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
【注 陽明之脈榮于面,故其衰也面焦。夫氣為陽,血脈為陰,故女子先衰于脈,而男子先衰于氣也。】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
【注 三陽之脈盡上于頭,三陽脈衰,故面皆焦。】
丈夫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
【注 平脈篇曰:寸口脈遲而緩,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陽氣衰,故顏色焦。】
六節臟象論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
【注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
脈要精微論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知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注 此古色生于氣,氣生于臟,欲其氣華于色而不欲臟象之見于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璧,黃如羅裹雄黃,黑如重漆,乃五臟之氣章華于色也。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此五臟之精象見于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色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明者五臟之神明,言五色之發乎五臟之精氣神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注 五臟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后能視萬物,審短長。如精微象見于外,則精氣內衰,視物昏瞶,而壽不久矣。此反結上文之義而言,視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資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注 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于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于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
【注 足陽明之脈,從氣沖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傷,故脈盛而色赤也。飲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注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注 腰者腎之腑,腰傷故腎脈盛也。傷于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于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五臟生成篇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注 奇脈,奇經沖任之脈色也。沖任為經血之海。五臟之血,皆歸于肝,故外榮于目。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見面黃者,五臟之陰而俱得胃脘之陽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注經云:人無胃氣者死,面無黃色,無胃土之陽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臟邪乘陽,純陰無陽,故皆死也。】
玉版論要篇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注 五經之脈見于色,氣血衰則面色脫而夭然不澤,故至百日五臟之氣盡而已矣。】
診要經終論
少陰終者面黑。
【注 心之華在面,面黑者,火氣滅而水氣脫矣。】
刺熱篇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注 肝屬木而位居東方,故左頰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注 肺屬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注 腮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
咳論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注 水聚于胃,則上關于肺而為咳,咳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氣上乘,故面浮腫而氣逆也。】
風論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庬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注 風邪干于腎,則水氣上升,故面庬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
【注 頭乃諸陽之會,因沐中風,則頭面之皮腠疏而陽氣弛,故多汗惡風也。】
厥論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注 癩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其脈循腹屬胃絡脾,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經氣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熱。】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注 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從耳后入耳中,下頰車,循胸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脈解篇
少陰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于血也。
【注 秋時陰氣正出,則內奪其所藏之陰,陰氣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針解篇
人齒面目應星。
【注 人面有七竅,以應七星。】
骨空論
數髓空在面俠鼻。
【注 言面之俠鼻間,而有數處之髓空也。】
氣交變大論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陽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視(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發,氣并膈中,痛于心腹。
【注 六癸之歲,水運不及,土乃勝之,若辛丑、辛未歲司天之氣,上臨太陰濕土,則太陽寒水在泉,水弱土勝,木后復之,陽明屬土主面,故面色時變。】
六元正紀大論
金郁之發,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干,面塵,色惡。
