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政策性保險減貧理論與實踐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本書通過簡要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減貧歷程,重點揭示傳統保險政策減貧的局限性,提出實施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必要性;分別從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本課題研究一是有助于完善保險扶貧頂層設計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致力于保險扶貧的頂層設計,制定了系列保險扶貧制度體系并出臺多項政策,為我國減貧事業提供了堅強保障。從實踐效果來看,制定并實施保險扶貧政策,能夠有效解決因病致(返)貧、因災致(返)貧、因年老致(返)貧等問題,為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提供堅實支撐。二是提出的保險扶貧政策體系為保險政策調控提供新思路,在實踐指導上具有針對性。把低收入群體納入保險扶貧政策調控對象,并給予特殊對待和支持,是我國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戰略的具體舉措。三是有助于提高保險扶貧績效以及發揮典型引領的需要。保險扶貧政策重點針對農村低收入群體在農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幫助其及時化解和防范各類風險,有助于提高保險扶貧績效。從全國層面來看,各地成功探索了保險扶貧的諸多先進典型,比如,“保險+期貨”模式、“保險+信貸”模式、“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模式等。總結、提煉并推廣上述先進典型,對于推動我國農村保險扶貧工作順利開展可以發揮引領作用。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4-03-28 19:10:53
- (三)多層次升級運作模式,調動居民參保積極性
- (二)普及金融科技,提升業務開展便捷性
- (一)完善法律支撐體系
- 三、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政策建議
- (三)社會監督機制
- (二)資金保障機制
- (一)繳費激勵機制
- 二、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機制優化
- (三)“待遇確定”+“財政兜底”的給付模式
- (二)“個人繳費”+“財政補貼”的籌資模式
- (一)“統賬結合”+“個人賬戶”的制度模式
- 一、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模式創新
- 第三節 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四)建立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體系
- (三)構建農村多元化醫療服務保障體系
- (二)處理好醫療保險扶貧中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系
- (一)堅持醫療保險準公共產品屬性
- 三、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政策建議
- (五)醫療保險扶貧考核評價機制
- (四)醫療保險扶貧政策銜接機制
- (三)醫療資源管理機制
- (二)醫療保障機制
- (一)動態識別機制
- 二、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機制優化
- (三)“醫療能力培養+醫療公益性診療+慈善力量資助”扶貧模式
- (二)“醫療互助保險+商業醫療保險+護理保險”扶貧模式
- (一)“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貧模式
- 一、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模式創新
- 第二節 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五)加強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
- (四)推動農業保險省際均衡發展
- (三)提高農業保險運行效率
- (二)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
- (一)加大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扶持力度
- 三、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政策建議
- (六)扶貧協作機制
- (五)激勵與約束并舉機制
- (四)農業保險法律法規與農戶權利保障機制
- (三)農業保險風險補償、防控與評估機制
- (二)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機制
- (一)農業保險扶貧常態化機制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機制優化
- (二)“保險+期貨”扶貧模式
- (一)“保險+信貸”扶貧模式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模式創新
- 第一節 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第十一章 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三)啟示
- (二)法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特點
- (一)法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三、法國
- (三)啟示
- (二)德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特點
- (一)德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二、德國
- (三)啟示
- (二)日本農村養老保險的特點
- (一)日本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一、日本
- 第三節 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二)啟示
- (一)日本醫療保險體系的構成
- 三、日本
- (三)啟示
- (二)法國低收入人群醫療保障制度
- (一)法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構成
- 二、法國
- (二)啟示
- (一)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的構成
- 一、美國
- 第二節 醫療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三)啟示
- (二)加拿大農業保險的運作機制
- (一)加拿大農業保險的地位和發展現狀
- 三、加拿大
- (五)啟示
- (四)日本農業保險的功能和作用
- (三)日本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引導
