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1評論第1章 前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很難找到一個象猶太人這樣從深重的災難中崛起的民族,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惟一被打散而脫離原居住地,又在2000年后恢復聚集地的民族。他們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但有二千多年處在流離失所,浪跡天涯,屢遭屠戮的痛苦經歷之中。這樣的歷史在世界民族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以色列人常說“我們民族的歷史就是世界的歷史,是從洪荒開始的歷史”。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以游牧為主,逐水草而居。
當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大多還處于原始的茹毛飲血、筑巢而居的蠻荒時代,人類如同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一樣混沌未開,一片迷蒙時,古猶太人就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由于水是維系人與牲畜生存的基礎,所以古猶太人將目光投向了蒼天,因為只要有了雨水,他們就可以儲存備用,牧草就能生長,人、畜就不會渴死餓死。于是,雨神成為他們頂禮膜拜的萬物之主。他的名字叫“耶和華”,因敬畏而諱其名,稱他為“阿特乃”,意思是“我的主”,直到今天猶太人仍這么稱呼。除雨神之外,他們也崇拜石頭、山巒、月亮、太陽和動物。
據《舊約圣經》記載,4000多年前,古猶太人部落首領亞伯蘭意識到,他可以從耶和華那里獲取力量,從而將猶太人團結起來。于是,他將“耶和華”描繪成無所不能之神,并說猶太人是耶和華的子民,聲稱,他已得到耶和華的旨意:“我必叫你成為大國,賜福給你,叫你的名字為大,而你也要讓民眾得福。”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即“萬民之父”的意思。根據“耶和華的旨意”亞伯拉罕率眾從美索不達米亞遷到了迦南(即今天的巴勒斯坦),當地迦南人稱他們為“哈卑路人”(Habiru)意為“過河而來的人”后被稱為“希伯來人”(Hebrew)。迦南在《圣經》中被稱為“流著奶和蜜之地”,它成為古猶太文明的培育地。
相傳亞伯拉罕老年得子以撒(希伯來語為“笑”的意思)。以撒在40歲娶妻后,得一對雙胞胎兒子。第一個出生的,混身是毛于是給他取名叫“以掃”(“有毛”的意思),第二個是抓著哥哥的腳后跟出生的,便給他取名叫“雅各”(“抓住”的意思)。長大后的兄弟二人性格迥異。以掃深得父親的欣賞,雅各受到母親的喜歡。根據祖先傳下來的規距,部落首領的職位要由長子繼承。聰明、機靈,工于心計的雅各,為了獲得長子的名分,在一次以掃饑渴難奈之際,用一碗紅豆湯換得忠厚、粗獷的以掃的長子權。后來又在母親的幫助下,騙得父親的祝福,試圖成為希伯來人的首領。以掃在得知真相之后,便謀劃著要在父親去世之后殺掉雅各。為了躲避以掃的報復,雅各逃到了舅舅的部落,并娶了他的兩個女兒利亞和拉結。雅各和他的妻子及其侍女共生了12個兒子,他們是猶太人傳說中12個支派的始祖。
雅各在舅舅家生活了十幾年,孩子們漸漸長大,他所擁有的羊、驢、駱駝成群,仆婢眾多,可他卻越來越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雅各不顧舅舅的反對,帶著全家人踏上了歸鄉的路。
根據《舊約圣經》中的記載,在雅各率家人到達約旦河畔的雅博渡口的晚上,一位天使從天而降,與雅各摔跤,直到黎明也難分勝負,天使便在雅各的大腿窩的筋上捏了一把,使雅各傷了腿。但雅各仍帶傷與天使摔跤,看看漸漸放明的天,天使說“讓我走吧,天亮了。”雅各提出只要天使給他祝福,他就讓他走的條件。天使在給雅各祝福時,知道他叫雅各后,就說:“你以后不要叫雅各了,就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摔跤的人”)吧。”然后天使給雅各進行了祝福。從此以后,雅各的子孫后代又得名“以色列人”,與“希伯來人”一樣,成為古猶太人的稱謂。雅各后來繼承亞伯拉罕的權利成為猶太人的領袖。