【注 此受司天在泉之勝制,郁極乃發,以報復其歲氣。如庚子庚午歲。太商金運,而上臨少陰;庚寅庚申歲,太商金運,而相火司天;乙巳乙亥歲,少商金運,而相火在泉;乙卯乙酉歲,少商金運,而君火在泉,則金氣皆郁矣。咳逆嗌干肺病也。《靈樞經》曰:足少陽是動病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又曰:肝是動則病腰痛嗌干,面塵脫色,蓋金氣復而肝木病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陽明司天,燥淫所勝,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于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干面塵,腰痛,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痊癰。病本于肝,太沖絕,死不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注 陽明司天,卯酉之歲也。燥金淫勝于上,則肝血傷而面塵,蓋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沖,肝經之俞穴脈也。肝氣已絕,故死不治。苦溫能勝清,金辛能潤燥,燥必內結,故以酸苦泄之。】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甚則嗌干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注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乃足少陽病。嗌干面塵,乃足厥陰病,蓋金勝而肝膽病也。】
岐伯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衂善悲,時眩仆,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淡淡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干;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于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臟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寒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注 太陽司天,辰戌歲也。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故面赤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
【注 此濕淫于上也。】
靈樞經
本輸篇
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后。
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注 氣血皆上于面,天熱甚寒,不能勝之,謂陰陽寒暑之氣皆從下而上也。】
面熱者足陽明病。
【注 衛氣之悍熱太過,而上行于面也。】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邪中于面則下陽明,邪中于頰則下少陽。
【注 諸陽之會皆在于面者,精陽之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也。】
終始篇
少陰終者,面黑。太陰終者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
【注 面黑者氣色外脫也。】
經脈篇
足少陰之脈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
手厥陰之脈動,則病心中熱,面赤目黃。
足少陽之脈動,則病口苦,甚則面微有塵。
足厥陰之脈動,甚則面塵脫色。
手少陰氣絕,其面黑如漆柴。
手陽明之脈,其支者上頸貫頰。
足陽明之脈,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
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循頸上頰,又支者別頰上(出頁),病則頰腫。
手少陽之脈,其支者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又支者過客主人前交頰,是病則頰腫。
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加頰車下頸。
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
經別篇
手少陰之正,別入于淵液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眥。
【注 手少陰之正,上出于面,亦與足太陽相合于目內眥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目外眥。
【注 按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循頭面而下,行于足跗。少陽之別繞髀上行,至目銳眥而合于少陽之經,是經脈與經別,交相逆順而行者也。】
厥論
厥頭痛,面若腫。
【注 陽明之氣上出于面,厥氣上逆于頭,故為頭痛面腫。】
雜病篇
厥胸滿面腫。
【注 本經曰:中于面則下陽明,蓋中于面之皮膚則面腫。】
海論
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注 氣上逆,故面赤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小頭長面。火形之人廣(月引)銳面。土形之人圓面大頭。金形之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面不平。
【注 面長者木之體長也。面銳者火之炎上銳且小也。面圓者土之體圓也。面方者金之體方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
足太陽之上,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注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循兩眉而上額交巔,血少氣多則面多肉,氣之所以肥腠理也。血氣和者,謂經脈皮膚之血氣和調,則顏色鮮美也。】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注 手太陽之脈,其上行者,循于顴頰耳鼻目眥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色惡,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扁鵲難經
面色
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
十六難曰: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善笑;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
二十四難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面色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死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衂,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面赤如醉者,此為胃熱上熏也。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榮血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血不足則面色青。又曰: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主之,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衂;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
面赤色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發汗則愈。
下利漬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面瘦面腫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肺癰,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傷寒論 【漢 張機】
愧怖之色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問曰:人病恐布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中藏經 【漢 華佗】
五色脈論