- (二)日本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的架構
- (一)日本農業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二、日本
- (四)啟示
- (三)美國農業保險的經驗
- (二)美國農業保險的主要內容
- (一)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歷程
- 一、美國
- 第一節 農業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第十章 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二、逆向選擇的實證檢驗
- 一、逆向選擇概述
- 第三節 逆向選擇問題
- 二、擠出效應的實證檢驗
- 一、擠出效應概述
- 第二節 擠出效應
- 二、收入再分配效應測算
- 一、收入再分配效應概述
- 第一節 收入再分配效應
- 第九章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的減貧效應分析
- (三)結論與啟示
- (二)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脫貧的影響
- (一)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收入的影響
- 二、計量結果分析
- (三)變量說明
- (二)數據來源
- (一)模型構建
- 一、模型構建、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 第二節 計量模型分析
- 四、貧困人口滿意度較高
- 三、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 二、有效減輕了貧困人口負擔
- 一、貧困患者得到基本救治
- 第一節 描述性分析
- 第八章 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應分析
- (三)結論與啟示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脫貧的影響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收入的影響
- 二、回歸結果分析
- (三)變量說明
- (二)數據來源
- (一)模型構建
- 一、模型構建、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 第二節 計量模型分析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向貧困戶傾斜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 第一節 描述性分析
- 第七章 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應分析
- (四)結論與啟示
- (三)計量結果分析
- (二)變量說明與數據來源
- (一)模型構建
- 二、農業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 (五)農戶愿意承擔的保費較低
- (四)農戶保險滿意度較低
- (三)農戶保險認知較低
- (二)農戶投保率低
- (一)農業保險供給難以滿足需求
- 一、農業保險需求的描述性分析
- 第二節 農業保險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 (三)貧困地區不同收入組農戶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分化
- (二)東部、中部、西部貧困地區農業保險需求水平依次上升
- (一)貧困地區農業保險需求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 二、農業保險需求特征分析
- (三)貧困地區不同收入組別農戶收入分化比較
- (二)東部、中部、西部貧困地區農戶收入分化比較
- (一)貧困地區與全國農村農戶收入分化比較
- 一、農戶收入分化的現狀分析
- 第一節 農戶收入分化與農業保險需求特征分析
- 第六章 農戶保險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 (二)各因素對農戶風險規避認同的影響
- (一)各因素對農戶經濟認同的影響
- 四、回歸結果分析
- 三、模型構建
- 二、數據來源
- (二)解釋變量
- (一)被解釋變量
- 一、變量說明
- 第二節 農戶對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
- 三、風險認知與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的相關性分析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認知調查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認知調查分析
- 二、保險扶貧政策認知調查分析
- (二)健康風險認知調查分析
- (一)農業風險認知調查分析
- 一、風險認知調查分析
- 第一節 風險認知與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的調查及相關性分析
- 第五章 保險扶貧政策的認知分析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機理
- (一)貧困與疾病相互作用機理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機理分析
- (二)降低貧困發生率
- (一)穩定農戶收入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機理分析
- 第五節 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理論分析
- 二、農戶購買農業保險
- 一、農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
- 第四節 農戶保險需求的理論分析
- 七、醫療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理論
- 六、農業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理論
- 五、健康風險認知理論
- 四、農業風險認知理論
- (五)期望價值理論研究展望
- (四)期望價值理論的評價
- (三)Heckhausen的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
- (二)Feather關于價值的研究
- (一)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
- 三、期望價值理論
- 二、認知負荷理論
- 一、認知失調理論
- 第三節 認知理論
- (二)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重新解釋
-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的質疑
- 三、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的質疑與重新解釋
- 二、財政補貼校正農業保險市場失靈
- 一、農村保險市場失靈的表現
- 第二節 農村保險市場失靈理論
- (三)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協調機制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的博弈分析