雅各時期,迦南發生大旱,常年不雨,禾苗枯死,顆粒無收,許多人饑渴而死。于是,猶太人在雅各的率領下遷居到埃及尼羅河三角洲中部,古代亞非商旅往來的要沖之地——歌珊地區。這里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氣候宜人,在當地居民的影響下,猶太人加速了由流動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的過渡。雅各的12個兒子也在此繁衍發展成猶太人的12個部落支派,人丁興旺。他們占有土地,發展商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與此同時,生育日繁,人口迅速增多,活動地域也逐漸越出歌珊,猶太人在埃及生活的400年中,大批被稱為喜克索斯人(埃及語的意思是“外來的統治者”)的游牧部族從迦南涌入埃及,征服了尼羅河三角洲。這一切勢必招致埃及人的嫉妒和排斥。公元前16世紀中葉,底比斯的王公集結埃及各地的力量,最后把喜克索斯人驅逐出尼羅河盆地,恢復了埃及的獨立,并迅速向外擴張,武力征服了今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猶太人在埃及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大批猶太人淪為奴隸,然而,猶太人的生命力卻異常旺盛,他們照常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于是,埃及法老下令:所有猶太人的新生男孩兒都必須溺死。以達到滅絕猶太種族的目的。猶太人的居住區哭聲遍野,剛生下兒子的母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扔進尼羅河,肝腸寸斷。雅各的后代面臨斷絕的境地。
正當猶太人慘遭涂炭的歷史時期,僥幸逃生,被埃及公主收養的猶太男孩兒摩西,漸漸長大成人。他決心拯救受難的猶太人。一天,摩西宣稱耶和華授命他率領同胞離開埃及,返回到美好寬闊的“流著奶和蜜之地”的迦南。約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摩西的率領下,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猶太人勝利走出埃及。“出埃及”在猶太民族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深遠意義。它不但意味著猶太人擺脫異族奴役的自我覺醒,同時也是古代猶太民族開始形成的一個關鍵性標志。此后,每當猶太先知警告猶太人不要喪失獨立或拋棄信仰時,總是讓他們回憶遷出埃及這段歷史。
正是他——摩西,這位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奠定了古代猶太民族形成和猶太教創立的基礎。
摩西率領衣衫襤褸的猶太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艱難行進中,面臨饑餓、干渴、疾病、勞累以及強敵追擊阻攔的威脅,不少人動搖了決心,懷念起他們在埃及雖被奴役卻能維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們多年來在埃及受多神信仰的影響,對本族主神耶和華的尊奉篤信產生了動搖,以至在征途中摩西隱居西奈山修道40天的時間里,他們學著埃及人的樣子,用自己的金首飾鑄了一頭小金牛,放在營地中央,宰殺牲畜,供奉金牛,男男女女圍著金牛又唱又跳。下山后的摩西看到這一叛教行為,怒不可遏。假托耶和華之名對離經叛道的人發動一場“清教運動”。
為了統一精神信仰,摩西不得不重返西奈山。40天后,摩西精神飽滿地托著兩塊石板返回,他聲稱石板上刻的是耶和華在西奈山上向他傳授的十條誡律,是耶和華與猶太人訂立的約法:
一、除了耶和華之外,不可信仰別的神;
二、不可為自己雕制和崇拜任何偶像;
三、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尊名;
四、當守安息日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
五、當孝敬父母者,福壽長久;
六、不可殺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盜;
九、不可作偽證;
十、不可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讓猶太人的12個部落在西奈山下設立祭壇,宰殺牛羊,將牲畜的血一半灑在信徒身上,一半灑在祭壇上,以示與耶和華立下誓約。以后猶太人時時事事都必須嚴守“十戒”。由此,摩西創立的人類最早的一神教——猶太教在西奈半島誕生了。“摩西十戒”不僅成為猶太教的基本教義,也是人類最早的法律之一。
經過40年的荒漠飄零,艱難跋涉,靠著虔誠的信仰,猶太人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故園——迦南。
以耶和華為惟一崇拜之神的猶太教誕生了。“沒有信仰的民族就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猶太教不僅把猶太人團結了起來,還為猶太人的發展、向外蔓延奠定了基礎。