面青無右關脈,脾絕,木克土;面赤無右寸脈,肺絕,火克金;面白無左關脈,肝絕,金克木;面黃無左尺脈,腎絕,土克水;面黑無左寸脈,心絕,水克火。五絕者死。凡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耳。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即非死者矣。
臟腑虛實寒熱見于面色
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心脈大,甚則胸中滿而煩,淡淡面赤目黃也。
凡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反黑著,水克火,死不可治也。
凡赤黑色入口必死,面目赤黃亦死,赤如血亦死。
又憂愁思慮太過,心氣內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又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顫栗,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衂,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脾病則面色萎黃。
又云: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節,半歲而死;色如枳實者,一月死。脾正熱,則面黃目赤脅滿。
胃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
胃脈堅而長,其色黃赤,病折腰。
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濇,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又云:面白目青,此謂經亂也。
又云:面黃色白者可治。
腎病手足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痛,小腹結痛,氣上沖心,脈緩當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其翕翕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便下清,脈遲可治。
又云:腎病其色青黃,連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上焦,實則食已還出,膨膨然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上焦……頭面腫也 原作「上焦實則食己虛虛則還出膨膨而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頭面腫也」,據《中藏經》補。]。
察面色形證決死法
黑或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
面目直視者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黃即時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面黑直視者死。
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黑色出于天中天庭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黃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面色黑,脅滿不能反側者死。
面色蒼黑卒腫者死。
脈訣 【晉 王叔和】
五臟察色歌
心臟歌曰:順視雞冠色,兇看瘀血凝。
【注 雞冠色赤,瘀血赤而黑者,赤乃本色為順,黑則水來克火為兇。】
心脈歌曰: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
【注 心脈大實,蓋心家熱則生風,故面赤而身有風也。有風有熱,故燥痛,面色與心色同,赤之甚也。】
肝臟歌曰: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
【注 肝木色青,翠羽青而紅,枯草青而白,紅屬心火,白屬肺金,木生火故吉,金克,木故殃。】
腎臟歌曰: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注 腎水色黑,烏羽黑而青,是水生木,故吉。炭煤黑而黃,是士克水,故危。】
肺臟歌曰: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注 肺金色白而光澤,白者金也,光澤者水也,金能生水,故吉。枯骨之色白而不澤,白者金也,不澤者內失其水,火就燥也,火來克金,故命難全。】
脾臟歌曰: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注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發黃疸,飲食不消,肌膚黃瘦。】
雜病生死歌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魚口氣粗難得瘥,面赤如妝不久居。
【注 中風口噤脈遲浮,乃病脈相應,故吉。急實大數乃風熱之極,故三魂孤。口如魚口之張,脾氣絕也。氣粗,肺氣絕而呼出氣驟也。面赤如妝火盛也。】
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注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
察色觀病生死歌
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袞其身。面黑目白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
面赤目青眾惡傷,榮衛不通立須亡。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
面青目黃中時死,余候須看兩日強。目無精光齒齦黑,面白目黑亦災殃。
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妄語錯亂及不語,尸臭元知壽不高。
人中盡滿兼唇青,三日須知命必傾。兩頰顴赤人病久,口張氣直命難停。
五臟死色歌
肝臟歌曰:面腫蒼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絕,八日應當命必傾。
心臟歌曰:面黧肩息直視看,又兼掌腫沒文斑。狂言亂語身悶熱,一日之內到冥間。
脾臟歌曰:臍趺腫滿面浮黃,泄痢不覺污衣裳。肌肉粗濇兼唇反,十二時內定災殃。
肺臟歌曰:口鼻氣出不復回,唇反無文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災。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卻發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瘡瘍全書 【金 竇漢卿】
面發毒
此證多起于房勞太過,乘虛風入經絡,陽明經虛,發于面也;或面生癤(疒畾)。患者欲求速愈,而以毒藥敷點,或以艾火灸之,或以針刀刺之,或犯尻神惡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風霜雪寒露暴戾之氣,或服金石草木諸物,惡毒相攻相反之劑,以致病證日劇。殊不知面為諸陽之首,禁火禁刀禁毒,況耳目口鼻之官,總系一處,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難生,何也?面為陽,火氣入之,熏蒸肌肉。刀針刺之,即傷經絡;毒藥點之,暴剝皮肉。轉轉為患,繼之以風邪入之,則頭面虛腫,目鼻腫脹,患處日腐,其臭穢難聞,脾胃日削,寒熱交作,痛楚萬狀,難以盡言。若有五善而無七惡,外敷清涼拔毒之藥,內服參朮內托之劑,每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積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則難生。
痄腮毒
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于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是風毒證。先用清肝流氣飲,后用托里流氣飲治之。
發頤毒 【一名流注】