- (一)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構成
- 三、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五)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協調機制
- (四)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的實證分析
- (三)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二)政府對低收入農戶無保費傾斜時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構成及行為選擇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二)農村保險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一)農村保險相關主體的利益偏好與行為邏輯
- 一、農村保險相關主體博弈的理論框架
- 第一節 農村保險相關主體博弈理論分析
- 第四章 理論分析
- (三)保障模式從一元主導到多元并用
- (二)保障層次從最低限度的生存滿足向高階發展權轉變
- (一)政府責任不斷完善
- 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
- (四)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為方式的全面深化改革時期(2014年至今)
- (三)以“新農保”為主的試點改革時期(2003—2013年)
- (二)以“舊農保”為主的初步形成時期(1978—2002年)
- (一)以國家直接分配為主的萌芽時期(1949—1977年)
-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
- 第三節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五)醫療保險制度由“普惠性”向“傾斜性”轉變
- (四)城鄉基本醫療從分離到統籌
- (三)強化醫療保險體系多層次、多元化特征
- (二)體現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運行特征
- (一)凸顯醫療公共產品特性
- 二、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
- (五)城鄉整合階段(2016年至今)
- (四)大力推進階段(2003—2015年)
- (三)恢復重構階段(1993—2002年)
- (二)衰退解體階段(1981—1992年)
- (一)從探索到興盛階段(1949—1980年)
- 一、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
- 第二節 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七)農業保險制度由“普惠性”向“傾斜性”轉變
- (六)農業保險支持的力度和范圍日益加強和擴大
- (五)農業保險市場逐步放開
- (四)農業保險產品日漸豐富
- (三)農業保險從跌宕起伏到趨于穩定
- (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 (一)政府職能的回歸
- 二、農業保險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
- (四)政府主導下多方共同經營農業保險階段(2004年至今):發展壯大
- (三)保險公司獨立經營農業保險階段(1993—2003年):萎縮徘徊
- (二)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經營農業保險階段(1982—1992年):緩慢復蘇
- (一)政府經營農業保險階段(1949—1981年):從開辦到停辦
- 一、農業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
- 第一節 農業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第三章 我國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三)開發多樣化的保險扶貧產品,強化風險預防
- (二)實施好現有保險扶貧政策措施,使之制度化、長效化
- (一)強化對實施保險扶貧政策重要性的認識
- 三、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的思路
- (三)風險管理機制創新
- (二)財政機制創新
- (一)管理制度創新
- 二、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的制度創新
- (三)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具有獨特優勢
-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
- (一)保險扶貧政策助力農村減貧符合現實需要
- 一、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的必要性
- 第三節 保險扶貧政策是促進農村減貧的有效途徑
- (四)保障性扶貧措施不到位
- (三)公共物品供給“不平衡”與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并存
- (二)政策主體面臨雙重壓力
- (一)經濟與文化雙重制約
- 二、我國農村減貧的制約因素
- (三)農村減貧面臨新的挑戰
- (二)扶貧政策產生“懸崖效應”
- (一)貧困識別出現偏差
- 一、我國農村減貧面臨的困境
- 第二節 我國農村減貧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三)微觀主體推動農村減貧——農戶力量
- (二)政府強有力參與扶貧開發推動農村減貧——政府力量
- (一)經濟高速增長帶動農村減貧——市場力量
- 三、我國農村減貧的經驗
- (三)連片特困區農村減貧情況
- (二)貧困地區農村減貧情況
- (一)全國農村減貧情況
- 二、我國農村減貧取得的成效
- (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階段(2021年至今)
- (四)精準扶貧階段(2013—2020年)
- (三)《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實施階段(2001—2012年)
- (二)《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階段(1994—2000年)
- (一)經濟體制機制轉換階段(1978—1993年)
- 一、我國農村減貧的歷史進程
- 第一節 我國農村減貧的歷史進程與成效
- 第二章 我國農村減貧的成效、困境與出路
- (三)通過相關數據庫及微觀考察進行實證檢驗
- (二)構建理論分析的新框架
- (一)提出基于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效應的新視角
- 二、可能的創新
- (五)形成研究結論和提出路徑優化建議
- (四)掌握與應用計量分析工具
- (三)整理權威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
- (二)確立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
- (一)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問題
- 一、研究思路
-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可能的創新