在猶太人的宗教觀念中,“特選子民”、“應許之地”的思想特別濃厚,它們成為猶太教的核心內容之一。
“特選子民”意即猶太人是上帝從萬民中挑選的特等選民,負有上帝委托的特殊使命。深信這一說法的猶太人認為,作為忠實的信徒的猶太民族體現了耶和華的旨意,因而被選作特別恩寵的第一選民,成為人類中“與萬民有別”的最優秀民族,并賜福予他們,其他民族也因他們而得福。“特選子民”的思想觀念使猶太人產生一種盲目排他的民族優越感、自大感,而他們為上帝所授予的“拯救萬民”,成為“人類榜樣”的崇高使命又塑造了他們世界主義理想的價值觀。
“應許之地”意思是迦南早就是上帝應允賜給猶太民族永遠居住的一塊樂土。事實上,這塊“應許之地”并不肥沃,但卻反映了四處漂泊的猶太人對土地的渴望。而這也僅只是一塊在精神上被授予而在事實上并未完全占有的土地。所以幾個世紀后,猶太人又根據耶和華的旨意,重新征服了這塊“應許之地“。并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其后,耶路撒冷的耶和華大圣殿成為猶太教的圣地。
后來希伯來王國滅亡,猶太人離散各地,而“應許之地”的觀念卻因返鄉復國的強烈愿望而大為增強。猶太人認為,耶和華曾向他們的祖先雅各保證過,無論以后猶太人流散到哪里,他最終一定會佑助猶太人返回這塊“應許之地”。耶路撒冷也將成為上帝主宰世界的中心。這給后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耶路撒冷之爭埋下了戰爭的種子。
猶太教作為猶太人的民族宗教,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神教。對自稱為耶和華“特選子民”、負有上帝神圣委托的猶太人來說,猶太教不僅是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的表達形式。它既表現為宗教觀念、宗教文獻和宗教儀式,也表現為社會政治體制別具一格的文化習俗。早期猶太民族的歷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與猶太教的發展緊密關聯、相伴相隨的,相應地,猶太教無疑成為古代以色列——猶太文明的核心和支柱,是其艱難逆境中永不枯竭的精神慰藉之源泉。
及至以色列和猶大兩王國滅亡后,深重的民族災難極大地刺激了猶太民族的宗教信仰,進一步促進了猶太教一神觀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而這一發展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先知運動”密不可分。
先知是猶太人的精神領袖,是猶太教中的重要人物。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是偉大的詩人,但他們的思想又遠遠超出詩人的思想;他們能言善辯,但他們又不僅僅是雄辯的演說家。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敢于堅持他們所認為的真理。
先知的聲音代表了民族的良知。他們的思想以著書立說的形式被記載和流傳了下來。這形成了猶太教的主體教義。如《摩西五經》(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先知書》、《圣徒傳》、《猶太教法典》等。這些宗教經典的完成不僅促進了猶太教的鞏固和發展,而且使猶太人的生活有了規范,這對流散中的猶太人能在近2000年的長時間中保持民族的同一性起了關鍵的作用。
他們在社會矛盾激化之際,常借上帝耶和華之口揭露時弊,呼喚正義,勸諭世人,極力鼓吹復興耶和華的獨尊地位,反對并要求清除種種偶像崇拜的污垢。他們向猶太人傳達上帝的預言和旨意:猶太民族要遭受亡國和流放之苦,但上帝不會忘記他的特選子民。歷經苦難的猶太民族最終會回到上帝對他們應許之地,建立自己的國家。猶太人必須固守這一信念,否則就不可能獲得拯救。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苦難和快樂的歲月里,猶太教以后之所以征服異族、征服世界,就是因為有一大批猶太先知云集在周圍,真理才戰勝謬誤,屈辱才換成笑容,圣殿被燒毀又重新建起,猶太人被追殺又重新聚集,生生息息,不斷壯大。先知們以自己對猶太教的忠誠和杰出的智慧促進著猶太民族和猶太教的發展、壯大,甚至所向披靡;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鞭撻人們、啟迪人們,拯救宗教又發展宗教,同時還形成了猶太民族的智慧之源。
猶太人的杰出智慧就是因為擁有了智慧絕倫的先知們。