傷寒后余毒不散,汗發不透,故發此疽。在耳后一寸三分,或在心窩兩肋。在身者可治;在耳后相連咽喉,毒氣內攻,難進飲食藥餌。鼻流清膿,兩耳閉塞者死;無即生。用二十四味流氣飲,熱服出汗;次服千金內托散。患上用鐵箍散,將姜汁好酢加蜜少許和勻,火上熬熱,調藥搽四向空中,出毒時用余汁溫潤之。
穿腮
一名骨槽風,一名穿珠,一名附骨,一名穿喉,一名牙槽風。此毒因憂思驚慮,太陽受證,結于大腸之間,邪毒交生,灌于經絡之內,初起生于耳下及項間,隱隱皮膚之內,略有小核,漸長如李子之狀,便覺紅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牙關口噤不開,急用鵝毛攪出風痰,即服驅風破毒散,立愈。此證小兒亦生者,其故何也?稟氣虛弱,感風寒暑熱相結成疳,或恣食肥甘生冷甜物,余穢積成于牙縫,不能滌洗去垢,漸爛至臭膿血淋漓,日久則氣血凝滯,結成多骨而出,甚至爛漫穿腮,急用珍珠冰片散搽之。
頦癰
此毒生于頦上,不為風頦,下要成漏瘡,不可輕易,當用敗毒流氣飲,再用內托清肝飲。
面風毒
此毒氣血壅上,結聚成毒,當用鬢疽藥治之。先用敗毒流氣飲,后用清肝流氣飲治之,外用圍藥敷之。
頰疽
此毒生于頰車之上,多者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漸銼其骨,久后必致成漏,終不能痊。治用內托散,加羌活、獨活水煎服;次用十奇散,加川椒、細辛、桔梗、青皮,外用圍藥搽之。
鴉啖瘡
鴉啖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少,腠理不密,發于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后爛似鴉陷,日久將來損傷難治。小兒同前。其治法用陰蝕瘡之藥治之。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胃疸面黃
食已如饑,胃熱,能消谷。陽明脈終,心火上行,心憎煩,面黃小便赤濇,茯苓加減湯主之。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面黃腫
凡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更加涎嗽不止,喘滿面腫,或身體俱熱,自汗。經云:病名傷寒,夾勞之證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芪散,當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擇而用之。經謂男女之證皆同類,用其治法也。依此調治,無不取效。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面赤
諸病面赤,雖伏火熱,禁不得攻里,為陽氣怫郁,邪氣在經,宜發表之。經曰:火郁則發之是也,瘡瘍亦然。
面腫
虛風麻木,牙關緊急,目內蠕動,胃中有風,獨面腫,宜升麻胃風湯。
面熱
面熱者胃病也。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如火上行,獨燎其面。
面色
肝病面青,脈弦。皮急多青,則痛。形盛,胸脅痛,耳聾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以上是形盛,當和之以小柴胡湯也。如形衰骨搖而不能安于地。此乃膝筋,治之以羌活湯。《本草》云:羌活為君也。瘧證取以少陽。如久者發為痹瘧,宜以镵針刺絕骨穴,復以小柴胡湯治之。
心病面赤脈洪身熱。赤多則熱。暴病壯熱惡寒。麻黃加知母石膏黃芩湯主之。此證如不發汗,久不愈為瘧也。淹疾(出頁)腫,面赤身熱,脈洪緊而消瘦,婦人則亡血,男子則失精。
脾病面黃,脈緩皮膚亦緩,黃多則熱,氣勝形也。《傷寒論》是為濕溫,其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濕溫自汗,白虎湯加蒼朮主之。如久不愈,為溫瘧重暍,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無力,故曰熱消肌肉,宜以養血涼藥。《內經》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濇,脈亦濇,多白則寒,暴病濇癢氣虛,麻黃加桂枝,令少汗出也。《傷寒論》曰:夏傷于暑,汗不得出為癢。若久不痊,為風瘧,形衰面白,脈濇皮膚亦濇,形羸氣弱,形淹,衛氣不足。
腎病面黑,身涼脈沉而滑,多黑則痹,暴病形冷惡寒,三焦傷也。治之以姜附湯或四逆湯。久不愈為瘧。暴氣沖上吐食夜發,俗呼謂之夜瘧。太陽經桂枝證,形衰淹疾,黑癉羸瘦,風痹痿厥,不能行也。
又云:肺寒則面白生痰,喘咳唾嚏。
又云:肺病面白而不澤,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面寒
面寒者,胃虛也。
面熟
面熱因郁熱。
面鼻得冷則黑
諸陽聚于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起于額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到面鼻陽部皆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為陰氣所搏,汗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后為黑色也。須用融化滯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運化,病乃可愈。予為酒制四物湯,加炒片芩、茯苓、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姜煎調五靈脂末飲之,氣弱者加黃芪,無有不應者。
面部兇證
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衛生寶鑒 【元 羅天益】
面熱
如人患面熱,脈洪大而有力,此乃陽明經,多血多氣,因膏粱積熱而致。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疏下三兩行;次以升麻黃連湯治之而愈。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面風
兩頰赤腫,其狀如痱,名頭面風。酒調消風散,食后服,仍以杏仁去殼揩之。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面寒
胃中有寒濕,則面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湯,次用升麻附子湯。
面戴陽證
面戴陽者,浮火所沖也。又曰面戴陽者,面雖赤而不紅活,乃下虛也。醫者不察,誤用涼藥,則氣消而成大病矣。
面上雜病
凡風刺、粉刺、(黑干)(黑曾)、痤痱、酒皶、肺風諸瘡,皆屬面上之病。
風客皮膚,痰漬臟腑則面生(黑干)(黑曾),脾肺風濕搏熱則生瘡,紅紫或腫,升麻胃風湯加減用之。
搭腮腫
腮腫亦名痄腮,因風熱或膏粱積熱而作,宜升麻黃連湯,或升麻胃風湯,或荊防敗毒散。腫久不消,欲作膿,宜托里消毒散。腮頰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宜清胃散加石膏。
古今醫鑒 【明 龔信】
面病專屬胃
手足六陽之經,雖皆上至頭,而足陽明胃之脈,起于鼻交頞中,入齒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維絡于面上,故面病專屬于胃。其或風熱乘之,則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或風刺癮疹,或面熱,或面寒,隨其經證而治之。
若面唇紫黑,宜升麻白芷湯。
薛氏醫案 【明 薛己】
時毒
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感之于人也。其候發于鼻面耳目,焮赤腫痛,重則咽喉頸項亦腫,或漫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醫人不識,謂之傷寒,便服解熱之劑,一二日間腫勢益增,始知藥誤。原夫此疾,古無方論,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若能延至十日之外,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益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此疾有陽有陰,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識,但云熱毒,祇用寒涼之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也。
脈浮數者,邪在表也,葛根牛蒡子湯、解毒升麻湯、升麻牛蒡子散之類以發之。脈沉實而便秘者,邪氣在里也,宜梔子仁湯。脈沉濇者,邪氣入深也,宜漏蘆湯、大黃湯。