- (三)數理統計與計量模型分析相結合
- (二)宏觀數據庫與微觀調查數據相結合
- (一)文獻查閱與專家訪談相結合
- 二、研究方法
- (四)經驗借鑒及路徑優化
- (三)實證分析
- (二)理論分析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內容
-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 四、簡要述評
-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減貧效應研究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效應研究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效應研究
- 第二節 相關文獻綜述
- (二)實踐意義
- (一)理論意義
- 二、研究意義
- 一、研究背景
-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 第一章 導論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義
- (一)理論意義
- (二)實踐意義
- 第二節 相關文獻綜述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效應研究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效應研究
-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減貧效應研究
- 四、簡要述評
-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 一、研究內容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論分析
- (三)實證分析
- (四)經驗借鑒及路徑優化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獻查閱與專家訪談相結合
- (二)宏觀數據庫與微觀調查數據相結合
- (三)數理統計與計量模型分析相結合
-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可能的創新
- 一、研究思路
- (一)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問題
- (二)確立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
- (三)整理權威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
- (四)掌握與應用計量分析工具
- (五)形成研究結論和提出路徑優化建議
- 二、可能的創新
- (一)提出基于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效應的新視角
- (二)構建理論分析的新框架
- (三)通過相關數據庫及微觀考察進行實證檢驗
- 第二章 我國農村減貧的成效、困境與出路
- 第一節 我國農村減貧的歷史進程與成效
- 一、我國農村減貧的歷史進程
- (一)經濟體制機制轉換階段(1978—1993年)
- (二)《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階段(1994—2000年)
- (三)《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實施階段(2001—2012年)
- (四)精準扶貧階段(2013—2020年)
- (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階段(2021年至今)
- 二、我國農村減貧取得的成效
- (一)全國農村減貧情況
- (二)貧困地區農村減貧情況
- (三)連片特困區農村減貧情況
- 三、我國農村減貧的經驗
- (一)經濟高速增長帶動農村減貧——市場力量
- (二)政府強有力參與扶貧開發推動農村減貧——政府力量
- (三)微觀主體推動農村減貧——農戶力量
- 第二節 我國農村減貧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我國農村減貧面臨的困境
- (一)貧困識別出現偏差
- (二)扶貧政策產生“懸崖效應”
- (三)農村減貧面臨新的挑戰
- 二、我國農村減貧的制約因素
- (一)經濟與文化雙重制約
- (二)政策主體面臨雙重壓力
- (三)公共物品供給“不平衡”與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并存
- (四)保障性扶貧措施不到位
- 第三節 保險扶貧政策是促進農村減貧的有效途徑
- 一、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的必要性
- (一)保險扶貧政策助力農村減貧符合現實需要
-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
- (三)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具有獨特優勢
- 二、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的制度創新
- (一)管理制度創新
- (二)財政機制創新
- (三)風險管理機制創新
- 三、保險扶貧政策服務農村減貧的思路
- (一)強化對實施保險扶貧政策重要性的認識
- (二)實施好現有保險扶貧政策措施,使之制度化、長效化
- (三)開發多樣化的保險扶貧產品,強化風險預防
- 第三章 我國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第一節 農業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一、農業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
- (一)政府經營農業保險階段(1949—1981年):從開辦到停辦
- (二)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經營農業保險階段(1982—1992年):緩慢復蘇
- (三)保險公司獨立經營農業保險階段(1993—2003年):萎縮徘徊
- (四)政府主導下多方共同經營農業保險階段(2004年至今):發展壯大
- 二、農業保險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
- (一)政府職能的回歸
- (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 (三)農業保險從跌宕起伏到趨于穩定
- (四)農業保險產品日漸豐富
- (五)農業保險市場逐步放開
- (六)農業保險支持的力度和范圍日益加強和擴大
- (七)農業保險制度由“普惠性”向“傾斜性”轉變
- 第二節 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一、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
- (一)從探索到興盛階段(1949—1980年)
- (二)衰退解體階段(1981—1992年)
- (三)恢復重構階段(1993—2002年)
- (四)大力推進階段(2003—2015年)
- (五)城鄉整合階段(2016年至今)
- 二、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
- (一)凸顯醫療公共產品特性
- (二)體現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運行特征