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王國建立后,在首都耶路撒冷出現了訓練“先知之子”的學校。這種學校靠人們捐款集資辦學,學生自己動手建造校舍,采用小組教學和自愿學習的方式。祭司和先知成為最早的老師,他們向學生傳授律法、祈禱和禮拜儀式等知識。到公元前6世紀猶大王國滅亡后,猶太教會堂成了人們學習的主要場所,并出現了專職的教師,教授法律、歷史、文學和希伯來語等知識。為了保持民族精神上的統一,對耶和華至高神的篤信與虔誠,對摩西律法的通曉和信守,對猶太人歷史和偉人的反思和崇敬,對世俗生活中的“必須”和“禁忌”的遵循和規避,對生產技能與動植物知識的介紹、普及,都是猶太教育中的基本內容。
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學者比國王偉大,在猶太人重要經典著作《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名話:“學習是最高的善。”強調了學習在猶太人倫理規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猶太人愛學習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在猶太教中,教義和律法本身十分強調人與“上帝”的立約和溝通,認為不熟悉教義、不研讀律法,就會失去精神信仰的支柱。因此,認真學習《圣經》,從小接受宗教教育,成為每個猶太人的責任和義務。
《舊約圣經》中有一個特殊的篇章《箴言》,它以長輩訓導子女的方式講述猶太人關于修身、持家、處世、辦事、修養等格言和諺語,它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使智慧的人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到智謀,而要獲得智慧和知識又必須篤信上帝,因為“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敬畏上帝、履行律法、獲得智慧、學習知識,這幾個方面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匯合成猶太教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在猶太人家庭中,孩子最初接受的是母親的基本道德教育。孩子稍大后,父親開始向他傳授有關猶太民族的傳說、宗教信仰和祖先訓誡等方面的知識和某一專業技能。《箴言》中說:“我的孩子,你要聽從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母親的法則。”
猶太人重視學習,重視教育的傳統是猶太文化得到充分發展的重要保證。
猶太人崇尚知識,在他們的家庭中也可見一斑。一個典型的猶太家庭與中國家庭相仿,男子外出掙錢養家,女子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確保子女完成學業。富有人家是這樣,貧困之家也是這樣。一個猶太孩子,除需要外出求學外,每天還要作多次祈禱;每七天要過一個安息日;每年有十幾個節日,父母通過這些對孩子進行著宗教的民族的、也是文化的教育。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是非猶太人所無法比擬的。猶太傳統婚姻也體現著猶太人尊重知識的精神,困境中猶太人最懂得優生優育的道理,才智一般的猶太人尚難立足社會,更何況才智低下的人呢。猶太人的“門當戶對”不完全是財富與門第的匹配,而是人的素質的匹配。富人愿為子女尋找有才華的青年或品行好的拉比家的子女,而不管他是貧是富;貧窮的父母寧肯變賣家財也要為子女找一個有知識的人家。
猶太人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流落于世界各地。他們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時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猶太民族杰出的科學創造力,源自這個民族特有的開放式的社會文化背景。許多猶太家庭主動與其他民族接觸,大量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養料,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視野更加開闊,汲取的知識養料更加豐富。
中國人從小接受的就是天文地理的教育,而“以色列沒有地理,只有歷史”。因為以色列是個地域非常狹小的地方,但幾乎每個地方都堆積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比如說,以色列北部有一個叫泰爾的地方,這里的歷史大約可以堆積四五十層。這里的統治者曾被推翻、被征服的歷史事件特別多。