表實而不解者,散之以芩連敗毒散。
里實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黃湯。
表里俱實而不解者,宜解表攻里并施,以通圣消毒散。
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飲。
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以普濟消毒飲,次用七神散。
頭面耳項赤腫作痛,咽干發熱,脈浮數,以黃連敗毒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
若腫痛發熱作渴,而脈實便秘者,先以五利大黃湯,次以追疔奪命湯,又次以水邊嫩柏根水煎,入酒和服。
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芩連敗毒散,次以退熱消毒飲,又次以七神散。
焮腫脹痛作渴,寒熱便秘,脈數,按之緊實,以通圣消毒散,次以芩連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
腫勢已盛,大熱脈實者,先宜砭去惡血,次以洗瘴散洗之,消腫散刷之,卻以蛇不見根同白梅搗,敷牙龂,含去涎;初服追疔奪命湯,次服七神散,萬病解毒丸。
表邪已解,腫尚不退,脈滑而數,乃瘀血欲作膿也,以托里消毒潰之。若脈浮數或洪數者,不可托之,只宜消之,以烏苞子根水煎服,又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袪瘴散服之。又宜于鼻內(口畜)以通氣散,取十余嚏作效。如(口畜)藥不作嚏者,不可治之證也。如嚏出膿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嚏藥(口畜)之,必不傳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
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犀角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黃芪散。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面熱面寒
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面寒者為胃寒。陽明胃經,氣盛有余,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食膏粱,積熱于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本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于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
面腫面浮
面腫屬肝風胃火,面浮屬脾土肺金,面腫與浮,最宜分別。腫則為實,因風火上炎,紅腫而熱,或按而痛,此邪有余,脈必急躁緊實。面浮則為虛,因脾傷勞役,飲食失節,水土不調,脾氣輸散不常,肺氣傳布失度,故面虛浮,眼下如臥蠶之狀,或有氣喘,皆其候也,此正氣不足,脈必虛弱或浮而無力。
面色
久病人面色轉黃,此欲愈也。
病人面紅難愈。
不病人面色紅,有肺火。
瘦人面紅,血虛有火。
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虛氣弱,當防痰火病作,亦難治。
面黃者乃脾胃濕熱病,黃而兼青色者,為木克土,主死不治。
不病人面色如灰塵,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
病應愈,面色如煤不開者,終必死。
女人面兩顴頰紅色,名曰帶紅花。此肺金燥火所乘,心火克肺,大腸膀胱無蔭,故多淫而無子。
女人面色青者,性惡多怒。
痄腮
痄腮,牙病而及于腮頰,俱腫是也。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面戴陽證
傷寒少陰證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宜通脈四逆湯,加蔥白九莖煎服。
面赤色,為陽氣怫郁在表,故用蔥白以通陽氣也。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面部所屬
面統屬諸陽。
【注 《靈樞》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又屬足陽明胃經。
【注 《素問》曰: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垂頒白。《靈樞》曰: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藏經》曰:胃熱,則面赤如醉人。《素問》又曰: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注:胃陽明之脈行于面故耳。】
又屬足太陽膀胱經。
【注 《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多氣少,則面多小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肥而不澤。血氣和則美色。俱有余,則肥澤。俱不足,則瘦而無澤。】
又統屬手少陰心經。
【注 《素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又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又以五色候五臟,故面青屬肝。
【注 《素問》曰:生于肝,如以縞裹紺,故青欲知蒼璧之澤,不欲知藍。注:縞,繒之精白者;紺,深青揚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茲者死。注:茲,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
赤屬心。
【注 《素問》曰:生于心,如以縞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注:赭,赤土也。又曰:赤如雞冠者生,如衃血者死。注:衃血,凝血也。】
黃屬脾。
【注 《素問》曰:生于脾,如以縞裹(艸舌)蔞實,故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又曰: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
白屬肺。
【注 《素問》曰:生于肺,如以縞裹紅,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黑屬腎。
【注 《素問》曰:生于腎 ,如以縞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炲者死。注:炲,煤也。又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于鼻交頞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里。陽明經標熱本實,從標脈浮而長,從本脈沉而實。陽明為病,主蒸蒸而熱不惡寒,身熱為標病。陽明本實者,胃中燥鼻干目疼為本病。陽明為肌肉之本,禁不可發汗,在本者不禁下,發之則變黃證。太陽主表,榮衛是也,榮衛之下,肌肉屬陽明,二陽并病,葛根湯主之。衛者桂枝,榮者麻黃,榮衛之中,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于發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黃兩方互并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止汗,麻黃、桂枝、生姜、甘草發汗,葛根味薄,獨加一味者,非發汗止汗也,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錢仲陽制升麻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奉議作《活人書》,將升麻湯列作陽明經解藥。予診楊氏婦,陽明經標本俱實,先攻其里,后瀉經絡中風熱,故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經標本俱虛,先實其里,次行經絡,故用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也。仲景乃羣方之祖,信哉!