- (三)強化醫療保險體系多層次、多元化特征
- (四)城鄉基本醫療從分離到統籌
- (五)醫療保險制度由“普惠性”向“傾斜性”轉變
- 第三節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及特征分析
-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演變歷程
- (一)以國家直接分配為主的萌芽時期(1949—1977年)
- (二)以“舊農保”為主的初步形成時期(1978—2002年)
- (三)以“新農保”為主的試點改革時期(2003—2013年)
- (四)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為方式的全面深化改革時期(2014年至今)
- 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
- (一)政府責任不斷完善
- (二)保障層次從最低限度的生存滿足向高階發展權轉變
- (三)保障模式從一元主導到多元并用
- 第四章 理論分析
- 第一節 農村保險相關主體博弈理論分析
- 一、農村保險相關主體博弈的理論框架
- (一)農村保險相關主體的利益偏好與行為邏輯
- (二)農村保險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構成及行為選擇
- (二)政府對低收入農戶無保費傾斜時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三)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四)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的實證分析
- (五)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協調機制
- 三、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博弈分析
- (一)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構成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的博弈分析
- (三)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相關主體協調機制
- 第二節 農村保險市場失靈理論
- 一、農村保險市場失靈的表現
- 二、財政補貼校正農業保險市場失靈
- 三、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的質疑與重新解釋
-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的質疑
- (二)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論重新解釋
- 第三節 認知理論
- 一、認知失調理論
- 二、認知負荷理論
- 三、期望價值理論
- (一)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
- (二)Feather關于價值的研究
- (三)Heckhausen的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
- (四)期望價值理論的評價
- (五)期望價值理論研究展望
- 四、農業風險認知理論
- 五、健康風險認知理論
- 六、農業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理論
- 七、醫療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理論
- 第四節 農戶保險需求的理論分析
- 一、農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
- 二、農戶購買農業保險
- 第五節 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理論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機理分析
- (一)穩定農戶收入
- (二)降低貧困發生率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機理分析
- (一)貧困與疾病相互作用機理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機理
- 第五章 保險扶貧政策的認知分析
- 第一節 風險認知與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的調查及相關性分析
- 一、風險認知調查分析
- (一)農業風險認知調查分析
- (二)健康風險認知調查分析
- 二、保險扶貧政策認知調查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認知調查分析
- (二)醫療保險扶貧政策認知調查分析
- 三、風險認知與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的相關性分析
- 第二節 農戶對保險扶貧政策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
- 一、變量說明
- (一)被解釋變量
- (二)解釋變量
- 二、數據來源
- 三、模型構建
- 四、回歸結果分析
- (一)各因素對農戶經濟認同的影響
- (二)各因素對農戶風險規避認同的影響
- 第六章 農戶保險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 第一節 農戶收入分化與農業保險需求特征分析
- 一、農戶收入分化的現狀分析
- (一)貧困地區與全國農村農戶收入分化比較
- (二)東部、中部、西部貧困地區農戶收入分化比較
- (三)貧困地區不同收入組別農戶收入分化比較
- 二、農業保險需求特征分析
- (一)貧困地區農業保險需求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 (二)東部、中部、西部貧困地區農業保險需求水平依次上升
- (三)貧困地區不同收入組農戶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分化
- 第二節 農業保險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 一、農業保險需求的描述性分析
- (一)農業保險供給難以滿足需求
- (二)農戶投保率低
- (三)農戶保險認知較低
- (四)農戶保險滿意度較低
- (五)農戶愿意承擔的保費較低
- 二、農業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 (一)模型構建
- (二)變量說明與數據來源
- (三)計量結果分析
- (四)結論與啟示
- 第七章 農業保險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應分析
- 第一節 描述性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向貧困戶傾斜
- 第二節 計量模型分析
- 一、模型構建、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 (一)模型構建
- (二)數據來源
- (三)變量說明
- 二、回歸結果分析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收入的影響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脫貧的影響
- (三)結論與啟示