中國軍人有去烈士陵園憑吊的習慣,而以色列軍官學校則把軍官學員拉到馬塞達。在死海邊,有一座相對特別高的山,山上有一個大城堡名叫馬塞達。公元70年前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等城堡都被攻陷,只剩下馬塞達。一萬名羅馬人的奴隸士兵曾經圍困馬塞達長達三年之久而無法攻破城池。在城堡行將陷落時,守城堡的以色列人認為,反正都是死,倒不如為了不當羅馬人的奴隸而集體自殺。公元73年4月15日,所有守城的人經過抽簽只留下10個男人,由這10個男人把所有守城的人都殺死,然后再自殺。這當中,只有3個女人逃跑了,她們遂向羅馬人報信,并把這段歷史留傳了下來。羅馬人進入城堡后,發現,馬塞達只剩下一堆廢墟。現在的以色列軍官學校的學生每次都是步行爬到山頂的馬塞達,并莊嚴地宣誓:“馬塞達絕不會再陷落!”意指以色列絕不會再遭到滅亡。
正是在靠著精神的輝煌創造,靠著不屈不撓的生存信仰,靠著生活的正確理念,靠著知識的無窮力量,一次一次被剝奪生存權利的猶太人,一次一次從滅絕的厄運中逃離。正是在這種把握自身命運的種種嘗試與挫折之中,猶太人在世界文明的殿堂里,點燃了一堆令人肅然起敬的圣火。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猶太人的教育拋棄了很多浮華的東西。猶太人教育的根本前提是:一切教育都是為了民族的生存,也就是“愛祖教育”。所以,以色列法律規定,學生高中畢業以后,只要身體沒有殘疾,只要沒有病,只要不是同性戀,只要沒有宗教方面的特殊限制,就必須當兵,服完兵役后再去上大學。因此,以色列的大學生大都顯得比較“老成持重”。正是由于其“老成”,他們的學習觀念與那些從校門到校門的學生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的創造力也極為出色。猶太人特別重視傳統教育,比如孝道。因此,他們有比較強的家庭紐帶。歷史上對猶太人的迫害非常厲害。在歐洲,就有法律明文禁止猶太人不能擁有不動產。這就意味著,當猶太人失去享有不動產的權利后,惟一的財富就是頭腦中的智慧。猶太人只好做別人不做的事情。因此,在歐洲歷史上,凡是做“抽象概念”事情的人通常都是猶太人。
在這種條件下,猶太人非常重視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因此,在人們的印象中,猶太人走到哪能里,他們都是高智商的典型代表。在以色列,開拖拉機的、養雞的全是大學畢業,最次的也是高等職業學校畢業(類似于中國的大專文憑)。猶太人無論“流浪”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他們總是帶著觀念來,帶著觀念去。他們非常清楚不動產是帶不走、也守不住的。
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于懷疑,隨時發問。猶太先哲曾這樣教導猶太人:讀過很多書的人,如果他不會用書上的知識,也只是一只“馱著書的騾子”。猶太人重視知識的應用和獨立思考是來自于他們的基本信仰和生活經驗。他們認為學習是以思考為基礎的,而思考又是懷疑和問題所組成的,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基于這種認識,猶太人家庭教育特別注重與孩子思想的溝通和交流,使孩子在同成年人交談討論中,引導他們投入學習和研究。所以,許多猶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有人稱猶太民族是一個企圖提示自然和人類秘密的哲學家民族。而善于思考宏觀的、深層次的問題,喜歡抽象,喜歡邏輯,擁有永恒的探求心境,更是鑄成了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為他們的成功與發展作了充分準備。美國大蕭條后,工商界、金融界、新聞界等行業中出現了一批成功的猶太人。而在世界范圍內,有像羅思柴爾德、蒙蒂菲奧利等猶太人富豪,有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有成就的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據統計今天在美國的億萬富翁之中有20%的猶太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中有20%是猶太人;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中有20%是猶太人;猶太人在家中打一個噴嚏,世界上所有的銀行都將連鎖感冒;五個猶太人湊在一起,便能控制所有銀行的黃金市場等等。
猶太人的教育不但使猶太人精明富有,而且還使他們民族中的每一個人流落于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如魚得水般地開創他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