運氣面塵。面塵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經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嗌干面塵。又云:金郁之發,嗌干面塵。宜治以濕劑是也。二曰火。經云:少陽之復,厥氣上行,面如浮塵,目乃瞤瘈。治以寒劑是也。
運氣面赤皆屬寒。經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赤目黃,治以熱劑是也。
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
面痛皆屬火,蓋諸陽之會皆在于面,而火陽類也。心者生之本,神之變,其華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高者抑之,郁者開之。血熱者涼血,氣虛者補氣。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
腮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少陰心經。
【注 《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喬岳曰:心絕則虛陽上發,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顴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發明謂之火克金,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其病不治。故《脈訣》云:面赤如妝不久居也。】
又屬足少陰腎經。
【注 《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顏黑。】
頰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會。
【注 《素問》曰: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注:足少陽部在頰,色赤色也。前,當依《甲乙經》作筋。《靈樞》曰:邪氣中于頰,則下少陽。又曰:少陽氣至則嚙頰。又曰: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又曰:上部地兩頰之動脈。注:在鼻孔下兩旁近于巨髎穴之分,動應于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也。巨髎直兩目瞳子。】
又屬足厥陰肝經。
【注 《素問》曰:肝病氣逆則頰腫。】
顴瘍
或問:顴骨內卒然而痛,經宿而痛甚,寒熱大作,何如?曰:此顴骨肉疽也,屬上焦與陽明經郁火所致,宜活命飲加升麻、桔梗、干葛,水酒煎服;仍與烏金散奪命丹,汗之可消。按經曰:心病者顴赤。又曰:腎病者顴與顏黑。然則當察其色赤者,宜以黃連安神丸降心火,補心丸養心血;黑者宜以地黃丸滋腎水。未可專委之陽明郁火也。
頰瘍
或問:頰腮生瘡,何如?曰:此名金腮瘡。初如米粒,漸大如豆,久而不治,潰蝕透頰,屬陽明經,初宜勝金丹活命飲加升麻桔梗,黃連消毒散,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治不得法,潰爛不斂,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痄腮
或問:腮臉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頷發。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痄腮,俱屬陽明風熱所致,急服活命飲加元參、芩、連,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
痄腮屬足陽明胃經,或外因風熱所乘,或內因積熱所致。若腫痛寒熱者,白芷胃風湯;內熱腫痛者,升麻黃連湯;外腫作痛,內熱口干者,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結者,加味清涼飲;表里俱解而仍腫痛者,欲作膿也,托里散。若飲食少思胃氣虛弱也,六君子湯;肢體倦怠,陽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膿毒既潰,腫痛不減,熱毒不解也,托里消毒散;膿出反痛,氣血虛也,人參內托散。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若腫焮痛連耳下者,屬手足少陽經,當清肝火。若連頤及耳后者,屬足少陰經虛火,當補腎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風熱,執用克伐之藥耳。
發頤
或問:顴骨之下,腮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發疽,何如?曰:此名發頤,古云不治之證,屬陽明經,熱毒上攻,宜活命飲加升麻、桔梗、黃連,水酒煎服;紫金丹、奪命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黃芪內托散、人參養榮湯。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潰爛,穿口不食者死。
按經云:腎熱者頤先赤,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而今醫師以耳后一寸三分發銳毒者,名曰發頤,則是少陽分野。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當補腎水者,何也?蓋腎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歸息焉,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亦有雜證客熱久而不散,而發于頤者。宜以藥速消散之,失治成膿,則費手矣。若又服克伐之藥,而不滋補其氣血,即穿口穿喉而死。
面游風
或問:面游風毒何如?曰: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屬陽明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難禁,宜服黃連消毒散去人參加薄荷、梔子及活命飲加桔梗、升麻、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外用袪風潤肌之劑數之。
牙叉發
《鬼遺》云:左右牙叉骨接處發癰疽,脹攻骨及牙關,張口不得。因諸風熱上攻,或多食燒炙之物所為,或因患牙癰,即從牙縫中破出膿血。切忌外風水觸犯。
按此系陽明經郁熱,治宜清胃散、甘露飲、防風通圣、涼膈之屬,量虛實表里用之。若服寒涼過多,火不歸源者,服理中之劑,佐以姜附始安。
承漿癰
或問: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頦癰,屬陽明胃經積熱所致。用白芷升麻湯、活命飲,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
外科正宗 【明 陳實功】
肺風粉刺酒皶鼻
肺風、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皶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散,所謂有諸內形諸外。宜真君妙貼散加白附子敷之;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
