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總序 致敬干凈溫暖的文字
郭文斌
聞玉霞主編給我打電話,說是代曉寧書記讓我給《黃河文學》雜志創刊三十周年“黃河書系”叢書寫個總序,讓我既感動又感慨。感動的是,我們心心念念的這套叢書,終于在新一屆文聯班子手上出版了;感慨的是,從2004年接任主編,到2020年我辭去銀川市文聯主席,十六年,有多少關于這份刊物的回憶,都像電影一樣閃現。
特別感謝三十年來,市委、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刊物的關懷和支持,特別是在雙月刊改月刊的過程中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特別感謝改為月刊并增加頁碼后,編輯部同仁在工作量增加了三倍的情況下,任勞任怨地出色工作,讓刊物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取得了全國影響力!特別感謝編輯部的同仁一直堅持著我當年提出來的“三個倡導”:倡導辦一份能夠首先拿回家讓自己小孩看的雜志;倡導辦一份能給讀者帶來安詳的雜志;倡導辦一份能夠喚醒讀者內心善良、崇高、溫暖和引人向內、向上的雜志。基于這樣的辦刊方向,從中選出來的六本書,一定會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一定能夠助力于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的號召。
叢書共六本:《我的文學觀——寄語黃河》《文學的干凈——大家訪談錄》《寧夏之美》《浮生記——〈黃河文學〉小說精選集》《我們的好日子——〈黃河文學〉散文精選集》《塵埃或者光芒——〈黃河文學〉詩歌精選集》。
六本書其實源自六個欄目,最早開設的是“寄語黃河”。在我2001年7月調入《黃河文學》編輯部時就已經開設了。主要內容是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家的特寫照片,給刊物的寄語或者文學觀,寄語大多是手寫的。老主編高耀山先生在給我介紹刊物時說,封二的“寄語黃河”“雷打不動,千金不換”。我知道,這是叮囑。2004年,我接任主編后,謹遵老主編的囑咐,一直延續。到聞玉霞任主編時仍然未變。當年,我也多次給編輯部的同仁說,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一部中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家的影集,也是難得的文學觀和手跡檔案。記得當年把創刊一百期紀念專號送給張賢亮主席時,他認真地翻看著每位名家的照片、題詞,當翻到他那一頁時,十分驚喜地說,這張照片我都沒有,居然被你們收集在這里了。時光又過去了十余年,又有一百多位名家為刊物賜照、題詞,加上之前的一百位,有兩百多位了。姚雪垠、馬烽、王蒙、蕭乾、鄧友梅、于光遠、高曉聲、邵燕祥、陳忠實、賈平凹、張賢亮、蔣子龍、韓少功、陳世旭、陳建功、高洪波、陳思和、於可訓、丁帆、鐵凝、李敬澤、汪政、次仁羅布,等等,他們的微笑,他們的手跡,他們的文學觀,將要匯集成書,全彩印刷,這在文學史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大家訪談錄”由原副主編郭紅主持,由她和全國著名作家以“文學的干凈”為主題展開對話。對話前,郭紅副主編要通讀這位作家的全部作品,擬出提綱,現場對話,形成兩三萬字的對話錄。我把它稱為“另一種文學史”。先后采訪了周國平、史鐵生、陳忠實、陳建功、張賢亮、楊絳、王安憶、韓少功、陳世旭等文壇大家,達三十余萬字,在業界引起較大反響。史鐵生、陳忠實、張賢亮、楊絳幾位前輩,在對話見刊不久就謝世了。這些對話,成了他們留在世上的最后心聲,彌足珍貴。
“寧夏之美”是刊物想以文學的方式禮敬養育我們的溫暖大地。為了擴大欄目的影響力,我們舉辦了“寧夏之美”全國散文征文大賽,收到國內外參賽作品一千余篇,李進祥、馬金蓮、馮金彥、劉漢斌、格致、王充閭、梅潔、王劍冰、張瑞、高鵬程、蘇黎、余顯斌、張立新、趙豐、隋明照、曹海英等六十余位區內外作家書寫寧夏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發展之美的精美散文被陸續刊出。活動起始即受到各界關注,國內多家媒體都做了報道。這次評獎非常有意思,因為是匿名,評選結果出來后,一些知名散文家的作品僅獲三等獎,襯托出征文質量之高。
另外三本書收錄的是《黃河文學》三十年來的小說、散文、詩歌精華,大多都是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等選刊轉載過的名篇。三十年,六本書,本身就值得期待。
祝《黃河文學》在新的編委會領導下,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取得更大的成績,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
是為序!
(作者系寧夏文聯主席、寧夏作協主席,原銀川市文聯主席、《黃河文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