四場,倭寇正在那里大肆搶鹽。原來呂四場是海鹽產場,東、北二面皆臨海,南至海門縣,西界余東場。唐武德三年始置亭場煮鹽。五代末置場設官。明朝時屬兩淮都轉運鹽使通州分司管轄,這里產鹽數量巨大,而且質量很好,成為倭寇常常侵入的地方。好在這股倭寇只有七十多人,被張景賢的六百多名明軍官兵包圍著打,將七十多名倭寇全部打死。

在浙江溫州,也是經常遭受倭寇入侵的地方。說起來,溫州還是最早的抗倭大本營。早在六七年前,朱紈作為浙江總督兼理蘇浙閩粵四省軍務,以溫州為抗倭大本營,進行了搗毀雙嶼港和走馬溪之戰,抗倭戰爭勢如破竹,大有徹底根除倭患之勢,可惜朱紈被沿海勢家望族聯合朝廷勢力將朱紈扳倒,朱紈含恨自殺。倭寇從新抬頭,從那時候開始,沿海倭患越來越嚴重,抗倭戰爭逐漸進入白熱化。

從嘉靖三十年春開始,倭寇開始在平陽墨城、錢倉、徑口、麻園、九都江口等地大肆燒殺搶掠,接著,八都豐山、巖頭、塔下、陽岙,直抵仕巷、儒林、沙角、岐頭、瑞安東浦等地都先后遭受倭寇搶掠,整個的溫州一片哀嚎,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雖然有溫州衛指揮僉事夏光等明軍將領率領部隊與倭寇血戰,各地自動組裝民兵抵御倭寇,但是抵抗力量過于薄弱,夏光、武緯、李翰、高良等明軍將領戰死,村民張司輿、壯士趙連博等也在與倭寇戰斗中犧牲。

進入嘉靖三十三年,雖然倭寇搶掠的重點在松江府與蘇州地區,但是溫州仍然時有倭寇侵入。嘉靖三十三年夏,倭寇自樂清黃華登陸,在胡家垟,象山等地劫掠,遭到明軍截擊,退回海中。十月初的一天,倭寇從永嘉霓岙山登陸,在樂清湖頭、黃華、瑤岙一帶搶掠,被溫州衛協守指揮祁嵩率領明軍截擊,倭寇敗退逃跑。幾天后,倭寇九十多人乘船在甌江測量水道,突然刮起臺風,倭寇登岸竄上黃華。磐石衛指揮劉茂、蒲岐千戶秦煌、應襲千戶魏履謙各率領明軍趕來,將黃華包圍起來,倭寇拼命突圍。突圍中,應襲千戶魏履謙戰死。倭寇丟下十多具尸體逃跑入海。

十月初四,二百多名倭寇從永嘉霓岙山登陸,在樂清湖頭、黃華、瑤岙一帶搶掠,被磐石衛指揮劉茂、蒲岐千戶秦煌率領明軍擊敗,倭寇敗退海中駕船逃跑。

十一月初三,溫州衛協守指揮祁嵩領兵巡哨,當部隊行進到龍灣的寧村所附近,突然遭到倭寇的伏擊,百戶劉敏英勇迎戰,倭寇數架火繩槍同時向劉敏射擊,劉敏躲閃不及,中彈犧牲。此次遭遇戰,明軍有官兵六十二人犧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理塘县| 临安市| 慈利县| 南陵县| 西充县| 团风县| 桃江县| 遂溪县| 英德市| 淳化县| 芒康县| 绥宁县| 苏尼特左旗| 丹棱县| 灵丘县| 腾冲县| 光山县| 额敏县| 玉山县| 稷山县| 富裕县| 营山县| 深泽县| 荥阳市| 达尔| 淮安市| 蓬溪县| 略阳县| 松溪县| 梅州市| 紫阳县| 辉南县| 梁山县| 连平县| 南雄市| 江都市| 永康市| 台湾省| 庆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正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