雀斑
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于上,火滯結而為斑,當以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漸愈。
白屑風
白屑風生于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迭迭而起,脫之又生。此皆起于熱體當風,風熱所化。
治當消風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當歸膏潤之。發中作癢有脂水者,宜翠云散搽之自愈。
發頤
傷寒發頤,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風寒,用藥發散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后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湯清熱解毒;患上紅色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初起身涼不渴者,牛蒡甘桔湯散之;患上微熱不紅疼痛者,沖和膏和之。腫深不退欲作膿者,托里消毒散;已潰氣血虛弱食少者,補中益氣湯。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穩。
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腎中污氣混滯于陽,陽氣收束,結成黑子,堅而不散。凡人生此,終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宜細銅管將痣套入孔內,捻六七轉,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有病浮淺不能拔者,用針挑損,痣上搽冰螄散少許,糊紙蓋之,三日自脫;或灰米膏點之亦可。落后珍珠散干摻,生皮而愈。忌醬酢無斑。
痄腮
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后,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以柴胡葛根湯散之,外敷如意金黃散。在里,內熱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利之。表里俱解,腫仍不消,必欲作膿,托里消毒散。膿成者即針之,體虛人兼服補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朝服腎氣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漸退。兼戒憂思動火勞傷等件。但此生于夫主不利,疑事不決者常有之。
時毒
夫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春當溫而反寒,夏宜熱而反涼,秋當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此四時不正之氣感于人發成斯疾也。自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分治。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其患既得,寒熱交作,體強頭眩,脈浮緊數者為邪在表,以荊防敗毒散,或萬靈丹發汗以散之。如兩目鼻面漸次傳腫者,乃正陽明受病,其患焮腫發熱,便秘口干,多熱少寒,脈數有力,為邪在里,五利大黃湯、四順清涼飲下之。又頭角兩耳,前后結腫者,乃手少陽經受之。其患耳鳴筋痛,寒熱嘔吐,口苦咽干,煩躁時甚,當以知母石膏湯、小柴胡湯和之,通用防風通圣散加牛蒡、元參解毒攻里。勞役兇荒,沿門闔巷傳染者,普濟消毒飲、藿香正氣散以安之。表里俱解,腫尚不消、宜砭去惡血;腫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微熱不紅堅硬者,沖和膏選而用之。自后仍不消者,必欲作膿,宜托里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針托之。已潰,體倦食少者,補中益氣湯;膿穢脾虛,食而嘔吐者,香砂六君子湯;潰而不斂者,十全大補湯。又有毒中三陽,自項之以上俱發腫者,光如水色,雙目合縫,唇似豬形,口角流涎,腫不消潰,聲音不出,飲食不入,咽喉腫閉,牙關難開,破流臭水,穢氣連綿不絕者,犯此俱為不治。
時毒看法
初起,寒熱交作,頭面一處作腫,紅赤發熱疼痛者易。已成,高腫發熱疼痛,有時語聲清朗,湯藥易入者輕。已潰,膿稠,堅腫漸消,疼痛漸減,飲食漸進,身溫者吉。潰后,膿水漸止,腫退肌寬,神彩精寧,睡臥安穩者順。初起,多寒少熱,頭面耳項俱腫,光如水晶,不熱者險。已成,漫腫無頭,牙關緊閉,湯水不入,聲音不出者逆。已潰,膿水清稀,氣味敗臭,腫痛不除,如尸發胖者死。潰后,臭水淋漓,腫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譫言者死。
時毒治法
寒熱交作,頭眩體痛,六脈浮緊,邪在表也,宜汗散之。頭面赤腫作痛,口燥咽干,大便秘實,邪在里也,下之。外有寒熱,內亦口干,脈弦有力,表里俱實,發表攻里。表里俱解,腫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滯,宜砭去惡血;砭血之后,腫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膿,宜托里健脾。腫痛日多而脹痛者,已有膿,急針之,更兼補托脾胃,潰后腫痛不減,膿清腥穢,脾胃弱也,更宜溫中健脾。饑年時毒流行傳染者,忌用攻發,當和解,宜養正氣。
骨槽風
骨槽風初起生于耳前,連及腮項,痛隱筋骨,久則漸漸漫腫,寒熱如瘧,牙關緊閉,不能進食,此得于郁怒傷肝致筋骨緊急,思慮傷脾致肌肉腐爛,膏粱厚味致膿多臭穢。初則堅硬難消,久則瘡口難合。初宜艾灸腫頂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壯;膏貼以泄內毒,真君妙貼散敷腫上。牙關內腫,用線針刺去惡血,冰硼散搽之,使內外毒氣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熱消腫之劑。潰后當托里藥中加麥冬、五味,外腐者玉紅膏,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虛熱不退,堅腫不消,形焦體削者死。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辨色總論
形者氣之質,色者神之華,有諸內必形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變,則凡虛實寒熱、兇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證以脈,再察以因,則病無遁情矣。凡醫之所貴者,在必能無差,欲能無差,在確有真見。使不有獨見之明,則何以隔垣能觀而通神明之理?經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見,口弗能言,俱視獨見,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是可見形中之色無難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學者于此必能以神會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筆楮盡哉!