- 第八章 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的減貧效應分析
- 第一節 描述性分析
- 一、貧困患者得到基本救治
- 二、有效減輕了貧困人口負擔
- 三、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 四、貧困人口滿意度較高
- 第二節 計量模型分析
- 一、模型構建、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 (一)模型構建
- (二)數據來源
- (三)變量說明
- 二、計量結果分析
- (一)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收入的影響
- (二)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對貧困戶脫貧的影響
- (三)結論與啟示
- 第九章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的減貧效應分析
- 第一節 收入再分配效應
- 一、收入再分配效應概述
- 二、收入再分配效應測算
- 第二節 擠出效應
- 一、擠出效應概述
- 二、擠出效應的實證檢驗
- 第三節 逆向選擇問題
- 一、逆向選擇概述
- 二、逆向選擇的實證檢驗
- 第十章 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第一節 農業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一、美國
- (一)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歷程
- (二)美國農業保險的主要內容
- (三)美國農業保險的經驗
- (四)啟示
- 二、日本
- (一)日本農業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二)日本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的架構
- (三)日本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引導
- (四)日本農業保險的功能和作用
- (五)啟示
- 三、加拿大
- (一)加拿大農業保險的地位和發展現狀
- (二)加拿大農業保險的運作機制
- (三)啟示
- 第二節 醫療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一、美國
- (一)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的構成
- (二)啟示
- 二、法國
- (一)法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構成
- (二)法國低收入人群醫療保障制度
- (三)啟示
- 三、日本
- (一)日本醫療保險體系的構成
- (二)啟示
- 第三節 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
- 一、日本
- (一)日本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二)日本農村養老保險的特點
- (三)啟示
- 二、德國
- (一)德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二)德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特點
- (三)啟示
- 三、法國
- (一)法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歷程
- (二)法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特點
- (三)啟示
- 第十一章 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第一節 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一、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模式創新
- (一)“保險+信貸”扶貧模式
- (二)“保險+期貨”扶貧模式
- 二、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機制優化
- (一)農業保險扶貧常態化機制
- (二)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機制
- (三)農業保險風險補償、防控與評估機制
- (四)農業保險法律法規與農戶權利保障機制
- (五)激勵與約束并舉機制
- (六)扶貧協作機制
- 三、農業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政策建議
- (一)加大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扶持力度
- (二)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
- (三)提高農業保險運行效率
- (四)推動農業保險省際均衡發展
- (五)加強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
- 第二節 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一、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模式創新
- (一)“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貧模式
- (二)“醫療互助保險+商業醫療保險+護理保險”扶貧模式
- (三)“醫療能力培養+醫療公益性診療+慈善力量資助”扶貧模式
- 二、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機制優化
- (一)動態識別機制
- (二)醫療保障機制
- (三)醫療資源管理機制
- (四)醫療保險扶貧政策銜接機制
- (五)醫療保險扶貧考核評價機制
- 三、農村醫療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政策建議
- (一)堅持醫療保險準公共產品屬性
- (二)處理好醫療保險扶貧中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系
- (三)構建農村多元化醫療服務保障體系
- (四)建立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體系
- 第三節 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路徑優化
- 一、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模式創新
- (一)“統賬結合”+“個人賬戶”的制度模式
- (二)“個人繳費”+“財政補貼”的籌資模式
- (三)“待遇確定”+“財政兜底”的給付模式
- 二、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機制優化
- (一)繳費激勵機制
- (二)資金保障機制
- (三)社會監督機制
- 三、農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減貧的政策建議
- (一)完善法律支撐體系
- (二)普及金融科技,提升業務開展便捷性
- (三)多層次升級運作模式,調動居民參保積極性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4-03-28 19:10:53