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8章 官僚資本介入與企業轉折
- 第57章 內外壓力下的堅守與抗爭
- 第56章 東山再起與品牌崛起
- 第55章 煙草創業的艱難開篇
- 第54章 《“煙草救國者”簡玉階》:時代風云下的少年壯志
- 第53章 傳奇人生落幕
第1章 《“狀元實業家”張謇》:張謇的早年經歷與科舉之路
出身與啟蒙
1853年7月1日,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日后聞名遐邇的張謇。張謇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家,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來被尊稱為“四先生”。
張謇的家庭雖非名門望族,但父母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在他4歲時,父親便開始教他識讀《千字文》。張謇天資聰慧,5歲時就能流利背誦《千字文》,父親見此,便讓他跟隨三位兄長進入鄰塾,師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
然而,張家祖上三代無人獲得過功名,屬于“冷籍”。在當時科舉規定下,“冷籍不得入試”,這為張謇的求學之路增添了不少阻礙。12歲時,父親為了讓他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自辟家塾,延請老家西亭鎮宋效祁先生教授他和兩個兄弟。14歲時,宋效祁先生病故,父親又命張謇前往西亭,跟隨宋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并在其家食宿。
盡管求學之路充滿坎坷,但張謇從未放棄。在早期的啟蒙教育中,他勤奮刻苦,展現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極高的天賦。
坎坷的科舉之路
15歲時,為了取得應試資格,張謇在老師宋琛的安排下,結識了如皋縣的張家,冒充其家子嗣報名獲得學籍。16歲那年,考秀才需要廩生具結,證明考生身家清白、無冒名頂替才能應試。然而,廩生因張謇出身是通州還是海門籍貫不明,加之他是農民家庭,非名門子弟,兩地推諉,不肯具結“補廩”,使得他無法參加科舉考試。
在宋琛的再次安排下,張謇冒用如皋縣人豐利大戶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經過縣、州、院三試,他脫穎而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并于次年在如皋考中秀才。本以為科舉之路就此順遂,沒想到這卻成了他噩夢的開端。
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張謇每兩年就前往江寧參加一次鄉試,先后5次皆未中第。而如皋縣張家也開始以冒名一事要挾他,不斷索要錢物。張謇為了維持科舉資格,只能一次次滿足他們的要求。但張家得寸進尺,最后竟將他告上公堂,稱“張育才忤逆不孝”,還將他軟禁在學宮居仁齋里,要革去他的秀才功名,甚至下獄問罪。這場訴訟持續數年,讓張謇狼狽不堪,家庭也因此陷入困頓。
盡管遭遇如此困境,張謇依然沒有放棄科舉之路。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前往南京投奔孫云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他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后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成為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在此期間,他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并撰寫《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翁同龢在政治上與慈禧不和,擁護光緒掌權,正需有人充實陣營,從此對張謇不遺余力地提攜。
1884年,張謇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鄉讀書,準備應試。1885年,他終于在鄉試中考中了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聲名漸著,成為“清流”著重延攬的對象。
然而,此后張謇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喜訊傳到家鄉不久,他父親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規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但張謇并未被這些挫折打倒,依然在科舉之路上苦苦追尋,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機會。
高中狀元
1894年,甲午年,因慈禧六十壽辰特設恩科會試。此時的中國,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列強環伺,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國內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在這樣的背景下,科舉考試成為眾多學子改變命運、為國效力的途徑。
張謇因父命難違,第五次進京應試。在會試中,他取得了一等第十一名的成績。翁同龢對他極為賞識,將他改為第十名。到了4月殿試時,翁同龢提攜之心急切,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的而取中會元。原來,張謇此前多次參加會試都遭遇了類似的烏龍,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將無錫孫叔和的試卷誤認,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40歲赴會試,又將武進劉可毅的試卷誤認,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
此次殿試,翁同龢命收卷官坐著等張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評閱之后,便勸說其他閱卷大臣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并特地向光緒帝介紹說:“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就這樣,41歲的張謇終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職。
高中狀元的張謇,心中百感交集。多年的寒窗苦讀、科舉路上的無數挫折,在這一刻都化作了喜悅與感慨。他深知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國家危難之際,他渴望憑借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貢獻力量。從此,他踏上了一條新的征程,開始了以狀元身份踐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念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