面色
面色之辨,經言已詳,諸所未盡,猶當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屬火。若滿面微紅而氣盛者,此火證無疑也。
病人兩顴鮮赤,如脂如縷,而余地不赤者,此陰虛也。仲景曰: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婦人尤多見之。
病人面紅不退者,邪盛病進,為難愈。
病人面白色者,氣虛也。或白兼淡黃而氣不足者,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氣俱敗也。若證有痰火,則尤為難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陽虛陰勝之病。
久病人面轉黃蒼,此欲愈也。
病人面黃潤而微赤者,必主濕熱。
病人面黃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蒼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強脾弱,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
面腫有虛實辨
面腫有虛實:腫者為實,浮者為虛。實腫者或熱或痛,乃因風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脈必緊數,證必寒熱。風則散之,火則清之,壅滯秘結則通之利之,邪去而腫自消也。虛浮者無痛無熱而面目浮腫,此或以脾肺陽虛,輸化失常,或以肝腎陰虛,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虛軟者,多由乎氣;腫而就下,按而成窩者,多由乎水。治氣者須從脾肺,虛則補之,實則順之;治水者須從脾腎,虛則化之,實則瀉之。然水氣雖分上下,而氣即水之母,水即氣之質,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虛浮在氣者,雖曰氣虛,然亦有虛實之異,不可執也。蓋虛而浮者多因于脾,此或以勞倦,或以色欲,或以瀉痢,或以中寒,而脈必微弱,氣必虛餒者是也。實而腫者多因于胃,或木火熾盛而濕熱上浮,或縱酒縱食而陽明壅滯,此其脈必滑數,證必多熱是也。然此證雖浮而不痛不腫,自與前證有異。虛實既辨,則或補或瀉,或利或清,所當詳酌而為之治也。
面虛浮
面目虛浮,有因色欲過度,陰虛氣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
若因勞倦傷脾,氣虛不斂而面目虛浮者,宜參苓白朮散、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
若因飲酒過度,濕熱上乘而面目浮腫者,宜葛花解酲湯,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瀉痢不止,脾腎氣虛而面目浮腫者,宜胃關煎或溫胃飲。
若因飲食不節,陽明壅實,二便秘結而頭面滿脹者,宜廓清飲。惟小兒多有此證。甚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若陽明實熱,胃火上浮,或煩熱干渴而頭面浮腫者,宜抽薪飲,或白虎湯,或大分清飲利之。
凡風熱腫痛,此必痄腮時毒癰瘍之證,當察治之,甚者防風通圣散主之。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粉刺
粉刺之證,乃肺熱而風吹之,要亦氣血不和,多成此疵。雖無關大病,然書生嬌女,若生此病,亦欠豐致。我有一方為之添容,方用輕粉、黃芩、白芷、白附子、防風各一錢,各為細末,蜜調為丸,于每日洗面之時,多擦數遍;臨睡之時,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須三日自然消痕滅瘢矣。
面上凍瘡
面上凍瘡,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膚凍死,忽遇火氣,乃成凍瘡,方用黃犬屎露天久者,變成白色,用炭火煅過為末,陳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調敷,雖成瘡而爛,敷上即止痛生肌。若雖凍而不成瘡者,不必用此藥,止消荊芥煎湯洗之,三日愈。
面瘡
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證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瘡毒于面頰間是也。有瘡,俱照瘡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發背肺癰重證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瘡毒神方,金銀花、當歸、蒲公英各一兩,生甘草三錢,荊芥、連翹各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消,三劑愈。此明治之妙法也。然頭面上切不可用升藥,蓋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宜用降火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